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嘉創作系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以銀灰色的亮眼造型,給予創作者第 12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的強勁效能,並採用好入手的 DDR4 記憶體,以及 PCIe 5.0 x16、4 M.2、6 SATA 的好擴充,加上 TB3 擴充支援與 VisionLINK 一線 USB C 提供 DP 與 PD 60W 的便利連接能力,讓創作也有好看高效能、好擴充的主板可選。
規格
尺寸:ATX(30.5cm x 24.4cm)
處理器支援:第 12 代 Intel Core、Pentium Gold 與 Celeron
處理器腳位:Intel LGA 1700
CPU 供電相:16+1 70A
晶片組:Intel Z690
BIOS:1 x 256Mb ROM、UEFI AMI
記憶體:4 x DIMM, MAX 128GB, DDR4 5333(OC)/3200 MHz
顯示輸出:HDMI 1.4(4K30Hz)、USB C DisplayPort 1.2
擴充插槽:1 x PCIe 5.0 x16、2 x PCIe 3.0 x16(x4)
儲存埠:6 x SATA 6Gb/s、M2A_CPU 22110(PCIe 4.0 x4)、M2P_SB / M2Q_SB 22110(PCIe 4.0 x4)、M2M_SB 22110(SATA & PCIe 4.0 x4)
網路:Intel 2.5GbE LAN
無線:Intel 802.11ax Wi-Fi 6 AX201 2x2、BT 5.2
音訊:Realtek ALC4080
USB埠:2 x USB 3.2 Gen 2x2 Type C(1 前置、1 後置)、1 x USB 3.2 Gen 1 Type C(DisplayPort、PD 20V/3A/60W)、2 x USB 3.2 Gen 2、6 x USB 3.2 Gen 1(2 個需擴充)、6 x USB 2.0(4 個需擴充)
RGB:2 x ARGB 4-1pin、2 x RGB 4pin
FAN:1 x 4-pin CPU、1 x 4-pin water cooling CPU、2 x 4-pin Sys/Pump、4 x 4-pin Sys Fan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開箱 / 創作主流高擴充 VisionLINK 一線傳輸
技嘉 Z690 AERO 系列主機板,有著最高階的 Z690 AERO D 以及主流款的 Z690 AERO G,而 Z690 AERO G 分別有著 DDR5 與 DDR4 記憶體的兩種規格可選。型號上也相當好分別,這次開箱測試的即是 Z690 AERO G DDR4 的版本,兩者除了記憶體規格不同外其餘規格皆相同。
Z690 AERO G DDR4 支援第 12 代 Intel Core、LGA 1700 處理器,有著 4 DIMM DDR4 記憶體插槽支援最大 128GB 容量、XMP 3.0 超頻規格;並有著 1 根 PCIe 5.0 x16 插槽與 2 根 PCIe 3.0 x4 擴充插槽。
儲存方面則有 6 個 SATA 連接埠,以及 4 個 M.2 插槽,有著 M2A_CPU 採用 CPU PCIe 4.0 x4 通道,而 M2P_SB 和 M2Q_SB 則是採用晶片組 PCIe 4.0 x4 通道,至於 M2M_SB 支援 SATA 與 PCIe 4.0 x4 通道,但是會與 SATA3 的 2/3 連接埠共用通道。
其餘規格像是 2.5GbE LAN、Wi-Fi 6 AX201、Realtek ALC4080 等基本規格,加上 2 個 USB 3.2 Gen 2x2 Type C 一前一後的配置,以及 VisionLINK USB 3.2 Gen 1 Type C 連接埠,同時支援 USB、DisplayPort 與 PD 60W 的傳輸功能,讓創作者可一線連接所需的外接裝置。
↑ Z690 AERO G DDR4 白色外盒。
↑ 背面則有著規格與特色說明。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以黑色電路板搭配銀白色的大型散熱片,不僅在 CPU 供電處的 VRM 散熱片延伸至 I/O 外殼,以及 4 根 M.2 都有著造型散熱片替 SSD 降溫。
↑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外觀。
↑ 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右上角有著 4 DIMM DDR4 記憶體插槽,支援最大 128GB 記憶體容量,而在 ATX 24-pin 供電插座旁則有 FAN 插座與 USB 3.2 Gen1 和 USB 3.2 Gen 2x2 Type C 前置擴充連接埠。
而 CPU FAN 則在下圖右手邊,這區也有提供 ARGB 擴充針腳。
↑ DRAM、ATX 24-pin。
第 12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採用 LGA 1700 腳位,周圍則是 VRM 供電相,並採用大型鋁製散熱片替供電元件散熱,左側的散熱片則延伸到 I/O 外殼上方,讓整體視覺更佳霸氣。
↑ LGA 1700 腳位與 VRM 散熱片。
↑ CPU 為 8+4 pin 供電。
主機板右下角則有著 6 個 SATA 連接埠;其上方則有 THB_C1 / C2 擴充埠,讓創作者可自行擴充 Thunderbolt PCIe 介面卡。
↑ SATA 與 THB_C1 / C2。
主機板第一根 PCIe 插槽為 PCIe 5.0 x16 並有著金屬裝甲強化插槽的耐壓、抗扯性,此外還有 2 根 PCIe 3.0 x16 長度的插槽規格 x4 頻寬,其餘的 PCIe 通道則都留給 M.2 插槽使用。
主機板底部邊原則有前音源、COM、ARGB、RGB、TPM、USB、QFLASH_PLUS 按鈕、FAN 與前面板針腳等功能。
↑ PCIe 插槽與主板下緣針腳。
↑ PCIe 5.0 x16 插槽,採用白色插槽包覆金屬裝甲。
移除散熱片後,主板尚有著 4 個 M.2 插槽,左起第一根為 M2A_CPU 使用 CPU 提供的 PCIe 4.0 x4 通道,接著 M2P_SB 與 M2Q_SB 兩者都是使用晶片組的 PCIe 4.0 x4 通道,最後 M2M_SB 插槽(下藏著 Wi-Fi 模組)支援 SATA & PCIe 4.0 x4 通道,但會與 SATA3 2/3 共用通道。
↑ M.2 插槽。
主機板一體式後 I/O,則提供 USB 2.0、USB 3.2 Gen1、USB 3.2 Gen2 等連接埠,以及 3.5mm 音訊輸出 / 麥克風和 SPDIF 數位輸出、RJ-45 2.5GbE LAN。
其中,標示為 BIOS USB 3.2 Gen2 Type A 的連接埠,提供 Q-Flash Plus 功能只要在 USB 隨身變放入指定檔名的 BIOS 按下 QFLASH_PLUS 按鈕,即可在不開機的狀況下更新 BIOS。
此外,有著外框標示的 USB 3.2 Gen1 Type C 連接埠,即是 VisionLINK 提供 USB、DisplayPort 輸出與 PD 20V/3A/60W 充電供能,而這個 USB C 要輸出顯視訊號需要將顯卡的 DP 輸出連接至主機板的 DP IN 藉此讓 USB C 能輸出 DP 訊號。
↑ 主機板後 I/O。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主板用料 / 4 M.2, 2.5GbE, TB 擴充
Z690 AERO G DDR4 主板整體規格也相當齊全,不論在供電、散熱、擴充等規格都能滿足創作玩家所需,而在散熱片之下也藏有不少元件與設計的小細節,這邊就將主機板拆解來跟大家分享。
↑ 主機板外觀。
↑ CPU 供電相為 16+1 70A。
↑ VRM 控制器 RAA229131。
↑ Realtek RTS5411E USB 3.0 HUB、Ti TS3DV642 負責處理 DP Switch 訊號、ASM1442K 處理 HDMI 訊號。
↑ Realtek RTS5450 Type-C Power Delivery 控制器。
↑ Intel 2.5GbE LAN 網路晶片。
↑ iTE IT8689E 環控晶片。
↑ Realtek ALC4080 音效晶片。
↑ Intel 802.11ax Wi-Fi 6 AX201 2x2、BT 5.2 無線網卡。
↑ Intel Z690 晶片組。
↑ 主機板散熱片。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配件 / 設計感天線與噪音偵測
主機板配件主要為說明書、SATA 連接線、M.2 螺絲,以及搭配 AERO 設計感的 Wi-Fi 天線,還有著噪音偵測線,連接至 NOISE_SENSOR(位於 SATA 連接埠上方)即可透過技嘉軟體來偵測機殼內的噪音值。
↑ 主機板配件。
↑ 噪音偵測。
↑ AERO 造型天線。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BIOS 功能
AERO 系列主機板有著專屬白色風格的 BIOS 介面,白底灰字的搭配相當好看,在進階 Tewaker 頁面中,可以調整 CPU、DRAM、電壓等超頻設定。像是 CPU Upgrade 可以調整為 Gaming Profile:關閉 E-core、Max Performance:Turbo Ratio +1 等自動超頻設定。
↑ AERO 風格 BIOS 介面。
↑ CPU Upgrade 設定。
CPU 進階頁面設定則有著完整調整功能,像是 AVX、TurboPower Limits、Per Core Limit 控制等功能,都可讓玩家自行調整。
↑ CPU 進階。
↑ TurboPower Limits。
設定頁面中則提供平台電源、I/O 連接埠、周邊等設定,在 I/O 設定中像是 Re-Size BAR、內顯開啟與否都能自行調整。
↑ 設定平台電源、I/O 連接埠、周邊。
↑ Re-Size BAR。
↑ 系統資訊。
↑ 開機選單。
↑ 儲存時也會顯示這次的設定摘要。
App Center / EasyTune 超頻 / SIV 監控軟體
軟體方面技嘉以 App Center 來提供所有軟體功能,像是 @BIOS、EasyTune 超頻工具以及 SIV 監控與 RGB Fusion 2.0 等軟體。
↑ App Center。
EasyTune 則提供簡易的預設、OC Boost,以及手動軟體超頻功能,包含進階的 CPU、DDR 超頻以及電壓控制等功能。
↑ EasyTune 超頻模式。
↑ 進階手動超頻。
SIV 除可檢視電腦資訊外,最主要包含著 Smart Fan 6 自動模式與進階手動調整功能,讓玩家可透過軟體自定義主機板風扇曲線。
↑ SIV 系統資訊。
↑ 風扇模式。
↑ SmartFan 6 曲線控制。
上述提到主機板提供的噪音偵測線,在 SmartFan 6 軟體中會顯示偵測的噪音值,玩家也可使用 HWiNFO64 這類可以讀取主機板傳感器的軟體來檢視噪音值。
↑ HWiNFO64 噪音值傳感器顯示。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使用常見的幾套 CPU 渲染、電腦效能測試與遊戲效能進行測試。處理器則使用 Intel Core i9-12900K、CORSAIR DDR4 2x8GB 3200MHz 與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設定上採用主機板 CPU Upgrade MAX、開啟 XMP 功能、散熱器使用 NZXT 280mm 水冷,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主機板: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記憶體:CORSAIR DDR4 2x8GB 3200MHz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散熱器:NZXT 280mm AIO
電源供應器:be quiet! DARK POWER 12 8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1H2
CPU-Z 檢視 Intel Core i9-12900K 處理器資訊,代號 Alder Lake 的 Intel 7 10nm 製程 8+8 核心 24 執行緒處理器,搭配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測試,BIOS 為 0418,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DDR5 16GBx2 5200MHz。
↑ CPU-Z。
CINEBENCH R20 與 R23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i9-12900K 在 R20 版本測試可達到 CPU 10872 cb 的成績,而 R23 版本亦有著 CPU 28397 pts 的成績;單核性能則分別有著 756 pts、1969 pts 的效能。
↑ CINEBENCH R20 與 R23。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CORSAIR 2x8GB 3200MHz,搭配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有著記憶體讀取 52847 MB/s、寫入 47659 MB/s、複製 52038 MB/s、延遲 54.8 ns 的表現。
↑ AIDA64 記憶體。
跨平台的電腦效能測試工具 CrossMark,則是由 BAPCo 所開發的免費測試工具,支援 Windows、iOS/iPadOS、macOS 與 Android 等平台,並針對電腦的生產力,如文字編輯、試算表、網頁瀏覽,以及創作類的相片編輯、整理與影片編輯等工作,再加上電腦反應速度進行測試。
i9-12900K 達到 2127 分的總成績,生產力 1995 分、創作力 2352 分、反應 1906 分的高效能。
↑ CrossMark。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i9-12900K 搭配 RTX 3080 Ti 獲得了 9,209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2069 分,生產力則有 10806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16252 分的高成績;記錄的資料顯示測試時 CPU 時脈最高達到 5.0GHz。
↑ PCMark 10。
3DMark CPU Profile 是針對處理器所設計的測試,主要測試 CPU 的物理運算與自訂模擬兩種工作,並分別測試處理器的 1、2、4、8、16 與最大執行緒下的效能,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執行緒測試,那是因為不同應用、遊戲能效利用的執行緒數量不同。
例如 Max threads 測試下可展示 CPU 最大效能,但這不代表遊戲也能發揮出同樣的效能,反而是電影等級的渲染、模擬或科學分析應用才會使用到全執行緒的效能;同樣的道理下 16 threads 也是對於運算、數位內容創作有著較好的效能發揮,對於遊戲來說影響不大。
i9-12900K Max threads 可達到 11995 的成績,滿足電影等級的渲染、模擬或科學分析應用所需,而遊戲主力則是在 8 threads 7817 分與 4 threads 4057 分。
↑ 3DMark CPU Profile。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使用 RTX 3080 Ti 顯示卡,其 CPU 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42772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7747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主機板的 USB 3.2 Gen 2x2 Type C 連接埠,使用 USB 20Gbps 外接盒測試,可以達到循序讀寫 2026 MB/s、2006 MB/s 的效能,跑滿最高 USB 傳輸頻寬。
↑ USB 3.2 Gen 2x2 測試。
VisionLINK USB C 支援內顯或獨顯 DP 顯示輸出
主機板後 I/O 的 VisionLINK USB C 連接埠,一線可提供 USB 3.2 Gen1 資料傳輸、DisplayPort 1.2 影像輸出與 PD 60W 充電等功能。
而未連接主板後 I/O 的 DP In 狀況下,VisionLINK 會使用處理器內顯輸出影像訊號;而當玩家將獨立顯卡的 DP 輸出連接至主板 DP In 之後,VisionLINK 的影像輸出訊號則會交由獨顯提供。
↑ 主板未連接 DP In,VisionLINK 使用內顯輸出。
↑ 獨顯輸出至主板 DP In,VisionLINK 使用獨顯輸出。
此外,VisionLINK 提供的 USB PD 20V/3A/60W 充電供能,在連接上筆電充電時可達到最高充電瓦數為 20V/2.4A/48W 左右,可讓創作用戶一線連接需要 USB、顯示、供電的設備,例如帶影像的手繪板,或者是輕便型的攜帶螢幕等創作周邊產品。
↑ 主機板 USB C PD 60W 充電。
總結
技嘉 Z690 AERO G DDR4 主機板,在中高階主流定位下,給予玩家效能強悍的第 12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多核效能,滿足創作影音剪輯、3D 渲染、影像編修等需求,同時保有 PCIe 5.0 x16 顯卡擴充、6 SATA 與 4 M.2 的儲存擴充,讓創作用戶有著足夠的效能與擴充彈性。
而且 Z690 AERO G DDR4 有著 USB 3.2 Gen 2x2 Type C 的高速 20Gbps 資料傳輸,以及 VisionLINK 一線傳輸 USB、DisplayPort 與 PD 的功能,讓創作者在 I/O 連皆有著足夠的便利性,並保有 THB_C1 / C2 擴充埠亦可自行升級 Thunderbolt 擴充。
Z690 AERO G 與旗艦 D 兩者在規格劃分上相當適合,主流款的 Z690 AERO G 在規格上相當到位,也可滿足創作用戶所需,並有著 DDR5 與 DDR4 兩種規格可選擇,倘若是重度 Adobe 創作用戶、影音剪輯、大專案製作的創作者,會建議可上到 DDR5 記憶體的主板,如此一來可獲得更高的記憶體頻寬,但若希望預算先決的用戶肯定是 DDR4 的組合較為划算。
來源: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開箱測試 / 創作主流 D4 主板, 4 M.2, 2.5GbE, THB 擴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