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EnterBox
查看: 31595
回復: 0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固態硬碟 SSD] 當我買了 U.2 SSD,然後呢?連接 U.2/U.3 SSD 的一些方法分享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EnterBox 發表於 2023-9-15 16:15:14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消費級市場比較常見的 SSD 型態是 M.2 和 SATA 介面的產品。除非是在機房或相關產品的公司工作,不然對普羅大眾來說,其實很少有機會接觸到 U.2 和 E1.S 的 SSD。我自己雖然有幾顆 U.2、U.3,也做得許多奇奇怪怪的嘗試,但也沒有實際安裝過 E1.S 的介面。過去從中國買洋垃圾的 U.2 是許多玩家的選項,到前幾年 Chia 幣熱潮,以及去年 WD SN640 7.68TB 價格非常便宜,加上足夠大的容量,讓購買 U.2 洋垃圾這件事情更廣為人知。圖中左邊是 U.3 SSD,尺寸與一般 2.5" 的 SATA SSD 相同,為 Micron 7450 的產品。




U.3 是比 U.2 更新一代的介面,可以在不改變物理接頭的情況下,向下相容 U.2。但如果主機端是 U.3,即便接頭相同,也不支援 U.2 SSD。U.3 還有其他更先進的地方,不過目前主流消費市場還是以 U.2 為主。




單從外觀來說,U.2 尺寸其實跟 2.5" 磁碟相當。2.5" SSD 較常看到厚度規格是 7mm 和 9mm,且目前消費級以 7mm 為主。而 U.2 目前比較常見是 7mm 和 15mm。如圖中左邊 Intel Optane SSD 905P 是比較厚的 U.2 15mm,右邊的 ADATA SU650 SSD 則是 7mm。雖然 U.2(SFF-8639)和 SATA 的介面看起來很像,但其實中間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要大力出奇蹟硬插。而 U.2 母座可以安裝 SATA SSD,且腳位定義也支援 SATA 協議,但是也要留意電腦端是否以 SATA 來運行。




由於大多數消費級主機板都沒有 U.2 介面,因此需要透過轉接才能讓我們常用的電腦讀取。而 U.2 SSD 目前會買到的都是 NVMe 協議,因此透過主機板上常見的 PCIe 槽轉接就可以。只需要簡單一塊轉接板,如圖中這個大概在幾百元左右。使用的是 PCIe x4 通道,支援目前常見的 PCIe Gen4 和 PCIe Gen3。由於 PCIe 本身就有供電,因此板子上也不需要額外連接電源。




不過當你有很多顆 U.2 SSD 時,情況就會變得比較複雜。首先主機板上的 PCIe x4、PCIe x16 槽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會安裝顯卡、音效卡、網卡或其他擴充卡,也還要考慮頻寬問題。U.2 的溫度普遍也比較高,不管在機器中安裝幾顆,都建議要考慮到足夠的散熱條件。




如果只有一兩顆 U.2 SSD,且機殼 2.5" 安裝位置也夠、厚度容納得下、M.2 轉 U.2 的轉接線也夠長,那其實都還可以解決。但如果你有四顆、六顆或更多 U.2 SSD 要放在一個機殼裡,那麼就要深刻考慮兩個方向。




首先就是主機板的 I/O,可能有六個、八個 SATA,但是通常只有 3、4 個 M.2。在 I/O 上會不夠使用,那麼就需要借助 RAID 卡、HBA 卡,例如:Broadcom 9500–16i PCIe4.0 SFF-8654 或 Highpoint SSD7580A PCIe4.0 SFF-8654。舉例的這兩張都是 PCIe Gen4 x16,速度快、頻寬又大,所以價格在該系列中都是比較高的。此外這樣的卡,也需要規劃好機殼內的散熱空間。如果需求沒那麼大,可以 PCIe Gen3 的 x8 頻寬的卡,價格會便宜不少。接著就是大多機殼的空間,不見得有辦法容納那麼多 U.2 磁碟,所以在空間上也需要有一些規劃。圖中是 ICY Dock MB092VK-B,外殼為 3.5" 大小,裡面可以安裝兩顆 2.5" U.2 SSD,厚度也支援到 9mm。像我最近在玩的的 SAMSUNG PM9A3 和 Micorn 7450 都是 7mm 厚度,都可以安裝。




內接盒外殼是金屬的,後面有兩個 SlimSAS 4i 用於資料傳輸,分別對應上下兩顆 U.2。中間是一個 SATA 電源線提供運作所需的電源,右邊則是風扇控制,可以調整風扇為「關」、「Low」或「High」。




在連接上就要使用 SlimSAS 4i 的線,一條大概是幾百元可以買到,或許有品牌的價格會比較貴。常見的線頭都是直頭,也有些線在線頭是做 L 型轉彎,基本上都買得到。




安裝到普通家用機殼的 3.5" 硬碟架中,線材、風扇則在後面。有些家用機殼也會有 3.5" 的側掛架,也可以安裝。




對家用桌機的機殼來說,普遍不會特別對 HDD 或 SSD 安裝位置做散熱。而 U.2 普遍溫度其實不比 M.2 低,雖然 U.2 本身對溫度的耐受性通常也比家用的 M.2 好,不過如果能低溫,誰會想要一直在高溫。像這樣內建有風扇,對於 SSD 來說有總比沒有好,如果不需要這個風扇也可以關停。我通常是設定在 Low,比較符合我能接受的噪音程度。




前面版左邊有一個簡易的防盜鎖,並附有兩把鑰匙。中間兩個 tray(托盤)本體和把手都是金屬材質。tray 上面也有狀態指示燈的顯示,以及最右邊是硬碟編號。而這款 MB092VK-B 由於厚度有限,所以無法安裝 15mm 的 U.2 SSD,就要考慮如 MB105VP-B,不過先讓我插個嘴講另一件事。




ICY Dock 的產品很不錯,品項也很豐富,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概念性產品的頁面,雖然不一定會上市,但比較少有廠商會寫出來。不過他們家的型號真的是很複雜,先不說像「MB092VK-B」這樣的命名看不看得出規律,至少我目前是沒看出來。其實光是幾台型號放在一起就很容易看錯,也缺乏記憶點。例如早前我有用過「MB931U-1VB」、「MB861U31–1M2B」和「MB105VP-B」,會發現 ICY Dock 產品型號真的超像,對於在消費級市場的行銷和傳播上比較吃虧。我的經驗和技巧是,一邊看他們官網,一邊開個筆記本視窗,複製自己要比較的產品再來查價格,不然絕對會昏。




MB105VP-B 的 tray 是上下都有包覆,左右空的。所以安裝時就是從左右滑入,再從底部鎖上螺絲,同樣都是金屬材質的托盤。




除了安裝 15mm,同樣也向下相容 9mm、7mm 或其他我沒看過的厚度的 U.2 SSD。如圖中右邊安裝的是 Intel Optane 905P SSD,左邊安裝的是 SAMSUNG PM9A3。




雖然 7mm 的 SSD 還是可以安裝,但從底部鎖螺絲時,就需要用手或其他東西墊著,讓 SSD 底部和托盤水平、對齊,避免螺絲螺紋鎖歪,如果是 15mm 的 SSD 就不會有這個空隙。




MB105VP-B 外殼是 5.25" 的尺寸,目前比較少家用機殼有這個規格。但仔細找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新出的機殼,依舊保留了 5.25 的安裝空間。例如用過 Fractal 的 Define 7 或 Pop Air 都還有這樣的空間。背後由左至右分別是 SATA 電源、風扇、SlimSAS 8i 和風扇開關。價格是 $7,700,通常網購可以找到一些折扣會便宜一些。




這種比較寬的排線是 SlimSAS 8i,可以連接 RAID 卡、HBA 卡等等。根據長度價格也不一定,短短一條也是幾百元。




小結來說,像 ICY Dock 這樣的 U.2 內接盒要搭配 HBA、RAID 卡。而這樣的內接盒可以在機殼有限的空間中更好地部署多顆 U.2。且有主動散熱的風扇,可以讓 U.2 SSD 在機殼內的溫度得到控制。




能看到這裡,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容易,一堆型號和名詞都快記不住了。以下就來點休閒、無厘頭的分享。




此外還有一些連接方式,像是透過轉接器、外接盒或土炮的連接。圖中我用一般常見的 Thunderbolt SSD Enclosure 做為 PCIe Gen3 x4 的載體,轉成 M.2 接頭。在用 M.2 轉 U.2 的線,成功連接到 U.2 SSD。而這個轉接線需要額外的 SATA 供電,因此也需要準備一顆 PSU,速度表現也不賴。也讓沒什麼擴充性的 Mac 可以經過 Thunderbolt 轉接用到 U.2 SSD,好玩居多,實用意義不大。

如果真的有 Mac 使用 U.2 的外接需求,我會比較推薦直接買外接盒,例如 OWC Mercury Pro U.2 Dual,不含 SoftRAID 價格是 $7,590。而土炮中用到的 M.2 轉 U.2 線也滿便宜的,普遍比較適合用在 PC 桌機上,目前中高階主機板都有不只一個 M.2,且也會有 SATA 電源線。




還有一種比較便宜、合理、現成的方案,就是透過專門的外接器。例如我之前有開箱過 ICY Dock MB931U-1VB。其採用 ASMedia AS2362 的轉接方案,USB3.2 Gen2 10Gbps 轉成 U.2 PCIe NVMe。雖然不若上面土炮的 Thunderbolt 理論上是 32Gbps,但實際上如 Optane 905P SSD 速度大概才 2,000MB/s,速度差異不若理論那麼高。其次 ICY Dock 這個結構單純很多,價格也便宜很多。




總之可以連接 U.2 的方式百百種,根據你的 U.2 SSD 速度、數量、頻寬規劃,同時考慮安裝在機殼外還是用外接的方式傳輸。同時考慮價格和其他影響使用的穩定性、散熱、噪音、維護性和可替換性等等。其實還有一些更貴的玩法或高階的 HBA 卡沒玩過,希望之後陸續玩到再來分享。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5 20:24 , Processed in 0.077346 second(s), 33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