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70919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Other 其他廠牌] NZXT N7 Z590 主機板開箱 / 金屬裝甲 一致風格 同樣調調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NZXT N7 系列金屬裝甲主機板,為了就是搭配自家 H 系列機殼,有著一致的設計風格,讓喜愛 NZXT的玩家可擁有內外一致同樣調調的電競主機,而隨著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推出,NZXT 也順勢推出「N7 Z590」主機板,升級 PCIe 4.0、Wi-Fi 6E、2.5GbE 等規格,更提供充足的 USB 連接埠,讓玩家輕鬆 DIY 一台全套 NZXT 主機。

    規格
    尺寸:ATX(30.5cm x 24.4cm)
    處理器:Intel 10th、11th Gen Core
    處理器腳位:Intel LGA 1200
    晶片組:Intel Z590
    記憶體:4 x DIMM, MAX 128GB, DDR4 4600+(OC)/3200 MHz
    擴充插槽:1 x PCIe 4.0 x16、1 x PCIe 3.0 x16(支援 x4)、3 x PCIe 3.0 x1
    顯示輸出:HDMI 2.1
    儲存埠:4 x SATA 6Gb/s、1 x M.2_1(PCIe 4.0/3.0 x4)、1 x M.2_2(PCIe 3.0 x4 & SATA)
    網路:Realtek RTL8125BG 2.5G LAN
    無線:Intel Tri Band Wireless-AX210 Wi-Fi 6E + BT v5.2
    音訊:Realtek ALC1220 Codec
    USB埠:1 x USB 3.2 Gen 2 Type C前置、4 x USB 3.2 Gen 2(3A1C)、8 x USB 3.2 Gen 1(4 個需擴充)、8 x USB 2.0(6 個需擴充)


    NZXT N7 Z590 亞光白金屬裝甲主機板開箱

    NZXT N7 系列主機板,都裝著相同風格的亞光白金屬裝甲,就是為了與 NZXT H 系列機殼連成一氣,而新款 NZXT N7 Z590 主機板,支援著第 10 代、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提供雙通道 4 DIMM DDR4 記憶體插槽,可擴充最大 128GB 容量與 DDR4 3200MHz 記憶體時脈。

    N7 Z590 提供 1 根 PCIe 4.0 x16 擴充插槽,以及 1 根 PCIe 3.0 x16 插槽但僅支援 x4 頻寬,並有著 3 個 PCIe 3.0 x1 可擴充;儲存面則是基本 4 個 SATA、1 個 M.2_1 支援 PCIe 4.0/3.0 x4 SSD,另 1 個 M.2_2 則支援 PCIe 3.0 x4 與 SATA SSD。


    ↑ 同一種風格的機殼與主機板。


    ↑ N7 Z590。


    網路則是升級至 Realtek RTL8125BG 2.5G LAN 與 Intel AX210 Wi-Fi 6E + BT v5.2 新規格;音效則是基本 Realtek ALC1220;而這張 USB 則是給滿 1 個 USB 3.2 Gen 2 前置,後 I/O 則有 4 個 USB 3.2 Gen 2(3A1C),以及 8 個 USB 3.2 Gen 1(4 個需擴充)與 8 個 USB 2.0(6 個需擴充)。

    NZXT N7 系列主機板都與 ASRock 合作開發,給予喜愛這風格的玩家不論是 Intel 或 AMD 的平台都可任均挑選。


    ↑ 主機板外盒。


    ↑ 背面則有規格說明。


    NZXT N7 Z590 主機板,披上亞光白金屬裝甲包覆整張主機板,而在 PCH 與 VRM 的散熱片上,有著與 H 系列機殼相同的散熱圓孔設計,而 I/O 外殼則是黑色並有著 NZXT 字樣。


    ↑ 主機板外觀。


    ↑ 主機板背面。


    主機板右上角除有著裝甲包覆外,ATX 24-pin 供電旁則有著前置 USB 3.2 Gen 2 插座;而 4 DIMM DDR4 記憶體,最大 128GB 容量與 DDR4 3200 MHz 標準記憶體時脈支援;此外右側除了 2 個 SYS FAN 插座外,還有著 NZXT 自家 RGB 接頭可擴充,並可由 CAM 軟體直接控制。


    ↑ 主機板右上 ATX 24-pin、DIMM。


    ↑ NZXT RGB 接頭。


    Intel LGA 1200 腳位,支援著第 10 代、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並備有 12+2 相 50A Dr.MOS 供電設計與 6 層 PCB 板用料,VRM 則有著專屬散熱片降溫。


    ↑ CPU 與 VRM。


    ↑ CPU 8+4 pin 供電。


    主機板右下角則有著 4 個 SATA 連接埠,以及一個 USB 3.2 Gen 1 19-pin 水平擴充接頭。


    ↑ SATA 與 USB 3.0。


    PCIe 擴充則提供第一根 PCIe 4.0 x16 擴充,並具備金屬裝甲強化插槽的抗壓、耐扯性,而第二根 PCIe x16 插槽則是 PCIe 3.0 x4 規格,並有 3 個 PCIe 3.0 x1 擴充。

    主機板邊緣左至又則有:前音源、ARGB 3-pin、RGB 4-pin、3 個 USB 2.0 9-pin、3 個 FAN、Debug LED、CLRMOS 針角、USB 3.2 Gen 1 19-pin、Reset 按鈕、電源按鈕與前面版針角。


    ↑ PCIe 擴充。


    M.2 方面,第一根 M.2_1 插槽同時支援 PCIe 4.0/3.0 x4 規格,換句話說搭配 10 代處理器,這根 M.2 插槽也可正常使用,而另一根 M.2_2 則支援 PCIe 3.0 x4 與 SATA SSD。

    只不過 NZXT 裝甲下採用塑膠件組合,因此無法替 SSD 散熱,這可能要稍微注意 SSD 的散熱狀況。


    ↑ M.2 插槽。


    ↑ M.2 檔板無法提供 SSD 散熱。


    主機板後 I/O 一樣預裝檔板,提供 Wi-Fi 天線、Clear CMOS 按鈕、HDMI、2 個 USB 2.0、4 個 USB 3.2 Gen 1 Type A 與 4 個 USB 3.2 Gen 2(1C3A),以及 RJ-45 2.5GbE LAN 網路孔和 3.5mm 音效輸出。


    ↑ 主機板後 I/O。


    NZXT N7 Z590 主機板用料 / 升級 12+2 相供電、滿載 USB

    上述介紹了 NZXT N7 Z590 大致的功能、規格與外觀等設計,接著將正面裝甲與散熱片移除,來檢視主機板上還藏了什麼好料。


    ↑ 主機板外觀。


    CPU 供電採 RT3609 PWM 控制器,vCore 12 相供電、vCCGT 2 相供電配置,每相使用 Vishay SiC654CD 50A Dr.MOS 搭配 60A Choke 電感與 12Khr Nichicon FPCAP 電容。


    ↑ 12+2 相供電。


    ↑ RT3609 PWM 控制器。


    ↑ Realtek 5452E 做為 Type-C 邏輯判斷,而 P13EQX 為 Redrive、Genesys GL9904 redriver。


    ↑ Realtek RTL8125BG 2.5G LAN 網路晶片。


    ↑ ASM1074 USB 3.0 HUB。


    ↑ Intel AX210NGW Tri Band Wireless-AX210 Wi-Fi 6E + BT v5.2。


    ↑ Realtek ALC1220 Codec 與 Nichicon Fine Gold Series Audio 電容。


    ↑ NUVOTON NCT6796D-E 環控晶片。


    ↑ 前置 Type C 使用 P13EQX Redrive、ASM1543 邏輯電路。


    ↑ Intel Z590 晶片組。


    ↑ ASM1074 USB 3.0 HUB。


    ↑ 主機板所有裝甲。


    ↑ 主機板配件:說明書、天線、SATA 線、M.2 螺絲。


    NZXT N7 Z590 BIOS 設定

    N7 Z590 BIOS 也提供簡易模式,讓玩家可在一個頁面中掌握電腦的所有資訊以及必要的調整項目,像是 XMP、儲存資訊、風扇資訊與設定,以及電腦開機的順序等。


    ↑ 簡易模式。


    而在 Overclocking 頁面中,則分為 CPU、DRAM 與 Voltage 三個調整項目;CPU 設定中也包含 CPU Ratio、AVX2 / AVX-512 Offset、BCLK 頻率調整等功能。

    頁面最夏方則有 Intel Adaptive Boost、Thermal Velocity Boost 等功能選項,以及功耗限制 Dual Tau Boost、Power Limit 等設定。


    ↑ Overclocking 頁面。


    ↑ CPU Ratio、AVX2 / AVX-512 Offset、BCLK。


    ↑ Intel Adaptive Boost、Thermal Velocity Boost、功耗限制。


    記憶體超頻中除了 XMP、參數調整外,也提供 DRAM Gear Mode 切換等功能。


    ↑ 記憶體超頻。


    ↑ 電壓調整。


    進階 CPU 頁面當中則可找到 AVX/AVX2、AVX-512 指令的開關選項;至於進階 Chipset 頁面中,則可開啟 Above 4G Decoding 後啟用 Re-Size BAR 功能。


    ↑ AVX/AVX2、AVX-512 指令開關。


    ↑ Re-Size BAR。


    ↑ 工具 BIOS 更新。


    ↑ 監控頁面。


    ↑ 開機選單。


    NZXT CAM 電腦監控、燈光控制

    NZXT CAM 是免費的電腦監控軟體,並可用來控制具備 Smart Device 的 H 系列機殼、Kraken 水冷、E 系列電源等產品,而 N7 主機板系列也一併交由 CAM 負責控制。

    CAM 首頁有著電腦監控資訊,包含 CPU、GPU 使用率、溫度、時脈、風扇等資訊,更包含 RAM、網路、儲存與程式等監控功能;系統規格中也會顯示電腦主要零組件的資訊。


    ↑ NZXT CAM 監控功能。


    ↑ 電腦資訊。


    CAM 也有提供遊戲時間記錄器、簡易軟體超頻功能,而主要的主機板功能則是「照明」與「冷卻」兩個設定。照明設定中,可以看到 N7 Z590 有著 NZXT_RGB1、NZXT_RGB2 與 5V_ARGB1、12V_RGB1 等 4 組照明選擇,這就看玩家如何配置 RGB 設備。


    ↑ 照明設定。


    冷卻設定中有著預設選單,像是:預設、Silent、Performance、Fixed 等,選擇後就能自動套用至 N7 Z590 所有風扇控制,當然玩家也可自行自訂溫度-轉速曲線來調整冷卻設定。


    ↑ 冷卻設定。


    ↑ 自訂風扇曲線。


    NZXT N7 Z590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使用常見的幾套 CPU 渲染、電腦效能測試與遊戲效能進行測試。處理器則使用 Intel Core i9-11900K、CORSAIR DDR4-3200 8G*2 與 NVIDIA GeForce RTX 3080,設定上採用主機板預設 Auto、開啟記憶體 XMP、關閉功耗限制、開啟 ABT 功能、散熱器使用 NZXT X62 280mm AIO 水冷,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主機板:NZXT N7 Z590
    記憶體:CORSAIR DDR4 8GB*2-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80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SP1000 Signature 10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20H2


    CPU-Z 檢視 Intel Core i9-11900K 處理器資訊,代號 Rocket Lake 的 14nm 製程 8 核心 16 執行緒處理器,K 系列預設 125W TDP 熱功耗設定,搭配 NZXT N7 Z590 主機板測試,BIOS 已更新至 P1.20,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DDR4-3200 8GB*2。


    ↑ CPU-Z。


    CINEBENCH R20 與 R23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i9-11900K 在 R20 版本測試可達到 CPU 6110 cb 的成績,而 R23 版本亦有著 CPU 16071 pts 的成績;單核性能則分別有著 624 pts、1642 pts 的效能。


    ↑ CINEBENCH R20 與 R23。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i9-11900K 完成運算需花費 1:21 秒即可完成渲染。


    ↑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CPU 評分以 vsamples 每秒計算數為單位。

    i9-11900K 完成運算獲得 12140 vsamples 的效能。


    ↑ V-Ray Benchmark。


    POV-Ray 則是另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運算能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i9-11900K 完成運算獲得 4956.87 PPS 的效能。


    ↑ POV-Ray。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CORSAIR DDR4 8GB*2-3600,搭配 N7 Z590 有著記憶體讀取 48521 MB/s、寫入 52790 MB/s、複製 47128 MB/s、延遲 48.2 ns 的表現。


    ↑ AIDA64。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i9-11900K 有著 30,723 KB/s 的處理速度。


    ↑ WinRAR。


    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i9-11900K 壓縮評等為 70562 MIPS,解壓縮 101031 MIPS 的性能表現。


    ↑ 7-Zip。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i9-11900K 搭配 RTX 3080 獲得了 8,462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1317 分,生產力則有 10841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13402 分的高成績;記錄的資料顯示測試時 CPU 時脈最高達到 5.287GHz。


    ↑ PCMark 10。


    遊戲效能測試,搭配 RTX 3080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31274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6366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總結

    讓玩家可打造全套 NZXT 設計風格的電腦,正式 N7 系列主機板的使命,內外風格一致的設計曲調,也是市場上少見的亞光白金屬裝甲主機板;而 N7 Z590 主機板讓玩家可搭配第 10 代、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且保有完整的 PCIe 4.0、雙 M.2 與充裕的 USB 擴充能力。

    即便安裝整套的 Smart Device 機殼、Kraken 水冷、E 系列電源等產品,都有著足夠的 USB 2.0 擴充 9-pin 連接埠;效能上,亦可解開 i9-11900K 的功耗限制與 ABT 超頻能力,只不過測試時時脈無法穩在 5.1GHz 所以效能稍有起伏。

    整體規格面向主流電競玩家,不論 10 代、11 代登可完整支援,喜愛 NZXT 風格的玩家,如今 N7 主機板包辦 Intel 與 AMD 主流晶片組的主機板產品,就看各位玩家如何挑選。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2-23 11:39 , Processed in 0.154788 second(s), 61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