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BrianH
查看: 35399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桌機筆電 Desktop & Notebook]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系列電競筆電集評 M16、S17、Duo 15、G15、G14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BrianH 發表於 2021-9-29 10:47:3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從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問世,可以說在筆電市場掀起革命,讓玩家發現電競筆電也可以同時兼顧顏質、效能跟體積,輕薄的同時又因為獨創的 AAS 散熱設計讓玩家有不錯的遊戲體驗。經過了數年的發展,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也有完整的產品線,本文將會介紹 ROG Zephyrus M16、ROG Zephyrus S17、ROG Zephyrus Duo 15、ROG Zephyrus G15、ROG Zephyrus G14五款筆電,讓玩家一次看個夠。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系列簡介

本次介紹的是 2021 年更新款的 Zephyrus 西風之神,一共有五種款式,分別為最近剛更新 Intel H45處理器的旗艦款式 Zephyrus S 與主流款式 Zephyrus M、搭配特色雙螢幕款式 Zephyrus Duo,以及採用 AMD 處理器,在去年大熱門的 Zephyrus G 系列,總計五種款式。


↑ 本次測試的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規格如圖所示。

今年 Zephyrus 西風之神在上蓋設計,全系列引入點陣裝飾,在鎂鋁合金的外殼上以雷射雕刻加工,低調又不失風雅,更獨具辨識性。而因應不同的系列款式,在設計也有差別,例如 Zephyrus S 用上了 Dot Insight 雷射拋光,而 M 或 G 系列則用上了銘牌設計。


↑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採用的點陣設計(圖為 S17 Dot Insight)。

而 2021 年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都換上最新的處理器與顯示卡,處理器 Zephyrus S 系列跟 Zephyrus M 系列更新 Intel 11 代 H45 處理器,而其餘的 Zephyrus Duo 與 Zephyrus G 系列則是 AMD Ryzen 5000 處理器。顯卡方面也都更新最新的 NVIDIA RTX 30 系列的獨立顯示卡,效能方面比起前代都有升級。


↑ ROG Zephyrus 2021 都更新最新的處理器與顯示卡。


I 皇新勢力 ROG Zephyrus M16 電競筆電開箱

首先看到的是這次新推出的 ROG Zephyrus M16,雖然跟前一代 Zephyrus M15 有著相同的體積,不到 2 公分的厚度與不到 2 公斤的重量。但螢幕上從原本的 15 吋 16:9 的比例延展到 16:10 的 16 吋大小,解析度也提升到 2K 來到了 2160*1600,更因此把「大下巴」給縮減到四邊極窄,大幅提升顏質。

而在硬體規格部分則是搭載 i9-11900H 8 核心 16 執行續處理器的版本,搭配 NVIDIA RTX 3070 8GB GDDR6獨立顯示卡跟 16GB*2 雙通道記憶體,因為平台升級,讓記憶體時脈能夠達到 3200Mhz。更有著 2TB NVMe SSD PCIe 4.0 的高速傳輸速度。

而前一代被玩家詬病的點也被改善,除了上面提到的大下巴縮小外,更在極窄邊框上加入了 720P 視訊攝影機與 3D 麥克風陣列,在 WFH 時期也可以作為工作用具使用。總結這代 Zephyrus M16 無論是在遊戲面或是工作面都能夠勝任,一機兩用的好選擇。


↑ ROG Zephyrus M16 陣列設計有著七彩薄膜。


↑ ROG 銘牌設計 。


↑ ErgoLift設計能夠讓筆電 180 度平放 。


↑ ROG Zephyrus M16 底部也有額外的墊高強化散熱 。

接下來看到筆電的介面設計,在左邊由前到後分別為 3.5mm Audio Jack、USB 3.2 Gen 2 Type-C 並有 DP 1.4 輸出與 PD 3.0 快充技術、Thunderbolt 4、USB 3.2 Gen 2 Type-A、RJ45、HDMI 2.0b 跟電源,而右邊則是一個 USB 3.2 Gen 1 Type-A 與 Micro SD 4.0 讀卡機。更將電源指示燈隱藏在機身後側,整體更加簡潔。


↑ ROG Zephyrus M16 左側 I/O。


↑ ROG Zephyrus M16 右側 I/O。


↑ ROG Zephyrus M16 背面指示燈 。

將筆電打開,可以看到新的四邊窄螢幕,甚至在頂部也塞入了 720p 的視訊鏡頭,將空間利用到極致。這塊螢幕更有著 16:10 2K 解析度的 IPS 螢幕,比起一般 16:9 的螢幕能顯示更多的內容,更有 165Hz 更新率、3ms 反應時間跟高達 500nits 的最大亮度,讓玩家無往不利。


↑ ROG Zephyrus M16 螢幕點亮 。


↑ ROG Zephyrus M16 視訊鏡頭 。


↑ ROG Zephyrus M16 底部仍保有 ROG Zephyrus 字樣。

而鍵盤採用 Stealth Type 靜音型設計,在保有 1.7mm 鍵程時仍將按鍵聲音控制在 30dB 以下,並改成跟 G 系列相同,沒有數字鍵區的排列,但仍在右下角保有方向鍵的設計。除了 FN 組合以外,左上角也有將常用的音量調整、麥克風靜音跟 Armoury Crate 功能鍵,更快速的切換功能。


↑ ROG Zephyrus M16 鍵盤俱備 RGB 燈效 。


↑ ROG Zephyrus M16 觸控板加大設計 。


↑ ROG Zephyrus M16 電源鍵有指紋辨識。


↑ 鍵盤兩側有共 4 顆 4 W 的喇叭跟  2 顆 2W 的喇叭,總計 6 顆喇叭。


ROG Zephyrus M16效能測試

接下來進入效能測試環節,此次測試的機種型號為ROG Zephyrus M16 GU603HR 處理器採用 8 核心 16 執行續的 i9-11900H,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3070 8GB GDDR6 獨立顯示卡與 16GB*2 DDR4-3200雙通道記憶體。測試當中從 Armory Crate 將效能調整為 Performance 模式。

CPU-Z 查看處理器規格,第 11 代的 Intel Core i9-11900H 代號為 Tiger Lake、10 奈米製程,有著 8 核心 16 線程,這代 L3 快取也提升到 24MB。而主機板型號為 HM570,並支援 PCIe 4.0 介面。最後也加入內建的 Benchmark 供參考。


↑ CPU-Z。

GPU-Z 檢視 NVIDIA GeForce RTX 3070 Laptop GPU 資訊,代號 GA104,採用 8nm 製程。有著 5120 CUDA 核心、8GB GDDR6 記憶體、GPU Boost 可達 1290 MHz,並且可以開啟 Resizable BAR;CPU 內顯則尚未有完整的資訊,不過能判別有著 32 個流處理器。


↑ GPU-Z。

CPUmark 99 老牌測試軟體,能判別出處理器的單核能力。i9-11900H 在進行測試時單核能最高4.889 MHz,並獲得 904 分。


↑ CPUmark 99。

CINEBENCH R20 & R23 是基於 MAXON Cinema 4D 三維繪圖軟體所開發,實際以 3D 渲染來測試處理器效能,新款 R23 雖然情境跟 R20 相同,但由於採用更新過的編譯器,因此這三款並不能一同比對。

舊款的 R20 測試當中,i9-11900H 則獲得單核 596 多核 4939 的成績;在最新的 R23 測試當中,i9-11900H 獲得單核 1595 多核 14132 的成績。


↑ CINEBENCH R20。


↑ CINEBENCH R20。

Blender 是一款開源且跨平台的 3D 創作工具,其中也有自帶測試工具,同時支援 CPU 與 NVIDIA GPU CUDA的渲染加速功能。此測試中包含bmw27、classrom、fishy_cat、koro、pavillon_barcelona、victor 等測試。

可以看到利用 GPU CUDA 加速,ROG Zephyrus M16 可以僅用 32 秒的時間完成 bmw27的渲染,而較複雜的 victor 場景以 5 分鐘 22 秒完成。


↑ Blender。

AIDA64 記憶體測試,雖然無法正確判讀記憶體資訊,但能順利進行測試。ROG Zephyrus M16 搭載 DDR4-3200 16GB*2 雙通道記憶體,可以達到讀取 48541 MB/s、44906 MB/s,而記憶體延遲 103.6ns。


↑ AIDA64 記憶體測試。

CrystalDiskInfo 判讀儲存裝置詳細資訊,由於更新到 11 代處理器,因此主要系統碟的傳輸介面也提升到 PCIe 4.0,不過在擴充位的介面仍維持在 PCIe 3.0。而 ROG Zephyrus M16 搭載的 Samsung PM9A1 PCIe 4.0 SSD 有著 2TB 的大容量,基本上可以應付大部分所需。


↑ CrystalDiskInfo。

CrystalDiskMark 進行儲存效能測試,做為系統碟的 SAMSUNG PM9A1 PCIe 4.0 SSD 在循序讀寫 Seq Q32T1 有著讀取 7102.66 MB/s、寫入 5148.06 MB/s 、混合 6177.19 MB/s。PCIe 4.0 系統碟的寫入速度比 PCIe 3.0 儲存碟快超過 2 倍。


↑ CrystalDiskInfo。

3DMark Fire Strike 是基於 DirectX 11 的遊戲測試,將電腦在運行 AAA 遊戲時的表現以分數化來評斷。而Fire Strike、Extreme 與 Ultra 則分別在 1080P、2K 與 4K 解析度下運行,ROG Zephyrus M16 分別獲得 19856、11454 與 6003 分;RTX 3070 Laptop 8GB 顯卡分數則分別獲得 23928、11857 跟 6003 分。


↑ 3DMark Fire Strike。

3DMark Time Spy 是基於 DirectX 12 的遊戲測試,將電腦在運行 AAA 遊戲時的表現以分數化來評斷。而 Time Spy 與 Extreme 則分別在 2K 跟 4K 解析度下運行,ROG Zephyrus M16 分別獲得 9189、4578 分;RTX 3070 Laptop 8GB 顯卡分數則分別獲得 9076、4505 分。


↑ 3DMark Time Spy。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是基於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場井來測試開啟 DLSS 在光追遊戲帶來的幀數提升。這邊將解析度設定在 ROG Zephyrus M16 的 2K 解析度,並同時未開啟 DLSS 時執行測試效能則在 26 幀左右,開啟 DLSS 2.0 Performance 設定下可達到 63.12 FPS。


↑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3DMark CPU Profile 是新加入針對處理器設計的測試,並依照不同核心數與執行緒進行測試,來讓使用者了解處理器在不同負載下的效能表現。而 i9-11900H 分別在 1 thread 獲得 982 分、8 thread 獲得 6642 分、16 thread 獲得 7513 分,而在最大效能的 Max thread 最終獲得 7757 分。


↑ 3DMark CPU Profile。

PCMark 10 測試整機效能,能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程式啟動、網頁瀏覽)、Productivity 生產力(文件與表格編輯)、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文件與表格編輯)三大方面來判斷電腦效能。ROG Zephyrus M16 共獲得總分 7168 分。其中在程式啟動、視訊會議等基本電腦工作上獲得 10247 分;在以文書工作為測試的生產力中獲得 9437分。在較吃效能的影像內容創作上,則獲得 10337 分。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ILICATIONS 測試,能夠以實際運行 Microsoft Office 當中的 Word、Excel、Powerpoint 跟 Edge 四種應用程式進行測試。ROG Zephyrus M16 共獲得總分 13666 分。其中在 Word 獲得 6535 分、Excel 獲得 24750 分、Powerpoint 獲得 16674 分,最後 Edge 獲得 12837 分。


↑ PCMark 10 APPILICATIONS。

續航測試部分,則以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 模式進行測試,並在 Armory Crate 中選擇 Silent 模式進行。而 ROG Zephyrus M16 共獲得 7 小時 2 分鐘的續航時間,足以應付在戶外使用。


↑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以原生數位負片格式輸入至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與 Adobe Photoshop 兩款圖像編輯軟體,並以 Lrc 對圖像進行裁剪、拉直和修改等編輯;以 PS 對圖像應用多種編輯和圖層效果。最後將耗費時間以數質化的方式呈現。

ROG Zephyrus M16 在圖像編輯獲得 7370 分、批次處理 8255 分,總分 7799 分。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則分別以 2 種不同複雜程度的專案在 Adobe Premiere Pro 輸出計時,專案包含各種編輯、調整與效果。最後使用 H.264 編碼分別輸出 1080P 與 4K 兩種解析度,總計有 4 種結果,並將耗費時間以數質化的方式呈現。

ROG Zephyrus M16 在輸出較不複雜的影片 1080P 耗時 29.1 秒、4K 耗時 63.192 秒,總分 7061 分。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最後來看一些實際的遊戲遊戲表現,這邊挑選光追遊戲《看門狗:自由軍團》,並同時測試開啟光追與否、AAA 動作遊戲《刺客教條:維京紀元》,以及多人 FPS 線上遊戲《虹彩六號:圍攻》,總計有 4 種不同的遊戲場景。而設定方面,都是每款預設的極高設定。

實際表現如下,由於遊戲解析度設定在 2560*1600 2K 解析度,因此在吃效能的新款 AAA 遊戲作品基本上都在平均 50 幀左右。《看門狗:自由軍團》在最高設定下平均 50 幀、開啟光追 Ultra 跟 DLSS Performance 平均 49 幀左右,建議想平均 60 幀遊玩的玩家可以降低光追檔次或畫面品質。

而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畫面設定極高的時候,平均幀數僅在 47 幀,建議玩家降低解析度進行遊玩,以 16 吋的大小來說,1080P 玩遊戲也不會太模糊。最後也不免俗的跑一下《虹彩六號:圍攻》,可以達到平均 214 幀,空閒之餘輕鬆一下也能致霸全場。


↑ 《看門狗:自由軍團》 RTX OFF。


↑ 《看門狗:自由軍團》 RTX On。


↑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


↑ 《虹彩六號:圍攻》。


最新旗艦 ROG Zephyrus S17電競筆電開箱

第二款要介紹的是這次更新的新旗艦款 ROG Zephyrus S17,也是系列當中最頂規的旗艦款式。有著高達 17.3 吋的 2K 解析度螢幕之外,以及同樣更新至最新 H45 Intel 11 代 H 處理器跟 NVIDIA RTX 30 系列顯示卡。在體積上也延續西風之神一貫的輕薄,僅 2 公分不到的厚度跟 2.6Kg 的重量。

另外這款筆電還用上新設計的 AAS+(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空氣動力散熱系統)設計,除了把筆電打開可以將鍵盤上升 5 度的高度,能夠加大散熱面積並減少鍵盤面的積熱。另外這款鍵盤除了有全尺寸設計之外,還有光學機械式的 RGB 設計與左上角的電量滾輪,是獨一無二的鍵盤設計。

另外這款 ROG Zephyrus S17 也是這次測試的 ROG Zephyrus 唯一一款有獨立顯卡直連的機種,也就是 RTX 3080 Laptop 直接輸出到筆電的 17.3 吋 2K 螢幕,除了頻寬更高、效能提升之外,也讓螢幕可以開啟 G-Sync 技術,防止畫面撕裂,並也支援 Advanced Optimus 不用重啟進行內顯跟獨顯的切換。


↑ ROG Zephyrus S17 正面。


↑ 筆電抬升 5 度設計。


↑ 可以到 NVIDIA 控制面板進行顯卡直連的設定。


↑ 開啟 GPU Only 後可以有更細節的設定,例如開啟 G-Sync。

接下來看到筆電的介面設計,在左邊由前到後分別為 3.5mm Audio Jack、USB 3.2 Gen 2 Type-C 並有 DP 1.4 輸出與 PD 3.0 快充技術、Thunderbolt 4、USB 3.2 Gen 2 Type-A、RJ45、HDMI 2.0b 跟電源,而右邊則是兩個 USB 3.2 Gen 2 Type-2 與 Micro SD 4.0 讀卡機。更將電源指示燈隱藏在機身後側,整體更加簡潔。


↑ ROG Zephyrus S17 左側 I/O。


↑ ROG Zephyrus S17 右側 I/O。


↑ ROG Zephyrus S17 背面指示燈 。

將筆電打開,可以看到三窄邊框的 17.3 吋螢幕,甚至在頂部也塞入了 720p 的視訊鏡頭,將空間利用到極致。這塊螢幕有著 2K 解析度的 IPS 螢幕,更有 165Hz 更新率、3ms 反應時間,以及 DCI-P3 100% 的色域與經過 Pantone 校色認證,即便把筆電作為創作工具也十分契合。


↑ ROG Zephyrus S17 螢幕點亮 。


↑ ROG Zephyrus S17 視訊鏡頭 。


↑ ROG Zephyrus S17 底部也有 ROG Zephyrus 字樣。

而鍵盤除了上面提到的 AAS+ 設計以外,也引入機械式鍵盤結構,有著 1.9mm 鍵程時,上方還有曲面鍵帽的設計,打起字來更加舒適。而在鍵位的設計上也保留了跟桌電接近的功能鍵、數字鍵跟方向鍵的鍵位,更符合玩家的使用習慣。不過把 Armory Crate 快捷鍵融合至打字區,還是需要熟悉,小心誤觸。


↑ ROG Zephyrus S17 鍵盤俱備 RGB 燈效 。


↑ ROG Zephyrus S17 多功能滾輪。


↑ ROG Zephyrus S17 電源鍵有指紋辨識。


↑ ROG Zephyrus S17 加大觸控板。

ROG Zephyrus S17 效能測試

接下來進入效能測試環節,此次測試的機種型號為ROG Zephyrus S17 GX703HS 處理器採用 8 核心 16 執行續的 i9-11900H,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6GB GDDR6 獨立顯示卡與 16GB*2 DDR4-3200雙通道記憶體。測試當中從 Armory Crate 將效能調整為 Performance 模式。

CPU-Z 查看處理器規格,第 11 代的 Intel Core i9-11900H 代號為 Tiger Lake、10 奈米製程,有著 8 核心 16 線程,這代 L3 快取也提升到 24MB。而主機板型號為 HM570,並支援 PCIe 4.0 介面。最後也加入內建的 Benchmark 供參考。


↑ CPU-Z。

GPU-Z 檢視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Laptop GPU 資訊,代號 GA104,採用 8nm 製程。有著 6144 CUDA 核心、16GB GDDR6 記憶體。除了頻寬跟一般比電有差距外,頻率部分也有都有超頻,GPU Boost 可達 1620MHz,並且可以開啟 Resizable BAR;CPU 內顯則是 Tiger Lake GT1,並有著 32 個流處理器。


↑ GPU-Z。

CPUmark 99 老牌測試軟體,能判別出處理器的單核能力。i9-11900H 在進行測試時單核能最高4.888 MHz,並獲得 915 分。


↑ CPUmark 99。

CINEBENCH R20 & R23 是基於 MAXON Cinema 4D 三維繪圖軟體所開發,實際以 3D 渲染來測試處理器效能,新款 R23 雖然情境跟 R20 相同,但由於採用更新過的編譯器,因此這三款並不能一同比對。

舊款的 R20 測試當中,i9-11900H 則獲得單核 612 多核 5632 的成績;在最新的 R23 測試當中,i9-11900H 獲得單核 1583 多核 14554 的成績。


↑ CINEBENCH R20。


↑ CINEBENCH R23。

Blender 是一款開源且跨平台的 3D 創作工具,其中也有自帶測試工具,同時支援 CPU 與 NVIDIA GPU CUDA的渲染加速功能。此測試中包含bmw27、classrom、fishy_cat、koro、pavillon_barcelona、victor 等測試。

可以看到利用 GPU CUDA 加速,ROG Zephyrus S17 可以僅用 27 秒的時間完成 bmw27 的渲染,而較複雜的 victor 場景以 4 分鐘 22 秒完成。


↑ Blender。

AIDA64 記憶體測試,雖然無法正確判讀記憶體資訊,但能順利進行測試。ROG Zephyrus S17 搭載 DDR4-3200 16GB*2 雙通道記憶體,可以達到讀取 49620 MB/s、46537 MB/s,而記憶體延遲 90.0ns。


↑ AIDA64。

3DMark Fire Strike 是基於 DirectX 11 的遊戲測試,將電腦在運行 AAA 遊戲時的表現以分數化來評斷。而Fire Strike、Extreme 與 Ultra 則分別在 1080P、2K 與 4K 解析度下運行,ROG Zephyrus S17 分別獲得 25426、14720 與 8029 分;RTX 3080 Laptop 16GB 顯卡分數則分別獲得 31400、15524 跟 7900 分。


↑ 3DMark Fire Strike。

3DMark Time Spy 是基於 DirectX 12 的遊戲測試,將電腦在運行 AAA 遊戲時的表現以分數化來評斷。而 Time Spy 與 Extreme 則分別在 2K 跟 4K 解析度下運行,ROG Zephyrus S17 分別獲得 11826、5990 分;RTX 3080 Laptop 16GB 顯卡分數則分別獲得 9076、6066 分。


↑ 3DMark Time Spy。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是基於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場井來測試開啟 DLSS 在光追遊戲帶來的幀數提升。這邊將解析度設定在 ROG Zephyrus S17 的 2K 解析度,並同時未開啟 DLSS 時執行測試效能則在 34.95 幀左右,開啟 DLSS 2.0 Performance 設定下可達到 84.60 FPS。


↑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3DMark CPU Profile 是新加入針對處理器設計的測試,並依照不同核心數與執行緒進行測試,來讓使用者了解處理器在不同負載下的效能表現。而 i9-11900H 分別在 1 thread 獲得 981 分、8 thread 獲得 6659 分、16 thread 獲得 7957 分,而在最大效能的 Max thread 最終獲得 7952 分。


↑ 3DMark CPU Profile。

PCMark 10 測試整機效能,能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程式啟動、網頁瀏覽)、Productivity 生產力(文件與表格編輯)、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文件與表格編輯)三大方面來判斷電腦效能。ROG Zephyrus S17 共獲得總分 7717 分。其中在程式啟動、視訊會議等基本電腦工作上獲得 10996 分;在以文書工作為測試的生產力中獲得 9671 分。在較吃效能的影像內容創作上,則獲得 11728 分。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ILICATIONS 測試,能夠以實際運行 Microsoft Office 當中的 Word、Excel、Powerpoint 跟 Edge 四種應用程式進行測試。ROG Zephyrus S17 共獲得總分 13666 分。其中在 Word 獲得 6535 分、Excel 獲得 24750 分、Powerpoint 獲得 16674 分,最後 Edge 獲得 12837 分。


↑ PCMark 10 APPILICATIONS。

續航測試部分,則以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 模式進行測試,並在 Armory Crate 中選擇 Silent 模式進行。而 ROG Zephyrus S17 能持續 5 小時 59 分鐘的續航時間,足以應付在戶外使用。


↑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以原生數位負片格式輸入至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與 Adobe Photoshop 兩款圖像編輯軟體,並以 Lrc 對圖像進行裁剪、拉直和修改等編輯;以 PS 對圖像應用多種編輯和圖層效果。最後將耗費時間以數質化的方式呈現。

ROG Zephyrus S17 在圖像編輯獲得 6977 分、批次處理在擴展雖然出現問題,但仍可以看到其他應用都能快速完成,而輸出也只要 30 秒。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則分別以 2 種不同複雜程度的專案在 Adobe Premiere Pro 輸出計時,專案包含各種編輯、調整與效果。最後使用 H.264 編碼分別輸出 1080P 與 4K 兩種解析度,總計有 4 種結果,並將耗費時間以數質化的方式呈現。

ROG Zephyrus S17 在輸出較不複雜的影片 1080P 耗時 26.482 秒、4K 耗時 60.859 秒,總分 7193 分。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最後來看一些實際的遊戲遊戲表現,這邊挑選光追遊戲《看門狗:自由軍團》,並同時測試開啟光追與否、AAA 動作遊戲《刺客教條:維京紀元》,以及多人 FPS 線上遊戲《虹彩六號:圍攻》,總計有 4 種不同的遊戲場景。而設定方面,都是每款預設的極高設定。

實際表現如下,靠著 RTX 3080 16GB 的高效能,即便遊戲解析度設定在 2560*1440 2K 解析度,因此在吃效能的新款 AAA 遊戲作品基本上都能達到平均 60 幀以上的高效能。例如《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畫面在畫面極高下,也可以達到平均 67 幀,算是非常的流暢

而在光追遊戲如《看門狗:自由軍團》在最高設定下平均 61 幀、開啟光追 Ultra 跟 DLSS Performance 更可以達到平均 66 幀,基本上可以滿足 2K 60 幀的遊戲體驗。最後也用《虹彩六號:圍攻》測試實際電競遊戲的表現,可以達到平均 254 幀的好成績,即便外接更新率更高的螢幕也能搶奪先機。


↑ 《看門狗:自由軍團》 RTX OFF。


↑ 《看門狗:自由軍團》 RTX On。


↑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


↑ 《虹彩六號:圍攻》。


雙螢幕ROG Zephyrus Duo 15 SE 開箱

第三台介紹的是擁有雙螢幕的 ROG Zephyrus Duo 15 SE,算是 2020 年推出的 ROG Zephyrus Duo 15 進階款式,處理器方面從 Intel 改成 AMD Ryzen 5000 系列當中 8 核心 16 執行續的產品,而顯示卡也升級到最新的NVIDIA RTX 3080 16GB,在效能上有明顯的提升。   

而作為 Duo 系列的產品,自然也有下方副螢幕的設計。除了有一塊 15.6 吋 3180*2160 4K 120Hz 3ms 的主螢幕以外,更在鍵盤上方多了一塊同為 4K 解析度的副螢幕。並且融入了 Zephyrus 基因,在打開上蓋時會連同螢幕抬升高達 13 度的角度,加強散熱之餘也方便使用與閱讀。

當然因為增加了副螢幕的關係,讓 ROG Zephyrus Duo 15 SE 的體積比其他 15.6 吋電腦來的稍大,但仍將機身厚度控制在 2 公分出頭、重量控制在 2.5 公斤以內,符合西風之神一貫的輕薄。整題而言 ROG Zephyrus Duo 能文能武,又因為多一個螢幕輔助,比一般筆電更多使用情境。


↑ ROG Zephyrus Duo 15 SE。


↑ Zephyrus Duo 15 SE 有著黑色點陣設計。


↑ Zephyrus Duo 15 SE 13 度抬起設計。


↑ Zephyrus Duo 15 SE 雙螢幕使用範例。

而副螢幕除了作為畫面延伸或雙螢幕以外,由於是一塊觸控螢幕,可以更直觀的操作之外,更有在創作者軟體,如 Adobe 全家桶的《Lightroom classic》、《Photoshop》甚至《Premiere Pro》都會在螢幕開啟創作輔助工具。甚至在一些遊戲如《垂死之光 2》都有更多功能可以使用。


↑ 《Lightroom classic》使用範例。


↑ 《Photoshop》使用範例。


↑ 《Premiere Pro》使用範例。

再來看到鍵盤面的配置,就跟之前 Zephyrus 系列如出一轍,上方是副螢幕區,而鍵盤面左方是類 80% 的鍵位設計,右邊觸控板跟功能鍵替代原本方向鍵的位置。另外觸控板也可以像其他 ASUS 筆電一樣,長按左上角開啟數字鍵模式,外接滑鼠時不浪費任何空間。


↑ 鍵盤面特寫。


↑ 鍵盤具備 Aura 燈效。


↑ 觸控板開啟數字鍵模式。

最後看到這台筆電的 I/O 設計,Zephyrus Duo 15 SE 將 RJ45、HDMI 2.0b 跟 1 個USB 3.2 Gen 2 Type-A 設計在機身後面,如果要擴展不會太佔左右空間。另外機身左側有 1 個 microSD 4.0 讀卡機、Audio Jack 跟 DC 輸入、而右邊則是 1 個USB 3.2 Gen 2 Type-C 跟 2 個USB 3.2 Gen 2 Type-A。


↑ Zephyrus Duo 15 左側 I/O。


↑ Zephyrus Duo 15 右側 I/O。


↑ Zephyrus Duo 15 後方 I/O。


經典再進化 ROG Zephyrus G15 & G14

最後來看到 ROG Zephyrus G15 與 G14 兩款筆電,這兩款搭載 AMD 處理器與 NVIDIA 顯卡的混血組合在去年一推出就造成熱潮,而在今年又更新硬體規格至 AMD Ryzen 5000 系列的處理器與 NVIDIA RTX 30 系列的顯示卡,這次開箱的 G15 與 G14 分別更新至 R7-5800HS、R9-5900HX 跟 RTX 3060 6GB 顯示卡。

而 ROG G15 跟 G14 在外觀上有相同的設計語言,分別有 ROG 銘牌跟點陣設計,不過在 G14 上是可編程個性化點陣的 AniMe Matrix 動畫燈效,而 G15 則是有 RGB 薄膜塗層,會依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現。除了螢幕大小之外,玩家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風格選購。

而 ROG G15 跟 G14 的差別除了最直觀的螢幕大小之外,都有相同的鍵盤大小、按鍵佈局,跟左上角的功能鍵與右上角的電源鍵等。由於 G15 面積較大,因此有更大的觸控板與更多的喇叭。而筆電重量也分別在 1.9 公斤跟 1.7 公斤,但兩台的厚度都控制在相同的 1.9 公分。


↑ ROG Zephyrus G15 & G14。


↑ ROG Zephyrus G15 可以 180 度躺平,但 G14 就沒辦法。


↑ ROG Zephyrus G15 背蓋設計。


↑ ROG Zephyrus G14 AniMe Matrix。

ROG Zephyrus G15,新改款的 G15 在面積上減少了 5%,重量也少了 10%。規格上也推出 2K 解析度螢幕,還有著 165Hz 的更新率與 3ms 毫秒反應速度。而在介面部分左邊有 DC In、HDMI 2.0b、RJ45、1 個 USB 3.2 Gen 2 Type-A 跟整合 DP 1.4 與 DP 3.0 的 2 個 USB 3.2 Gen 2 Type-C,而右邊則是 1 個 microSD 跟 1 個USB 3.2 Gen 2 Type-A。


↑ ROG Zephyrus G15 螢幕。


↑ ROG Zephyrus G15 鍵盤。


↑ ROG Zephyrus G15 左邊 I/O。


↑ ROG Zephyrus G15 右邊 I/O。

ROG Zephyrus G14 相對之下更改的地方較少,但除了前面提到的處理器與顯示卡的更新外,也將螢幕升級成 2K 解析度與 120Hz 高更新率面板。而在介面部分左邊有 DC In、HDMI 2.0b 跟整合 DP 1.4 與 100W 快充的 USB 3.2 Gen 2 Type-C,而右邊則是 2 個USB 3.2 Gen 1 Type-A 跟 1 個 USB 3.2 Gen 2 Type-C。


↑ ROG Zephyrus G14 螢幕。


↑ ROG Zephyrus G14 鍵盤面,觸控板較 G15 小了不少。


↑ ROG Zephyrus G14 左邊 I/O。


↑ ROG Zephyrus G14 右邊 I/O。


總結




本次一次介紹 5 款西風之神的筆記型電腦,除了例行性的硬體更新之外,全系列都能選購到同時具有高解析度與高更新率的面板,並多數都有高色域與校色認證,實際畫質表現也不輸筆者自己使用的 Macbook,著實對 Windows 筆電有不少的改觀,而每款子系列的產品又各有特色,能切中不同玩家的需求。

例如這次最新推出的 ROG Zephyrus M16 是最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選擇,除去 11 代處理器跟 RTX 30 系列顯示卡的高效能之外,美型的四邊窄框、16:10 的螢幕比例,螢幕亮度更是這次評測機種當中最亮的(500nIt),也讓這款筆電適合具有遊戲需求的上班族或學生們。

至於 ROG Zephyrus S17 亦不愧對旗艦之名,有著全系列唯一的顯卡直連設計,不只螢幕能開啟 G-Sync 之外,效能也是最頂尖。獨家的 AAC+ 抬升鍵盤跟機械軸體的設計,無論是遊戲體驗或文書工作都能有舒服的體驗。這款筆電在各方面都做到極致,接近 10 萬的價格有能力的玩家可以參考看看。

而 ROG Zephyrus Duo 15 SE 則是在眾多產品當中,僅此一家的雙螢幕的款式,而觸控副螢幕加入對 Adobe 全家桶的功能支持,也大幅增加這塊螢幕的實用性,個人認為比起電競玩家,這款產品更適合創作者們使用。僅有 2.09 公分的厚度也方便隨身攜帶。

而 ROG Zephyrus G15 與 G14 兩款產品在經歷去年成功後,今年更不單單只是硬體上的例行性更新。筆者尤其讚賞將 G15 的螢幕升級至 2K 165Hz 版本外還加強了喇叭規格,讓這兩款產品更容易區分:如果想要電競體驗挑選 G15 2021,而想要隨身攜帶、潮流展現就挑選 G14 2021。

整體而言,本次 ROG Zephyrus 2021 的更新可以說非常有誠意,玩家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挑選喜歡的產品。距離 ROG Zephyrus 問世已經超過 5 年,擴增的產品線讓西風之神不再是只可遠觀的科技精品,而是能讓每個不同需求的用戶,都能獲得兼具輕薄、效能的電競筆電。

來源: ROG Zephyrus 西風之神系列電競筆電集評 M16、S17、Duo 15、G15、G14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1 01:44 , Processed in 0.129063 second(s), 67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