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103245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O11 VISION COMPACT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迷你身形 三面透視打造精緻PC視野新境界O11 VISION COMPACT 強強聯合 ...

2024 三星SD記憶卡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2024 PRO Plus SD 記憶卡 [*]為專業人士打造 [*]釋放極限速度 [*]多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MSI首款WiFi 7 Mesh系統登場-Roamii BE Lite Mesh System。Roamii ...

LANCOOL 207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LANCOOL 207重新構想了傳統的ATX佈局,將強大的兼容性和卓越的冷卻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筆電] MSI GS66 Stealth 測試報告 RTX 3080 電競筆電 2K 光追遊戲體驗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電競筆電大更新,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筆電 GPU 大軍正式推出,也讓眾多筆電廠商大動作更新旗下產品,MSI 薄型電競筆電「GS66 Stealth」也換上 GeForce RTX 3080 筆電 GPU,再加上 Max-Q 設計下具備 NVIDIA 眾多新技術,像是 Advanced Optimus、Dynamic Boost 2.0 與 Resizable BAR 等技術,更升級至 2K QHD 解析度,也意味著電競筆電也將升級至 1440p 遊戲體驗,最終 RTX 30 系列筆電創作、遊戲效能是否夠玩 AAA 光追遊戲,這就一邊說明技術一邊測給大家看了。

GS66 Stealth(NVIDIA 測試版)規格
系統:Windows 10 Pro 20H2
處理器:Intel Core i7-10870H 8C16T 2.2-5.0GHz 35-45W
晶片組:Intel HM470
記憶體:DDR4-3200 8GB*2
繪圖晶片:獨顯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Max-Q 16GB GDDR6、內顯 Intel UHD Graphics
顯示器:15.6" QHD (2560x1440) 240Hz IPS
儲存系統:1 x M.2 SSD WDC PC SN730 1TB SSD、1 x M.2 PCIe x4
I/O 連接埠:1 x Thunderbolt 3 Type-C(USB / DP / PD)、1 x USB3.2 Gen2 Type-C、3 x USB3.2 Gen2、1 x RJ45、1 x HDMI(4K60Hz)、1 x 3.5mm 耳機孔
音效:2 x Duo Wave Speaker
網路:Killer Gb LAN、802.11 ax Wi-Fi 6 + Bluetooth v5.2
攝影機:HD 720p30fps、IR Camera
電池:99.9Whr Battery
變壓器:230W
尺寸:358.3 x 248 x 18.3-19.8 mm
重量:2.1 kg


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筆電 GPU 更新

改朝換代電競筆電邁入 1440p 遊戲體驗,或許有玩家會覺得目前筆電市場也不少 2160p、4K 螢幕的選擇,但從電競筆電角度來看,由於筆電 GPU 受限於體積、散熱與功耗,相對無法滿足 4K 遊戲效能,因此電競筆電主要都以 1080p 螢幕、高更新率的面板為主,2160p 則是額外的規格選擇。

但在今年電競筆電更新的趨勢中,可見廠商紛紛導入 QHD、2K 1440p 解析度的面板,無疑是在效能足夠的情況下,適時後讓玩家有著更高解析度的 1440p 遊戲體驗。




NVIDIA 今年初首推 3 款 GeForce RTX 30 系列筆電 GPU,包含旗艦款 RTX 3080、高階 RTX 3070 與目前入門款 RTX 3060 筆電 GPU,同樣採 8nm 製程、Ampere 微架構,在 CUDA 核心效能提升下,也升級第三代 Tensor Core 與第二代 RT Core 核心。

筆電 GPU 的規格都有些調整,像是 RTX 3080 有著 6144 個 CUDA 核心、1.71GHz 加速時脈,並提供 16GB 與 8GB GDDR6 的規格;RTX 3070 則是 5120 個 CUDA 核心、1.62GHz 加速時脈與 8GB GDDR6 記憶體;RTX 3060 則有著 3840 個 CUDA 核心、1.7GHz 時脈與 6GB GDDR6 記憶體。


↑ 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筆電 GPU 規格表。


而桌上型 RTX 30 系列所擁有的功能,RTX 30 系列筆電 GPU 也都具備,更有著第三代 Max-Q 筆電技術,包含 Dynamic Boost 2.0、WhisperMode 2.0、Advanced Optimus 與 Resizable BAR 等功能。

此次測試的 MSI GS66 Stealth 電競筆電,包辦上述所有 Max-Q 技術的筆電,但稍微可惜的是這規格並非一般市售版,主要原因可能在於 2K G-Sync 面板的關係,但也從這次測試報告中,可讓玩家瞭解這些技術對於筆電的重要性,以及這次 RTX 3080 筆電 GPU 的創作、遊戲效能。




MSI GS66 Stealth 電競筆電開箱 囊括 RTX 30 新技術

薄型化電競筆電 MSI GS66 Stealth,可說是最接近 NVIDIA 對於電競筆電的想像,筆電厚度壓在 19.8mm 以及約 16 吋的機身,線條俐落但簡潔的造型設計,一致的低調黑色與猶如隱形般的龍盾設計,或許他不是最搶眼但也相當順眼。

媒體測試版的 MSI GS66 Stealth 也包辦了 RTX 30 與三代 Max-Q 的新技術,這台採用 Intel Core i7-10870H 8C16T 2.2-5.0GHz 35-45W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Max-Q 16GB GDDR6 筆電 GPU,配置雙通道 8GB DDR4-3200 記憶體。


↑ 低調的霧面黑與同色隱身的龍盾。


↑ 這代 GS66 機身約為 16 吋,但採用窄邊框的 15.6 吋螢幕,使得機身比螢幕還多了一節。


↑ 15.6 吋窄邊框的舒適視覺體驗。


↑ 螢幕亦可 180° 掀開使用。


筆電鍵盤採用 SteelSeries 單鍵 RGB 鍵盤,在這筆電厚度下可給予不錯的打字手感,並有著 1 倍大的方向鍵配置,而當按下 Fn Key 鍵時可搭配組合的按鍵則會顯示紅色背光,有著相當不錯的提示作用,而鍵盤也可通過 SteelSeries Engine 3 軟體自訂鍵盤燈效、燈光。

但殘念的是筆電電源按鍵共用鍵盤,雖然讓筆電視覺、設計更佳一致外,但也多了誤按、按錯的可能,倘若能讓電源鍵換上不同的鍵帽與開關(手感),勢必能降低誤按的問題。


↑ GS66 筆電鍵盤。


筆電 I/O 配置上也可見到 MSI 對於電競的堅持,使用筆電必定要連接的 DC In、HDMI 則設置於筆電左側,左側還有著小型的散熱孔、Thunderbolt 3 Type-C 與一個 USB 連接埠;筆電右側則給予 RJ-45 網路孔、2 個 USB、1 個 USB Type C 與 3.5mm 耳機孔。

在這尺寸之下這 I/O 配置已相當完善,倘若能再將 RJ-45 設置於左側就完美了。


↑ 筆電左側 I/O。


↑ 筆電右側 I/O。


筆電底部則在前、後與中央三點,透過橡膠墊替筆電止滑,同時也架高筆電底部增加散熱氣流,而筆電主要的 3 個風扇都位於網點開孔處,可見 GS66 主要透過底部進風,因此使用筆電時不要擺放在布墊、軟性材質上,以免降低筆電進風量。


↑ 筆電底部。


GS66 Stealth 採用 Cooler Boost Trinity+ 散熱設計,也是筆電少數配置 3 顆風扇的機種,在 3 扇、7 熱管與 4 組散熱鰭片出風設計下,可帶給 GPU 與 CPU 不錯的散熱壓制力,而 3 扇的調教下也可降低筆電遊戲時的噪音值。


↑ Cooler Boost Trinity+ 散熱設計。


此外,GS66 Stealth 給予不錯的擴充功能,2 根 SO-DIMM 記憶體插槽,測試版使用 2 根 DDR4 8GB-3200 記憶體;儲存面,一樣給予 2 根 M.2 PCIe 2280 擴充,除了 1 根作為系統碟之外,還有著資料 / 程式安裝碟的擴充空間。


↑ 2 根 SO-DIMM 插槽。


↑ 2 個 M.2 2280 插槽。


↑ 電池方面則配置 99.9Wh 51.2V 6578mAh 的電池。


2K 1440p 筆電螢幕升級 具備 Advanced Optimus 與 G-Sync 相容

媒測版與市售版最大差異就在於,這塊 15.6 吋 QHD (2560x1440) 240Hz IPS 面板,帶給筆電玩家 1440p 遊戲體驗,並具備 240Hz 的更新率與 Advanced Optimus 技術,可讓筆電螢幕從混合使用切換至 NVIDIA GPU 獨用,這意味著筆電螢幕也能開啟 G-Sync 相容功能。

新的 QHD 面板色域與色深表現相當不錯,遊玩《電馭叛客 2077》與《碧血狂殺 2》時,都能感受到遊戲世界的細膩與質感。


↑ 《電馭叛客 2077》遊戲畫面。


↑ 《電馭叛客 2077》遊戲畫面。


說道 NVIDIA「Advanced Optimus」技術,主要是幫助筆電依據應用程式,自動從整合圖形(iGPU, 內顯)切換至 NVIDIA GPU(獨顯),一般筆電在開啟瀏覽器、Word 文書工作時,主要的圖形與顯示都交由內顯負責,而在開啟遊戲或需要獨立 GPU 運算的程式時,才將運算交給獨顯處理。

以往 NVIDIA Optimus 可大幅提升筆電的電池續航時間,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筆電若設計 Optimus 模式就無法替主螢幕開啟 NVIDIA G-Sync 功能,而以往 MSI 則透過「硬體切換」,藉由 Dragon Center 切換獨顯模式(重新起動筆電),才能讓筆電能在 Optimus 與 G-Sync 模式間切換。

新版本 Advanced Optimus 技術,則可直接在「NVIDIA 控制面板」中切換內顯或僅限 NVIDIA GPU 的模式,並省去以往需要重新開機的步驟,透過驅動即可自動切換,讓筆電同時支援 Optimus 與 G-Sync 模式。


↑ NVIDIA 控制面板增加「管理顯示模式」功能。


管理顯示模式預設為自動,平時筆電會以 Optimus 模式為主,這時可見筆電螢幕是連接到 Intel UHD Graphics(內顯),而當啟動遊戲或手動切換至「僅限 NVIDIA GPU」模式時,NVIDIA 控制面板則會提供完整的顯示設定功能,而這時筆電螢幕也連接至 RTX 3080 筆電 GPU。


↑ 自動 Optimus 模式,筆電螢幕連接至內顯。


↑ 僅限 NVIDIA GPU 模式時,筆電螢幕連接至 RTX 3080。


↑ NVIDIA 控制面板則有完整的顯示設定功能。


GS66 Stealth 測試版使用的 QHD 2K 螢幕,更具備 NVIDIA G-Sync 功能,因此在切換至僅限 NVIDIA GPU 模式時,預設會開啟 G-Sync 功能,只要遊戲進入全螢幕模式,即可自動開啟更新率同步 G-Sync 功能,實際以 NVIDIA 鐘擺測試可見 G-Sync 功能啟用,並有著相當順暢的遊戲畫面呈現。


↑ 通過 Advanced Optimus 切換僅限 NVIDIA GPU,開啟筆電螢幕 G-Sync 功能。


↑ G-Sync 功能設定。


三代 Max-Q: Dynamic Boost 2.0、安靜模式 2.0 與 Resizable BAR

NVIDIA 在這代 RTX 30 筆電 GPU 更新當中,並沒有強制要求筆電廠商標示 Max-Q 規格,採用 Max-Q 的機種是否會標示則由筆電廠商決定,主要原因在於筆電廠商可動態調整顯卡功耗範圍,以及 Dynamic Boost 2.0 的加持之下,也能讓 Max-Q 的版本有著更高的效能。

但薄型化筆電(厚度 <= 20mm)採用 Max-Q 的 GPU,對上標準厚 24mm 的 Max-P 電競筆電,在同樣 GPU 之下效能還是存在差異,因此玩家在挑選筆電時,也要注意是要追求效能型的機種(MSI GE),還是薄型化的筆電(MSI GS),兩者在體積、散熱、功耗限制下勢必存在效能差異。


↑ Dynamic Boost 2.0。


以目前手上的資料來看,RTX 3080 筆電 GPU 最大功耗會在 150W,而 Max-P 版本基本 115W 功耗範圍、Max-Q 版本基本 80W 功耗範圍,而 cTGP 範圍則是交由筆電廠商自行調整,依據筆電的尺寸、散熱能力、供電來微調 cTGP(可動顯卡功耗範圍)。

而 NVIDIA 的 Dynamic Boost 2.0(下表 PPAB),則是自動調整 CPU、GPU 與視訊記憶體之間的供電,讓 GPU 能額外得到 15-20W 的供電,但這前提是遊戲時 CPU 功耗要求不大的情況下,可挪用系統額外的功耗給 GPU 使用的狀況。

  
筆電 GPU
  
基本 TGP
cTGP 範圍
PPAB 範圍
RTX 3080
Max-P
115
35
15
Max-Q
80
65
20
RTX 3070
Max-P
115
10
15
Max-Q
80
40
20
RTX 3060
Max-P
80
35
15
Max-Q
60
50
20
↑ RTX 30 筆電 GPU 預設功耗。


手上這台 GS66 Stealth 官網規格上並沒有標示 GPU 版本,但從測試來看遊戲時 GPU 最大功耗落在 94W,這表示這台採用 Max-Q 版本,並自動以 Dynamic Boost 2.0 來調整遊戲時的功耗分配。

下方的表格整理出,遊戲設定在最大特效時,會有著較高的 GPU 效能需求,因此《電馭叛客 2077》在光線追蹤最高設定下,GPU 功耗 93W、CPU 僅 24W,但若把遊戲特效降至最低,這時 CPU 功耗提升至 30W,這也代表著 Dynamic Boost 2.0 實際在背後運行的狀況。

若以《全境封鎖 2》測試,繪圖品質極高下 CPU 22W、GPU 94W,但改為繪圖品質低時,CPU 47W、GPU 76W 的功耗表現;從這兩款遊戲可見,若遊戲對於 CPU 要求不高時,確實會將額外的電(功耗)分配給 GPU 使用,這也達到 Dynamic Boost 2.0 的要求。

而 NVIDIA 提道:「開啟 Dynamic Boost 2.0 技術,可有著約 16% 的遊戲效能提升。」,但由於筆電出廠預設啟用 Dynamic Boost 2.0 的狀況下,玩家不能透過軟體或 BIOS 將其關閉,因此這效能提升比就供各位參考。

  
Dynamic Boost 2.0
  
設定
CPU Power
GPU Power
CPU+GPU Power
Cinebench R23
55W
  
Boost 72W
20W
92W
電馭叛客 2077
30W
91W
121W
光線追蹤最高
24W
93W
117W
全境封鎖 2
繪圖品質低
47W
76W
123W
繪圖品質極高
22W
94W
116W


安靜模式 WhisperMode 2.0,直觀上就是通過限制遊戲 fps 效能,來降低筆電散熱風扇的運轉噪音,這功能可在 GeForce Experience(GFE)> 設定中進行開啟,開啟後可自訂風扇音量:平衡、安靜、更安靜等三段控制,而最小畫面幀率則是指定遊戲 fps。


↑ WhisperMode 2.0。


↑ GeForce Experience(GFE)> 設定 > 安靜模式。


以下測試則以「WhisperMode 2.0」開啟設定為風扇安靜、目標 40 fps 的效能進行測試,公司環境噪音約在 40dBA(深夜、單人加班時)左右。

《電馭叛客 2077》遊戲原始有著平均 51 fps 的效能,但遊戲時筆電噪音會達到 50dBA,這時開啟安靜模式後,遊戲效能降至平均 38 fps,噪音則降低至 44dBA;而《全境封鎖 2》與《死亡擱淺》同樣可有著不錯的噪音降低效果。

表面上降低遊戲 fps 效能,但背後要針對 CPU、GPU、電壓、風扇轉速進行調教,這功能確實能達到安靜玩遊戲的效果,不過當遊戲剛啟動、載入時噪音還是較高,但進入遊戲畫面後很快噪音就會自動降低,想要順順玩又不要太吵,這功能確實可以一試。

  
遊戲
  
設定
WhisperMode 2.0
遊戲時噪音
平均 fps
電馭叛客 2077
光線追蹤最高
On
44dBA
38
Off
50dBA
51
全境封鎖 2
繪圖品質極高
On
42dBA
40
Off
49dBA
71
死亡擱淺
非常高
  
DLSS Quality
On
42dBA
40
Off
51dBA
84


Resizable BAR 簡單來說,就是應用 PCI Express 的功能,主要讓 CPU 可更有效的存取 GPU 記憶體,如此一來遊戲中較大的材質、渲染、幾何資料可更快速的從 CPU 交給 GPU 使用。

NVIDIA 提到 RTX 30 筆電 GPU 會率先支援這功能,而且不論是在 Intel 或 AMD 的平台上,而針對桌上型產品支援 Resizable BAR 的 Game Ready 驅動,則會在 RTX 3060 桌上型顯卡推出之際提供。


↑ Resizable BAR。


若各位要檢查新的 RTX 30 筆電或桌機是否啟用 Resizable BAR 功能,可開啟「工作管理員」的效能頁面,選擇 GPU 後拉到最下方「硬體保留記憶體」這會有著較大的數值但並非固定,或者開啟 GPU 的內容在資源頁面中,會多出一段「大型記憶體範圍」資源,若有看到這資源就代表 Resizable BAR 功能已啟用。


↑ 工作管理員 > GPU > 硬體保留記憶體。


↑ GPU 內容大型記憶體範圍資源。


NVIDIA Reflex 超低延遲遊戲新技術

NVIDIA Reflex 低延遲遊戲技術,目前已有多款電競、射擊遊戲導入,像是《APEX 英雄》、《要塞英雄》、《特戰英豪》與《決勝時刻》系列的黑色行動冷戰、現代戰爭與現代戰域等都支援,在遊戲中啟用 Reflex 技術降低系統延遲。

所謂系統延遲,即是當滑鼠按下左鍵後到螢幕反應開槍的那一剎那,這段時間即是系統延遲,而延遲越低的電腦更可讓玩家發揮出應有的實力,有關 NVIDIA Reflex 可參考之前的測試文章,內有較詳細的說明。

此次,針對 GS66 Stealth 則使用 NVIDIA LDTA 工具來測量系統延遲,以及 3 款遊戲開啟 Reflex 後的延遲差異;首先《APEX 英雄》與《特戰英豪》,在 RTX 3080 筆電 GPU 下有著相當好的效能,因此本身延遲就不高的狀況下,開啟 Reflex 技術差異並不大,而《APEX 英雄》預設即是開啟無法比較開啟前後的延遲差。

差異較大的則是《要塞英雄》,未開啟時延遲 38.9ms 開啟 Reflex 技術後降到 24.4ms;一般來說會建議玩家電腦系統延遲 <50ms,才不會慢了一拍才開槍、瞄準不到敵人的狀況。


↑ GS66 Stealth 系統延遲 Reflex 測試。


MSI GS66 Stealth 創作、PR 影片輸出測試

針對這代 RTX 30 筆電 GPU 的功能說明與測試到這就告一段落,接著就要來測試 MSI GS66 Stealth 搭載 RTX 3080 筆電 GPU 的效能,以下測試時筆電設定為:Dragon Center Extreme Performance、Windows 電池最佳效能、NVIDIA 顯示模式自動選取。


↑ Dragon Center Extreme Performance。


CPU-Z 檢視 Intel Core i7-10870H 處理器資訊,同為第 10 代、代號 Comet Lake、14nm 製程 8 核心 16 執行緒的行動處理器,這顆主要時脈比上一波的 i7-10875H 還要低一些,CPU 時脈在 2.2 / 5.0GHz,而 CPU 可變熱功耗為 35-45W TDP;記憶體為雙通道 DDR4-3200 8GB*2。


↑ CPU-Z Intel Core i7-10870H。


GPU-Z 檢視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筆電 GPU,目前資料還未正確,但基本 6144 CUDA 核心、16GB GDDR6 記憶體、GPU 780 / 1245 MHz,測試時驅動版本為 NVIDIA 461.23;搭配的 CPU 內顯則是 Intel UHD Graphics。


↑ GPU-Z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筆電 GPU。


隨著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支援 CPU + GPU 混合運算,通過 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 加速,編輯時的特效回放速度,也可透過 GPU 進行 H.264 與 HEVC(H.265)影像編碼加速。

測試影片專案說明如下:
  • 公司拍攝的 1080p60 開箱影片,基本剪輯、音軌、字幕,無任何特效。
  • FinalAdjusted_MPE 則是剪輯過的音樂影片,來源為 2160p24fps,特效使用:Scaled video, luma curve adjustment, fast blur, noise, tint, RGB curves, black & white effect, image blending, video overlay。
  • IntroSequence 4K 為模仿影片開頭的開場畫面,使用兩個影像包含色彩方塊與線條以及文字層,套用 Lens 特效。
  • BigMix 則使用了 3 段 FinalAdjusted_MPE 1920×1080 的影像組成一段 4K 時間軸。



GS66 Stealth 在搭配 RTX 3080 筆電 GPU,可大幅加速影像輸出的時間,測試上僅較複雜的 BigMix 輸出較慢,其餘轉檔輸出速度也比上一代 RTX 2080 Super Max-Q 筆電要快一些;但若是滿血 RTX 3080 創作筆電,這效能還有提升空間。


↑ GS66 Stealth Premiere Pro 2020 測試。


↑ Premiere Pro 2020 輸出時,GPU 使用率穩定較高,但 CPU 使用率也不低。


Da Vinci Resolve 16 純粹通過 GPU 加速的影片剪輯程式,更包含強大的色彩校正與特效功能,並且直接使用 GPU 運算,讓影片剪輯的回放與輸出都有著相當好的性能,但也不能省了 CPU 效能,畢竟影片輸出工作兩者都相當重要。

測試影片專案由 NVIDIA 提供,說明如下:

  • Wedding_Heavy_Styles 第一個片段,節點 1 OFX: Light Rays、節點 2 gaussian blur with a mask、節點 3 second gaussian blur and a OFX Glow、節點 4 OFX: Styles effect,第二個片段第一節點 pass-through node、第二節點 gaussian blur with mask、第三節點 OFX: Light Rays with a mask、第四節點 primary color correction and a curves adjustment,最後使用 OFX: Sketch effect。
  • Bride_FaceRefine_Selective Color 則是通過 Face Refinement node 進行臉部優化,並通過 Resolves Neural Engine 追蹤主角臉部並將背景灰階處理,節點 1 Face Refinement、節點 2 Beauty node、節點 3 OFX: Glow, primary balance, Custom Curves, Hue vs Sat Curve, Power Windows, Tracking and External Key、節點 4 Primary Balance, RGB Mixer, Custom Curves, Hue vs Sat Curve, Power Windows, Tracking, External Key and OFX: Gaussian Blur。
  • 50% Retime 則是將第二隻影片套用 Optical Flow with SpeedWarp AI 慢速播放。
  • SuperScale 2x 4KSource 使用 4K ProRES 影片,以及 Super Scale 至 2x Zoom in 的 4K 輸出影片。
  • SuperScale 4x HD_Source 使用 HD H.264 影片,以及 Resolve’s Super Scale 將影片提升至 4K 影片輸出。


老實說平常看慣桌上型 CPU + GPU 的效能後,換到輕薄型筆電這效能只能說不慢但也稱不上快,但跟上一代 GS65 相比,這代創作效能有著不錯的提升;影片輸出時則是 GPU 與 CPU 都有著一定負載,若是滿血、創作機種肯定能有著更快的輸出速度。


↑ GS66 Stealth Da Vinci Resolve 16 測試。


↑ Da Vinci Resolve 16 輸出時,CPU 與 GPU 都接近滿載。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

通過 Blender Benchmark 2.9 測試,Blender 的各式渲染 bmw27、classrom、koro 場景等,可見 GS66 Stealth 藉由 RTX 3080 筆電 GPU 也可有著不錯的效能。


↑ Blender Benchmark 2.9。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但在 v5 版本後,GPU 僅針對 CUDA、RTX 撰寫渲染程式碼,因此也變成 NVIDIA 專屬的測試工具。

GS66 Stealth 的 RTX 3080 筆電 GPU,在 V-Ray GPU RTX 有著 1411 vrays 的性能,而在 CUDA 模式下則有著 vpaths 的效能,提供給各位參考。


↑ V-Ray GPU RTX。


↑ V-Ray GPU CUDA。


MSI GS66 Stealth 電腦效能跑分測試

CINEBENCH R20 與 R23,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i7-10870H 在 CINEBENCH R20 有著 CPU 3490 pts、單核 470 pts 的性能,而在 R23 版本則有著 CPU 9159 pts、單核 1207 pts;筆電 CPU 有發揮出應有的效能,但是對 CPU 散熱較弱之下,溫度也居高不下。


↑ CINEBENCH R20 與 R23。


AIDA64 記憶體測試,可見 GS66 Stealth 採用 2 根 SO-DIMM 記憶體,採雙通道 DDR4-3200 8GB*2,因此讓系統有著不錯的記憶體效能,記憶體讀寫 43372 MB/s、44547 MB/s,而記憶體延遲也在 55.1ns。


↑ AIDA64 記憶體。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GS66 Stealth 可有著 6076 分的成績,這效能無疑能滿足文書工作需求,在數位內容創作上也有相當亮眼的成績,測試時 CPU 時脈運行在 4.5GHz 左右。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GS66 Stealth 達到 11349 分的成績,這也是高階筆電該有的亮眼成績,各項程式開啟、運行都可在 1 秒左右完成。


↑ PCMark 10 Application。


3DMark 測試,可衡量筆電對於 AAA 遊戲的性能表現,最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GS66 Stealth 獲得 20,422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則有 11,700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測試則獲得 6,429 分。

這性能表示 GS66 Stealth,可以勝任 1080p 與 1440p 的 AAA 遊戲效能。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在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GS66 Stealth 獲得 9,669 分,而 Extreme 則獲得 4,530 分。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針對光線追蹤 Port RoyalDLSS 2.0 等技術,在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未開啟 DLSS 時執行 Port Royal 測試效能則在 27.8 FPS 左右,而在通過 DLSS 2.0 加速 Performance 設定下可達到 67.36 FPS。

而 Port Royal 主要是模擬一般遊戲的傳統渲染中加入光線追蹤的情境,新的 DirectX Ray Tracing測試則是針對 DXR 光線追蹤的實際效能測試。


↑ Port Royal 與 DLSS 2.0。


↑ DirectX Ray Tracing。


MSI GS66 Stealth: 12 款遊戲效能測試

12 款遊戲平均效能實測,分別測試 1080p 與 1440p 解析度,同時套用遊戲最高特效設定;從入門的《F1 2020》賽車遊戲、《古墓奇兵:暗影》、連結遊戲《死亡擱淺》、《戰爭機器 5》、《全境封鎖 2》、《地平線: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碧血狂殺 2》、《全軍破敵:三國》與《看門狗:自由軍團》等。

首先 1080p 解析度下 GS66 Stealth 的 RTX 3080 筆電 GPU,可滿足 11 款遊戲平均 60 fps 以上的效能,唯獨就是《微軟模擬飛行 2020》這實在太強人所難,但在飛機起飛後這個幀率搭配 G-Sync 筆電主螢幕也是能順飛,但飛機起降幀率就比較抖了

至於 1440p 解析度下,遊戲本身優化較好、不吃資源的像是《F1 2020》DLSS 幫助下可達到平均 127 fps、《死亡擱淺》同樣 DLSS 下平均 84 fps,但除此之外吃資源的 AAA 大作,如《碧血狂殺 2》平均 59 fps、《邊緣禁地 3》平均 58.4 fps、《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平均 55 fps,則需要靠 G-Sync 螢幕來補順暢度了。


↑ 12 款遊戲效能測試。


MSI GS66 Stealth: 7 款光追 DLSS 遊戲測試

7 款 RTX 遊戲測試,一波三折的《電馭叛客 2077》、《看門狗:自由軍團》、《要塞英雄》與《控制》都有著色光線追蹤的技術與 DLSS 加速,測試也是以 1080p、1440p 解析度,特效最高設定下開啟光追與 DLSS 功能。

GS66 Stealth 的 RTX 3080 筆電 GPU 在 RTX 遊戲下,開啟光追與 DLSS 技術後,有著不錯的遊戲效能,但是在 1440p 的 RTX 大作中《電馭叛客 2077》平均 51 fps、《控制》平均 53 fps 與《看門狗:自由軍團》平均 62 fps,算是勉強還在能接受的效能範圍,同樣可再通過 G-Sync 螢幕來補強畫面的順暢度。


↑ 7 款遊戲效能測試。


MSI GS66 Stealth 溫度與噪音測試

溫度測試,同樣設定為 Extreme Performance 模式下分別測量待機、AIDA64(CPU)與模擬遊戲的Fire Strike Ultra Stress test(GPU)壓力測試,以及《電馭叛客 2077》10 分鐘遊戲後的溫度表現。

GS66 Stealth 待機時 CPU、GPU 溫度在 44°C、40°C,而在 AIDA64 CPU 壓力測試 10 分鐘,CPU 溫度來到平均 92°C 左右、GPU 也連帶提升到 49°C,但這其間已有發生 CPU 降頻的狀況。

模擬遊戲的 Fire Strike Ultra Stress test 測試下,CPU 72°C、CPU 63°C 的溫度表現相當不錯,而在光追遊戲的測試《電馭叛客 2077》遊玩時 CPU 79°C、GPU 75°C;《碧血狂殺 2》遊戲時 CPU 72°C、GPU 75°C。

GS66 Stealth 對於 GPU 有著相當好的散熱,因此在遊戲時溫度表現都還不錯,遊戲時風扇噪音約在 51-52dBA 左右,這噪音值是會讓人覺得稍微有點吵,但是一戴上耳機就會忽略的噪音狀況;而遊戲期間筆電鍵盤面,唯獨中央最熱 44°C,手拖區僅 27-30°C 溫度,散熱表現相當不錯。


↑ GS66 Stealth 溫度測試。


↑ 《電馭叛客 2077》10 分鐘遊戲測量筆電鍵盤面溫度。


MSI GS66 Stealth 續行力測試

筆電續行表現在有著 99.9Whr 大電池力助之下,GS66 Stealth 有著相當不錯的續航表現,測試使用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Applications 等情境。

Modem Office 測試包含:輸入、網頁瀏覽、視訊會議等,並在中間加入閒置時間,用來模擬一般使用筆電時的工作情境;而 Applications 則是換成使用微軟 Office 軟體做為測試程式,測量筆電的電池續航力。

測試時,筆電設定:Dragon Center 平衡、Windows 更好的電池、50% 螢幕亮度、鍵盤背光關閉、開啟 Wi-Fi 與藍牙,電池模式下預設為 Optimus 模式。

GS66 Stealth 在 Modem Office 測試有著 7 小時 12 分的續行力、Applications 測試則相同 7 小時 14 分的續航表現;這對於電競筆電可說是相當出色的續航成績,若要攜帶筆電外出工作也不成問題,但若是要玩遊戲、GPU 渲染、輸出等工作時,建議還是帶著變壓器比較保險。


↑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Modem Office。


↑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Applications。


總結

MSI GS66 Stealth 換上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筆電 GPU,帶給玩家嶄新的遊戲效能,更可在 1440p 解析度下遊玩 AAA、光追 DLSS 等遊戲,而 NVIDIA 主推的 1440p 電競筆電更新,也在這代有著足夠效能下,可見各家筆電廠商也陸續推出 2K 螢幕的電競筆電。

而新筆電技術像是 Dynamic Boost 2.0,可動態分配 CPU、GPU 功耗,讓遊戲時可獲得不小的性能升級;而 Resizable BAR 功能同樣也可獲得小幅度的效能提升,新系列 RTX 30 筆電 GPU 也都支援此功能,但筆電的主板、BIOS 是否同樣支援,則要根據筆電廠商的規劃而定。




另一方面,筆者比較喜歡的 Advanced Optimus 功能,可透過 NVIDIA 控制面板,直接切換 Optimus 與僅限 NVIDIA GPU 模式,如此一來可讓筆電保有 Optimus 模式下的電池續航力,又可在遊戲時開啟 G-Sync 功能。

但是這功能一樣是看筆電廠商是否要導入,或者使用以往的硬體線路切換;但如果筆電是使用 AMD CPU 的內顯,其實這功能就不會這麼必要,而未來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內顯也會支援 VRR 功能,到時這功能的階段性任務也會告一段落,但就看筆電廠商如何讓螢幕支援 G-Sync 相容功能。




若是同系列不同代相比,GS66 Stealth 對比上代 GS65(RTX 2080, i7-9750H),其實可有著 25-40% 左右的遊戲效能提升,而創作效能也近乎有著翻倍的性能增長,但即便如此 GS66 Stealth 最多僅只給予 RTX 3080 筆電 GPU 約 94W 的功耗,可見滿血版的效能還有成長空間。

隨著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30 筆電 GPU 更新,筆電廠商也紛紛推出新型號、新規格,而之後也會有第 11 代 Intel Core H 筆電處理器的更新,倘若今年要升級電競筆電的玩家,可要多做功課再出手。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5 17:22 , Processed in 0.108478 second(s), 49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