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226247
回復: 3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MD] 玩家的期待!AMD Ryzen 5000 系列全面對決測試報告 / 5950X, 5900X, 5800X, 5600X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這幾代 Ryzen 處理器的效能都正面回應了玩家的期待,從多核效能發難的 Zen/+、擴大核心數拓展戰局的 Zen 2,幾代的打磨讓「Zen 3」一舉在時脈、IPC 提升與 8 CCX 降低延遲之下,讓 Ryzen 整體性能、遊戲效能、單核算力都可一舉贏過對手。

而先前效能解禁已報告了 Ryzen 9 5950X 與 5900X 兩顆高核心處理器的效能,對於玩家主流的 Ryzen 7 5800X 與 Ryzen 5 5600X 測試報告也已完成,對上 10th Gen Core 處理器能否在各價位帶大獲全勝呢!


遊戲最強處理器 Ryzen 5000 系列 19% IPC 升與 8 Core Complex

有關 AMD Ryzen 5000 系列處理器,究竟如何在同樣 7nm 製程、Zen 3 架構下獲得 19% IPC 效能提升,以及改以 8CCX 設計降低核心間延遲,可參考前篇解禁時的測試報告,本篇則直接切入這次全面對決的重點。




AMD 的策略上,入門遊戲的 Ryzen 5 5600X 對上 Core i5-10600K,兩者同樣是 6C12T 處理器,時脈上 5600X 定的稍低但相對 TDP 僅 65W,但是這代價格調整後,就看要最終處理器效能可否讓 5600X 維持既往的性價比。

緊接著高階款的 Ryzen 7 5800X 則與 i7-10700K 相互較勁,兩者為 8C16T 處理器,預設同樣 3.8GHz 時脈,但最高 Turbo 還是 i7 較高,TDP 方面也是較高的 125W,相對 5800X 則是 105W TDP 設計,同樣美金定價上比起對手貴了一些。




最後高核心的 Ryzen 9 5950X 與 5900X,前者 16C32T、後者 12C24T 做為 i9-10900K 10C20T 的對手綽綽有餘,反而可說是這核心數在主流平台下並沒有適合的對手。

此次測試重點不外乎是 Ryzen 5000 系列全面對決 10th Gen Core 處理器的效能比較,從渲染運算、影音輸出、電腦性能到遊戲效能,這次 Ryzen 能否全面獲勝,甚至保有性價優勢呢!




測試平台主要使用 ROG M12E 與 C8H 主機板,搭配 DDR4-3600 8GB*2 記憶體,並統一使用 NZXT X62 280mm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BIOS 主要設定為開啟 XMP、風扇 Turbo,其餘設定維持主機板 Auto 設定值。(Intel 平台解鎖功耗限制)




此外 Ryzen 5 5600X 為這波處理器當中,唯一提供原廠 Wraith Stealth 風扇的處理器,至於 AMD RGB 信仰扇是否就此消失,就要看 AMD 的規劃了;原廠散熱膏本身黏性較高,若要移除時建議先替 CPU 加入,例如開機使用 Cinebench R20 CPU 測試同時拔除 CPU 風扇,加熱後關機再轉一下散熱器即可安全拔起。






Ryzen 5000 與 10th Gen Core 處理器效能、渲染測試

首先,CPU-Z 檢視 AMD Ryzen 9 5950X 與 5900X 以及 Ryzen 7 5800X 和 Ryzen 5 5600X 的處理器資訊,代號 Vermeer 的 7nm 製程處理器,5950X 有著主流平台最高 16 核心、32 執行緒、5900X 則是 12 核心、24 執行緒,而主流的 5800X 則是 8 核心、16 執行緒,這三顆預設為 105W TDP 熱功耗,而 CPU 溫度限制 TjMax 則是 90°C。

最入門的 Ryzen 5 5600X 則是 6 核心 12 執行緒,預設 65W TDP;Ryzen 處理器搭配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主機板測試,BIOS 更新至正式版 ,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DDR4-3600 8GB*2。


↑ CPU-Z Ryzen 9 5950X。


↑ CPU-Z Ryzen 9 5900X。


↑ CPU-Z Ryzen 7 5800X。


↑ CPU-Z Ryzen 5 5600X。


CPUmark99 簡單的測試處理器的單核心性能,當 CPU 運算核心、快取與延遲較低、時脈較高的情況下,即可在這測試獲得相當高的分數。

這效能以往都是 Intel 佔據優勢,AMD 輸到脫褲的局面,但這代靠著 Zen 3 與 8 CCX 設計,讓 Ryzen 處理器單核效能大增,但還是難敵單核能上至 5GHz 的 i9-10900K,但是真的渲染多核與單核效能可就是 Ryzen 天下。


↑ CPUmark99,分數越高越好。


CINEBENCH R15,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多核心效能以 16 核心的 5950X 奪冠 4385 分、5900X CPU 3651 分、5800X CPU 2644 分、5600X CPU 1905 分的性能階梯;若單論渲染效能,Ryzen 真的強過於 Intel 處理器,畢竟 5600X 追在 i7-10700K CPU 2015 分之後,而 5800X 更與 i9-10900K 齊平效能。

至於單 1 Core 效能也是由 Ryzen 大軍拿下效能王者。


↑ CINEBENCH R15,分數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0,AMD 御用的 CPU 效能測試工具,新版本採用更複雜的測試場景,相對更能測試出多核心處理器的效能差異。

R20 測試同樣的狀況,5950X 破萬 10084 分、5900X CPU 8525 分、5800X CPU 6165 分、5600X CPU 4393 分,並同樣有著渲染效能越級打怪的優勢;多核效能同級比較 5950X 與 5900X 有著 59%、34% 效能領先於 i9-10900K、5800X 則有 24% 領先於 i7-10700K、5600X 則也有 21% 效能領先 i5-10600K。

Ryzen 同核心數比較渲染運算有著相當出色的效能領先,這次也在 1 Core 效能上平均有著 20% 的領先。


↑ CINEBENCH R20,分數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採用 Corona Renderer 1.3 渲染器進行測試,比較處理器的渲染速度與 Rays/s 的效能,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Corona 渲染測試的結果一樣,Ryzen 在高核心數上有著絕對領先,在同核心比較上也有著更快的運算效能,這運算差異已相當明確。


↑ Corona Benchmark,秒數越短越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CPU 評分以 ksamples 每秒計算數為單位。

Ryzen 有著相當強悍的效能階梯,在這項目甚至 5800X 即可與 i9-10900K 互別苗頭,更別提高核心數的 5900X 與 5950X 虐翻主流平台的運算效能。


↑ V-Ray Benchmark,分數越高越好。


POV-Ray 則是另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運算能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同樣 Ryzen 以強悍的渲染運效能制霸著這塊測試,這部分就不再細看分數與比較效能差異了。


↑ POV-Ray,分數越高越好。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而測試,則以 Blender Benchmark 2.8.2 進行 Demo 專案的渲染工作測試。

CPU 渲染效能 Ryzen 真的實至名歸的奪下效能王的稱號,倘若工作需要用到 CPU 渲染運算的玩家,這 Ryzen 讓主流平台上至最高 16 核心的策略,確實有著不錯的優勢。


↑ Blender,秒數越短越好。


Ryzen 5000 與 10th Gen Core 處理器影片輸出 H.264 / H.265 測試

隨著直播、Youtuber 等工作讓,讓影片剪輯的需求增加不少,這段以 Adobe Premiere Pro 進行測試,但目前遇到的狀況是新板本採用 GPU 編碼引擎加速,在搭配 RTX 3080 的狀況下,軟體幾乎都以 GPU H.264 編碼引擎為主力,而 CPU 相對負擔的工作量也減少許多。

PR 的更新能更有效的利用 CPU 與 GPU 的效能,但相對要測試出 CPU 效能差異,反而需要關閉 GPU 加速或配更入門的 GPU,也因此這測試目前提供給大家參考,CPU 對於轉檔輸出的效能差異並不像以往這麼明確。

公司拍攝的這支 1080p60 H.264 開箱影片,在輸出轉檔時依舊是使用 GPU H.264 編碼引擎,但卻還是有著輸出效能差異,這段反而是 5800X 效能最快,其餘處理器則差不多;而 BigMax 則是套用較多特效的 MV 影片,這部分大量使用 GPU 運算,因此對於 CPU 效能差異不大。


↑ Adobe Premiere Pro,秒數越短越好。


另一方面,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影音編碼測試,這段就單純使用 CPU 進行編碼,結果當然是 5950X 在 X264 88.4fps、X265 82.3fps 的效能奪冠,而 5800X 就可贏過 i9-10900K。

這代時脈提升、延遲降低、19% IPC 升級之下,對於 CPU 影音編碼上也有著更快的處理速度。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效能越高越好。


另一個 AMD 的主戰場,照片轉檔則以 Lightroom Classic CC(9.3)版本測試,對 100 張 D750 拍攝的 RAW 檔進行自動白平衡、自動設定、鏡頭校正等步驟後,輸出 2048 長、300 DPI 的 jpg 影像並加註浮水印等操作。

這段效能則是 5900X、5800X 與 5600X 有著最快的效能,接著才是 5950X,至於 i 家軍則是吊車尾。


↑ Adobe Lightroom,秒數越短越好。


Ryzen 5000 與 10th Gen Core 處理器記憶體、壓縮、電腦效能測試

記憶體測試則使用 AIDA64 進行,在同樣 DDR4 3600 8GB*2 記憶體配置下,記憶體讀寫效能相當,但 Ryzen 系列的速度較 Intel 稍快;因為 5950X 與 5900X 採用 2x CCD 配置,因此記憶體寫入效能與讀取相當,不過 5800X 與 5600X 因為單 CCD 配置,因此記憶體寫入效能會減半。

關於這點 AMD 提到諸多程式都是記憶體讀取大於寫入,再加上 Ryzen 有著更大的 L3 快取設計之下,整體效能並不會因此而打了折扣。

至於記憶體延遲方面,5950X 58.3ns、5900X 62ns、5800X 57.7ns、5600X 57.8ns,但因為 Ryzen 採用 IOD 負責記憶體控制,因此 CCD 到 IOD 之間還是有著延遲,這點 AMD 就通過加大 CPU L3 快取扛起這效能差距。


↑ AIDA64 記憶體速度越快越好。


↑ AIDA64 記憶體延遲越低越好。


WinRAR 壓縮效能,從過往測試可知其偏好時脈高、延遲低的 CPU 效能,這也是第一次 AMD 在這贏過 Intel。5900X 與 5800X 獲得最高 53299 KB/s 的效能,接著則是 5600X 的 44005 KB/s,全面贏過 Intel 處理器。


↑ WinRAR 壓縮效能,越快越好。


另一套 7-Zip 壓縮測試則可有效利用多核心的性能,因此效能上毫無懸念 5950X 奪冠,有著完整的效能階梯表現。


↑ 7-Zip 壓縮,越快越好。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從 PCMark 10 總分來看,5800X 8551 分、5600X 8213 分獲得最高的效能,至於高核心的 5900X 與 5950X 確實在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獲得更高的效能,但因為核心較多的情況下於 Essentials 表現較弱。

細項目來看 Essentials 表現還是 Intel 處理器較好,但 Productivity 與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效能上則是 Ryzen 有著更好的效能;整體來看這 7 顆處理器都有著很好的電腦效能,但若論高低這次真的是 Ryzen 贏面較大。


↑ PCMark 10,分數越高越好,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從總分來看 Ryzen 全面贏過 Core 系列處理器,但老實說這 7 顆處理器,做為 Office 電腦使用都綽綽有餘,但量化的數據表現就是有著效能差異。


↑ PCMark 10 Application,分數越高越好。


SYSmark 則是較多企業、OEM 與公家機關,在購買電腦時會參考的測試成績之一,但相對一般用戶相對少接觸這套測試軟體。新版本的 SYSmark 25 採用實際應用進行測試,分為 Productivity、Creativity 與 Responsiveness 三類。

使用的程式包含 Adobe、Microsoft Office 等整套軟體,以及 Audacity、AutoIt、Corel WinZip 24.0 Enterprise、Google Chrome 等新版應用,並以多程式開啟的狀態下進行視窗切換,來測試系統的反應速度,測試相對嚴謹但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測試時間。

測試結果可見 5800X 與 5600X 不論在總分、Productivity、Creativity 與 Responsiveness 三項測試中都獲得領先,對於一般文書工作、創作用途,這兩顆處理器就有著相當好的效能,並且能夠一舉超越比較的 i5、i7 與 i9 處理器,這對 Ryzen 來說絕對是新的里程碑,對 Intel 來說絕對是始料未及。


↑ SYSmark 25,分數越高越好。


Ryzen 5000 與 10th Gen Core 處理器遊戲性能測試

遊戲效能先以 3DMark 進行測試,這也是目前相當主流的遊戲繪圖性能測試工具,顯示卡使用 RTX 3080 來比較不同 CPU 對於遊戲繪圖性能的差異。

整體效能來看,在 DX11 的 Fire Strike 測試上 Ryzen 有著更好的效能表現,畢竟在 Physics 有著更高的分數,也讓總分更高;至於 DX12 的 Time Spy 測試,CPU 效能則是相當接近,總分則是 i9-10900K 較高。


↑ 3DMark,效能越高越好。


9 款遊戲效能測試,從入門的《F1 2020》賽車遊戲、《古墓奇兵:暗影》、《戰爭機器 5》、《全境封鎖 2》、《地平線: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刺客教條:奧德賽》、《戰慄深隧:流亡》與《碧血狂殺 2》等。

這段測試主要是衡量 CPU 在處理遊戲畫面時的效能,因此以 1080p 解析度、預設特效最高等設定,確保 RTX 3080 能有足夠的效能,讓遊戲能反應出 CPU 效能的差異。

測試的 9 款遊戲當中 AMD Ryzen 效能領先的有 6 款、其中也有 2 款是 Intel 效能較好(戰爭機器 5、刺客教條)、1 款遊戲平手(戰慄深隧);以 Ryzen 遊戲效能來看,其實 5600X 就相當夠用,而當中最強的莫過於 5800X 接著則是 5900X。

而這代更重要的是 Ryzen 真的在遊戲上不僅與 i9-10900K 平起平坐,更能在 6 款遊戲中獲得效能領先,這代可說是能夠同時擁有「創作」與「遊戲」效能的絕佳世代。


↑ 9 款遊戲測試,FPS 越高越好。


Ryzen 5000 與 10th Gen Core 處理器溫度與功耗測試

壓力測試方面,測試都使用 NZXT X62 280mm AIO 水冷散熱器,分別比較 AIDA64 CPU 與 FPU 燒機,以及最高的 Prime95 v29 測試;一般電腦使用,比較接近 AIDA64 模擬的溫度表現,而 Prime95 則是該平台(CPU)最高溫度與耗電的狀況。

AIDA64 CPU 壓力測試,相對貼近一般電腦使用狀況,5950X 66°C、5900X 67°C、5800X 64°C、5600X 55.3°C 等溫度表現,這項目溫度上也與 i9、i7 相當。

但因為 AMD 採用 Precision Boost 2 自動超頻的關係,當使用 AIDA64 FPU 測試時,Ryzen 處理器的 時脈也紛紛降低,5950X 62°C/38x、5900X 70°C/42x、5800X 86°C/45.8x、5600X 62°C/43x。

接著負載最大的 Prime95 v29 測試兩者的時脈又降到更低的狀況,因為如此讓 Ryzen 處理器溫度表現都還算不錯,但相對的若散熱器壓制力不夠,也會讓 Ryzen 的效能無法達到本次測試的標準。


↑ 溫度測試。


功耗測試則是記錄電腦整機功耗,由於 AMD Precision Boost 2 的機制,讓 5950X 電腦功耗 235W、5900X 電腦功耗 227W、5800X 電腦功耗 220W、5600X 電腦功耗 146W 等狀況提供給各位參考。


↑ 功耗測試。


Ryzen 5000 系列手動超頻全核 4.7GHz 平均值

隨著 Zen 架構處理器推出,一路上看著 Ryzen 1800X 全核 4GHz、2700X 4.2GHz、3800X 4.4GHz 到 3900XT 4.5GHz 的全核超頻能力提升,而這代 Ryzen 9 5950X 則可達到全核 4.7GHz 時脈,並可通過 Cinebench R20 CPU 效能測試。

這代 Ryzen 5000 系列大部分都落在全核 4.7GHz 時脈,高核心數的 5950X 與 5900X 在 4.75GHz、電壓 1.375v、L1 負載平衡設定下,可通過 Cinebench R20 CPU 測試,達到 12229 PTS 與 9299 PTS 的成績。

至於 5800X 與 5600X 則可上至全核 4.8GHz、電壓 1.375v、L1 負載平衡設定下,Cinebench R20 CPU 有著 6430 PTS 與 4845 PTS 的提升。


↑ Ryzen 5000 手動超頻 4.7GHz。


總結

AMD Ryzen 5000 的效能確實毋庸置疑,不僅制霸著 CPU 渲染多核效能,在 Zen 3 19% IPC 提升、8 CCX 降低延遲與 CPU 時脈提升之下,讓單核效能也今非昔比,不僅有著強悍的單核效能,更讓 PCMark、SYSmark 等電腦效能測試中贏過 i9-10900K。

Ryzen 9 5900X 與 5800X 更在朝思暮想的遊戲效能當中反超對手,如今奪下「最強遊戲處理器」之名也實至名歸,今年想升級的玩家你準備好換上 Ryzen 處理器了嗎?

至於未來,AMD 也提到 5nm、Zen 4 正在研發當中,此外 Ryzen 5000 系列似乎還少了 Ryzen 3 系列的入門 4 核心,至於這代是否會替行動處理器更新,以及桌上型 APU 是否有望再次推出更新,就要看 AMD 未來的規劃了。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2#
hexen2 發表於 2020-11-21 20:16:15 | 只看該作者
CPU-Z Ryzen 7 5500X (!?) 應該是5800X阿
3#
 樓主| lin.sinchen 發表於 2020-11-21 22:56:14 | 只看該作者
hexen2 發表於 2020-11-21 20:16
CPU-Z Ryzen 7 5500X (!?) 應該是5800X阿

收到,立刻更正。
4#
酷優化老大 發表於 2022-2-20 19:50:19 | 只看該作者
1年多了,AMD也用5800X3D確認了當時我講L3對遊戲效能的影響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5-1-5 22:19 , Processed in 0.136358 second(s), 54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