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30074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處理器區 Processors] 最終之戰!Intel Core i9-11900K 與 i5-11600K 測試報告 / 挑戰 14nm 的極限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14nm 的最終之戰,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核心架構升級,再擠出 19% IPC 效能提升,新一代 i9-11900K 更以 Thermal Velocity Boost 與 Adaptive Boost 技術,達到單雙核 5.3GHz、全核 5.1GHz 的高時脈,想與 Ryzen 再次較勁,至於這次能否奪回最強遊戲處理器之美名,還是穩收最高時脈處理器之封號,這就一邊測一邊聊了。


第 11 代 Intel Core 桌上型處理器:降至 8 核、i9 全核狂超

代號 Rocket Lake 的第 11 代 Intel Core 桌上型處理器,採用著新一代 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更加入 AVX-512 指令、PCIe 4.0 等新功能,並達到 19% IPC 效能提升;內顯 Intel UHD graphics 也採用 Intel Xe 繪圖核心架構,支援新的影音編碼 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 與 HDMI 2.0、HBR3 輸出功能。

但在 LGA 1200 腳位、14nm 製程、Cypress Cove 核心架構之下,還要塞下 iGPU 內顯,使得這代 i9 最高只能有 8 核心的規格。




第 11 代 Intel Core i9 與 i7 同為 8 核心、16 執行緒處理器,i9-11900K 與 i7-11700K 同樣都是 125 TDP 熱功耗,而兩者的差異則在預設、Turbo、All Core 時脈的不同;而這代 i9-11900K 與 KF 系列,更獨家具備 Thermal Velocity Boost 與 Adaptive Boost 技術。

換句話說,i9-11900K 有著比喻社更高的超頻時脈,而 i7-11700K 則是標準 8 核心的規格,因此 i9-11900K 美金報價 $539 元硬是比 i7-11700K 的 $399 美貴了不少。


↑ 第 11 代 Intel Core i9、i7 規格。


i5 系列則維持 6 核心、12 執行緒,並有著 i5-11600 / K / KF、i5-11500 與 i5-11400 等系列,除兩顆 K 系列超頻處理器為 125W TDP 之外,其餘都是 65W TDP 的產品,而 i5 則只支援 Turbo 2.0 技術,像是 i5-11600K 最高 4.9GHz Turbo,倘若要上 5GHz 只能自己超頻了。


↑ 第 11 代 Intel Core i5 規格。


入門的 i3 系列則是 4 核心、8 執行緒,一樣有著相當多的規格可選,並有著更入門的 Pentium Gold 的 2C4T 等系列。


↑ 第 11 代 Intel Core i3、Pentium Gold 規格。


Intel 500 系列主機板:H570 與 B560 可超記憶體

這代處理器將提供 20 條 PCIe 4.0 通道,提供顯卡 PCIe 4.0 x16 或 x8/x8 配置,並有著 CPU 直通的 PCIe 4.0 x4 SSD 可擴充;此外,以往只有 Z590 主機板,才能支援 K 系列處理器與記憶體超頻,而這代 H570 與 B560 則開放記憶體 DRAM 超頻功能。

至於 Intel 500 系列晶片組之主機板 Z590、H570、B560 與 H510,已經陸續在通路上架,支援第 10 代與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並有著原生 USB 3.2 Gen 2×2 20Gbps 連接埠、DMI Gen 3.0 x8 通道升級,以及完整支援第 11 代處理器的 20 條 PCIe 4.0 通道。


↑ 500 系列新功能。


↑ 11 代 CPU + 500 晶片組所有功能。


500 系列晶片組包含:Z590、H570、B560 與 H510,差異在是否支援 CPU、DRAM 超頻、PCIe 通道、USB、SATA 等 I/O 數量。

Z590 最高有著 24 條晶片 PCIe 3.0 通道、6 個 SATA 與最多 3 個 USB 3.2 Gen 2x2、10 個 USB 3.2 Gen 1 輸出,此外還支援 CPU PCIe 通道切換為 1x8+3x4 的組合,這也是為何普遍高階 Z590 主機板,紛紛提供 4 個 M.2 擴充的原因之一。

而 H570 與 B560 則調降 PCIe、USB I/O 數量,但對於一般電競、文書用途,其實 B560 的規格與性價則比較符合玩家所需;至於最入門的 H510 相對 I/O 數量最少,但若搭配 i3 或 Pentium Gold 也不是不可。


↑ Z590、H570、B560 與 H510 規格。


這代 H570 與 B560 晶片組,則解鎖記憶體超頻功能,不論搭配的是 10 代或 11 代處理器都可超記憶體 ,玩家也可選擇搭配 DDR4-3200 MHz 以上的 XMP 高時脈記憶體,獲得更好的整體效能表現。

只不過玩家在選擇第 10 代、第 11 代處理器,搭配 400 或 500 系列主機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 第 10 代 CPU 搭 500 主機板:這組合會遇到板子第一根 M.2 無法使用,因為大部分主機板廠商,都將 500 系列板子的第一根 M.2,設計為 CPU 直通的 PCIe 4.0 x4 通道,倘若搭配 10 代處理器則會遇到少一個 M.2 的問題。
  • 第 11 代 CPU 搭 400 主機板:這組合的問題在於 400 系列板子是否完整支援 PCIe 4.0 x16 顯卡與 PCIe 4.0 x4 SSD,以及只有 DMI 3.0 x4 總線,倘若用不太到這組合也就沒問題了。



Core i9 獨享 Thermal Velocity Boost 與 Adaptive Boost 技術

這代 Intel Core i9-11900K / KF 獨有 Thermal Velocity Boost(TVB)與 Adaptive Boost(ABT)超頻技術;簡單來說,TVB 是當 CPU 溫度低於 70°C 時,可將 CPU 的 1-2 個核心超頻至 5.3GHz,而 ABT 則是當 CPU 溫度低於 100°C 時,可將 3-8 核心超頻至 5.1GHz。

也就是說 i9-11900K 在開啟 ABT 功能且散熱器夠力的情況下,可達到單雙核 5.3GHz、全核 5.1GHz 的超頻時脈;換句話說,i9-11900K 則是特挑的高時脈處理器,倘若懶得手動超頻、調整 BIOS 設定的玩家,則可考慮這顆。




只不過,Adaptive Boost(ABT)目前預設都是「關閉」的狀態,需自行在 BIOS 當中將 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設定為開啟,並且散熱器要有足夠的壓制力,才可確保 CPU 在低於 100°C 時將 CPU Turbo 至全核 5.1GHz 的時脈。


↑ 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設定。


測試時 PCMark 10 整段測試下紀錄著最低 5.1GHz 與最高 5.3GHz 的 TVB 與 ABT 時脈,換句話說在輕度、短時間負載下,要達到這散熱要求並不會太難;不過,重負載的 Cinebench R23 CPU 測試下,時脈則在 5.0-5.1GHz 變動、溫度則壓在 84°C 的狀況。


↑ 輕負載達到 TVB 與 ABT 時脈相對容易。


↑ 但重負載下 CPU 要穩在 5.1GHz,似乎還有著調教空間。


預設 PL1、PL2、Turbo 功耗限制

Intel 處理器預設上有著 PL1、PL2 與 Turbo 時間的功耗限制,這主要會影響多核心應用效能,像是 CPU 渲染、運算等工作,而部分高階 Z490、Z590 主機板預設上也將這功耗限制關閉,或者提供獨立選項讓玩家自行調整。

i9-11900K 預設上 PL1 125W、PL2 250W、Tau 56s,玩家可在 BIOS 當中找到功耗設定選項,只不過每一家 BIOS 設定步驟不同,以華碩為例在 Extreme Tweaker 頁面中,則提供「華碩多核心增強」選項,設定為 Enabled 則是解除所有限制。

而在內建 CPU 電源管理中,則可找到 PL1、PL2 與 Tau 的個別設定項目,倘若要獲得完整 i9 效能,則要將功耗限制關閉,但也要注意 CPU、VRM 的散熱是否到位,倘若溫度壓不住也會讓 CPU 自動降頻。


↑ 華碩多核心增強。


↑ 功耗限制。


i9-11900K、i5-11600K 測試平台與設定

這波解禁測試 Intel 一樣提供 i9-11900K 與 i5-11600K 處理器作為測試,除搭配對手 5900X、5800X 與 5600X 外,也加入上一代 i9-10900K、i7-10700KF 與 i5-10600K 作為一同測試的比較處理器。


↑ Intel 媒體測試包裝。


↑ Intel Core i9-11900K 與 i5-11600K。


由於採用 Cypress Cove 核心與 Gen 12 Xe 繪圖核心,再加上溫度表現確實比上代嚴苛,因此這代處理器金屬外殼則又打磨降低高度,藉此換來更好的散熱狀況。


↑ Intel Core i9-11900K 與 i5-11600K。


↑ 第 11 代 Intel Core 核心架構。


測試平台則使用 ROG MAXIMUS XIII HERO 與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 兩張主機板,記憶體則是 G.SKILL DDR4 8GB*2 3600MHz,系統碟為 SSD 960 PRO 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顯示卡,散熱器則使用 NZXT X72 360mm 水冷散熱器。

測試時,都開啟 XMP 記憶體 DDR4-3600;Intel 平台都解除功耗限制並開啟 Adaptive Boost;AMD 平台則將 PBO 設為 Auto。


↑ 測試平台。

ROG MAXIMUS XIII HERO BIOS 0610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 BIOS 3302
Windows 10 Pro 20H2
NVIDIA 461.72
Resizable BAR Enable


CPU-Z 處理器效能 Cinebench、VRay 渲染測試

CPU-Z 檢視 Intel Core i9-11900K 與 i5-11600K 處理器資訊,代號 Rocket Lake 的 14nm 製程處理器,這代 i9 為 8 核心 16 執行緒、i5 則是 6 核心 12 執行緒,K 系列預設 125W TDP 熱功耗設定,搭配 ROG MAXIMUS XIII HERO 主機板測試,BIOS 已更新至 0610,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DDR4-3600 8GB*2。


↑ CPU-Z i9-11900K。


↑ CPU-Z i5-11600K。


首先 CPU-Z 的 CPU 效能測試,多執行緒測試下 i9-11900K 獲得 7068 分、i5-11600K 獲得 4779 分,相當於對比的 5800X 與 5600X 效能,但多核穩輸 5900X;而這代單執行緒則是 i9-11900K 以 712.7 分奪冠。


↑ CPU-Z,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0,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i9-11900K CPU 獲得 6339 分的成績,贏過同核心的 5800X,更與 10 核心的 i9-10900K 旗鼓相當;i5-11600K 則以 4297 分小輸 5600X;單核效能一樣由 i9-11900K 奪冠。

i9-11900K 多核心比起 i9-10900K 小輸 0.8%,但比 i7-10700KF 多了 28% 的效能;i5-11600K 則比上代 i5-10600K 提升 19% 效能。


↑ CINEBENCH R20,分數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3 與 R20 測試情境相同,採用新的編譯器,並有著壓力測試功能,玩家可自訂 Minimum Test Duration 時間,例如 10 或 30 分鐘測試電腦的穩定性;不過 R23 的成績無法與 R20 一起比較。

i9-11900K CPU 獲得 16486 分的成績,贏過同核心的 5800X,也高過 10 核心的 i9-10900K;i5-11600K 則以 11173 分小贏 5600X;單核效能則由 i9-11900K 以 1674 分居冠。


↑ CINEBENCH R23,分數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採用 Corona Renderer 1.3 渲染器進行測試,比較處理器的渲染速度與 Rays/s 的效能,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i9-11900K 以 1 分 21 秒的速度,小贏 5800X 但比起 10 核 i9-10900K 還是慢了 1 秒;i5-11600K 則需要 2 分鐘的時間才能完成。


↑ Corona Benchmark,時間越短越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CPU 評分以 vsamples 每秒計算數為單位。

結果也是 i9-11900K 以 12,294 的成績贏過 5800X 與 i9-10900K,但一樣不敵 5900X;i5-11600K 以 8288 分小輸 5600X,更比上一代 i5-10600K 有著更好的成績。


↑ V-Ray Benchmark,越高越好。


POV-Ray 則是另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運算能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這套則是 i9-11900K 成績 5039.9 PPS,但卻輸給 5800X 與 i9-10900K;同樣 i5-11600K 則是 3457 PPS 輸給 5600X。


↑ POV-Ray,越高越好。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而測試,則以 Blender Benchmark 2.92 進行 Demo 專案的渲染工作測試。

測試運算時所花費的時間,以秒為單位時間越短越好,這測試結果也是一樣 i9-11900K 比起 10 核心的 i9-10900K 有著更快的運算速度,與 5800X 相比也是快了不少,但一樣無法與 5900X 相比。


↑ Blender,越快越好。


小結:i9-11900K 與 i5-11600K 在升級核心架構後,藉著 IPC 提升在單核、多核運算下效能有著明顯提升,亦可與同核心的 5800X、5600X 相提並論,甚至靠著 5.1GHz 時脈加成,讓 i9-11900K 也可與 10 核心 i9-10900K 相提並論。

但若要論多核心效能,目前還是 Ryzen 的天下,畢竟 5900X 還只是二哥。


PR 影片輸出、H.264 / H.265 與 LR 測試

Adobe Premiere Pro 正式導入 GPU 加速後,對於影音剪輯編輯、回放、輸出等工作,已經不再是 CPU 單獨的工作,且導入 GPU 加速後的速度提升確實相當顯著,因此在測試時無法以影片輸出速度來判斷那顆處理器適合影音創作者。

測試使用 FinalAdjusted_MPE_4K 專案,片源是 4K30fps 的 MV 專案,除了套用一些特效之外片常約 3 分鐘,專案設定採用 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 Acceleration。

輸出 H.264 或 H.265 編碼時,Premiere Pro 的 Software 編碼 CPU 使用率大於 GPU,這也可測試初不同 CPU 的輸出效能,但使用 Hardware 編碼下則是直接調用 GPU 編碼器,除 GPU 使用率大於 CPU 外,輸出的時間差異僅在幾秒內。

這測試結果只能說目前 GPU 加速是影音編輯、輸出、轉檔的趨勢,因此也難以影片輸出時間來評定哪顆處理器適合影音剪輯的電腦用,關於這段的測試方式還需要點時間研究該如何設計測試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傳達這綜合電腦效能下的影音剪輯、輸出工作。


↑ Premiere Pro 輸出。


若使用 HandBrake 處理 4K60fps AVC MP4 格式的片源,轉輸出為 H.264 / H.265 MKV 2160p60 的影像時,單純只靠 CPU 運算速度相對慢,但也可比較出 CPU 的效能差異。

i9-11900K H.264 40.6 FPS、H.265 12.5 FPS 與 5800X、i9-10900K 相當;但從目前軟體的發展來看,藉由 GPU 加速影音轉檔輸出以成必然,因此這段效能測試也只能當作參考,要如何更好測量電腦的影音編輯輸出效能,這還要稍微研究下。


↑ HandBrake,越快越好。


照片轉檔則以 Lightroom Classic 10.2 測試,對 100 張 D750 拍攝的 RAW 檔進行自動白平衡、自動設定、鏡頭校正等步驟後,輸出 2048 長、300 DPI 的 jpg 影像並加註浮水印等操作。

輸出速度上 i9-11900K 與 i5-11600K 都需要 135 秒的時間,但都比上一代處理器快,只不過 5900X 更快只要 87 秒的時間,更何況連 5600X 也只要 103 秒,可見這段效能 Ryzen 有著不小優勢。


↑ Lightroom Classic。


AIDA64處理器記憶體、WinRAR 7-Zip 壓縮測試

記憶體測試則使用 AIDA64 進行,在同樣 DDR4 3600 8GB*2 記憶體配置下,i9-11900K 與 i5-11600K 記憶體讀寫相當,只不過記憶體延遲方面則小輸上一代核心,這就略顯尷尬了。


↑ AIDA64 記憶體測試。


↑ AIDA64 記憶體延遲。


WinRAR 5.80 壓縮效能,這代 i9-11900K 效能提升有限,還是不敵 5800X 與 5900X 的效能。


↑ WinRAR,越快越好。


另一套 7-Zip 壓縮測試則可有效利用多核心的性能,因此 i9-11900K 小輸 i9-10900K。


↑ 7-Zip,越快越好。


PCMark 10、SysMark 25 電腦效能測試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從 PCMark 10 總分來看,這代 i9-11900K 與 i5-11600K 對比上一代都有著不錯的性能提升,只不過 5900X 在數位內容創作上獲得的分數較高,因此總分居冠。

不過以測試的 8 顆處理器來看,都有足夠的效能滿足一般電腦、文書等生產力工作,但測試就是分數有高低,高低之下分勝負。


↑ PCMark 10,越高越好。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結果則是 i9-11900K 以 12797 分奪冠,而這 8 顆處理器都達到萬分以上的效能,對於 Office 文書工作來說,確實 6 核心就相當夠用。


↑ PCMark 10 Application,越高越好。


SYSmark 25 則是較多企業、OEM 與公家機關,在購買電腦時會參考的測試成績之一,但相對一般用戶相對少接觸這套測試軟體。SYSmark 25 採用實際應用進行測試,分為 Productivity、Creativity 與 Responsiveness 三類。

使用的程式包含 Acrobat、FileZilla、Excel、PowerPoint、Word、Lightroom、Photoshop 與 Premiere Pro 等,並以多程式開啟的狀態下進行視窗切換,來測試系統的反應速度,測試相對嚴謹但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測試時間。

這結果則是 i9-11900K 以 1871 分奪冠,比起 5800X 甚至是 i9-10900K 要快上不少;i5-11600K 亦有著 1677 分成績,整體來看效能都比上代產品有著更好的表現。


↑ SYSmark 25,分數越高越好。


9+2 款 AAA 電競遊戲對處理器性能測試

遊戲效能先以 3DMark 進行測試,這也是目前相當主流的遊戲繪圖性能測試工具,顯示卡使用 RTX 3080 來比較不同 CPU 對於遊戲繪圖性能的差異。

整體效能來看,在 DX11 的 Fire Strike 測試上 i9-11900K 贏過 i9-10900K,不過物理效能則是 5900X、5800X 較高。

而在 DX12 的 Time Spy 測試上 CPU 分數相差不大,但 i9-11900K 性能稍微突出;至於 i5-11600K 對於 i5-10600K 有這不錯的性能提升。


↑ 3DMark,越高越好。


9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分別入門的《F1 2020》賽車遊戲、《古墓奇兵:暗影》、《全境封鎖 2》、《地平線: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全軍破敵:三國》、《碧血狂殺 2》和《看門狗:自由軍團》等。

測試都以 1080p 解析度與遊戲最高預設設定進行 In Game Benchmark 測試。

測試的 9 款遊戲中,兩者持平達 5 款、Intel 效能較憂 2 款、AMD 效能較好也 2 款,像是 AMD 較強的《F1 2020》5900X 以平均 211 fps 對上 i9-11900K 平均 201 fps;但《邊緣禁地 3》則是 i9-11900K 平均 139.4 fps 贏過 5900X 平均 130 fps。

換句話說,這次 Intel 與 AMD 兩者在遊戲上確實是並駕齊驅,對於不同遊戲存在這差異,但這代 i9-11900K 對比 5900X 平均遊戲效能則贏 0.8%,若對比 i9-10900K 也是提升 0.5% 效能;至於 i5-11600K 對上 i5-10600K 則提升 2% 遊戲效能、對 5600X 則是輸 1%。

但是《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邊緣禁地 3》,則有發生 i9-11900K 效能輸給 i9-10900K 的狀況。


↑ 遊戲測試,fps 越高越好。


電子競技類的遊戲注重於玩家、團隊間的戰術與技術的較勁,因此對於遊戲的畫質要求不大,也讓這類遊戲在高階 CPU 與 GPU 有著相當高的平均 FPS 表現,尤其在 1080p 解析度下,對於 CPU 效能、時脈的提升更能增加遊戲 FPS 效能。

測試則使用《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CS:GO)與《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R6)兩款遊戲,並以 1080p 解析度、遊戲最高設定下進行測試。

首先 CS:GO 遊戲 i9-11900K 平均 622.46 FPS 稍微小輸 i9-10900K,而 i5-11600K 則有著平均 586.59 FPS 與上一代 i7-10700KF 相當的電競效能,只不過皆輸給 5900X 平均 660.12 FPS。

而 R6 遊戲 i9-11900K 平均 461 FPS、i5-11600K 平均 423 FPS,也都輸給上一代 i9-10900K 平均 484 FPS,這似乎說明著因為核心架構差異之下,這兩代之間存在些效能差異。


↑ 電競類遊戲測試,fps 越高越好。


i9-11900K 與 i5-11600K 處理器溫度與功耗測試

壓力測試方面,測試都使用 NZXT X72 360mm AIO 水冷散熱器,分別比較 AIDA64 CPU 與 FPU 燒機;一般電腦使用,比較接近 AIDA64 CPU 測試的溫度表現,而 FPU 測試則是最高負載與較高的耗電狀況。

AIDA64 CPU 壓力測試,相對貼近一般電腦使用狀況,i9-11900K 在 5.1GHz 下壓在 67°C、i5-11600K 則是 4.6GHz、67°C,這段溫度表現還算 OK,雖說比上一代溫度高,但也是因為時脈提升的關係。

但是當使用 AIDA64 FPU 壓力測試下,i9-11900K 則會頂到溫度上限發生降頻,時脈降低到 4.5-4.6GH,且溫度居高 91°C 的臨界點,至於 i5-11600K 一樣時脈下也壓在 89°C 的溫度;相較 AMD 大幅降低時脈的溫度,以及上一代的溫度表現來看,這代溫度確實提升不少。


↑ CPU 溫度測試。


至於 CPU 功耗則以 CPU Package Power 為主,在 FPU 測試下 i9-11900K 達到最高 244W 功耗,而這時整台電腦功耗則在 345W,相較於 i9-10900K 的 235W 算是小提升,但若是 i5-11600K 的 215W 對上一代 i5-10600K 的 103W,這功耗提升可說是相當明顯。


↑ CPU 功耗測試。


PCIe 4.0 SSD 平台效能測試 極速 7000MB/s、5000MB/s

對第 11 代 Intel Core 來說,是桌上型處理器邁入 PCIe 4.0 的首款,但對於個人 PC、電競來說,就是跑分真的比較快、傳輸延遲低一些,但要能感受到 PCIe 4.0 顯示卡、SSD 速度,可能要等之後的 DirectStorage API 與遊戲支援。

此次測試使用「GIGABYTE AORUS 7000s SSD」進行測試,屬於目前第二代 PCIe 4.0 控制器產品,速度都可上看 7000 MB/s 的極限;測試時,AORUS 7000s SSD 都安裝在主機板第一根 M.2 插槽,使用 CPU 提供的 PCIe 4.0 x4 通道,並通過 CrystalDiskMark 8.0.1 預設測試。

效能上,i9-11900K 與 i5-11600K 都可達到 7000、5000 MB/s 的效能,但在常比較的循序讀取上稍低於 5900X,不過在隨機讀寫上則是 i9-11900K 與 i5-11600K 有著較好的效能。


↑ PCIe 4.0 x4 SSD 測試。


手動全核超頻幅度低 新增記憶體 Gear 2 Mode

這代 i9-11900K 普頻全核時脈可能就是 ABT 訂的 5.1GHz,手邊測試全核 5.1GHz、1.45v、LLC 4 超頻設定下可通過 Cinebench R20 CPU 測試,倘若要上全核 5.2GHz 則要將 Vcore 電的更高,但就遇到 360mm AIO 水冷的散熱極限。

至於 i5-11600K 則是全核 5.0GHz 輕鬆,這時也可獲得多核效能提升,但上至 5.1GHz、1.5v 也難通過 Cinebench R20 的摧殘;可見這代在核心升級後,對於全核超頻的幅度有限,或許是該試試以 Specific Core 與 by-Core usage 的方式來調整時脈。

另一方面,第 11 代處理器針對超頻,增加記憶體 Gear 2 模式,可讓玩家挑戰更高的記憶體 DRAM 時脈;以及 AVX2、AVX512 時脈 Offset 與電壓 Guardband,並可獨立設定指令是否啟用,讓玩家在超頻上有更多的調教功能。


↑ 超頻新增功能。


↑ 記憶體 Gear 2 模式。


↑ AVX2、AVX512 控制項目。


總結

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在同樣 14nm 下,升級 Cypress Cove 核心與 Xe 繪圖核心,再以單雙核 5.3GHz、全核 5.1GHz 大超 i9-11900K,讓這代 i9 即便在 8 核心 16 執行緒下,也可與上一代 i9-10900K(10C20T)相比。

這代多核心的效能確實靠著 Cypress Cove 有著提升,以 Cinebench R23 成績來看,i9-11900K 比起 i9-10900K 提升 4.5% 多核效能、更比 i7-10700KF 提升 34.5% 多核效能,至於 i5-11600K 對 i5-10600K 也有著 25% 效能提升。

多核效能提升之下,也讓 i9-11900K、i5-11600K 對比同核心的 Ryzen 5800X 與 5600X,不像上一代 CPU 在多核效能這麼疲弱,但是即便如此 AMD 的多核優勢下,論多核效能 12C24T 的 5900X 還只是老二。



i9-11900K 達到 5.3GHz 單雙核時脈,也順勢奪回單核效能與高時脈處理器之名,在 PCMark 10、SysMark 25 等測試,整體電腦的文書、工作性能也有著提升;只不過在不同核心架構下,WinRAR 效能則有著倒退的狀況。

遊戲效能上,i9-11900K 與 i9-10900K 差異不大,9 款遊戲平均性能提升約在 0.5%,若是與 5900X 相比則是 0.8%;換個說法則是遊戲效能在核心升級後的成長不大,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邊緣禁地 3》與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等遊戲,也有著效能負成長的狀況。



即便第 11 代處理器帶來 AVX-512 指令、PCIe 4.0 與 10bit AV1、12bit HEVC、E2E compression 影音編碼和 HDMI 2.0、HBR3 輸出功能,但在效能無太突出亮點之下,這又回到了最根本的問題「定價」。

現在 Ryzen 大缺貨、10 代處理器全線有貨的狀況下,剛推出的第 11 代處理器勢必價格會高一些,至於價格開多少則決定著這代命運的關鍵;但是第 12 代處理器 Alder Lake 也將在今年底登場,這更讓第 11 代成為最尷尬的一代。

來源: 最終之戰!Intel Core i9-11900K 與 i5-11600K 測試報告 / 挑戰 14nm 的極限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5-1-2 20:52 , Processed in 0.256451 second(s), 58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