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Day_Night
查看: 43447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固態硬碟 SSD] 【開箱簡測】PATRIOT 博帝 VIPER蟒龍 VP4300 PCIe Gen4 x4 M.2 NVMe 2TB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Day_Night 發表於 2021-5-13 17:00:3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之前測試ADATA S70 Blade,在Intel Z590平台上的表現,不相容又降速讓
    我很不滿意。查了網路採用同款主控的SSD,另有PATRIOT VP4300這款,剛
    好最近在網購平台看到,初上架時就給它下手買套來試試。


    官網規格敘述,VP4300只有兩款容量,分別是1TB及2TB。除了五年保固外,也
    列示了其它產品基本規格。比較不同的是,它不像國內店家賣保固期外又標示
    TBW保固值,僅強調五年保固,但是官方規格書中,又標示了總寫入量可達到
    2000TB以上,算是目前市售PCIe Gen4 x4 SSD中標示最高者。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正面的設計風格延續自VPN100的書本翻頁式概念,目前應該沒有其它
    SSD外包裝,採用相似的概念。外包裝採用磚紅色系,左下方標示容量,左側標
    示產品的傳輸率。此外,中間標示兩種散熱片的特色,VIPER品牌名印在上方。



    外紙盒背面九國語言簡述產品規格,產地MIT。



    外紙盒側標同樣有VIPER相關的圖示,方便辨識。



    打開外紙盒上蓋,折頁式風格躍然可見,目前除了高階主機板或是銀欣的部分
    SSD外接盒包裝採用外,大概就是博帝SSD系列產品為愛用者。



    整個包裝除了快速使用指南外,SSD與散熱片(器)都裝在透明膠盒內。



    散熱片有兩款,一款是高鰭鋁製,另一款是超薄石墨烯含銅箔。若以這個角度
    來看,是目前所有SSD產品廠商給的最大方的,也可以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環境
    選擇要用主機板內建散熱器或是廠商提供的。





    高鰭鋁製的散熱片,拿起來還算有點重量,整個設計風格採精簡溝槽設計,有
    助於增加散熱面積。



    超薄石墨烯含銅箔散熱片就採取平面式設計,沒特別花俏設計。惟一的缺點就
    是~~~這是一次性產品,黏上去再拔起來就壞了。不知廠商是否好心點可以單賣
    這類的散熱片?



    這款SSD是雙面設計,SSD正面布局示意圖。除了主控外,配置兩顆TLC NAND Flash
    與快取記憶體。



    SSD背面式示意圖,保固貼紙回到一般的設計,不像威剛採用易碎紙設計,我喜歡。



    SSD核心靈魂-主控,為Innogrit (英韌)IG5236FAA,根據網路的資料屬於八
    通道主控設計。除了先前測試過的ADATA S70外,Partirot VIPER VP4300也
    是採用此主控的SSD產品。網路查了這家背景,讓人對它的研發實力更具期待。



    SSD配置的快取記憶體為Samsung的K4A8G165WB-BCRC,屬於DDR4-2400速率,
    單顆容量為1GB,正反兩面各配置一顆。





    TLC NAND為3DTLC規格,單顆容量512MB,正反兩面各配置2顆,合計2TB容量。





    根據德國ComputerBase網站資料,IG5236與先前測試的Phison PS5018-E18
    主控比較表,可以看到兩者基本規格差異不大。



    該網站還公布了與Samsung 980 PRO、WD SN850的規格比較表,目前都已試過。



    這次會買這款產品,主要是想再度嘗試IG5236是否真的與Z590不相容?還是
    ADATA公司的設計不良所致,因此,本篇著重於Z590平台測試呈現,X570平台
    反是插花後添驗證。


    這回就先不裝原廠附的兩款散熱片,改採用主機板M.2 SSD散熱片,來確認是
    否壓得住運作高溫?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MAXIMUS XIII Hero BIOS 0605
    CPU: i7-11700K oc 5.1G
    RAM: GSkill DDR4-3000 8G*4
    OS SSD: Samsung 970 PRO 1TB
    測試碟: PATRIOT VP4300 PCIe Gen4 x4 M.2 NVMe 2TB SSD (11th CPU專屬通道M.2插槽)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20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Diskinfo,標示規格為NVMe Express 1.4,傳輸模式為PCIe
    4.0 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30度。



    連續高度負載測試中,搭配Z590主機板(M13H)散熱片,最高溫度為攝氏56度,
    主機板內建的22110散熱片完美壓制廢熱,當時還一度以為我看錯。


    但是ASUS X570(C8H)內建的M.2 SSD散熱效果就明顯弱很多,連續高度負載
    測試下的最高溫度為攝氏65度。只不過,這樣還是優於S70 Blade散熱片。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5102~5654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765MB/s;線性寫入曲線在容量
    值8%前算平穩,貼近在在6000MB/s傳輸率附近,隨後出現大幅度波動,平均寫
    入速率2070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740MB/s;隨機寫入
    曲線抖動幅度放大,平均寫入速率1894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080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5462~5531MB/s、寫入速率5813~6009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
    一輪,抓取幾項結果呈現。不論是那個模式,沒有太大差異,也沒有E18特有
    的效能加強模式。

    Compress 0Fill 模式。






    Compress 100% 模式。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658及5810 MB/s,4K QD1讀取15352 iops,
    4K QD1寫入43571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734及5667 MB/s,4K QD1讀取15899 iops,
    4K QD1寫入42282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2672MB/s、程式載入速率1580M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3125MB/s、程式載入速率1698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取曲線波動還算穩定,寫入曲線略有不穩定。


    10GB的讀取曲線波動還算穩定,寫入曲線略有不穩定。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
    4GB及32GB,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67GB/s、寫入
    速率最快6.33GB/s,讀寫速率都算穩定,沒有掉速。


    0-Fill模式,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28GB/s、寫入速率最快
    5.86GB/s。檔案為32GB時,寫入速率略降。


    Random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29GB/s、寫入速率最快5.87GB/s。檔案為32GB
    時,寫入速率略降。



    CrystalDisk v8.0.1採Default及0Fill,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
    4GiB、8GiB、16GiB及64GiB。

    Default (Random)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7047~7119MB/s、寫入
    速率6739~6769MB/s。4K Q1T1讀取速率73~74MB/s、寫入速率249~261MB/s。


    0Fill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7085~7121MB/s、寫入速率6603~
    6760MB/s。4K Q1T1讀取速率72~74MB/s、寫入速率241~258MB/s。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795MB/s、寫入速率1.95GB/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初期略慢,之後讀取曲線趨穩定,平均讀取速率6064MB/s;
    寫入曲線呈三段式降速,到了末段波動幅度加大,平均寫入速率3392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分別測試Zero及Mixed資料型態。

    Mixed型態結果。


    Zero型態結果。


    將檔案設為250GB,此為HDTune的設定極限,整體讀取曲線平穩無掉速,推論其SLC
    快取應該大於250GB。查了網路資料,有提到空碟環境下的SLC Cache高達650GB。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229MB/s、平均寫入速率2166MB/s。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316MB/s、平均寫入速率2327MB/s。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5551MB/s、循序寫入速率6028MB/s。



    Parkdale v3.03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
    過一輪,只抓其中幾項結果。







    PCMark 8測試:分數5083,頻寬為599MB/s。



    PCMark 10測試,分為系統碟及資料碟兩種模式測試。

    系統碟分數為2305、頻寬為370MB/s。


    資料碟分數為4503、頻寬677MB/s。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
    資料方式的結果。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加碼演出,測試在X570 PCIe 4.0 CPU通道上的效率。。。。。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96GB/s、寫入
    速率最快6.33GB/s,讀寫速率都算穩定,沒有掉速,讀取速率比Z590快些。



    CrystalDiskmark的循序讀取速率7392~7440MB/s、循序寫入速率6663~6763MB/s
    ,幾乎可說是貼近或超過官方標示值。





    官方的保固條件雖沒有設定TBW,僅表示總TBW超過2000TB。測試寫入約26TB
    時,健康度才會掉1%,耐寫度應該贏過S70 Blade,同樣地將Phison E18遠遠
    甩在後頭。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在Z590 CPU通道上,幾乎完全相容,不再像ADATA S70 Blade (F/W v3.2.9.1)莫名其妙亂降速。
    2. X570平台上的循序讀/寫效能,幾乎貼近或超越官方標示值。
    3. 提供兩組散熱片,是目前市售SSD廠商給的最大方。
    4. 官方標示五年保,雖沒標示TBW保固值,也強調用於挖礦時的保固條件不同,算是大器保固廠商。
    5. TBW耐寫度應該會高於ADATA S70 Blade,推估總耐寫量可能僅次於980 PRO,算是耐寫性SSD產品。


    缺點
    1. 售價比其它同類型主控SSD產品高出一些,但它貴的應該還算可以接受。
    2. 沒有提供Toolbox,有點反潮流。希望官網能儘快推出,除了讓使用者能更了解SSD的狀態,
        能再提供Secured Erase功能就更棒。
    3. 超薄石墨烯含銅箔散熱片僅附一片,有點可惜。
    4. 雙面SSD設計,相較於WD或Samsung系列產品,對於散熱的要求性更高。
    5. 當寫入量超過一定值後,開始出現寫入放大情況,目前測得約1.1x倍,相比於980 PRO仍有改善空間。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2-22 23:48 , Processed in 0.081396 second(s), 35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