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29633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處理器區 Processors] 久等了!AMD Ryzen 5700G、5600G 測試報告 / Zen 3 搭 Vega 最強遊戲內顯 APU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各位久等了!採用 Zen 3 + Vega 組合的 AMD Ryzen 5000G 系列 APU 處理器,將有著首款 8 核心、8 CU 的 Ryzen 7 5700G 與中階的 6 核心、7 CU 配置的 Ryzen 5 5600G,並預計於 8/5 日正式販售;而這代 CPU 藉由 Zen 3 效能提升之下,Radeon Vega 內顯能否繼續稱霸最強遊戲內顯稱號呢!


    AMD Ryzen 5000G 開箱:首款 DIY 市場 8 核心 APU - Ryzen 7 5700G

    AMD 在 DIY 市場直接跳過 Ryzen 4000 “Renoir” 系列 APU 產品,而當時 Renoir 也只提供系統商整機販售的 APU 或者是筆電用的處理器;之後則在 2021 年 11 月推出 Zen 3 架構的 Ryzen 5000 系列處理器接手。

    換句話說,DIY 市場的 Ryzen APU 處理器,還停留在 2019 年 8 月推出的 Picasso 處理器 3400G 與 3200G,其採用較舊的 12nm 製程 Zen+ 優化架構;而這代回歸則是讓 Ryzen 5000G 處理器,使用同樣最新的 Zen 3 核心架構,而內顯則還是 Vega 世代。


    ↑ Ryzen 5000 系列與 APU 處理器規格。


    ↑ Ryzen 5000 G 系列處理器規格。


    AMD Ryzen 5000G 系列 APU 處理器代號 “Cezanne”,有著首款 8 核心的 APU 處理器 Ryzen 7 5700G,具備 8C16T、4+16MB 快取、3.8/4.6 GHz 時脈、Vega 8 CU 內顯;另一顆 Ryzen 5 5600G 則是 6C12T、3+16MB 快取、3.9/4.4GHz 時脈、Vega 7 CU 內顯。

    兩者都採用 PCIe 3.0 規格、65W TDP 熱功耗設計,並標配 AMD Wraith Stealth 原廠散熱器;Ryzen 7 5700G 定價為 $359 美元、Ryzen 5 5600G 則是 $259 美元;相較於同核心的的 5800X 與 5600X,價位上相對便宜,而差異就在於 SoC 設計使得 L3 快取不同外以及 PCIe 規格。


    ↑ Ryzen 5700G 與 5600G 建議售價。


    Ryzen 5000G 採用 7nm 製程,維持上一代 APU 採用的 SoC 設計,升級 Zen 3 架構的 8 Core Complex(CCX),並藉由 Infinity Fabric 連接整合的 Vega GPU,SoC 也包辦 DDR4 記憶體控制、PCIe、USB、SATA 等 I/O 功能。

    CPU 規格上有著 24 條 PCIe 3.0 通道,可提供 PCIe 3.0 x16 連接顯卡與 PCIe 3.0 x4 SSD,此外還有 4 個 SATA、4 個 USB 10Gbps 連接埠;其餘擴充則仰賴主機板提供。


    ↑ Cezanne 架構圖。


    ↑ Cezanne Die Shot。


    此外,AMD 其實還有一顆 Ryzen 3 5300G,規格為 4C8T、8MB L3 快取、4.0/4.2 GHz 時脈、Vega 6 CU 內顯,只不過這顆是「OEM Only」,僅能在品牌的套裝電腦販售,因此未列於規格表當中。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外包裝,同樣有標示內建 AMD Radeon 顯卡,並且都贈送一顆 AMD Wraith 原廠風扇,玩家可直接使用原廠散達到足夠的散熱效能,但相對若想要主機在安靜一點或者壓制更低的 CPU 溫度,則可升級至塔扇即可壓制這兩顆 65W TDP 的 APU 處理器。


    ↑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外包裝。


    ↑ 紙盒右側可檢視內裝 CPU 型號。


    ↑ 紙盒上方則有防偽貼紙。


    ↑ CPU 完整包裝內含有說明文件。


    AMD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處理器,同樣採用 AM4 腳位,並提供一顆 AMD Wraith 原廠風扇,不過建議玩家若日後有想替 CPU 升級更好的塔扇,那建議將原廠扇的散熱膏移除,原廠提供的膏黏性較高雖然很耐用,但下次要移除時會相對困難。


    ↑ AMD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處理器。


    ↑ CPU 針腳。


    ↑ AMD Wraith 原廠風扇。


    ↑ 原廠散預塗的散熱膏非常足夠而且黏性較高,日後要更換散熱器時,會相對較麻煩。


    Ryzen 5000G 系列支援所有 AMD 400、500 主機板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同樣採用 AM4 腳位,支援 AMD 400 與 500 系列晶片組,舉凡 X470、B450、X570、B550 等主機板都支援,只不過搭配較舊的主機板時記得要更新 BIOS 才能正常開機。

    只要主機板 BIOS 已升級至 AGESA 1.1.8.0(含)以上的版本,都可支援 Boot/Post 開機等功能,而想要最好效能則是建議升級至 AGESA 1.2.0.3b,這段時間各家板廠,也會陸續釋出新版 BIOS 支援 Ryzen 5000G 系列處理器。


    ↑ 若是使用舊板子記得要先更新 BIOS 才能開機。


    ↑ AGESA 1.2.0.3b。


    Ryzen 5700G 與 5600G 測試平台與設定

    此次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測試,除了 CPU 自身效能外,也著重於 Radeon Vega 內顯效能,因此也與對手的 i7-11700(8C16T)進行 CPU、iGPU 的比較,並追加 Ryzen 7 Pro 4750G(8C16T、Zen 2)與上一代 Ryzen 5 3400G(4C8T、Zen+)等 APU 處理器。

    AMD 平台則使用 ROG STRIX B550-F 主機板,BIOS 2404、AGESA 1.2.0.3b,測試時採用 D.C.O.P、記憶體 DDR4-3200,並將內顯 VRAM 調整為 2GB,除此之外皆維持主機板預設 Auto;至於 Intel 平台則是 ROG MAXIMUS XIII HERO,關閉處理器功耗限制,同樣 DDR4-3200 記憶體。


    ↑ 內顯調整為 2GB 記憶體。


    測試時統一使用 ROG STRIX LC II 280 水冷散熱器,靠著水冷壓制才能發揮出 5700G、5600G 的完整實力;AMD 提供的參考數據是使用原廠散熱器,並在環境溫度 21°C 的狀況下測試,相對台灣環境溫度不可能這麼低的情況下,若用原廠散熱器相對效能會較弱,因此選用高階水冷來進行測試。



    測試平台
    主機板:ROG STRIX B550-F 2404、ROG MAXIMUS XIII HERO 0610
    記憶體:G.Skill DDR4 3200 8GB*2
    散熱器:ROG STRIX LC II 280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
    系統:Windows 10 Pro 20H2


    CPU-Z 處理器效能 Cinebench、VRay 渲染測試

    CPU-Z 檢視 AMD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處理器資訊,代號 Cezanne 的 7nm 製程處理器,5700G 為 8C16T、時脈預設 3.8/4.6 GHz,而 5600G 則是 6C12T、預設時脈 3.9/4.4GHz,兩顆熱功耗都是 65W TDP;搭配 ROG STRIX B550-F 主機板測試,BIOS 已更新至 2404,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DDR4-3200 8GB*2。


    ↑ CPU-Z AMD Ryzen 7 5700G。


    ↑ CPU-Z AMD Ryzen 5 5600G。


    GPU-Z 檢視 5700G 與 5600G 的 Radeon Graphics 內顯資訊,5700G 具備 8 CU 單元、512 個流處理器(SP),並預設 GPU 時脈 2000 MHz;5600G 則是 7 CU 單元、448 個流處理器(SP),並預設 GPU 時脈 1900 MHz;測試設定上,則將內顯記憶體調整為 2GB,測試驅動為 Adrenalin 21.6.2 版本。


    ↑ GPU-Z 5700G APU VFX。


    ↑ GPU-Z 5600G APU VFX。


    CPU-Z 提供的快速 CPU 效能測試,多執行緒測試下 5700G 獲得 6578.9 分、5600G 獲得 4795.4 分成績;而這代單執行緒則是 i7-11700 較高 654.6 分。

    同樣 8 核心的 5700G 與 4750G 相比,可見 Zen 3 架構下帶來的效能提升;同樣對上 8 核心的 i7-11700 則有著更高的多核效能。


    ↑ CPU-Z,分數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0,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5700G CPU 獲得 5508 分的成績、5600G CPU 則獲得 4222 分;而 5700G 對上解鎖功耗限制的 i7-11700 同核心下,獲得的多核效能幾乎算是平手;至於單核心則是 i7-11700 較高一些。


    ↑ CINEBENCH R20,分數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3 與 R20 測試情境相同,採用新的編譯器,並有著壓力測試功能,玩家可自訂 Minimum Test Duration 時間,例如 10 或 30 分鐘測試電腦的穩定性;不過 R23 的成績無法與 R20 一起比較。

    這測試反而 5700G CPU 以 14166 分小輸 i7-11700 的 14279 分,而 5600G 則有 11001 的多核心性能;相較於上一代 4750G 與上上代的 3400G,可見 Ryzen 每代性能的增長。


    ↑ CINEBENCH R23,分數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採用 Corona Renderer 1.3 渲染器進行測試,比較處理器的渲染速度與 Rays/s 的效能,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5700G 以 1:34 秒的速度與 i7-11700 的 1:32 秒成績相當接近,而 5600G 則以 2:05 秒的時間緊追核心較多的 4750G。


    ↑ Corona Benchmark,時間越短越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CPU 評分以 vsamples 每秒計算數為單位。

    結果相似 5700G 以 10268 的成績小輸給 i7-11700 的 10717,而 5600G 則有著 7635 vsamples 的運算性能。


    ↑ V-Ray Benchmark,越高越好。


    POV-Ray 則是另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運算能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這測試則是 5700G 以 4831.3 PPS 贏過 i7-11700,而 5600G 則有著 3936 PPS 的性能。


    ↑ POV-Ray,效能越高越好。


    小結:5700G 與 5600G,升級 Zen 3 架構後確實讓運算效能有所提升,對上解除功耗限制的 i7-11700 算是棋逢敵手,但在最後的功耗表現上 Ryzen 勢必在扳回一城;至於對上上代的 3400G,這也沒什麼好說的,畢竟都升級至 8C16T、6C12T 的 APU,相對更符合入門無獨顯玩家所需。


    PR 影片輸出、H.264 / H.265 與 LR 測試

    針對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的轉檔輸出測試,這邊使用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情境為使用 2160p 30/60 FPS 的影片,分別輸出為 H.264 – YouTube 1080p Full HD 與 HEVC (H.265) – 4K UHD 格式,並且比較單純 CPU 輸出與加入 GPU 加速的輸出效能。

    P.S 這段測試,i7-11700 在使用內顯下無法完成 PR H.265 編碼輸出,因此無列出成績。

    5700G 在這項目獲得 2,651 分、5600G 則是 2,583 分;不過在 Radeon Vega 內顯下,能獲得的效能提升並不多,但從詳細數據來看若是輸出 H.264 YouTube 1080p 規格,內顯效能還算夠用,但除此之外就有點慢了。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 Premiere Pro 效能越高越好。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細項成績。


    Adobe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則透過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的兩個工作情境,Image Retouching test 為使用 Photoshop 進行照片的邊修,並記錄每個步驟的時間,而 Batch Processing test 則是批次使用 Lightroom 進行大量照片的調整與輸出。

    P.S 這段測試,i7-11700 與 3400G 都無法順利完成,因此無列出成績。

    5700G 在影像編修獲得 6835 分、照片批次處理 6847 分的成績;而 5600G 則是影像編修 6739 分、照片批次處理 6594 分。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 Photoshop 效能越高越好。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 Lightroom 效能越高越好。


    若使用 HandBrake 處理 4K60fps AVC MP4 格式的片源,轉輸出為 H.264 / H.265 MKV 2160p60 的影像時,單純只靠 CPU 運算速度相對慢,但也可比較出 CPU 的效能差異。

    5700G H.264 32.7 FPS、H.265 10 FPS,相較於 i7-11700 則有著更高的輸出 FPS;而 5600G 則是 H.264 29.1 FPS、H.265 10 FPS。

    但從目前軟體的發展來看,藉由 GPU 加速影音轉檔輸出以成必然,GPU 編碼輸出速度遠大於 CPU,因此這段效能測試也只能當作參考。


    ↑ HandBrake 轉檔,效能越高越好。


    AIDA64處理器記憶體、WinRAR 7-Zip 壓縮測試

    記憶體測試則使用 AIDA64 進行,在同樣 DDR4 3200 8GB*2 記憶體配置下,5700G 與 5600G 記憶體寫入稍慢,而記憶體讀取效能則相差不多;不過在記憶體延遲表現上,5700G 與 5600G 採 SoC 設計下,記憶體延遲還是相對高。


    ↑ AIDA64 記憶體,效能越高越好。


    ↑ AIDA64 記憶體延遲,越低越好。


    WinRAR 5.80 壓縮效能,5700G 有著 29010 KB/s 的速度,並且贏過 i7-11700,而 5600G 則達到 24315 KB/s 的速度。


    ↑ WinRAR 壓縮效能,越高越好。


    另一套 7-Zip 壓縮測試則可有效利用多核心的性能,結果同樣 5700G 壓縮效能與 i7-11700 相當,但在解壓縮速度上則更快。


    ↑ 7-Zip 壓縮效能,越高越好。


    PCMark 10、3DMark 電腦效能測試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從 PCMark 10 總分來看,5600G 以 6647 分贏過 i7-11700 的 5099 分,細部分數來看 i7 主要在生產力與影像內容創作上落後太多所致;而 5600G 則有著 6197 分的成績。


    ↑ PCMark 10 效能,越高越好。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這段測試 5700G、5600G 與 i7-11700 都達到 12,000 分的高成績,也意味著能夠滿足基本文書工作、瀏覽器上網、視訊會議等工作需求;而從這測試來看,5700G 與 5600G 對比上一代產品都有著更出色的效能表現。


    ↑ PCMark 10 Application 效能,越高越好。


    3DMark CPU Profile 針對處理器的不同執行緒測試物理運算與自訂模擬,這也是遊戲時 CPU 較常負責的工作項目,而普遍 DirectX 12 的遊戲較能妥善利用 4C8T、6C12T 的處理器效能,相對 16 執行緒或全執行緒對主流遊戲來說差異不大,而舊遊戲則是偏好 8、4 執行緒效能。

    單論執行緒效能還是 i7-11700 效能較好,而 5700G 與 5600G 則對比上代產品有著更出色的效能表現。


    ↑ 3DMark CPU Profile 效能,越高越好。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模擬 1080p AAA 遊戲效能,這段測試內顯效能上 5700G、5600G 都達到 4000 分的繪圖效能,但是 i7-11700 僅 2351 的成績,遊戲繪圖效能差距相當大;而 3DMark Time Spy 則是模擬 1440p、DirectX 12 遊戲效能,這結果也是一樣 i7-11700 內顯輸的相當多。


    ↑ 3DMark 效能,越高越好。


    8 款 AAA 與電競遊戲對處理器內顯性能測試

    8 款 AAA 與電競遊戲效能測試,電競類有著《絕地求生》、《APEX 英雄》、《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英雄聯盟》與《CS:GO》,而屬於 AAA 類的則有《全境封鎖 2》、《古墓奇兵:暗影》與《F1 2020》這三款相對較不吃性能的遊戲。

    測試都以 1080p 解析度與遊戲低畫質設定,詳細設定可參考圖表說明。

    5700G 與 5600G 在《英雄聯盟》有著相當好的表現,平均可達 195 FPS 的效能,順暢打 LOL 肯定沒問題;而《CS:GO》則是 i7-11700 內顯較強,但 5700G 與 5600G 也有著平均 89 FPS 的效能,但如果遇到煙霧彈所有內顯的效能都會驟降。

    至於《虹彩六號:圍攻行動》5700G 平均 106 FPS、5600G 平均 96 FPS,硬是比 i7-11700 的內顯強了 125%;而《絕地求生》則可勉強平均壓在 5700G 68.2 FPS、5600G 61.6 FPS 的門檻之上。

    其餘遊戲對於內顯來說相對難達到平均 60 FPS 的門檻,可見 5700G 與 5600G,能夠做為「最強遊戲內顯 APU」。


    ↑ 遊戲效能,越高越好。


    Ryzen 5700G 與 5600G 處理器溫度與功耗測試

    壓力測試方面,測試都使用 ROG STRIX LC II 280 水冷散熱器,分別比較 AIDA64 CPU 與 FPU 燒機;一般電腦使用,比較接近 AIDA64 CPU 測試的溫度表現,而 FPU 測試則是最高負載與較高的耗電狀況。

    AIDA64 CPU 壓力測試,5700G 在全核 4.5GHz 下壓在 60.8°C、5600G 則是 4.4GHz、55°C;接著 AIDA64 FPU,i7-11700 因為解除功耗限制後就飆到 4.2GHz、90°C 的高溫,相較於 5700G 4.0GHz / 59°C、5600G 4.3GHz / 65.1°C 的表現來看,Intel 這代效能在 FPU 強勢但也是功耗劣勢。

    至於 3DMark Time Spy 測試下,5700G 與 5600G 都壓在 50°C 左右的溫度。


    ↑ 溫度測試。


    功耗方面,5700G 與 5600G 在相同 65W TDP 熱功耗的狀況下,5700G 測到最高 65W,而 5600G 因核心少則在 FPU 測試來到 77W 的功耗,至於遊戲時則都在 50W 左右;而整平台功耗則在 100W 左右,對於想組裝無獨顯的 Ryzen APU,挑選個 450W 就相當足夠,當然若日後想升級獨顯則要多抓電源瓦數。

    至於關閉功耗限制的 i7-11700,在上述效能測試下才能與 5700G 並駕齊驅,但相對整體功耗則是高到讓人難以想像。


    ↑ 處理器功耗測試。


    Ryzen Master 手動超頻 4.7GHz、GFX 2.2GHz

    手上這顆 5700G 體質還不差,透過 Ryzen Master 手動超頻全核 4.7GHz、電壓 1.375V,而內顯 APU GFX 則超頻至 2.2GHz、1.15V,通過 Cinebench R20 測試,CPU 效能達 6047 pts,而 Fire Strike Graphics 4645、Physics 29437 分。

    對比上述 Auto 測試 Cinebench R20 CPU 提升約 9.7%、Fire Strike Graphics 3.7%、Physics 7.9%;換句話說,CPU 全核超頻下性能提升相對多,但一般使用求穩定之下建議以 PBO 或 PBO Auto 方式來超頻,至於內顯超頻對於 FPS 變化並不會太高,畢竟預設跑在 2.0GHz 以相當高。


    ↑ 5700G All Core 4.7GHz / 1.375V、APU GFX 2.2GHz、1.15V。


    至於 5600G 則是 CPU 稍低一些,全核 4.6GHz、1.375V、內顯 APU GFX 則超頻至 2.2GHz、1.2V,通過 Cinebench R20 測試,CPU 效能達 4456 pts,而 Fire Strike Graphics 4443、Physics 24082 分。

    對比上述 Auto 測試 Cinebench R20 CPU 提升約 5.5%、Fire Strike Graphics 6.7%、Physics 5%。


    ↑ 5600G All Core 4.6GHz / 1.375V、APU GFX 2.2GHz、1.2V。


    Ryzen Master 也提供簡易的監控與超頻功能,像是 Auto OC 與簡易 Manual,而在 Advanced View 當中,則有完整的監控首頁,以及 Profile 1 與 Profile 2 讓玩家自行超頻。

    超頻模式中除預設、PBO 外,還有著 Auto Overlocking 功能,這則是 PBO 加強版,多提供 CPU 與 APU GFX(GPU)的超頻功能,可額增加 0-200MHz 的超頻時脈,也可能讓玩家能在穩定使用為前提下,提高 CPU 與內顯的效能。


    ↑ Ryzen Master 簡易模式。


    ↑ 首頁監控資訊。


    ↑ 手動超頻 Auto Overlocking。


    選擇障礙 5800X、5600X 對比 5700G 與 5600G 效能

    這次推出的 8 核心 5700G 與 6 核心 5600G,勢必會引發不少玩家的選擇障礙,畢竟前輩 5800X 也是 8 核心、5600X 則是 6 核心的處理器,而 X 與 G 差異僅在於 X 的預設時脈較高,而 G 則帶有 Radeon Vega 內顯。

    因此從 CPU 效能來看,5700G 稍弱 5800X 約 9% 左右的效能,而在 PCMark 10 上則達 10% 的效能差異。

    至於 5600G 與 5600X 的差異則更小,在 CPU 效能來看差異不到 1%,但同樣在 PCMark 10 尚有著 12% 的效能差距。

    除了帳面上規格差異外,5800X 與 5600X 採用 Zen 3 + Chiplets 設計,有著較大的 L3 快取設計,相對於 5700G 與 5600G 採用 SoC 的整合設計,還是存在著效能差距,這就看各位預算來挑選同核心的 X 或 G 系列處理器。

      
    AMD Ryzen 5000
      
    5800X
    5700G
    %
    5600X
    5600G
    %
    Cinebench R20 CPU
    6052
    5508
    -9.0%
    4256
    4222
    -0.8%
    Cinebench R20  CPU( 1 Core)
    625
    585
    -6.4%
    599
    562
    -6.2%
    Cinebench R23 CPU
    15650
    14166
    -9.5%
    10985
    11001
    0.1%
    Cinebench R23  CPU( 1 Core)
    1605
    1505
    -6.2%
    1531
    1438
    -6.1%
    HandBrake H.264  MKV 2160p60
    38.6
    32.7
    -15.3%
    29.9
    29.1
    -2.7%
    HandBrake H.265  MKV 2160p60
    12
    10
    -16.7%
    10.2
    10
    -2.0%
    PCMark 10
    7437
    6647
    -10.6%
    7100
    6197
    -12.7%
    PCMark 10  Applications
    14245
    13006
    -8.7%
    13627
    12603
    -7.5%
    3DMark CPU  Profile Max threads
    7895
    6824
    -13.6%
    5736
    5527
    -3.6%
    3DMark CPU  Profile 8 threads
    6081
    5548
    -8.8%
    4773
    4690
    -1.7%
    3DMark CPU  Profile 4 threads
    3659
    3522
    -3.7%
    3507
    3414
    -2.7%
    ↑ 測試條件一樣主機板預設 Auto、DDR4 3200。


    總結

    雖然 AMD 在 PC 市場沒拿出 RDNA 2 的 APU 處理器,但單靠著 Zen 3 核心架構、Radeon Vega 內顯,依舊能在電競類遊戲效能中,滿足平均 60 FPS 以上的遊戲效能需求,對於《英雄聯盟》、《CS:GO》、《絕地求生》和《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的玩家,5700G 與 5600G 確實能靠著內顯滿足玩家入門遊戲的需求。

    相較於 i7-11700 升級的 UHD Graphics 750 內顯,還是無法起到壓制 AMD 的效果,或許這也讓 AMD 有著繼續捏著 RDNA 2 APU 的理由,畢竟現在 RDNA 2 APU 僅提供給客製 PS5、Xbox Series X 與 Steam Deck 等客訂單。


    ↑ 各式遊戲都可在 APU 上獲得不錯的效能表現。


    另一方面,打造無獨顯的迷你主機時,也相當在意功耗、溫度表現,而 5700G 確實能在 65W TDP 熱功耗設定下與解除功耗限制的 i7-11700 棋逢敵手;5700G 與 5600G 最高功耗壓在 100W 以下,而算上其他電腦零組件整機功耗最高也不過 120W。

    從 CPU 效能、內顯表現、功耗到溫度來看,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確實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至於是否能香味四溢還是要看最終市場價格,目前 5800X 台幣 NT$13,470 元、5600X 台幣 NT$8,970 元的價格下,假如 5700G 能開在 1 萬元左右算是合理,若壓在 9 千字頭就相當狂了,至於 5600G 則是 8 千以下若開在 7 千元,這價位與效能對比下確實是不錯無獨顯入門迷你主機的好選擇。

    AMD Ryzen 5700G 與 5600G 將於台灣時間 8/5 號晚上 21:00 正式發售,有興趣的玩家還請鎖定各大通路消息。

    來源: 久等了!AMD Ryzen 5700G、5600G 測試報告 / Zen 3 搭 Vega 最強遊戲內顯 APU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2-22 23:53 , Processed in 0.142441 second(s), 67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