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117597
回復: 2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筆電] 強襲效能!Razer Blade 16 測試報告 RTX 4090 搭 DLSS 3 解鎖 4K60 遊戲筆電體驗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終於輪到電競筆電解鎖 4K60 的極致遊戲效能,採用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憑著 Ada Lovelace 微架構、DLSS 3 的 AI 補幀加速,讓筆電遊戲效能可滿足 2160p、60 FPS 的遊戲需求,同時升級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50HX 筆電處理器的 Razer Blade 16 2023 年新機種,將帶來倍增的電腦性能,讓旗艦玩家隨時隨地都可體驗順暢的遊戲、創作效能。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規格
系統:Windows 11 Home
處理器:Intel Core i9-13950HX 5.5GHz 24C32T
記憶體:32GB DDR5-5600、雙通道
繪圖晶片:獨顯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 16GB GDDR6 TGP 175W、內顯 Intel UHD Graphics、NVIDIA Optimus
主螢幕:16" UHD+ 16:10 3840 x 2400 WQUXGA 120Hz、Mini-LED、G-Sync
儲存空間:2 TB SSD (M.2 NVMe PCIe 4.0 x4)
鍵盤:Per key RGB Razer Chroma N-Key rollover
I/O 連接埠:1 x Thunderbolt 4 Type-C(100W USB PD 3)、1 x USB-C 3.2 Gen 2(Power Delivery 100W)、3 x USB-A 3.2 Gen 2、HDMI 2.1、UHS-II SD 讀卡機、3.5mm 音訊
音效:4 單體陣列(tweeters x2, sub x2)、2 Smart Amps、2 麥克風陣列、THX Spacial Audio
網路:Killer® Wireless Wi-Fi 6E AX211
電池:95.2 WHr lithium-ion polymer battery
變壓器:330W 19.5V 16.92A
尺寸:21.99 mm x 244 mm x 355 mm
重量:2.45 kg
視訊鏡頭:Windows Hello built-in IR FHD w/ Shutter
機身:T6 CNC Aluminum, anodized, black with illuminated Razer Logo


NVIDIA RTX 40 筆電 GPU 效能、效率倍升 / DLSS 3, 5th Gen Max-Q

NVIDIA RTX 40 系列筆電 GPU 更新,帶來 Ada Lovelace 微架構、DLSS 3、新一代 Max-Q 與 3x 倍的效率提升,並且包辦旗艦 RTX 4090、RTX 4080、主流 RTX 4070、RTX 4060 與入門 RTX 4050 等筆電 GPU 更新。


↑ RTX 40 系列筆電 GPU 更新。


旗艦款 RTX 4090 筆電 GPU,擁有著 9728 個 CUDA 核心、304 個 Tensor 核心與 76 個 RT 核心,規格上與桌上型 RTX 4080 相當,但是 GPU Power 預設是 80-150W 之間 Boost 時脈 1455-2040 MHz,以及搭配 16GB GDDR6 記憶體。

而其餘型號在 CUDA、Tensor、RT 等核心、ROP 單元、記憶體、GPU 時脈上都有所不同,玩家可直接參考下圖規格表即可;但有一點較特別的是 RTX 4090 與 RTX 4080 筆電 GPU,擁有 2 個 8th Gen NVIDIA Encoder,倘若是創作款、Studio 筆電,則建議選這兩個規格的 GPU。


↑ RTX 40 系列筆電 GPU 規格。


↑ Ada Lovelace 微架構。


由於 RTX 40 採用 TSMC 製程,不僅在桌上型有著更好的溫度表現與相等的功耗等級,而在電力、散熱有限的筆電平台上,更能展現 Ada 世代的效率提升,NVIDIA 提到;「RTX 4070 僅需上一代 RTX 3070 的 1/3 Power 即可擁有相同的效能表現。」


↑ TSMC 助攻讓筆電有著更好的每瓦效能表現。


RTX 40 筆電 GPU 也具備「DLSS 3」AI 補幀加速,遊戲引擎需要提供:較低解析度的渲染畫面與 Motion Vectors,通過 DLSS 的深度學習網路推論出高解析度的影像,並將影像提供給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 計算每個像素的移動方向與移動量,最後通過 Optical Multi Frame Generation 產生出 AI 補幀的畫面。

DLSS 3 通過 AI 補幀能夠提供 2-4x 倍的遊戲效能提升,同時維持著與原生渲染相似的畫質,但是也會增加遊戲的整體延遲,因此 NVIDIA 強制 DLSS 3 包含 Reflex 技術,藉由取消 Render Queue 讓 CPU 處理完 GPU 立刻接手渲染,達到更低的系統延遲效果。

DLSS 3 結合 AI Super Resolution、Frame Generation 與 ReFlex 等技術,靠著第 4 代 Tensor Core、Optical Flow Accelerator,以及 NVIDIA 用來訓練 AI 的超級電腦,滿足筆電玩家 4K60 的極致效能。


↑ DLSS 3 架構圖。


↑ Frame Generation。


NVIDIA 也提到:「目前已有超過 250 款遊戲支援 DLSS,其中更有 50 款採用 DLSS 3 的遊戲已推出或即將推出。」


↑ 超過 250 款 DLSS 遊戲、50 款 DLSS 3 遊戲。


NVIDIA 針對筆電所開發的 Max-Q 技術如今以堆疊到第五代,這代除加入 DLSS 3 技術外,硬體上採用 On-Chip 記憶體,大幅提升電源效率、加倍頻寬,同時採用 Ultra-Low Voltage GDDR6 記憶體,以及 Tri-Speed Memory Control 讓 GPU 能動態切換記憶體的低功耗狀態。


↑ 第五代 Max-Q。


潮流筆電!Razer Blade 16 開箱 / i9-13950HX 與 RTX 4090 雙強升級

歷代都是經典的 Razer Blade 16 電競筆電,採用高質感的 T6 CNC 鋁合金機身、黑色陽極氧化的表面處理,並帶有著背光 Razer Logo 於筆電表面,外觀線條簡約、俐落有形,機身尺寸為  21.99 x 244 x 355 mm、重量 2.45 kg。


↑ 簡約有形的 Razer Blade 16。


Razer Blade 16 2023 年新款,升級 Intel Core i9-13950HX 5.5GHz 24C32T 筆電處理器,配置 2 個 DDR5 SO-DIMM 記憶體插槽,安裝著雙通道 32GB DDR5-5600 記憶體,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可提供 TGP 175W 並支援 NVIDIA Optimus 的內顯、獨顯切換。

筆電螢幕則是 16 吋 UHD+ 16:10 3840 x 2400 解析度、120Hz 更新率,採用 Mini-LED 背光並支援 G-Sync 同步功能;初見 Mini-LED 背光,肯定會被其亮度給震驚,觀看一段時間後眼睛會相對疲勞,建議稍微降低平常使用時的亮度,在依據遊戲、影片的畫面來調整亮度。

即可感受到 Mini-LED 背光所帶來的高亮優勢,但相對在灰階對比呈現上筆電的表現可能還是有些可惜的地方。


↑ Razer Blade 16 2023。


16 吋 4K 16:10 120Hz 的滿版窄邊 Mini-LED 體驗

筆電的 16 吋 UHD+ 16:10 3840 x 2400 解析度、120Hz 更新率、Mini-LED 背光螢幕確實強悍,尤其 16:10 比例下帶來的窄邊框體驗更是舒服,但是倘若觀看影片、電影以及不支援這比例的遊戲時,螢幕上下就會留有黑邊。

像是剛推出的《FORSPOKEN》亞希亞大地就不支援這比例,不過次世代《巫師 3:狂獵》就可完美支援 16:10,即可用滿版的畫面體驗狩魔獵人的精彩故事。


↑ 《FORSPOKEN》。


↑ 《巫師 3:狂獵》。


此外,筆電具備支援 Windows Hello 的 IR FHD 鏡頭,並自帶滑動式鏡頭蓋,倘若擔心隱私問題在不使用鏡頭時可將鏡頭蓋滑出遮蔽鏡頭;而在鏡頭兩側則有 2 個麥克風陣列。


↑ 鏡頭蓋。


↑ 支援 Windows Hello 的 IR FHD 鏡頭。


I/O 配置:Thunderbolt 4、USB、SD 讀卡機並支援 3 螢幕輸出

筆電配置著 60%、Per key RGB Razer Chroma N-Key rollover 鍵盤,不過這超薄的按鍵行程,一開始真的會有點不習慣,尤其用來玩 FPS 遊戲又覺得太短的行程手感不佳,但為了好看也只能稍微犧牲手感了。

筆電鍵盤主要搭配 Fn Key 組合 F1-F12、Del 等功能鍵,只不過電源按鍵整合至鍵盤右上角,倘若一個不注意 Del 按成 Power 真的會讓人傻眼,同樣為了好看只能被忍痛犧牲了。

而鍵盤下方超大的玻璃觸控板,採用隱藏式下壓按鍵與超滑順的表面,讓平時沒帶滑鼠外出時也能有著相當不錯的操控游標的體驗。


↑ 筆電 60% 鍵盤與超大觸控版。


至於筆電 I/O 則集中在左右兩側,左側有著 DC In、2 個 USB-A 3.2 Gen 2、USB-C 3.2 Gen 2(支援 Power Delivery 100W 與 DP 輸出)、3.5mm 音訊;右側則有 UHS-II SD 讀卡機、Thunderbolt 4 Type-C(100W USB PD、DP)、USB-A 3.2 Gen 2、HDMI 2.1 等連接埠。


↑ 筆電左側。


↑ 筆電右側。


而 Razer Blade 16 總共提供 3 個外接螢幕輸出:USB-C 3.2 Gen 2 DP、Thunderbolt 4 Type-C DP 與 HDMI 2.1 連接埠,而且這 3 個外接輸出都連接至 RTX 4090 筆電 GPU,讓玩家在輸出螢幕時可支援 G-Sync 功能。


↑ 包含筆電螢幕最多 4 螢幕使用。


↑ USB-C 3.2 Gen 2 DP、Thunderbolt 4 Type-C DP 與 HDMI 2.1 連接埠都使用 RTX 4090 筆電 GPU 輸出。


雙風扇、雙出風的均溫板 Vapor Chamber 散熱設計

只不過在這潮流外觀下,Razer Blade 16 筆電的散熱孔則隱藏在筆電的後方(也就是螢幕下方),採用雙風扇、雙出風的均溫板 Vapor Chamber 散熱設計。而在筆電底部,主要靠著橡膠墊架高底部空間,讓雙風扇可直接進氣。

而內部 CPU、GPU、供電與 VRAM 都透過整合的均溫板 Vapor Chamber 散熱,並將熱傳導至出風孔將廢熱排出。


↑ 筆電散熱出風孔。


↑ 筆電底部。


↑ 筆電內部配置。


↑ 筆電變壓器 330W 19.5V 16.92A。


Razer Synapse 軟體與 NVIDIA Display Mode 獨顯直連

Razer Blade 16 2023 支援 NVIDIA Optimus 進階切換功能,在 NVIDIA Control Panel > Display Mode 設定中,可切換驅動筆電螢幕的 GPU,一般在外出使用時建議設定為「Optimus」模式,筆電螢幕由內顯驅動,並將需要 GPU 運算效能的程式、遊戲交給獨顯來運算。

Optimus 模式能最大化筆電店持續航能力,但相對的獨顯運算交給內顯輸出多少會增加延遲,也讓筆電螢幕無法開啟 G-Sync 功能,因此玩家在連接電源玩遊戲時可切換至「NVIDIA GPU only」模式,讓筆電螢幕由獨顯輸出降低延遲並可支援 G-Sync 功能。


↑ Display Mode 設定。


↑ 切換為 NVIDIA GPU only 模式時,系統會認為有 2 個內接螢幕,一個是 Wired Display 這是獨顯輸出模式的線路,另一個 Internal Display 則是內顯輸出的線路。


至於筆電效能則可通過 Razer Synapse 軟體來自訂,Performance 頁面可調整筆電接上電源後的效能模式,預設為 Balanced 並有 Silent 與 Custom 模式,需要效能時建議切換至 Custom,將 CPU 調整為 Boost、GPU High 即可獲得最大的效能,但相對的風扇噪音也較大。


↑ Razer Synapse Performance 設定。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創作 PR / LR / PS、Blender、V-Ray 測試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效能測試,設定為 Custom 模式 CPU Boost、GPU High,以及 Display Mode NVIDIA GPU only 獨顯模式。筆電主要規格為 Intel Core i9-13950HX、32GB DDR5-5600 雙通道、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 175W。

CPU-Z 檢視 Intel Core i9-13950HX 處理器資訊,代號  Raptor Lake、10nm 製程 8P+16E 核心 32 執行緒的筆電處理器,最高 Boost 時脈 5.5GHz、熱功耗為 55W TDP;記憶體為雙通道 32GB DDR5-5600。


↑ CPU-Z。


GPU-Z 檢視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 資訊,有著 9728 個渲染核心、16GB GDDR6 記憶體、GPU Boost 時脈 1815 MHz,並啟用 Resizable BAR,測試時驅動版本為 NVIDIA 528.37。內顯則是 Intel UHD Graphics。


↑ GPU-Z。


DaVinci Resolve 18 純粹通過 GPU 加速的影片剪輯程式,更包含強大的色彩校正與特效功能,並且直接使用 CUDA 核心運算,讓影片剪輯的回放與輸出都有著相當好的性能。測試版本則包含支援 NVIDIA AV1 編碼功能。

首先第一段測試的專案使用 4K Blackmagic RAW 影像,有著 Wedding_Heavy_Styles 時間軸,這段影片使用非常多的 Resolve 效果,像是 OFX: Light Rays / Glow / Sketch 等,輸出相當高風格的影片類型。

Bride_FaceRefine_Selective_Color 則使用 Face Refinement 做人臉的追蹤,並將主體新娘使用顏色凸顯;50% Retime 與 Optical Flow Enhanced Better 都使用 Optical Flow 技術降低影像 50% 速度。

SuperScale2x 4K Source 使用 4K ProRES 來源影片製作 2x Zoom In 主體的 4K 影片輸出;SuperScale4x HD_Source 則是使用 HD H.264 來源影片,利用 Resolve Super Scale 輸出成 4K 影片。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有著相當快速的輸出效能,對於行動影音創作的專業工作者,可透過 RTX 4090 雙 NVIDIA Encoder 帶來出色的創作效能。


↑ DaVinci Resolve 18。


第二段測試為雙 NVENC 編碼的 AV1 與 HEVC 編碼測試,測試專案是一段 44 秒的小短片,來至於 Blender Open Movie Project《Tears of Steel》,並有著 8k Prores442HQ 30FPS 與 4K Prores422HQ 30FPS 的影片,可用來測試輸出為 HEVC、AV1 編碼的效能。

輸出設定主要是使用 NVIDIA Encoder、Quality: Restrict to 80000 Kb/s、Encoding Profile: Main、Rate Control: Constant Bitrate、Preset: Faster、Tuning: High Quality、Two Pass: Disable 等輸出設定。

RTX 4090 筆電 GPU 支援 AV1 影音編解碼,編碼輸出效能上也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倘若未來直播平台支援 AV1 格式後,即可獲得更好的串流品質。


↑ DaVinci Resolve 18。


Adobe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則透過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的兩個工作情境,Image Retouching test 為使用 Photoshop 進行照片的邊修,並記錄每個步驟的時間,而 Batch Processing test 則是批次使用 Lightroom 進行大量照片的調整與輸出。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獲得 7603 分的成績,影像編修 6097 分、批次處理 9483 分的成績,效能相當足夠讓影像工作者可隨時隨地邊修照片。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針對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的轉檔輸出測試,這邊使用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情境為使用 2160p 30/60 FPS 的影片,分別輸出為 H.264 – YouTube 1080p Full HD 與 HEVC (H.265) – 4K UHD 格式,並且比較單純 CPU 輸出與加入 GPU 加速的輸出效能。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在這項目獲得 7,857 分,藉由 RTX 4090 GPU 加速,讓 H.264 1080p FHD 輸出 19.9 秒、H.265 4K UHD 僅 53.3 秒完成輸出,可給與影音創作玩家最強悍的行動創作能力。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

通過 Blender Benchmark 3.1.0 測試,RTX 4090 可達到 monster 場景 4000.43、junkshop 場景 1942.8、classroom 場景 1991.9 的每分鐘 Sample 數量,大幅提升 3D 渲染、創作的速度,更稍比 CPU 渲染來的快速許多。


↑ Blender RTX 4090。


↑ Blender i9-13950HX。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分別針對 CPU 與 G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測試。

RTX 4090 採用 CUDA 運算可達到 2596 vpaths 的效能,改用 RTX 運算則可達到 3549 vrays 的能力。


↑ V-Ray Benchmark CUDA。


↑ V-Ray Benchmark RTX。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電腦效能跑分測試

CINEBENCH R20 與 R23,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i9-13950HX 在 CINEBENCH R20 有著 CPU 10657 pts、單核 772 pts 的性能,而在 R23 版本則有著 CPU 27812 pts、單核 1999 pts 的運算效能。相比上一代處理器,多核心有著 53%、單核心 7% 的效能提升。


↑ CINEBENCH R20 與 R23。


AIDA64 記憶體測試,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採用雙通道 DDR5-5600 32GB 記憶體,記憶體讀寫 87134 MB/s、77978 MB/s、記憶體延遲 83.9ns。


↑ AIDA64 記憶體。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可有著 8168分的成績,這效能無疑能滿足文書工作、上網等電腦基本使用需求,一般電腦工作 11239 分、生產力 8507 分、數位內容創作 15464 分的成績,測試時 CPU 最高時脈記錄在5.2GHz。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達到 14294 分的成績,各項程式開啟、運行都可在 1 秒內完成,肯定能做為文書工作之用。


↑ PCMark 10 Application。


跨平台的電腦效能測試工具 CrossMark,則是由 BAPCo 所開發的免費測試工具,支援 Windows、iOS/iPadOS、macOS 與 Android 等平台,並針對電腦的生產力,如文字編輯、試算表、網頁瀏覽,以及創作類的相片編輯、整理與影片編輯等工作,再加上電腦反應速度進行測試。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達到 2045 分的總成績,Productivity 生產力 1852 分、Creativity 創作 2371 分、Responsiveness 反應 1763 分。


↑ CrossMark。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快速測試筆電對於舊款 DX11 API、AAA 遊戲的性能表現,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獲得 32,376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則有 22,515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測試則獲得 13,192 分。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在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獲得 18,256 分,而 Extreme 則獲得 9,985 分。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3DMark NVIDIA DLSS 測試使用 Port Royal 光追測試場景,並分別測試開啟 DLSS 3 前後的效能差距,通過 DLSS 3 Performance 加速可讓光追效能從 29.35 FPS 提升到 100.62 FPS,約有 3.4x 倍效能升級。


↑ 3DMark NVIDIA DLSS。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 4 款電競遊戲效能測試

4 款入門電競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英雄聯盟》、《APEX 英雄》與《CS:GO》等遊戲,肯定是不少玩家都玩過、電腦有裝過的基本遊戲,測試為 1440p 與 2160p 解析度、特效最高設定。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於射擊始祖的《CS:GO》1440p 平均 529.78 FPS、2160p 平均 289.26 FPS、《虹彩六號:圍攻行動》1440p 平均 452.8 FPS、2160p 平均 260.1 FPS 等表現,不論是 1440p 或 2160p 都能滿足 100 FPS 以上甚至 200 FPS 的高效能。


↑ 4 款電競遊戲平均 FPS。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 12 款遊戲效能測試

12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則以 1440p 與 2160p 解析度、特效全開進行測試,包含賽車遊戲《F1® 22》與《極限競速 地平線 5》,冒險遊戲《古墓奇兵:暗影》、《全境封鎖 2》、《地平線:期待黎明》《死亡擱淺》、《戰爭機器 5》,當然也包含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碧血狂殺 2》、《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戰神》與《微軟模擬飛行》等測試。

上述 12 款遊戲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在 1440p 平均達到 120 FPS 的效能、2160p 平均 75 FPS,滿足 4K60 的極致行動遊戲效能;而通過 DLSS 3 加速,《微軟模擬飛行》亦可達到 2160p 平均 105 FPS 的出色飛行表現。


↑ 12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 8 款光追 DXR 遊戲測試

10 款光追遊戲測試,則使用最熱門的《電馭叛客 2077》、《蜘蛛人:麥爾斯·摩拉斯》、《極地戰嚎 6》與《惡靈古堡 村莊》,以及《控制》、《看門狗 2》、《漫威星際異攻隊》與《戰慄深隧:流亡》等遊戲,加上《巫師 3:狂獵》、《Portal with RTX》與《Forspoken》,測試 1440p 與 2160p 解析度、特效最高並開啟 DLSS / FSR 加速。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在這 10 款光追遊戲中 1440p 平均 108.2 FPS、2160p 平均 77.1 FPS,同樣滿足 4K60 的光追遊戲效能;但是在《巫師 3:狂獵》、《控制》與《Portal with RTX》三款遊戲於 4K 解析度時低於 60 FPS,這也只能稍微降低特效或者降低解析度了。


↑ 10 款光追遊戲測試。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溫度散熱測試

溫度測試,同樣設定為「Custom」模式分別測試待機、AIDA64 CPU、Cinebench R23 與模擬遊戲的Time Spy Stress test(GPU)壓力測試,以及《電馭叛客 2077》遊戲後的溫度表現。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待機時 CPU、GPU 溫度在 49°C、41°C,而在 AIDA64 CPU 壓力測試 10 分鐘溫度來到 88°C,而 Cinebench R23 CPU 10 分鐘測試 CPU 溫度最高來到 87°C;只不過記錄中 P-core 2 有達到 100°C 的狀況,可能是處理器核心體質差異。

CPU 壓力測試功耗約在 90-133W 之間,對於 CPU 的溫度壓制相對不錯。

模擬遊戲的 Time Spy Stress test 測試下 CPU 89°C、GPU 81°C 的溫度,至於光追遊戲的測試《電馭叛客 2077》遊玩時 CPU 92°C、GPU 80°C。


↑ 筆電散熱測試。


遊戲時使用熱像儀拍攝筆電鍵盤表面,最熱點位於螢幕下方的出風孔約 54.3°C、鍵盤中央 37.5°C、鍵盤測溫點 1 則是 27.5°C。整體鍵盤溫在遊戲時有稍微提升,唯獨鍵盤前源較燙外整體溫度還在可接受範圍。


↑ 熱像儀筆電鍵盤溫度。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電池續航力測試

筆電續航測試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 情境,Modem Office 測試包含:輸入、網頁瀏覽、視訊會議等,並在中間加入閒置時間,用來模擬一般使用筆電時的工作情境;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設定為 50% 螢幕亮度、Wi-Fi On、RGB Off。

筆電在 Balanced 模式可達到 2 時 45 分的續航表現,接著改為 Best Power 可達到 2 時 57 分的續航時間。

就目前測試來看,Razer Blade 16 的續航表現相當慘,不僅不到 3 小時的續航且效能下降的幅度有點大,外出一定要帶著變壓器。


↑ 筆電續航測試。


總結

新一代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筆電 GPU,不僅有著更好的每瓦效能與溫度表現,更可滿足 4K60 的 AAA、光追遊戲的效能需求,性能相比上一代旗艦 RTX 3080 Ti 筆電 GPU,可有著近乎 2x 倍的遊戲效能提升,創作效能約莫也有著 1.9x 倍的升級。此外筆電也更新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50HX 處理器,相比上一代處理器,CPU nT 有著 53%、1T 約 7% 的效能升級。

除了旗艦 RTX 4090 筆電 GPU 外,亦有著 RTX 4080、RTX 4070、RTX 4060 與 RTX 4050 等筆電 GPU,讓電競筆電從入門到旗艦價位有著更充足的選擇,滿足各式筆電玩家的需求。

而 Razer Blade 16 GeForce RTX 4090 美金定價 US$4,299.99 元的價格,相當於台幣 12 萬元左右的旗艦機種,外觀、質感、效能、散熱都有著不錯的表現,但是筆電續航較弱的狀況下,實在有點可惜,也期待之後 MSI、AORUS、ROG 的新一代電競筆電表現。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2#
酷優化老大 發表於 2023-2-13 02:00:26 | 只看該作者
挺好的13代的雷蛇筆電搭配到那麼高階的CPU
都沒有新機就發生過熱撞溫度牆的狀況了
不過看測試跑分應該是目前看到效能最低的175W版本RTX4070
3#
 樓主| lin.sinchen 發表於 2023-2-13 10:53:10 | 只看該作者
酷優化老大 發表於 2023-2-13 02:00
挺好的13代的雷蛇筆電搭配到那麼高階的CPU
都沒有新機就發生過熱撞溫度牆的狀況了
不過看測試跑分應該是目 ...

這代有 TSMC 在,應該比較好控,效能就要等之後別家的測試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5-1-4 14:57 , Processed in 0.121909 second(s), 55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