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30221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主機板區 MOBOs]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開箱 / 僅此一張 X570 旗艦主板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ROG 給予 AMD 玩家的最終期待,末代旗艦主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ROG C8E),囊括 PC 最高階硬體規格,CPU 18+2 相供電、5 個 M.2 擴充 PCIe 4.0 x4 SSD、TB4、USB 3.2 Gen 2x2、10GbE + 2.5GbE 雙 LAN 與 Wi-Fi 6E 等頂天規格,更有著 2ʺ LiveDash OLED 顯示器、M.2 Q-Latch 與 ROG DIMM.2 等設計,配件更是給了一組 ROG Clavis 隨身 USB DAC、顯卡支架與 RGB FAN HUB,一板攻上 ROG x AMD 的旗艦信仰。

規格
尺寸:EATX(30.5cm x 27.7cm)
處理器支援:AMD Ryzen 5000 / 4000 / 3000 / 2000 與 G 系列處理器
處理器腳位:AMD AM4
CPU 供電相:18+2 相 90A Power Stage
晶片組:AMD X570
BIOS:2 x 256Mb ROM、UEFI AMI
記憶體:4 x DIMM, MAX 128GB, DDR4 5000(OC)/3200 MHz
Thunderbolt:2 x Thunderbolt 4 Type-C(DisplayPort 1.4 內顯輸出)
擴充插槽:2 x PCIe 4.0 x16(x16, x8/x8)、1 x PCIe 3.0 x1
儲存埠:6 x SATA 6Gb/s、M.2_1 2280 PCIe 4.0 x4/SATA、M.2_2/3 2280 PCIe 4.0 x4、DIMM.2_1/2 22110 PCIe 4.0 x4/SATA
網路:Intel I225V 2.5GbE LAN、Marvell AQtion AQC113CS 10GbE LAN、ASUS LANGuard
無線:Intel 802.11ax Wi-Fi 6E 2x2、BT 5.2
音訊:Realtek ALC4082、ESS SABRE9018Q2C DAC/AMP
USB埠:1 x USB 3.2 Gen 2(前置擴充)、1 x USB 3.2 Gen 2x2 Type C(PD 3.0 DC 5V/3A 60W 快充、前置擴充)、4 x USB 3.2 Gen 2(CPU)、4 x USB 3.2 Gen 2、4 x USB 3.2 Gen 1(4 個需擴充)、4 個 USB 2.0(4 個需擴充)、2 x Thunderbolt 4(2 x USB Type C 5V/3A 15W)
RGB:3 x ARGB 4-1pin、1 x RGB 4pin
FAN:1 x 4-pin CPU、1 x 4-pin CPU OPT、2 x 4-pin Chassis、2 x 4-pin Radiator、2 x W_PUMP+、1 x WB_SENSOR、1 x 2-pin Water In、1 x 2-pin Water Out、1 x 3-pin Water Flow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開箱 / 規格全滿但 TB4, USB 3.2 2x2 共享頻寬

末代旗艦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採用無晶片組風扇的被動散熱設計,更將 CPU 與 X570 提供的 PCIe 通道、I/O 全數用盡,有著 Thunderbolt 4、5 個 M.2 全支援 PCIe 4.0 x4 SSD、6 個 SATA、2.5GbE / 10GbE / Wi-Fi 6E 等高階規格,而主板提供的 USB 總共多達 20 個之多(含擴充),更有提供 USB PD 快充之功能。

這麼齊全的規格下一定有著通道共用的設計,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設計上主要採分拆 CPU 提供的 PCIe 4.0 x16 通道,除了支援單卡 x16、雙卡 x8/x8 外,也分通道給 ROG DIMM.2 的雙 M.2 插槽使用,可分配為單卡 x8、雙 M.2 x4 的配置。

此外主機板的 M.2_1 插槽則使用 CPU 提供的 PCIe 4.0 x4 與 SATA 通道,另外 CPU 提供的 4 個 USB 3.2 Gen 2 也設計至後 I/O。

CPU PCIe 4.0 x16 線路共用
配置
1. 單卡
2. 雙卡
3. 雙卡 + M.2
4. 單卡 + 雙 M.2
PCIe x16_1
x16
x8
x8
x8
PCIe x16_2
-
x8
x4
-
M.2_2(PCIe)
-
-
-
x4
M.2_3(PCIe)
-
-
x4
x4


X570 晶片組則將提供的 PCIe 通道分給 10GbE、2.5GbE 與 Wi-Fi 6E 等網路,而 ROG DIMM.2 也採用晶片組的 PCIe 與 SATA 通道且無共用問題,而 USB 也全數用盡並搭配 HUB 來擴充。


↑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通道分配圖。


但是即便如此 X570 的通道還是不夠,因此 ROG C8E 使用 ASM2812 PCIe Bridge,將 PCIe x4 通道分享給 TB4、USB 3.2 Gen 2x2、PCIe x1 與 2 個 SATA 連接埠;這樣通道共享的情況下,最高可跑滿 TB4 的速度,但同時若有使用 USB 或 SATA 連接埠,則會降低傳輸效能。

這設計無疑是希望主機板的所有連接埠都能同時使用,而不用透過 BIOS 開關切換功能,相對的若希望 TB4 能滿速使用,則要避免使用前置 USB 3.2 Gen 2x2、PCIe x1、SATA6G_E1/E2 等連接埠。


↑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主機板外盒。


↑ 外盒背面則有規格與特色說明。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採用 E-ATX 大板,一樣以鏡面搭配霧面黑的散熱裝甲,並有著金屬背板強化;而主機板右側的 MB 24pin、FAN、RGB 等針角也都改為水平接頭,讓主板造型更佳霸氣與帥氣。

主機板中央的散熱片除了替 M.2 散熱外,內部還藏著 2ʺ LiveDash OLED 顯示器,開機時可顯示 Debug Code、開機後則可顯示電腦的監控資訊。


↑ 霸氣的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造型。


↑ 背面的金屬背板。


主機板右上角,除了 4 DIMM DDR4 記憶體插槽,支援最高 128GB 容量、5000(OC)/3200 MHz 時脈;這區還有著 ROG DIMM.2 插槽,採用子卡的方式擴充 2 個 M.2 插槽,並都支援 PCIe 4.0 x4 SSD。

至於以往的 MB 24pin 供電、FAN、RGB 針角都改用水平插座設計,讓主機板造型更佳好看、整齊;此外,MB 24pin 供電一旁還有 1 個 PCIe 6pin 插座,這供電除了提供給 PCIe x16 插槽額外供電外,也讓前置 USB 3.2 Gen 2x2 插槽支援 PD3.0 DC 5V/3A 60W 快充功能。


↑ 主機板右上角的裝甲,以及 DDR4、ROG DIMM.2 插槽。


↑ Debug Code 與開機、重開按鈕。


↑ 水平插座設計。


主機板 AM4 插槽與原廠扣具,CPU 核心與 SoC 採 18+2 相 90A Power Stage 供電設計,而 VRM 散熱片以熱導管銜接並與金屬 I/O 外殼整合,除了整體質感更好外也可替 VRM 帶來更好的被動散熱效果。


↑ AM4 插槽與 VRM 散熱器。


↑ 主機板上方的 Probelt 電壓測量點,以及 CPU_FAN、CPU_OPT 風扇插座。


↑ CPU 則提供雙 8pin 供電插座。


主機板右下角第一個為前置 USB 3.2 Gen 2x2 Type C 插座,還支援 PD 3.0 DC 5V/3A 60W 快充功能,另一個則是 USB 3.2 Gen 2 規格;中間兩個則是 USB 3.2 Gen 1 內接 19pin 插座。

下方則有著 6 個 SATA 連接埠,由上至下順序為 SATA6G_1/2、SATA6G_3/4 與 SATA6G_E1/E2,使用上建議以 SATA6G_1/2/3/4 為主,若使用到 SATA6G_E1/E2 則會與 TB4、USB 3.2 Gen 2x2、PCIe x1 等共用頻寬。


↑ 前置 USB 插座。


↑ SATA 連接埠。


PCIe 插槽則主要提供 CPU 通道的 2 條 PCIe 4.0 x16 插槽,並有著金屬裝甲強化插槽的抗壓、耐扯性,支援單卡 x16、雙卡 x8/x8 的通道分切;只不過主機板的 M.2_2 與 M.2_3 一樣會共用這頻寬,玩家可在 BIOS 當中設定,CPU 通道的 PCIe 配置。

此外,主機板邊緣左至右依序為:前音源、LN2 針腳、RGB / ARGB 針腳、USB 2.0 9pin、V_LATCH 開關、Slow_Mode 開關、Safe Boost 按鈕、Retry 按鈕、Bios 切換按鈕、FAN、W_In/Out/FLOW 與前面板針腳。


↑ PCIe 插槽與 M.2 散熱片。


主機板上共有 3 個 M.2 插槽,第一根 M.2_1 直接使用 CPU 提供的 PCIe 4.0 x4 與 SATA 通道,不過這個散熱片藏有 2ʺ LiveDash OLED 顯示器,因此拆除散熱片時裡面還有一條連接線,請溫柔的移除連接線後在安裝 SSD。

至於剩下的 M.2_2 與 M.2_3 則只支援 PCIe 4.0 x4 SSD 並採共用頻寬設計,安裝 SSD 後需要至 BIOS 當中調整 CPU PCIe 設置才能正常使用。


↑ 第一根 M.2 散熱片移除需注意連接線。


↑ 3 個 M.2 插槽,正反都有提供散熱設計。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的 M.2 插槽也提供 M.2 Q-Latch 設計,採用塑膠扣環往上旋轉固定、往下則會鬆開 SSD,讓安裝更便利。


↑ M.2 Q-Latch 拆裝更便利。


↑ M.2 散熱片。


主機板後 I/O 同樣具備一體式檔板,有著 Clear CMOS 按鈕、BIOS FlahBack 按鈕、2 個 DP In(提供給 TB4 輸出螢幕使用)、Wi-Fi 天線、8 個 USB 3.2 Gen 2、2 個 Thunderbolt 4 Type C,以及 10GbE / 2.5GbE RJ-45 連接埠,3.5mm 音效輸出則採用 RGB 燈效辨別。


↑ 主機板後 I/O。


↑ 3.5mm 音效埠的燈光可辨識音效輸出功能。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主板用料 / 18+2 相 90A, 5 x M.2, TB4, PD 3.0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功能相當完整,除了齊全外也讓玩家能擁有 5 個 M.2 全擴充 PCIe 4.0 x4 SSD 也不成問題;而接著在金屬裝甲下,也藏有不少元件與設計上的小細節,這邊就將主機板拆解來跟大家分享。

在移除背板時除了替 VRM 背面被動散熱外,晶片組的位置也備有導熱墊。


↑ 金屬背板替 VRM、晶片組散熱。


↑ 主機板完整外觀。


↑ 主機板完整外觀。


↑ 記憶體供電相,DIGI+ VRM EPU ASP1405 控制器。


↑ CPU 18+2 相供電,每相使用 TI 95410RRB 90A 整合型 Power Stage。


↑ VRM 供電控制則使用 Infineon XDPE132G5D。


↑ Marvell AQtion AQC113CS 10GbE LAN 網路晶片。


↑ Intel JHL8540 Thunderbolt 4 晶片。


↑ Intel I225V 2.5GbE LAN 網路晶片。


↑ BIOS 晶片與 2 個 256Mb ROM。


↑ NUVOTON NCT6798D-R 環控晶片。


↑ Realtek ALC4082 音效晶片、ESS SABRE9018Q2C DAC/AMP 與音效電容。


↑ ASM2812 PCIe Bridge,以 PCH 提供的 PCIe x4 共享 TB4、USB 3.2 Gen 2x2、PCIe x1 與 SATA 連接埠。


↑ ICS 9VRS4883BKLF 時脈產生器、ICS L0651EIL 時脈緩衝器;ASM3241 USB 3.2 Gen 2x2 晶片。


↑ AMD X570 晶片組。


↑ ROG TPU 晶片。


↑ ROG AURA 晶片與 ASM1061 STAT 擴充晶片。


↑ ASM1074 USB 3.0 HUB。


↑ 提供給 PCIe 4.0 通道使用的 Redrive 與 Switch。


↑ 主機板所有零件。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配件 / FAN RGB HUB、ROG Clavis、顯卡支架

旗艦信仰大板配件更是齊全,從基本的說明書、感謝卡、ROG 鑰匙環、ROG DIMM.2、RGB FAN HUB、ROG 螺絲起子、ROG Clavis USB DAC、顯卡支架、Wi-Fi 天線,以及 SATA 連接線、溫度感測線、RGB 延長 / 擴充線材、RAD_FAN 1 對 4 擴充線等。


↑ 板子所有配件。


↑ ROG 鑰匙環。


ROG 簡易型金屬顯卡支架,底部有著磁鐵可吸附於機殼電源分艙上,並可自行調整高度支撐顯卡前端重量;另一個功能是當作顯卡退卡工具,因為 C8E 第一根 PCIe 插槽上方的散熱片過高,若要退出顯卡則可使用支架下壓 PCIe 插槽的卡扣。


↑ ROG金屬顯卡支架。


↑ 顯卡退卡工具。


ROG C8E 主機板上有 2 個 RAD_FAN 插座,這個風扇插座最高提供到 4A 48W 供電,並可使用配件的 1 對 4 擴充線,讓玩家在 DIY 組裝時有更多的風扇可連接;至於其他 FAN 插座都是 1A 12W、W_PUMP 則是 3A 36W。


↑ RAD_FAN 1 對 4 擴充線。


ROG C8E 提供 3 個 ARGB 4-1pin 與 1 個 RGB 4pin 針腳,配件中除了原本的延長線,這次還贈送一條 1 對 3 擴充的 ARGB 線材,讓玩家在 DIY 組裝時不用擔心 RGB 不夠接的問題。


↑ ARGB(4-1pin)1 對 3 擴充線。


ROG Clavis USB DAC 這一組就要 $3,490 元,直接做為主機板的配件,採用金屬外殼打造,有著 ROG 的電域紋路與 ARGB 燈效,並直出 USB Type C 連接線,內部核心則採用 ESS SABRE HiFi 製造的 ESS9281 PRO 音效晶片,提供 32-bit、384kHz、雙聲道 USB 音效,音效晶片包辦 DAC 與 AMP 放大,更支援硬體 MQA 渲染器,以及 Armoury Crate 音效 EQ 控制等功能。

開箱:https://news.xfastest.com/review/review-09/98322/rog-clavis/


↑ ROG Clavis USB DAC。


ROG DIMM.2 採用額外的專用插槽擴充 2 個 M.2 22110 的安裝空間,垂直安裝下有著 2 片散熱片替 SSD 散熱;而 DIMM.2_1/2 插槽使用晶片組提供的 PCIe 4.0 x4 與 SATA 專屬通道。


↑ ROG DIMM.2。


↑ 正反兩面各可裝 1 根 M.2 22110 尺寸。


↑ 正反兩面都有提供導熱墊替 SSD 散熱。


ROG C8E 的 FAN、RGB 針腳可以說是非常齊全,但在配件中還提供一個 RGB FAN HUB,共可擴充 6 顆 ARGB FAN,需採用配件的 PCIe 6pin 供電,並支援 ARGB In 同步與 2 個溫度偵測針腳;HUB 採用金屬外殼,並使用 2.5” 裝置的固定鎖孔,因此可直接安裝於機殼當中,這產品絕對可以單獨做為 DIY 配件銷售。


↑ RGB FAN HUB。


↑ 一邊的擴充埠。


↑ 2 個溫度偵測、ARGB In、供電與 USB 控制。


↑ UHB 背面採用 2.5” 裝置鎖孔。


主機板的驅動則使用 USB 隨身碟提供,另外新的 Wi-Fi 天線與 ROG 信仰螺絲起子,給予玩家全套的信仰升級。


↑ ROG 隨身碟,內含主機板驅動。


↑ Wi-Fi 天線。


↑ ROG 螺絲起子。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BIOS 功能

C8E BIOS 已更新至 0402、AGESA 1203 PatchC,而在 Extreme Tweaker 頁面當中,有著完整效能控制、超頻的設定項目,像是 AI Overclock Tuner 的 D.O.C.P. 功能、FCLK 時脈、CPU Core Ratio、CPU Core / SoC Voltage 等超頻功能。

而 AMD 的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也可在 BIOS 中,直接設定為 Enabled,並開啟 PBO Fmax Enhancer 功能獲得最好的 Auto 效能。


↑ BIOS 摘要。


↑ Extreme Tweaker。


↑ 超頻電壓調整。


↑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 進階電壓控制中則有 CPU Load-Line 校正。


進階頁面當中,啟用 AMD fTPM 即可開啟「可信計算」,也就是 Windows 11 要求的 TPM 2.0 功能。


↑ 進階設定。


↑ TPM 2.0。


而在內建裝置設定中,則可調整 RGB LED 燈光、OLED 於關機、睡眠時是否啟用,以及 CPU PCIe 設定模式,有著雙卡PCIEX16_1 + PCIEX16_2 模式、雙卡+M.2 模式 PCIEX16_1 + PCIEX16_2 + M.2_3,以及單卡雙 M.2 模式 PCIEX16_1 + M.2_2 + M.2_3 等。

而主機板的所有 PCIe 模式預設都設定為自動,玩家也可自行調整 Gen 3 或者 Gen 4 功能。


↑ 內建裝置設定。


↑ CPU PCIe 設定模式。


↑ PCIe 連結模式。


↑ PCI 子系統設定可開啟 Resize Bar 功能。


↑ 監控功能。


↑ Q-Fan 設定。


↑ 工具頁面可關閉 MyASUS 的自動安裝功能。


ROG Armoury Crate 一統軟體 / Gamefirst VI、AIDA64 Extreme、RAMcache III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主機板燈效,分別於 I/O 外殼、晶片組上方 ROG Logo,以及主機板右側邊緣,玩家可通過 ROG Armoury Crate 軟體來調整燈效,以及 AURA Sync 裝置同步等功能。


↑ 主機板燈效。


↑ 主機板燈效。


↑ 主機板燈效。


ROG Armoury Crate 新版的儀表版則會顯示電腦的基本資訊,以及可監控 CPU 時脈、電壓、溫度等功能,若有啟用主機板 AI Cooling 則提供靜音、標準、Turbo 與全速的風扇控制功能,並可調整主機的 AURA Sync 燈效。


↑ Armoury Crate 儀表版。


↑ AURA Sync。


而在 ROG C8E 裝置設定中,則可調整 2ʺ LiveDash OLED 顯示器,所顯示的硬體監控資訊、圖片、動畫或者自訂橫幅等功能。


↑ OLED 自訂顯示。


↑ OLED 自訂顯示。


至於裝置設定中,也可針對關機時調整不同的 RGB 燈光或關閉,而 ARGB 接頭指定燈珠或者調整為 Gen 2 版本。

音效設定則可啟用雙向 AI 降噪功能,可替音訊輸入的麥克風或者音訊輸出的耳機、喇叭來進行降噪功能。


↑ AI 降噪。


Armoury Crate 另一個好處則是可以幫忙安裝驅動程式、工具程式,以及更新 ROG 裝置的韌體功能。


↑ 更新驅動、工具程式。


↑ 更新中心。


↑ ROG 提供 AIDA64 Extreme 軟體授權。


Gamefirst VI 則提供自動的網路優化功能,有著智能調控、遊戲優先、直播優先與影音優先等模式,程式會自動辨識應用,來調整連網優先權,例如遊戲模式時遊戲都可獲得極速的連線優先權;另一功能則是可自動分配應用使用不同的網路連線,妥善利用雙 LAN + Wi-Fi 的優勢。


↑ Gamefirst VI。


RAMcache III 則可將系統記憶體分給儲存裝置做為快取使用,若不希望 SSD 頻繁的寫入,也可啟用這功能將 DRAM 分配做為快取。


↑ RAMcache III。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使用常見的幾套 CPU 渲染、電腦效能測試與遊戲效能進行測試。處理器則使用 AMD Ryzen 9 5950X、G.SKILL DDR4-3600 8G*2 與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設定上採用主機板預設 Auto 開啟 PBO 功能、散熱器使用 ROG STRIX LC II 280mm AIO 水冷,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9 5950X
主機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記憶體:G.SKILL DDR4 8GB*2-36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20H2


CPU-Z 檢視 AMD Ryzen 9 5950X 處理器資訊,代號 Vermeer 的 7nm 製程 16 核心 32 執行緒處理器,預設 105W TDP 熱功耗設定,搭配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主機板測試,BIOS 已更新至 0402,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DDR4-3600 8GB*2。


↑ CPU-Z。


CINEBENCH R20 與 R23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5950X 在 R20 版本測試可達到 CPU 10724 cb 的成績,而 R23 版本亦有著 CPU 27692 pts 的成績;單核性能則分別有著 623 pts、1601 pts 的效能。


↑ CINEBENCH R20 / R23。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595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45 秒即可完成渲染。


↑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CPU 評分以 vsamples 每秒計算數為單位。

5950X 完成運算獲得 21664 vsamples 的效能。


↑ V-Ray Benchmark。


POV-Ray 則是另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運算能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5950X 完成運算獲得 9370.65 PPS 的效能。


↑ POV-Ray。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G.SKILL DDR4 8GB*2-3600,搭配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有著記憶體讀取 54125 MB/s、寫入 53160 MB/s、複製 47737 MB/s、延遲 59.1 ns 的表現。


↑ AIDA64 記憶體。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5950X 有著 40,696 KB/s 的處理速度;另一套,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5950X 壓縮評等為 88659 MIPS,解壓縮 202063 MIPS 的性能表現。



↑ WinRAR。


↑ 7-Zip。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5950X 搭配 RTX 3080 Ti 獲得了 7,570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0056 分,生產力則有 7692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15223 分的高成績;記錄的資料顯示測試時 CPU 時脈最高達到 5.0GHz。


↑ PCMark 10。


3DMark CPU Profile 是針對處理器所設計的測試,主要測試 CPU 的物理運算與自訂模擬兩種工作,並分別測試處理器的 1、2、4、8、16 與最大執行緒下的效能,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執行緒測試,那是因為不同應用、遊戲能效利用的執行緒數量不同。

例如 Max threads 測試下可展示 CPU 最大效能,但這不代表遊戲也能發揮出同樣的效能,反而是電影等級的渲染、模擬或科學分析應用才會使用到全執行緒的效能;同樣的道理下 16 threads 也是對於運算、數位內容創作有著較好的效能發揮,對於遊戲來說影響不大。

5950X Max threads 可達到 13455 的成績,滿足電影等級的渲染、模擬或科學分析應用所需,而遊戲主力則是在 8 threads 6494 分與 4 threads 3538 分。


↑ 3DMark CPU Profile。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使用 RTX 3080 Ti 顯示卡,其 CPU 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38281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2999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ROG C8E TB4、USB 3.2 Gen 2x2、USB PD 測試

針對 ROG C8E 的前置 USB 3.2 Gen 2x2 連接埠,使用 Lian Li Odyssey X 機殼的 I/O 線材,搭配使用 ASM3242 控制器的 ROG 外接盒,這前置效能僅只能達到循序讀寫 1599.99 MB/s、1616.84 MB/s;主要原因在於,目前機殼的前置連接線,僅標榜 USB 3.2 Gen 2(10Gbps)規格,因此還無法滿足主機板提供的 20Gbps 規格。

另外,這個連接埠支援 PD 3.0 DC 5V/3A 60W 快充,通過測試可達到 9V 1.2A 11W 的快充規格,但要達到最高規格可能與測試的前面板連接線、測試線材有關,這會詢問 ROG 後在更新讓各位知道。


↑ 前置 USB 3.2 Gen 2x2 速度,需要支援 20Gbps 的機殼。


↑ 前置 USB 3.2 Gen 2x2 Type C 充電測試。


ROG C8E 的 Thunderbolt 4 連接埠,在單獨使用下搭配 Thunderbolt 3 SSD,可測得循序讀取 2889.44 MB/s 的效能,相當接近 TB 資料傳輸的速度,不過手邊這顆 SSD 較舊因此無法跑出滿速規格。

總之,只要 Thunderbolt 4 與 USB 3.2 Gen 2x2 裝置獨立使用下,都能達到不錯的傳輸速度,但若同時使用兩者都會有降速的狀況。


↑ Thunderbolt 3 SSD 測試。


↑ TB4 Type C 輸出充電可達 5V 2A 9.6W。


ROG C8E 主機板多達 5 個 M.2 插槽,每個都支援 PCIe 4.0 x4 的規格,搭配測試下也可輕鬆達到循序讀寫 7072.44 MB/s、5392 MB/s 的高效能。


↑ PCIe 4.0 x4 SSD 測試。


總結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一板滿足 ROG 與 AMD 玩家的極致信仰,攻頂的 18+2 相 90A 供電,以及全覆蓋的裝甲造型,霸氣、質感與 RGB 燈效兼具,更可替 VRM、M.2 與晶片組帶來足夠的散熱效果,讓 Ryzen 9 5950X 可通過 PBO 啟用達到更強悍的 Auto 超頻性能。

高規格滿足 4 DIMM DDR4、5 個 M.2 插槽全支援 PCIe 4.0 x4 SSD 與 4+2 個 SATA 6Gb/s 連接埠,網路全面攻上最新規格 10GbE、2.5GbE 與 Wi-Fi 6E 的三 LAN 高規格;音效則是 Realtek ALC4082 晶片搭 ESS SABRE9018Q2C DAC/AMP,更贈送一組就要 $3,490 元的 ROG Clavis USB DAC。

ROG DIMM.2、M.2 Q-Latch 的便利設計,以及 2ʺ LiveDash OLED 顯示器展示信仰與監控,配件更是齊全的連接線、RGB 擴充線、RAD_FAN 擴充線全具備,還有著 ROG 顯卡支架與 RGB FAN HUB,一板攻上 ROG x AMD 的旗艦信仰。

但是 ROG C8E 主要需要注意的地方則在於 TB4、USB 3.2 Gen 2x2、PCIe x1 與 SATA6G_E1/E2 等連接埠共用晶片組的 PCIe x4 頻寬,倘若使用上會在意能否達到最高速度,那這些介面會建議擇一使用。

這張旗艦頂板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台灣售價 $25,990 元,對於高價位的主機板也沒什麼好挑剔,就看各位的預算與信仰是否足夠,首波數量有限要頂級玩家出手請早。




來源: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開箱 / 僅此一張 X570 旗艦主板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2 00:37 , Processed in 0.104656 second(s), 54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