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yuntop
查看: 81981
回復: 1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Intel] 新一代次旗艦 Intel Core i7-14700K 與 MSI MEG Z790 ACE MAX 開箱評測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yuntop 發表於 2023-10-17 21:00:1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次為各位玩家們帶來 Intel 新一代 14th Core 系列處理器中,使用 Raptor Lake-S Refresh 架構、Intel 7 製程、10 nm 工藝的 Intel Core i7-14700K 開箱測試,有著 8 個 Performance-Core(P-Core)、12 個 Efficient-Core(E-Core) 與 28 執行緒,還有稍微提升的 28 MB L2 跟 33 MB L3 快取等規格,為了對比與前兩代的 i9-12900K、i9-13900K 有多少性能差距,筆者特別準備了 MSI MEG Z790 ACE MAX 主機板、MAG CORELIQUID E360 一體式水冷、T-FORCE XTREEM DDR5 記憶體等零件,來搭建測試平台提供給大家參考測試成績,讓玩家們參考看看是否有從 12th i9 與 13th i9 升級成 14th i7 的必要性!


    新一代(?) Raptor Lake-S Refresh 架構 Intel Core i7-14700K 處理器開箱

    這次特別借到了 Intel Core 14th 首發型號中擔任高階定位的 i7-14700K 處理器,其有著 8 個 P-Core 與 12 個 E-Core 實體核心,比起前一代 i7-13700K 多了 4 個 E-Core,同時其型號也是在 14th 首發中唯一有核心數增長的 CPU 了(獲頒本年度 Intel Core 班最佳進步獎) 。

    i7-14700K 有著 20 核(8+12)與 28 執行緒,執行緒部分也比 13700K 多了四個執行緒,且 L2、L3 快取也有些許的增加,代表說比其他 14th 型號的頻率增加策略來說,i7-14700K 對比前一代 i7 會有更多的性能提升。


    這代 Intel i7-14700K 的 Turbo Boots Max 3.0 頻率最高可達 5.6 GHz,而全核心頻率部分則是 P-Core 5.5 GHz、E-Core 4.3 GHz,K 系列處理器同樣搭載 Intel UHD 770 內顯。



    ∆ 14th 規格表。


    i7-14700K 處理器代號為 Raptor Lake-S Refresh,同樣支援 DDR4 與 DDR5 記憶體,有著“Refresh”這個字詞等同於「架構設計上不會有太大變化」,使用與 13th 同樣的 10 nm Intel 7 製程,也怪不得各家主板廠對於這代處理器的更新一點興趣都沒有。


    ∆ 首發型號中的次旗艦處理器“i7-14700K”。


    ∆ 8+12 Core、24 Thread、28 MB L2、33 MB L3、LGA 1700。


    Wi-Fi 7 升級再推出!MSI MEG Z790 ACE MAX 主機板開箱



    MSI MEG Z790 ACE MAX 規格:
    尺寸:E-ATX 277 mm x 304.8 mm
    處理器支援:12th / 13th / 14th Gen Intel Core、Pentium Gold、Celeron
    處理器腳位:LGA1700
    CPU 供電相:24+1+2 105A Duet Rail Power System (DRPS)
    晶片組:Z790
    記憶體:4x DDR5 DIMM、最大容量 192GB、DDR5 7800+(OC) MT/s
    記憶體認證:Intel XMP 3.0 (Extreme Memory Profile)、iEXPO (EXTended Profiles for Overclocking)
    顯示輸出:Type-C、2x Thunderbolt 4(Intel JHL8540)
    擴充插槽:PCIe 5.0 x16、PCIe 5.0 x8、PCIe 4.0 x4
    儲存插槽:6x SATA 6Gb/s、M.2_1 22110/2280/2260 PCIe Gen4 x4、M.2_2 2280/2260 PCIe Gen4 x4、M.2_3 2280/2260 PCIe Gen4 x4 and SATA、M.2_4 2280 PCIe Gen5 x4、M.2_5 22110/2280/2260 PCIe Gen4 x4 and SATA
    網路:2x Intel I226-V 2.5Gbps LAN
    無線:Intel Wi-Fi 7、BT 5.4(高通 QCNCM865)
    音效:Realtek ALC4082 + ESS ES9280AQ DAC/HPA 7.1 聲道
    USB埠 (前置擴充):2x USB 3.2 Gen 2x2 Type-C、2x USB 3.2 Gen 1(支援前置四個 USB 3.2 Gen 1 埠)、2x USB 2.0(支援前置四個 USB 2.0 埠)
    USB埠 (後方 I/O):2x Thunderbolt 4、2x USB 3.2 Gen 2x2 Type-C、7x USB 3.2 Gen 2 Type-A、USB 3.2 Gen 2 Type-C (Display port)
    RGB:3x JARGB_V2(ARGB 5v-3Pin)、1x JRGB(RGB 12v-4Pin)
    FAN:1x 4-Pin CPU Fan、2x 4-Pin PUMP FAN、5x 4-Pin System FAN


    MSI 作為主機板三大廠之一,這次也跟著 Intel Core 14th 處理器的更新推出了“Z790 MAX”系列主機板,而這次筆者也跟 MSI 借來 MEG Z790 ACE MAX 主機板開箱,筆者先前也開箱過 MEG Z790 ACE 主機板作為其後繼型號,兩個版本的更新差異度,比起 Z690 與 Z790 的更新換代差異度更小。

    Z690 與 Z790 的更新換代主機板在 PCIe 通道數上有稍微改進,而這次隨著 14th 所更新的主機板世代,各品牌幾乎都只有更新 Wi-Fi 7 無線網卡及外觀,其他部分包含擴充性等幾乎與前一代相同。


    ∆ MSI MEG Z790 ACE MAX 主機板。


    ∆ Next Gen CPU Ready!


    ∆ LUSTROUS AESTHETICS PURE PERFORMANCE。


    ∆ 盒裝背面印有產品特色。


    MEG Z790 ACE MAX 同樣維持 277 x 304.8 mm 的 E-ATX 板型規格,外觀設計語言也使用 MSI 旗艦系列“MEG”標誌組合而成,左上角的龍魂、ACE 與右下角 PCH 散熱片區塊設有 RGB 燈板,外觀部分 MEG Z790 ACE MAX / MEG Z790 ACE 兩款基本沒什麼改變,僅有小部分散熱片花紋有所改動而已。


    ∆ E-ATX 規格的 MEG Z790 ACE“MAX”。


    ∆ 主機板強化背板。


    ∆ ACE MAX 字樣。


    供電部分使用相同的 24+1+2 Duet Rail Power System (DRPS) 105A 架構,配有 24 項 RENESAS RAA22010540 105A SPS 負責 VCORE,1 項的 VCCGT 供電使用 RENESAS RAA220075 75A SPS,VCCAUX 供電的 2 項為 MPS MP87670 80A SPS 晶片,另有 RAA229131 PWM 控制器。

    處理器雙 8-Pin 供電插槽設置於 DDR5 記憶體插槽上方,4 DIMM 記憶體插槽最大支援擴充至 192GB 容量,也就是支援單條 48GB 的 non-ECC、un-buffered memory,記憶體超頻部分標榜支援可達 7800 MT/s 頻率,若玩家們購買主流的雙通道記憶體套組時,也可以透過 BIOS 內開啟 Intel XMP 3.0 (Extreme Memory Profile) 來進行一鍵超頻。

    Z790 MAX 系列主機板與 14th 處理器同樣使用 LGA 1700 腳位,也就是說如果想要但純升級主機板抑或是處理器,可以直接沿用舊有的 Z690 主機板或是 12th 處理器。


    ∆ 24+1+2 DRPS 105A 供電架構、CPU 雙 8-Pin 供電、4 DIMM DDR5 記憶體插槽。


    ∆ 沿用 LGA 1700。


    ∆ MEG Z790 ACE MAX 與 Intel Core i7-14700K。


    主機板後方 I/O 也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同樣提供了 Clear CMOS、Flash BIOS、Smart 功能鍵、USB 3.2 Gen 2 (Type-C Display port)、2x 2.5G LAN、7x USB 3.2 Gen 2 10Gbps (Type-A)、2x Thunderbolt 4 40Gbps (Type-C)、2x Mini Display 輸入、Wi-Fi、Optical S/PDIF Out、音效接口。

    比較特別的部分是無線傳輸晶片升級成最新的 Wi-Fi 7 與 Bluetooth 5.4,Wi-Fi 卡使用 Qualcomm 高通的 QCNCM865 無線網卡,聽說正市販售版本搭配的 Wi-Fi 天線也有改版,但筆者手上的是媒體測試版還未標配新天線。

    有線連接的 RJ-45 則同樣使用 Intel I226-V 網路晶片,所提供的兩個 2.5G LAN 孔,但筆者印象中 Computex 2023 時所展出的 MEG Z790 ACE MAX,是標榜著使用 5G LAN 的。


    ∆ 後方 I/O 升級成 Wi-Fi 7 無線網卡,並有著 Bluetooth 5.4。


    MEG Z790 ACE MAX 提供三個金屬強化 x16 規格插槽,但每個 PCIe 插槽提供的頻寬都不同,分別為:PCIe 5.0 x16、PCIe 5.0 x8、PCIe 4.0 x4,前兩條 PCIe 插槽提供目前最新的 PCIe 5.0 規格,且皆由處理器直連通道;第三條 PCIe 4.0 x4 插槽則經由 PCH 通道。

    玩家們使用上要注意一個地方,由於 PCI_E1 跟 PCI_E2 & M2_4 插槽共享通道頻寬,因此如果 PCI_E2 或 M2_4 插槽中有安裝設備使用時,PCI_E1 插槽將會自動降級以 PCIe 5.0 x8 頻寬運行,另外 PCI_E2 跟 M2_4 只能擇一使用,無法同時擴充設備使用,這部分擴充性也都與 MEG Z790 ACE 相同。


    ∆ PCIe 5.0 x16、PCIe 5.0 x8、PCIe 4.0 x4 插槽。


    ∆ PCH 散熱片圖騰。


    板載總計有五個 M.2 SSD 安裝位置,M.2_1/M.2_4 安裝位經由處理器直連通道,第四條的 M.2_4 支援 PCIe Gen5 x4 2280 NVME SSD,因此未來若想使用最新的 PCIe Gen5 x4 SSD 要記得安裝在這個位置,其餘四條支援 2280/2260 尺寸的 PCIe Gen4 x4 M.2 SSD 安裝,想安裝規格較長的 22110 SSD 則可以安裝在 M.2_1/M.2_5,較早期的 M.2 SATA SSD 可以由 M.2_3/M.2_5 擴充。


    ∆ 總計五個 M.2 SSD 安裝位置,支援一個 PCIe Gen5 x4 與四個 PCIe Gen4 x4 M.2 SSD 安裝。


    ∆ EZ M.2 CLIP。


    接著也通電展示一下 MEG Z790 ACE MAX 主機板本身的燈效,主板本身的發光區域並沒有太大變化,同樣以 VRAM、M.2_1、PCH 等散熱片為主。


    ∆ VRAM 跟 M.2_1 散熱片都有 RGB。


    ∆ PCH 散熱片圖騰也會發光。


    日蝕光輪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一體式水冷開箱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一體式水冷規格:
    Intel 腳位:LGA 1150/1151/1155/1156/1200/1700
    AMD 腳位:AM5/AM4/TR4/sTRx4
    水泵轉速:3000 ± 10% RPM
    水冷頭尺寸:41 x 47.6 mm
    水冷頭接觸面:銅
    水冷排尺寸:394 x 119.2 x 27 mm
    水冷排材質:鋁
    風扇尺寸:120 x 120 x 25 mm
    風扇轉速:1800 RPM ± 10%
    最大風量:75.04 CFM
    最大風壓:2.52 mmH₂O
    冷頭及風扇供電:水冷頭 4-Pin / 風扇 PWM 4-Pin
    風扇平均使用壽命:50000 小時
    保固:五年


    除了主機板之外,一體式水冷筆者也借來了較新的型號款式,同樣是 MSI 所推出的 MAG CORELIQUID E 系列水冷共有 240mm 跟 360mm 兩種規格可選購,水冷頭設計發想來自於日蝕以時間的流逝猶如流沙為概念, MAG CORELIQUID E360 / 240 一體式水冷增加微水道與冷頭銅底的接觸面積,讓水冷液可以快速且帶走更多處理器的熱量,玩家也可以透過 MSI CENTER 軟體對水冷與風扇的燈光效果進行設定,風扇轉速曲線同樣可以依據自己使用情境需求來調整。


    ∆ MAG CORELIQUID E360。


    ∆ 水泵最大轉速為 3000 RPM ± 10%,風扇最大轉速為 1800 ± 200 RPM。


    ∆ 這次借到的是黑色款。


    270 度可旋轉水冷頭設計可以依照裝機位置將 logo 轉正,有強迫症的玩家們不必再為了外觀而遷就。


    ∆ 可旋轉水冷頭。


    ∆ 全覆蓋式銅底水冷頭,需要塗上內附的散熱膏。


    ∆ PWM 供電及 5V 3-Pin ARGB 線材連接主機板,完成轉速和燈光效果同步設定。


    水冷排使用常見的 27 mm 薄排,配置有 12 條高密度水道以 C 字形讓冷熱水分流。


    ∆ 27 mm 厚水冷排。


    ∆ 單波鰭片。


    MAG CORELIQUID E360 除了水冷頭有 ARGB 燈光效果外,風扇本身也提供了可串接式的 5V 3-Pin ARGB 線材,連接主機板或控制器等 ARGB 插槽後,就能根據設定展現個性化燈光效果。


    ∆ MAG CORELIQUID E360 整體燈光效果。


    ∆ 日蝕 RGB。


    金屬徽章超質感!非二進制 T-FORCE XTREEM DDR5 記憶體開箱



    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x24GB 記憶體規格:
    容量:48 GB (2x24GB)
    速度:DDR5 8000 MT/s
    時序:CL 38-49-49-84
    電壓:1.40 V
    規格:288-Pin DDR5 UDIMM
    尺寸:48.8 mm x 134.5 mm x 8.2 mm
    超頻支援:Intel XMP 3.0 認證 (Extreme Memory Profile)
    保固:終身有限保固


    筆者手上多出來的測試用記憶體只有 DDR5 6000 MT/s,拿這個頻率來測試旗艦處理器確實有點尷尬,所以筆者特別跟 TEAMGROUP 借了酷酷的新東西,那就是其電競子品牌 T-FORCE 在這個月初剛發佈的 XTREEM DDR5 記憶體!

    外觀設計參考了玄武岩材質質感的噴砂鋁鰭片,搭配 T-FORCE LAB 認證榮耀徽章,讓 XTREEM DDR5 記憶體在外觀上相當吸引人。該型號最高有推出 8000 MT/s 2x16GB 以及 8200 MT/s 2x24GB 等規格,筆者這次借到的是 XTREEM DDR5 8000 MT/s 2x24GB 非二進制記憶體!

    在軟體中可以看到這組記憶體除了有 Extreme Memory Profile 的 DDR5 8000 頻率外,還有 DDR5-6000 的備用頻率預防各位使用者平台烙賽(像是今天的組合) ,之後有機會在完整開箱這組記憶體給玩家們參考。


    ∆ 這個外觀跟這個頻率,什麼都別說了…請當禮物送給我吧!謝謝~


    ∆ SPD 資訊檢視:JEDEC 5600、XMP 8000 CL38、XMP 6000 CL38,使用 SK Hynix 記憶體顆粒。


    測試平台與相關設定介紹

    這次除了測試有著 8 個 P-Core 與 12 個 E-Core,總計 20 核 28 執行緒的 Intel Core i7-14700K 處理器外,筆者也同時測試 24(8P+16E) 核 32 執行緒 Intel Core i9-13900K,與 16(8P+8E) 核 24 執行緒 Intel Core i9-12900K,這兩顆前兩代的消費級旗艦處理器,讓玩家們看看新一代 i7-14700K 與這兩個 i9 處理器,有著多少的性能差距。

    平台設定上維持主機板設定:CPU GAME BOOTS_Off(沒有特別開啟保持預設)、CPU Cooler Tuning_Water Cooler (PL1/PL2:4096W 無功耗限制),而一體式水冷則是手動設定 PUMP 與風扇全速運轉。

    另外有個比較特殊的狀況是 T-FORCE XTREEM DDR5 記憶體,因為這組記憶體太新了可能還沒送去給 MSI 進行 QVL 測試跟調整,所以無法在 MEG Z790 ACE MAX 這張 4 DIMM 主板上,直接套用 XMP 8000 CL38 參數通過主板自檢。因此筆者以手動超頻調整至 7600 MT/s CL36 進行測試,剛好 XTREEM DDR5 記憶體也有 7600 MT/s CL36 2x24GB 的型號,使用另一種方式提供給玩家們參考。(但 DDR5 8000 這個頻率,我使用另一張 MEG Z690I UNIFY 是可以直接 XMP 過測的。)


    ∆ 為了這次開箱我特別借了很多硬體,希望大家能給予支持,謝謝大家。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7-14700K、i9-13900K(QS)、i9-12900K
    散熱器:MSI MAG CORELIQUID E360(PUMP/風扇全速運轉)
    主機板:MSI MEG Z790 ACE MAX (BIOS 版本:E7D86IMS.A0B)
    記憶體: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4GBx2(手動調整為 7600 CL36)
    顯示卡:MSI GeForce RTX 4090 SUPRIM X CLASSIC 24G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2H2
    系統碟:PLEXTOR PCIe 3.0 x4 500 GB
    遊戲碟:Intel 670P 2TB M.2 2280 PCIe SSD (Solidigm)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電源供應器:MONTECH TITAN GOLD 1200W
    顯示卡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4 537.42


    ∆ 測試平台展示。


    ∆ 使用 MSI 內的 CPU Force 2 測試處理器體質分,手上這個 14700K 為 140 分。


    ∆ P-Core Beyond 6GHz 單核一鍵 6G 功能,目前在 14700K 上沒看到。


    ∆ 記憶體時序調整模式 Memory Extension Mode 功能則已經上線,Z690 也有。


    CPU 運算、渲染、跑分軟體測試

    首先由 CPU-Z 檢視本次的測試平台硬體資訊,Intel Core i7-14700K 處理器有著 8P+12E 核與 28 執行緒,系列代號為 Raptor Lake-S Refresh 使用 Intel 7(10 nm) 製程,主機板使用 MEG Z790 ACE MAX 支援 PCI-E 5.0 通道,BIOS 為 E7D86IMS.A0B 版本,記憶體使用 T-FORCE XTREEM DDR5 7600 MT/s CL36 雙通道容量總計 48 GB,同時跑了 CPU-Z 內建測試 Version 17.01.64,CPU 單執行緒獲得 907.8 分、多執行緒則為 14841.7 分。


    ∆ CPU-Z 資訊一覽以及 Version 17.01.64 內建測試跑分結果。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這次使用 XTREEM DDR5 8000 MT/s 24GB x2 CL38 雙通道記憶體測試,但就像前面所講的 4 DIMM 的 MSI MEG Z790 ACE MAX 「現在」還沒辦法直接套用 XMP 參數開機,所以筆者下調成 DDR5 7600 CL36 的頻率測試,搭配 i7-14700K 測試的讀取速度為 108.59 GB/s、寫入速度為 99552 MB/s、複製速度則是 99660 MB/s,而延遲為 68.2 ns。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i9-12900K。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i7-14700K。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i9-13900K(QS)。


    處理器跑分測試軟體 CINEBENCH R23,經常用來評估處理器本身的 3D 渲染以及繪圖性能,該軟體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

    在 CINEBENCH R23 版本中 i7-14700K 在測試中,獲得多核 35491 pts、單核 2169 pts 的成績,多核部分比起 12900K 強 32.6%;比 13900K 弱 11% 左右,單核心性能比起 12900K 強 9%;比 13900K 弱 3% 左右。


    ∆ CINEBENCH R23 i9-12900K。


    ∆ CINEBENCH R23 i7-14700K。


    ∆ CINEBENCH R23 i9-13900K(QS)。


    新版本的 CINEBENCH 2024 則是使用 Cinema 2024 程式碼和 Redshift 渲染引擎,能夠測試 GPU 和 CPU 渲染性能,由於程式碼和編譯器以及使用的場景不同,所以兩個版本的成績無法比較。

    新版本的 2024 中 14700K 的成績為多核 2004 pts、單核 130 pts,多核心成績比 12900K 強 31% 比 13900K 低 11%。


    ∆ CINEBENCH 2024 i9-12900K。


    ∆ CINEBENCH 2024 i7-14700K。


    ∆ CINEBENCH 2024 i9-13900K(QS)。


    V-Ray 5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的圖像渲染程式 V-Ray 引擎測試軟體,透過免費 Benchmark 來檢視 CPU 與 GPU 在 V-Ray 引擎上的渲染速度,而 V-Ray 項目是針對處理器渲染性能進行測試。


    ∆ V-Ray 5 Benchmark i9-12900K。


    ∆ V-Ray 5 Benchmark i7-14700K。


    ∆ V-Ray 5 Benchmark i9-13900K(QS)。


    Indigo Bench 則是使用 Indigo 4 渲染引擎的免費測試軟體,使用 OpenCL 架構支援 NVIDIA、AMD 和 Intel 各家顯示卡以及處理器進行渲染性能測試,測試過程中提供臥室以及跑車兩個樣本來渲染,會以每秒渲染完成單位為成績因此成績越高越好,i7-14700K 在臥室項目的成績為 3.743 (M samples/s);跑車項目的成績為 10.835 (M samples/s)。


    ∆ Indigo Bench i9-12900K。


    ∆ Indigo Bench i7-14700K。


    ∆ Indigo Bench i9-13900K(QS)。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3.6.0 是 3D 繪圖軟體 blende 提供的免費基準測試軟體,在 benchmark 中使用者可以選擇要測試 CPU 或是 GPU,測試過程由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三個場景專案進行跑分,成績越高越好。


    ∆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3.6.0 i9-12900K。


    ∆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3.6.0 i7-14700K。


    ∆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3.6.0 i9-13900K(QS)。


    UL Procyon 中使用兩種 benchmark 進行測試,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剪輯測試與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圖片編輯測試,這兩種測試皆需要使用系統安裝好正版的 Adobe 軟體來進行基準測試。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剪輯測試使用電腦內的 Adobe Premiere Pro 進行測試,對於剪輯媒體工作者來說 Adobe Pr 一直都沒有統一的測試參考,而這項基準測試中會先導入兩個影片檔經過剪輯、調整與設定特效後,再以 H.264 (Youtube 1080P) / H.265 (4K) 輸出測試獲得總分。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編輯分數對比。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編輯分數對比。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編輯分數對比。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圖片編輯測試第一項目會把數位負片(Digital Negative)匯入至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後,將 DNG 圖片裁切、拉伸與修改進行測試,第二項目則會使用 Adobe Photoshop 套用多個圖層編輯效果後導出,藉此來得出圖片修飾分數 / 批次處理分數。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圖片編輯分數為對比 i9-12900K。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圖片編輯分數為對比 i7-14700K。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圖片編輯分數為對比 i9-13900K(QS)。


    Geekbench 6
    內的 CPU Benchmark 可以用來測試 CPU 與記憶體性能,項目包括了資料壓縮、影像處理、機器學習、光線追蹤等,多項日常使用以及專業生產力性能測試。


    ∆ Geekbench 6_ CPU Benchmark i9-12900K。


    ∆ Geekbench 6_ CPU Benchmark i7-14700K。


    ∆ Geekbench 6_ CPU Benchmark i9-13900K(QS)。


    3DMark 跑分測試

    接下來使用在遊戲方面跑分最有指標性的 3DMark 系列軟體,透過一連串不同畫質與不同 GPU API 項目進行測試,對比在相同顯示卡平台搭配不同處理器時的理論成績,但不知為何 4090 搭配 13900K 時的成績異常低,因此建議玩家們直接觀察物理分數 / CPU 分數,來檢視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距就好。

    3DMark CPU Profile 本項測試會分別測試 MAX、16、8、4、2、1 執行緒的性能,而 16 執行緒以上的性能更多屬於 3D 渲染或是影音專業工作才會用到,目前主流的 DirectX 12 遊戲性能大多可以參考 8 執行緒的分數,而 4 和 2 執行緒的分數則是與使用 DirectX 9 開發的老遊戲相關。


    ∆ 3DMark CPU Profile i9-12900K。


    ∆ 3DMark CPU Profile i7-14700K。


    ∆ 3DMark CPU Profile i9-13900K(QS)。


    3DMark Fire Strike 使用 DirectX 11 GPU API 包含兩項測試,一個物理測試與另一個 CPU 和 GPU 聯合測試,分別測試 1080p 畫質下的遊戲理論性能。


    ∆ DirectX 11 Fire Strike i9-12900K。


    ∆ DirectX 11 Fire Strike i7-14700K。


    ∆ DirectX 11 Fire Strike i9-13900K(QS)。


    3DMark Time Spy 為 DirectX 12 GPU API 同樣也是遊戲取向基準測試,測試解析度為 2K 1440p。


    ∆ DirectX 12 Time Spy i9-12900K。


    ∆ DirectX 12 Time Spy i7-14700K。


    ∆ DirectX 12 Time Spy i9-13900K(QS)。


    三款 FPS 類型電競遊戲測試


    FPS 電競類型選擇了三款比較標誌性的遊戲進行實測,分別是《鬥陣特攻 2_Overwatch 2》、《虹彩六號:圍攻行動_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以及《Apex Legends》,並將貼圖品質相關設定設定為遊戲內「最高」的設定檔,另外 APEX 由於遊戲預設限制幀數上限為 144 fps,因此手動輸入程式碼更改到最高至 300 fps。

    並統一把解析度設定為 Full HD 1920x1080,讓處理器壓力較大能夠橫向對比處理器性能,測試過程透過 NVIDIA GeForce 的免費 FrameView 軟體收集平均 (AVG) 和 1% Low fps。

    FPS 電競類型遊戲測試中只有《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在平均 fps 上有明顯差距,另外兩款遊戲在平均 fps 基本上都頂到遊戲上限了,而 1% Lows fps 不知道為什麼 14700K 在《鬥陣特攻 2》中異常突出,也進而導致總平均成績中 1% Lows fps 反超了 13900K。


    ∆ 三款 FPS 類型電競遊戲測試:貼圖特效最高、FHD 1080x1920 解析度。


    ∆ 三款 FPS 類型電競遊戲測試的 AVG / 1% Low 總平均 fps 對比。


    十款 AAA 大作遊戲測試

    著重在體驗畫面表現以及劇情故事性的 AAA 類型遊戲測試,筆者選擇了《刺客教條:幻象_Assassin’s Creed Mirage》、《刺客教條:維京紀元_Assassin’s Creed Valhalla》、《極地戰嚎 6_Far Cry 6》、《看門狗:自由軍團_Watch Dogs: Legion》、《戰神_God of War》、《地平線:期待黎明_Horizon Zero Dawn》、《霍格華茲的傳承_Hogwarts Legacy》、《巫師 3:狂獵_The Witcher 3: Wild Hunt》、《電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碧血狂殺 2_Red Dead Redemption 2》等十款 3A 大作進行遊戲實測。

    考量到絕大多數玩家遊玩 3A 大作遊戲時,追求最美的畫面表現;而非最高的幀數性能,因此筆者在 AAA 類型遊戲測試同樣設定遊戲內建「最高」的貼圖特效選項,有些遊戲有光線追蹤設定同樣也都開啟「最高」的設定檔,並以 Full HD 1920x1080 解析度進行測試。

    十款遊戲中大多數都支援的 NVIDIA DLSS 技術設定為「品質/畫質」;AMD FSR 為「品質」模式,獲得一定程度的幀數提升同時盡可能保持畫面表現,幀數收集同樣使用 NVIDIA GeForce FrameView 軟體紀錄平均 (AVG) 和 1% Low fps。

    這次新增了由 Ubi 剛推出的 AAA 大作新品《刺客教條:幻象》進行測試,但 Ubi 的新遊戲出來總會有一至兩年的優化陣痛期,筆者在進行測試的過程中,每一輪都有多次且非常明顯的掉幀狀況,以上提供給玩家們參考。

    十款遊戲要一一講解實在太麻煩了,有需要的玩家們可以直接點進去看遊戲上的表現,在十款 AAA 類型遊戲的測試總平均幀數中,14700K 的平均 fps 比 12900K 強 8.1%,比起 13900K 低了 3% 左右。


    ∆ 十款 AAA 類型遊戲測試:貼圖特效最高、FHD 1080x1920 解析度。


    ∆ 十款 AAA 類型遊戲測試的 AVG / 1% Low 總平均 fps 對比。


    處理器溫度與功耗測試

    將測試平台搭建在 24°C 室內的裸測平台上,並把水冷設定全速運轉來進行 CPU 的溫度與功耗測試,筆者使用 Cinebench R23(Multi Core_one round)、AIDA64 FPU、AIDA64 CPU、《電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待機等不同情境進行實測,而數據收集則使用 HWiFO64 收集並紀錄最高溫度 CPU 封裝溫度 (CPU Package temperature) 以及 CPU 封裝功耗 (CPU Package Power),並將資訊轉換為圖表提供給玩家們參考。


    14700K 不管是在短時間渲染的 Cinebench R23(Multi Core),抑或是長時間壓力測試 AIDA64 FPU 中,溫度都與前兩代 i9 處理器差不多,而極限壓力功耗則是正式突破 300W 成為了三百瓦俱樂部中的新成員,這部分就期待未來板廠優化了!


    ∆ 處理器溫度圖表。


    ∆ 處理器功耗圖表。


    總結



    這次的 Intel Core i7-14700K 不管在專業運算渲染或是遊戲性能測中,都處於比 12900K 強一些但比 13900K 弱一點的等級,這部分其實從核心規格等等就可以直接判斷出來了,因此「如果」你手上有 12900K 處理器,然後想再進一步升級 CPU 的話,筆者更建議參考看看 14700K 與 13900K 二手的價格有差多少,現在 14700K 新品價比肩 13900K 的二手價格同個級距,那實在想不到任何選擇 14700K 的理由,畢竟 13900K 各方面性能都更好,且溫度與功耗基本上都在同一個水平,那多捏一兩千塊撿二手 13900K 確實是更加實惠的策略。


    MEG Z790 ACE MAX 有著 24+1+2 項 SPS 105A 供電規格,即便面對兩代 i9 以及新一代 i7 處理器也是輕鬆滿足其供電需求,完整提供旗艦等級處理器極限性能不限制,更有著多方面主機板擴充能力給 PC 重度玩家使用,但特別更新的 WiFi 7 什麼時候能夠完全解禁頻寬,就要看台灣數位發展部什麼時候會開放了,其餘擴充規格可以直接參考早些時候的
    MEG Z790 ACE 開箱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一體式水冷算是筆者比較出乎意料的新產品,在面對極限功耗突破 300W 的 i9-13900K 與 i7-14700K 都能將溫度壓制在 100 °C 以下,日常使用下也能將三款 CPU 都壓制在 71 °C 以下,五千元以內有著超越旗艦等級一體式水冷的散熱性能,確實挺讓我訝異的。

    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x24GB 記憶體是本次開箱中,唯一沒辦法發揮全力的硬體相當可惜,礙於記憶體太新還沒新增到主機板 QVL 相容性測試中,且這次搭配的是 4 DIMM 主機板記憶體超頻性能肯定是沒有 2 DIMM 主機板強,所以只能將頻率調整至 DDR5 7600 進行整篇測試,未來如果有機會再讓這組記憶體搭配筆者平常使用的 MEG Z690I UNIFY 進行超頻測試,但它的顏值是真好看...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2#
    仙劍高手 發表於 2023-10-17 22:41:08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測試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2-23 12:02 , Processed in 0.352579 second(s), 52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