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28874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桌機筆電 Desktop & Notebook] ASUS ROG Zephyrus G14 測試報告 / Ryzen 8C 技壓群雄 混血 RTX 2060 之 AniMe Matrix ON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Ryzen 揭竿起義重返 DT 桌上型市場,已在第 3 代獲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而醞釀多時的行動產品攻勢,也將由 ”Renoir” 揭開序幕,首款搭載 AMD Ryzen 9 4900HS 的 14 吋電競筆電「ROG Zephyrus G14(GA401IV)」混血 RTX 2060 Max-Q 獨顯,帶給玩家新一代行動 8 核處理器與出色的遊戲效能,AMD 能有這力量顛覆筆電市場公式的 I+N 組合嗎?

ROG Zephyrus G14 GA401IV規格
系統:Windows 10 Home 1909
處理器:AMD Ryzen 9 4900HS 8C16T 3.0GHz / 4.3GHz 35W
記憶體:內建 8GB DDR4 3200 + 1 x SO-DIMM 8GB DDR4 3200
繪圖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 6GB GDDR6、Radeon Vega 8 CU
顯示器:14” Full HD (1920x1080) IPS 120Hz Adaptive Sync、100% sRGB Pantone 校色
儲存系統:1x M.2 SSD(Intel 660p 1024GB)
I/O 連接埠:1 x USB3.2 Gen2 Type-C(DisplayPort 1.4、Power Delivery)、1 x USB3.2 Gen2 Type-C、2x USB3.2 Gen1、1x HDMI 2.0b、1 x 3.5mm 耳機麥克風
音效:2 x 2.5W 揚聲器 Smart AMP、2 x 0.7W 高音單體、陣列麥克風
網路:802.11 ax Wi-Fi 6 + Bluetooth v5
電池:76Wh、4940mAh
變壓器:180W, 20V, 9A
尺寸:32.4 x 22.2 x 1.79 cm
重量:1.6 kg

更新 AniMe Matrix 燈效展示:ROG 動畫、時鐘與音樂模式

最終 ROG Zephyrus G14 的 AniMe Matrix 版本也正式推出,本次收到市售版的 G14 包含帥氣的筆電手拿包與 IMPACT 滑鼠,而筆電表面的 LED 顯示器 AniMe Matrix 則可通過 Armoury Crate 來設定顯示動畫、時間、音樂等模式。

AniMe Matrix 需要筆電在開機狀態下才會點亮,同樣可設定筆電睡眠或或闔上螢幕時自動關閉 AniMe Matrix 的燈效。








AniMe Matrix 可自訂動畫與文字跑馬燈的顯示,去咖啡廳將 WI-FI 密碼顯示出來也不成問題(潮)。




日器、時間與電池顯示資訊。






同樣具備音樂模式功能。




Armoury Crate 針對 AniMe Matrix 的設定畫面。










夠潮才混血 Ryzen 9 4900HS 搭 RTX 2060 Max-Q

華碩 ROG Zephyrus G14 一在 CES 亮相就獲得不錯的掌聲,以 14 吋的機身殺入輕薄、電競筆電市場,並帶來全新的機構設計、ErgoLift 優雅的墊高設計,維持著西風之神的與眾不同,更狂的是表面 6536 CNC 鑽孔與不銹鋼 ROG 標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設計。

ROG Zephyrus G14 將具備全霧黑與白銀兩色,以及是否具備 AniMe Matrix 的 LED 點距陣列,透過 LED 點陣秀出個人特色與風格;但是,目前手上搶先測試的版本是未搭載 AniMe Matrix 的款式,雖然可惜但維持著一致外觀下,也可感受到 ROG 創造著 3C 潮流。


↑ 黑色款 AniMe Matrix。


Zephyrus G14 將有 4 種型號,分別是 GA401IV 搭載 4900HS / 4800HS 與 RTX 2060 Max-Q、GA401IU 處理器同上但改為 GTX 1660Ti,以及入門款 GA401II 與 GA401IH,搭載 4800HS / 4600HS 處理器與 GTX 1650Ti / 1650 等組合。

G14 規格上都採用 A + N 的混搭組合,而非 A + A 搭配 Radeon RX 5700M 筆電顯示晶片,或許就是這麼反骨才混血,而目前 G14 並不會有除此之外的規格規劃;此外,G14 鎖定輕薄電競市場,因此 CPU 採用 Ryzen 的 HS 型號,也就是預設 TDP 較低,但保留可變動 TDP 的能力,而獨顯最高就 RTX 2060 Max-Q 也是基於這源由。

當然若還不熟 Renoir 的玩家,也可參考「AMD “Renoir” 絕地大反攻「Ryzen 4000」多核筆電之戰就此拉開序幕」一文,獲得更完整的 AMD 行動處理器消息。


ROG Zephyrus G14 開箱 / 西風之神新進化 14 吋輕薄電競

說道 ROG Zephyrus G14 除了新外觀設計與 AniMe Matrix 之外,由華碩首款西風之神開創的 AAS 散熱設計,以底部 E 件主動增高底部散熱器流而設,成為這系列高富帥的象徵;隨後華碩商用筆電也開創了 ErgoLift 高跟鞋設計,以螢幕軸承直接撐起筆電,帶給鍵盤一個舒適傾斜度也增加了底部的散熱空間。

而 G14 則是跟了 ErgoLift 設計,撐起了高度與散熱更多了幾分優雅;搶先測試的白色款 GA401IV,採用 AMD Ryzen 9 4900HS 8C16T 3.0GHz / 4.3GHz 35W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 6GB GDDR6 獨顯和 Radeon Vega 8 CU 內顯。

筆電記憶體則是內建 8GB DDR4 3200,並有著額外 SO-DIMM 插槽再擴充一根 8GB DDR4 3200 組成雙通道記憶體;而螢幕則是電競用的 14 吋 FHD 120Hz IPS 面板,此外還有 2K 解析度的 WQHD 60Hz IPS 面板可選,兩者都具備著 Adaptive Sync 與 100% sRGB Pantone 校色認證。

至於系統碟沒有浮誇撐場面的 SSD RAID,改以平價的 Intel SSD 660p 1TB 一根滿足基本系統需求;從設計、規格等規劃來看,ROG Zephyrus G14 想以輕薄電競主攻年輕、有預算的筆電玩家,這台價位據說並不會太高,但其效能絕對能滿足玩家對 AMD 的期待。


↑ ROG Zephyrus G14 外盒,以經典 45° 斜切黑銀兩色與點陣。


由於目前收到的測試品非市售版,而實際市售版的 G14 配件應該不只這些,目前僅只有感謝卡與新款變壓器。


↑ ROG Zephyrus G14 配件。


白搭銀配色的無 AniMe Matrix 的 ROG Zephyrus G14,外殼主要以鎂鋁合金打造,表面則以 CNC 鑽出 6536 個點陣圓孔,並像潮服一般將品牌標誌至於邊角(左下角),以不鏽鋼銘牌標示著 Republic of Gamers EST 2006 年。

G14 尺寸上比一般熟悉的 15 吋再小許多,長寬僅 32.4 x 22.2 cm 而厚度則在 1.8 cm 左右、重量 1.6kg;可以說是符合輕薄電競筆電的範疇(厚 < 2cm、重 < 2kg),這也說明了為何 G14 選擇熱功耗較低的 4900HS 處理器與 RTX 2060 Max-Q 獨顯晶片。


↑ 點陣潮流第一台 ROG Zephyrus G14。


↑ 不鏽鋼銘牌。


↑ 這個圓點似乎有股魔力。


筆電用的變壓器則是新設計的長方形較薄的 180W 變壓器,輸出為 20V, 9A 規格,尺寸為 15 x 7.2 x 2.3 cm、重量含線約 509g。


↑ 新款 180W 變壓器。


↑ 正面有著 ROG 標誌。


14 吋新血 FHD 120Hz IPS 顯示器 Pantone 校色

G14 除了潮流外觀、A+N 混血之外,也是少數提供 WQHD 2K 解析度面板選擇的筆電,規格上 G14 提供 FHD 120Hz 與 WQHD 60Hz IPS 面板選擇,兩者都具備著 Adaptive Sync 與 100% sRGB Pantone 校色認證。

若是喜愛電子競技類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玩家,可選擇 FHD 120Hz 高更新率規格,藉此獲得更多的每秒幀率完整顯示遊戲的畫面,而若是 AAA 遊戲玩家,希望畫質得有提升但又不至於 4K 吃重效能,那 WQHD 2K 60Hz 搭配 Adaptive Sync 啟用 FreeSync,讓更新率隨 FPS 同步,同樣可有著流暢、穩定的遊戲影像呈現。


↑ 1920 x 1080、120Hz、8bit。


螢幕為三邊 8-9mm 窄邊框設計,並且移除了視訊鏡頭(改以 USB WebCam 配件),但保留著雙麥克風陣列收音功能,


↑ 窄邊框視覺更無拘無束、舒服。


隨著筆電廠商在高階、明星機種中,紛紛導入出廠校色功能,也讓玩家不用太擔心 Windows 筆電螢幕色彩表現太差的問題;而 G14 採 Pantone 校色認證,可達 100% sRGB 的色域表現,並提供 ROG GameVisual 軟體,切換螢幕使用模式與色溫表現。


↑ 螢幕畫面翻拍。


↑ 螢幕畫面翻拍。


↑ ROG GameVisual。


Adaptive Sync 支援 FreeSync 與 DP 輸出 G-Sync 相容

隨著 NVIDIA 恩賜讓自家 GPU 支援 Adaptive Sync 後,對於桌上型遊戲玩家來說可是好事一樁,但對於電競筆電的玩家這事就沒這麼簡單了。

筆電為了效能加了獨顯、為了延長電池續行力採 iGPU + dGPU 的混合使用模式,這時對 OEM 製造商來說,筆電除了原本螢幕(eDP)顯示、外接 HDMI 顯示等連接埠,都需採硬體線路連接至 GPU;因此採混用模式的筆電,多半都將 eDP、HDMI 線路接給 iGPU。

因此,G14 內部將自身螢幕 eDP 與 HDMI 畫面輸出,連接給了 iGPU,也就是 4900HS 的 Radeon Vega 內顯,而另一個 DisplayPort 1.4 輸出(整合成 USB-C),連接給了 dGPU 也就是 RTX 2060 Max-Q。


↑ G14 顯示輸出規劃。


也就是說,G14 筆電的螢幕與外接 HDMI 輸出支援著 AMD FreeSync 更新率同步功能,而外接 USB-C DisplayPort 輸出時,則可點亮具備 NVIDIA G-Sync 或 G-Sync 相容的電競螢幕。


↑ NVIDIA 控制台中,可借 PhysX 設定,了解 G14 的顯示輸出規劃。


↑ Radeon 顯示器設定中,也有著自身螢幕與 HDMI 外接螢幕等設定資訊,並可設定是否開啟 FreeSync 功能。


通過 AMD 提供的 FreeSync 測試工具,可見 G14 能夠點亮 FreeSync 功能,確保著畫面穩定、無撕裂的順暢遊戲體驗。


↑ FreeSync 支援。


致勝關「鍵」ROG Overstroke 與電源指紋辨識

筆電鍵盤(C 件)採金屬銀配色(除了 CPU 與 GPU 貼紙外),鍵帽也採用同樣配色、透光印字,讓整體視覺上更為一致與舒服;鍵盤按鍵處除了稍微下凹增加空間外,也維持著 5mm 左右的按鍵行程,採 ROG Overstroke 的剪刀腳軸承。

實際玩了幾場《全境封鎖 2》,WASD 的操作手感不錯,明確按壓而當突破按壓克數後就立刻觸發、行程到底,較寬的空白鍵也讓掩體操作更為順暢,酷跑所需的 Ctrl 也屬加寬設計,整體手感相當不錯。


↑ 銀色鍵盤 C 件,一致的配色讓視覺更為舒適。


↑ Ryzen + NVIDIA,假如都能以銀黑兩色統一色調就無敵了。


↑ 獨立音量 +/-、麥克風靜音與 Armoury Crate 專用按鍵。


G14 電源鍵採獨立 6 邊行按鍵,這代更整合「指紋辨識」功能,手指輕觸表面即可辨識,搭配 Windows 10 帳號與 Hello 登入機制,即可省去打密碼的瑣事,讓筆電使用更為流暢。


↑ 電源鍵整合指紋辨識。


↑ Windows 指紋辨識設定。


4 單體:雙 2.5W 揚聲器 + 雙 0.7W 高音單體與 Dolby 音效加持

筆電可說是高度整合的垂直產品,除了給予玩家強悍效能、散熱與影像體驗外,往往「音效」都是被犧牲最多的項目,即便與知名音響商合作、調音,但給予音效多少空間它就會奏出對應的音色,要不給予更大的空間,不然就是利用零散的空間配置更多的單體。

G14 即是採多單體配置,以 2 顆 2.5W 揚聲器至於機身底部(朝底出聲),並在鍵盤(C 件)左下、右下兩處各配置 1 顆 0.7W 高音單體,讓整體音效在三頻表現下得以平衡;而細部調音則靠 Dolby 全景聲動態加持。

Dolby 全景聲包含著筆電揚聲器與耳機輸出(Smart AMP 加強),而在啟用此功能後可獲得較不錯的音效表現,不論音樂、追劇或遊戲體驗都有著水準之上的音效體驗,但若仔細聽感覺還是有可在進步的空間。


↑ Dolby 軟體。


↑ 設定中可開啟 Dolby 全景聲。


USB Type C 整合 DP 與 PD 充電

筆電 I/O 分散於左右兩側,有著 2 個 USB3.2 Gen1 Type A 與 2 個 USB3.2 Gen2 Type-C,而左邊這個 USB C 更包含 DisplayPort 1.4 與 Power Delivery 功能,換句話說可用 USB C 轉 DisplayPort 輸出影像,也可連接支援 PD 供電的行動電源,替筆電進行低瓦數充電。

此外,還包含著 HDMI 2.0b 與 1 個 3.5mm 耳機麥克風;總結下,即可有著 4 個 USB 連接埠,以及至多 3 螢幕輸出的使用體驗,不過這厚度下則犧牲了 RJ-45 網路孔也是情有可原。


↑ 左側 I/O:DC IN、HDMI、USB3.2 Gen2 Type-C、3.5mm 耳機麥克風。


↑ 右側 I/O:USB3.2 Gen2 Type-C 與 USB3.2 Gen1 Type A。


ErgoLift 墊高散熱:5 熱管、2 風扇、4 鰭片

G14 採用 ErgoLift 的墊高設計,也就是透過螢幕軸承撐起筆電底部(D 件)高度,因此筆電前方(螢幕下方)則還有著 2 個散熱出風孔。

使用時建議玩家將螢幕開闔至大於 90° 角,這樣才能確保散熱器排出的熱風,可隨著螢幕往上散熱,而不造成積熱的問題發生。


↑ 透過螢幕軸承,開啟螢幕時墊高筆電。


↑ 筆電前方的散熱出風孔。


筆電底部同樣維持著銀色配色,而為了增加筆電機構的堅固性,因此用上了不少螺絲,若玩家想要自行 DIY 升級 SSD 或 RAM 時,則只要將螺絲鬆開(注意有分長短),而底部(D 件)不需要額外的工具撬開,只要抓住最右下角這顆螺絲即可打開底蓋。


↑ 鬆開螺絲後即可輕鬆取下底部 D 件。


CPU 與 GPU 散熱採共用 2 根散熱導管,並各自獨立 1 根熱導管至左右散熱鰭片,此外還有額外 1 根替記憶體與供電模組散熱;散熱配置為 5 根熱導管、4 組散熱鰭片(出風孔)與 2 顆散熱風扇。

而 G14 內部散熱鰭片,採用極薄 0.15mm 厚度的鰭片,每 1 組有著 209 片組成,以及 n-Blade 散熱風扇並具備除塵設計。


↑ G14 筆電內部設計。


↑ CPU 與 GPU 散熱,共用 2 根熱導管各至獨立 1 根。


↑ 左側散熱風扇。


↑ 右側散熱風扇。


G14 採內建 8GB DDR4 3200 記憶體,並給予 1 個 SO-DIMM 插槽,安裝 1 根 8GB DDR4 3200 記憶體,組成雙通道使用。


↑ SO-DIMM 插槽。


左下這系統 SSD 採用絕緣與散熱貼包覆;而電池規格為 76Wh、4940mAh。


↑ SSD 與電池。


G14 採用 Intel SSD 660p 1TB,這根規格是標示 NVMe PCIe 3.0 x4,但實際應該是走 x2 頻寬而已,但對於電腦來說這讀寫 1800 MB/s 的效能已足夠;此外,若玩家想換更快的 SSD 也不成問題,G14 可支援到真 PCIe 3.0 x4 SSD,但目前 Renoir 並不支援 PCIe 4.0。


↑ Intel SSD 660p 1TB。


↑ SSD 下方藏著 Wi-Fi 晶片。


Armoury Crate 筆電監測、效能設置

軟體方面,華碩目前從主板、PC 到 NB 都採用「Armoury Crate」軟體進行整合,提供 G14 基本的 CPU、GPU、RAM 與風扇等監控資訊,更重要的是切換筆電的運作模式。

預設無連接變壓器時會切到「靜音」模式,一般使用可切至「效能」模式,若需要更多 CPU 效能則可再切到「極速」模式,但相對極速模式下風扇轉速也較高;此外,也提供「手動」讓玩家自行調整 CPU、GPU 的風扇曲線功能。


↑ Armoury Crate 提供基本監控與筆電運作模式調整。


↑ 自定 CPU 風扇曲線。


↑ 自定 GPU 風扇曲線。


↑ 系統設定。


ROG Zephyrus G14 影片轉檔 RAW 輸出

對於玩家來說,電競筆電可要身兼多職,提供足夠的效能馳騁遊戲,而當需要轉檔、剪片時,G14 憑著這 8 核心效能與 Pantone 校色螢幕,也可給行動用戶不錯的基本創作體驗。

首先影片方面,以 Premiere Pro(13.1.0)進行測試,專案為公司拍攝的 Spotlight 影片片長約 11 分鐘,來源都是 1080p60 的影像,主要在影片剪輯並加入額外的音效與文字。

輸出設定為 H.264 格式 YouTube 1080p Full HD 設定,輸出時 CPU 幾乎 100% 使用,而 RTX 2060 Max-Q 則有 30% 左右的使用率,至於 Vega 內顯則是 0%。

這樣的測試結果是,G14 花了 9 分 6 秒才完成影片輸出,這效能比之前 i7-10710U 的 6 分鐘測試結果還慢,而主要原因在於 Premiere Pro 支援 Intel 內顯加速技術,相比之下 Vega 內顯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


↑ Premiere Pro 影片輸出 CPU 100%、iGPU 0%、dGPU 30% 左右,效能不算好但也不慢。


照片轉檔則以 Photoshop Lightroom Classic CC(8.2.1)版本測試,對 100 張 D750 拍攝的 RAW 檔進行自動白平衡、自動設定、鏡頭校正等步驟後,輸出 2048 長、300 DPI 的 jpg 影像並加註浮水印等操作。

而 G14 僅花費 3 分 24 秒的時間就完成 100 張照片的轉檔工作,輸出工作主要以 CPU 進行運算,在這 8 核心加持之下比之前 i7-10710U 的 5 分鐘測試結果還快上許多。


↑ Photoshop Lightroom Classic 照片輸出測試,CPU 100%。


而影音轉檔方面,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在 X264 編碼下,G14 有著 52.5 FPS 的效能,而 X265 則有著 34.7 FPS 的效能。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從這兩個創作功能的軟體測試,可見 4900HS 的 8 核效能確實能給創作者不錯的效能,但對於影片轉檔方面,還是要軟體能妥善利用 CPU、iGPU 與 dGPU 等運算能力,才能縮短創作者等待的時間。


ROG Zephyrus G14 筆電效能測試

上述與以下測試時,都在 Armoury Crate 設定中調整為「極速」模式下進行測試,而 ROG Zephyrus G14 型號為 GA401IV,主要規格為 AMD Ryzen 9 4900HS、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 6GB GDDR6、雙通道 8GB*2 DDR4 3200 記憶體、Intel SSD 660p 1024GB 系統碟。

CPU-Z 檢視 AMD Ryzen 9 4900HS 處理器資訊、代號 Renoir,為 7nm 製程 8 核心 16 執行緒的行動處理器,CPU 時脈落在 3.0GHz-4.3GHz、熱功耗為 35W TDP(可變動),記憶體為雙通道 16GB 3200。


↑ CPU-Z 資訊。


GPU-Z 檢視,內顯 iGPU 為 Radeon Graphics,屬 7nm 製程 Vega 世代繪圖核心,具備著 8 CU 單元也就是 512 個串流處理器,並分到 512MB 記憶體空間,時脈訂在 1750 MHz。

而獨顯 dGPU 則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 顯示晶片,具備著 1920 個 CUDA 核心、6GB GDDR6 視訊記憶體,時脈則超頻至 1075MHz。


↑ CPU-Z。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而這顆 4900HS 單核最高 4.3GHz 時脈,因此單核性能落在 767 分的成績,以與一般 i7 H 系列筆電相當。


↑ CPUmark99。


CINEBENCH R15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而 R20 係出同源,更採用複雜的測試場景,除能更能反映多核心處理器效能外,R20 分數也無法與 R15 進行比較。

4900HS 在 R15 的 CPU 多核方面獲得 1851 cb 的成績、單核心也有著 188cb;而 R20 的成績則是,CPU 達到 4177 cb、單核心 482 cb 的性能。

這效能對比過往筆者測試過的 i7、i9(H 系列)筆電都要好上許多,對於效能的對比就放再總結給 AMD 一個爽快。


↑ CINEBENCH R15 與 R20。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4900HS 需要 132 秒的渲染時間。


↑ Corona Benchmark。


POV-Ray 是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4900HS 可達到 3838.69 PPS 的效能,花費 68.2 秒的計算時間。


↑ POV-Ray。


V-Ray Next Benchmark 同樣是測試電腦的 CPU 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每秒可處理的 sample 速為基準,性能越高越好。

4900HS 可達到 V-Ray 10857 Ksamples 性能。


↑ V-Ray Next Benchmark。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筆電使用 DDR4-3200 8GB*2 記憶體進行測試,讀取 46180 MB/s、寫入 45809 MB/s、延遲 83.4ns,對筆電來說記憶體時脈提升至 3200MHz,亦讓整體讀寫都有著不錯的性能提升,但記憶體延遲屬 Ryzen 架構下需要扛的硬傷。


↑ AIDA64。


WinRAR 壓縮效能,對於多核心要求不高,反而偏好時脈高與記憶體性能好的平台,因此 4900HS 僅達到 13539 KB/s 的速度。


↑ WinRAR。


7-Zip 壓縮測試,相對可妥善利用多核心的性能,4900HS 壓縮 48463 MIPS、解壓縮 86454 MIPS。


↑ 7-Zip。


儲存效能面,以做為系統碟的 Intel SSD 660p 1TB 進行測試,在 CrystalDiskMark 測試下,循序讀寫 Seq Q8T1 有著讀寫 1873 MB/s、1738 MB/s 的效能;這系統碟效能不算頂尖,但對於系統碟來說這效能已足夠,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別在盲追 SSD RAID 規格。


↑ CrystalDiskMark。


受惠 Ryzen SoC 設計,以全面導入 USB 3.2 Gen2 的高速 I/O,這讓 G14 左右兩側 USB Type C 與 A 全數都達到 USB 3.2 Gen2 10Gbps 的規格。對於 G14 內部僅 1 條 M.2 擴充來說確實會稍嫌不足,但若搭配 ROG Strix Arion 外接 SSD 與 USB 3.2 Gen2 Type C,這問題則迎刃而解。

G14 的 USB 3.2 Gen2 測試可達到循序讀寫 1015 MB/s、966 MB/s 的效能,也就是理論 10Gbps 的頻寬,做為外接資料碟、遊戲碟都不成問題。


↑ CrystalDiskMark。


測試電腦整體性能 PCMark 10 可說是代表性的工具,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試。

G14 在 PCMark 10 測試獲得 5670 分的成績,不僅在 Essentials 有著好成績外,生產力 Productivity 成績也相當出色,只不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的渲染測試反而效能較低。


↑ PCMark 10。


此外,PCMark 10 Applications 測試,則是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的測試,而這項目也獲得 9,901 分的高成績,文書工作也絕對行。


↑ PCMark 10 Applications。


3DMark 測試,可衡量筆電對於 AAA 遊戲的性能表現,最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G14 獲得 14,377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則有 7,042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測試則獲得 3,606 分。

這性能也符合著 G14 的目標,滿足電競所需與主流 AAA 遊戲的性能,並維持著薄形化、較輕機身的電競筆電設計。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在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G14 獲得 6,143 分,而 Extreme 則獲得 2,816 分。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ROG Zephyrus G14 九款遊戲測試

9 款測試的遊戲包含電競入門的《絕地求生 PUBG》與一些 AAA 遊戲,像是《戰爭機器 5》、《古墓奇兵:暗影》、《火線獵殺:絕境》、《全境封鎖 2》等,而相對吃重效能的代表則有《邊緣境地 3》、《全軍破敵:三國》、《刺客教條:奧德賽》與《碧血狂殺 2》等遊戲。

遊戲測試皆以「預設高設定」、1920 x 1080p 解析度進行測試,詳細的個別設定標住於圖表中,提供給各位參考。

效能上《絕地求生 PUBG》平均 106 FPS、《戰爭機器 5》平均 61 FPS、《古墓奇兵:暗影》平均 70 FPS、《火線獵殺:絕境》平均 71 FPS,都達到遊戲所需的標準之上,且若是電競類的百幀 FPS 也不成問題。

而以下的幾款效能相對低於平均 60 FPS,像是《全境封鎖 2》平均 59 FPS、《邊緣境地 3》平均 48 FPS、《全軍破敵:三國》平均 46 FPS、《刺客教條:奧德賽》平均 58 FPS,畫質效能大魔王《碧血狂殺 2》平均也在 56 FPS。

總結來說,G14 對於電競類遊戲可有著 100 FPS 以上的性能,而對於吃重效能的 AAA 大作遊戲,在特效高設定下,也可穩定在 40-60 FPS 之間,這在通過 Adaptive Sync(FreeSync)更新率同步技術,讓遊戲畫面穩定、順暢的呈現,即可在這主流規格下獲得不錯的平衡。


↑ G14 遊戲效能。


ROG Zephyrus G14 溫度測試

溫度測試則同樣以「極速」模式進行測試,並分別測試待機、AIDA64(CPU)、Fire Strike Stress Test(GPU)與遊戲《全境封鎖 2》等壓力測試。

G14 待機時 CPU、GPU 溫度在 45°C、39°C,而在 AIDA64 壓力測試 20 分鐘,CPU 溫度觀察到約在 87-100°C 之間變化,而這也讓 GPU 溫度稍微上升至 53°C。

在模擬遊戲的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測試下,CPU 溫度提升至 96°C、GPU 溫度來到 80°C,而實際運行遊戲《全境封鎖 2》時,則是 CPU 同樣約在 94°C 但 GPU 溫度反而較低 70°C。


↑ G14 溫度測試。


筆電鍵盤(C 件)溫度,則以測試第二遍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時進行量測,溫度最高在 42°C、鍵盤中央約 41°C,其餘直外溫度表現不錯;而在極速模式測試下,噪音約在 55dB 左右,雖然噪音明顯但不至於太擾人。


↑ G14 筆電鍵盤溫度。


ROG Zephyrus G14 續行力測試

針對筆電的續行力測試,則使用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Applications 與 Gaming。

Modem Office 測試包含:輸入、網頁瀏覽、視訊會議等,並在中間加入閒置時間,用來模擬一般使用筆電時的工作情境;而 Applications 則是換成使用微軟 Office 軟體做為測試程式;至於 Gaming 則是以 Fire Strike 來模擬。

測試時,筆電設定:靜音模式、50% 螢幕亮度、鍵盤背光關閉。

G14 在 Modem Office 測試有著 5 小時 46 分的續行力、Applications 測試相似 5 小時 31 分,而遊戲則是 1 小時 25 分;整體表現已足夠玩家外出時的基本工作、文書、上網等使用需求。


↑ Modem Office。


↑ Applications。


↑ Gaming。


總結

從上述測試的過程中,筆者依稀與記憶中的 i7、i9 相比,確實能感受到 AMD \"Renoir\" Ryzen 4000 行動處理器,替筆電來效能更強的 8 核心筆電,並可根據 OEM 所需調整 TDP 達到輕薄電競之訴求,更在溫度散熱表現與續行能力與 Intel 力拼高下。

以往對於 NDA 測試除了 Ryzen 自身外,也會搭配競品產品測試,但對於筆電來說不同的定位、尺寸、散熱預算、功耗預算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效能,而筆者也只能以手邊測試過的 Intel Core i9-9880H 8C16T 與 i7-9750H 6C12T 等筆電數據來做個簡單的比較。

首先單論 CPU 運算效能,Cinebench R20 測試 4900HS 以 4177 cb 奪冠,比起同核心的 i9-9880H 效能領先 26%,單核方面在筆電時脈無法超太多的情況下也接近持平。


↑ Cinebench R20。


影音轉檔方面,X264 與 X265 單論 CPU 效能也是 4900HS 獲勝,但如上述測試 Premiere Pro 可以透過 Intel iGPU 進行加速,因此轉檔效能輸贏這還不能說是行動 Ryzen 的勝利。


↑ X264 / X265。


電腦整體效能 PCMark 10 測試,總分表現上 4900HS 確實輸給了比較的 i7 與 i9,細看分數可見肇因在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的渲染測試,這可能要待 AMD 處理了;而 Office 軟體測試則相當。


↑ PCMark 10。


↑ PCMark 10 Application。


最後,續行力表現也只能說這台 G14 真的出色,技壓比較的 i7 與 i9 筆電產品。


↑ PCMark 10 Modem Office。


從這樣的結果來看,Renoir 確實帶來了可以一拼高效能、電競筆電的 H 系列產品,對於既往 Intel 主宰的筆電市場確實有著衝擊性;而除了高效能 H 系列,亦有著輕薄、商用長效的 U 系列對奕,想換筆電的玩家可要注意了,AMD 的香味要也飄到筆電囉。


↑ 一個沒有妥協的處理器家族。


華碩 ROG Zephyrus G14 以潮流設計 14 吋機身全新出發,搭著 Ryzen 9 4900HS 的順風車,成為一代不遜於大哥 GX 系列的西風之神;筆電 ErgoLift 除了撐起散熱空間,也撐起了外觀的優雅與打字的舒適性。

配置著 4 單體與 Dolby 音效加持整體表現可圈可點;影像提供 FHD 120Hz 與 WQHD 60Hz 的 IPS 面板,具備著 100% sRGB Pantone 校色與 Adaptive Sync,確保影像的顏色性與遊戲體驗,可謂影音俱全。

效能方面,G14 有著不錯的 8 核心效能,以及輕薄設計的行動便利性,遊戲表現上也能夠滿足主流價位帶的玩家需求。

最後,目前 ASUS 還未告知 ROG Zephyrus G14 正確的上市時間,而售價預估會落在 4-5 萬之間,相對價位下有著不錯的性價比,想要換筆電、升級、新購的玩家可要注意拉!AMD Ryzen 4000 將席捲筆電市場,帶來更好的 8 核心筆電效能。


↑ 因為是 Vega 內顯,所以讓我們緬懷 AMD Fluid Motion 影片補幀技術。


↑ Yes!AMD 出 8 核心筆電 CPU 了。

備註:
Intel Core i9-9880H 筆電為 MSI GE65 Raider 9SF
Intel Core i7-9750H 筆電為 Legion Y740-17IRHg
Intel Core i7-10710U 筆電為 MSI Prestige 14 A10SC

來源: ASUS ROG Zephyrus G14 電競筆電測試報告 / Ryzen 八核技壓群雄混血 RTX 2060 Max-Q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2 05:17 , Processed in 0.147180 second(s), 55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