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33523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殼類 Cases] InWin 925 全塔鋁合金機殼開箱組裝 / 霸氣視覺 摘翼修身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鋁殼名門的 InWin 旗下 9 系列旗艦機殼,加入新款有著霸氣視覺、折翼修身的半開放、全塔機殼「925」,最為特仕款 928 的量產機殼,工藝延續著「一鋁折彎」的精神,更在鋁板四邊折「翼」修飾線條,並加入 RGB 炫彩標誌,讓機殼的質感有著層次化,內部寬敞的設計,至多 9 顆 120mm 風扇、PCIe 8+2 設置、4 個 3.5” 與 3 個 2.5" 擴充空間,更相容雙 360mm 冷排的 DIY 水冷規劃,展現極致工藝的高塔旗艦。

    規格
    型號:925
    機殼型式:高直立式
    顏色材質:黑色、鋁合金、強化玻璃、ABS、SECC 環保鋼板
    尺寸 (長x寬x高):570 x 280 x 608 mm
    淨重:17.8 Kg
    主機板相容性:12” x 13” E-ATX、ATX、Micro-ATX、Mini-ITX
    PCIe 擴充槽:8+2
    硬碟槽:3 x 2.5"、4 x 3.5”
    前 I/O 面板:1 x USB 3.1 Gen 2 Type-C、2 x USB3.0、HD Audio
    預裝風扇:無
    風扇:前 3 x 120mm 或 2 x 140mm、上 3 x 120mm、後 3 x 120mm
    水冷:前 1 x 360mm 或 280mm、下 1 x 240mm / 360mm、後 3 x 360mm
    CPU 散熱器高度:< 200mm
    顯示卡長度:<420mm
    電源供應器:下置 PSII : ATX12V 區域達 200mm


    InWin 925 開箱 / 鋁鎂工藝 霸氣旗艦

    幫大家稍微複習一下 925 的前身 928 這款機殼,這是 InWin 與 ROG 合作為當時 ROG Dominus Extreme 主機板打造 EEB 尺寸的全塔機殼,這殼採用全鋁打造、鑽切、髮絲等工藝通通用上,最狂的是有著 2 個電源艙並支援雙 420mm 冷排,這尺寸已經超越高塔機殼的體積。

    當然當時 928 並非量產款機殼,因此在體積縮小至高塔體積後,所推出的「InWin 925」,承襲著一鋁折彎的工藝,並在鋁板四邊折翼搭配雙玻璃四角微彎的設計,來修飾機身的線條,讓人覺得霸氣又不至於太過震懾。

    925 支援到 12” x 13” E-ATX 主機板,具備 8 個 PCIe 水平插槽與 2 個直立插槽,並提供 3 個 2.5" 與 4 個 3.5” 的安裝空間;散熱面,機殼前、上、後三側至多 9 顆 120mm 風扇,或者 2 個 360mm 冷排的 DIY 水冷規劃。


    ↑ InWin 925 外箱。


    925 屬於高塔、半開放式機殼,外框以 4mm 鋁合金板經由 CNC 切割、陽極、髮絲等處理後,再進行鋁板的折彎工藝,而鋁板邊上的折翼則採 30° 彎折,讓鋁框的線條延伸到玻璃更佳完整,而兩側 4mm 玻璃側透,則在角落處強化設計外,也有著內彎的造型,修飾整體的機殼線條。


    ↑ 925 霸氣有型的外觀,但也不會給人太過開放感覺。


    ↑ 正面鋁材的獨特質感,搭配著 InWin 標誌。


    機殼前 I/O 提供電源開關、指示燈、USB 3.0、3.5mm 耳機 / 麥克風與 USB 3.1 Gen 2 Type-C 等連接埠。


    ↑ 機殼前 I/O 位於右側的折翼上。


    ↑ 進拍鋁板的髮絲紋路與 InWin 新的 Logo。


    雙面 4mm 玻璃邊角強化、彎角修飾圓潤有型

    機殼轉到左側,可見鋁板四個邊上都有 30° 的折翼修飾線條,而玻璃的 4 個角落則是內彎包住機殼。至於機殼頂部,則是無開孔的髮絲紋表面,且在左側的折翼上有著 InWin 字樣。


    ↑ 機殼左側有著折翼、內彎的玻璃四角修飾整體線條。


    ↑ 機殼頂部的髮絲紋質感。


    仔細看 925 的彎角處,這次採用特殊的 L 型固定,整體角度比 905 還要大,因此讓前側、上側有更多的空間可吸納冷空氣進行散熱。

    玻璃側透過定則是在 4 個角落有著手轉螺絲固定,而這設計並非在玻璃上穿孔,而是在玻璃 4 個角落裝上邊角外框,因此玻璃固定更牢固,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 925 的鋁板折彎處。


    ↑ 手轉螺絲固定玻璃側透。


    ↑ 卸下玻璃後。


    玻璃其實是 8 邊形,邊角在以黏貼、螺絲等方式固定角落的固定框,也讓玻璃側透帶有內彎的視覺,呼應折翼的修身設計。


    ↑ 玻璃邊角。


    內部寬敞 9*120mm 更相容水冷

    925 機殼左側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至 12” x 13” E-ATX 主機板,並在主機板固定鋼板的上方、右側、下方三處,設有相當大的走線開孔,整體內部空間相當寬敞,相對也非常適合 DIY 水冷的安裝。

    而散熱設計,機殼前方與上方都有專屬的散熱框架,方便玩家 DIY 時可先拆下施工,固定好冷排、風扇後再裝回機殼內。


    ↑ 機殼左側空間,下置電源艙也留有電供展示開孔。


    ↑ 主機板上方走線空間。


    ↑ 主機板右側走線空間,此外這邊還能再固定 1 個 2.5” 拖盤。


    機殼提供 8+2 個 PCIe 插槽,8 個水平式安裝與 2 個垂直安裝空間,由於機殼本身相當大,因此不用擔心垂直安裝顯卡後的散熱問題。


    ↑ 8+2 個 PCIe 插槽。


    電源分艙上也有著 2 處走線開孔,至於分艙上有個手轉螺絲,主要適用來固定電源所設,因為外框設計的關係,機殼後方僅能鎖 2 顆螺絲固定電源,因此才透過額外的固定方式,加強電供安裝的牢固性。


    ↑ 固定電源設計,等等從左側看更容易理解。


    若要拆下前方、上側的風扇框架,則需要轉開前方 3 顆固定螺帽(配件中有工具),轉開後需要依照順序,先取出前方的散熱框、接著才能抽出上方的散熱框,裝回時則相反先裝上、再裝前。

    風扇框架上,都有提供滿版的防塵濾網,而機殼前方支援 3 個 120mm 或 2 個 140mm 風扇與冷排,而上方則支援 3 個 120mm 風扇或 1 個 360mm 冷排。


    ↑ 拆下外框的螺帽,才能取出風扇框架。


    ↑ 風扇框架具備防塵濾網。


    ↑ 並針對 120mm 或 140mm 留有鎖孔。


    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當前方要安裝 360mm 冷排時,需要一處下方的 2 個硬碟槽,而且安裝時最下方的風扇先不要鎖,把風扇框連冷排推入機殼後,最後再把下方風扇鎖上,否則會稍微卡到機構。


    ↑ 前方安裝 360mm 冷排時須移除硬碟架。


    機殼後方則有著 3 個 120mm 風扇安裝空間,並留有線材走線孔,而後方的檔板則透過 4 個手轉螺絲固定。


    ↑ 機殼後方的風扇、整線檔板。


    ↑ 鬆開手轉螺絲就可以取下。


    ↑ 機殼內還留有 2 個整線夾。


    機殼右側相對有著寬敞空間,並在鋼板上提供 2 個 2.5” 安裝空間、2 個 3.5” 安裝空間,而在分艙前方還有 2 個 3.5” HDD 安裝空間,整體擴充也相對足夠,而下方的電源艙即便是 200mm 高瓦數電源也可輕鬆安裝。


    ↑ 機殼右側走線空間。


    ↑ 2.5” 安裝空間。


    ↑ 2.5” 安裝空間。


    ↑ 3.5” 安裝空間。


    ↑ 3.5” 安裝空間。


    機殼前面板需連接 USB 3.0、USB 3.2 Gen 2 Type E、前置音源、SW、LED 等針腳與連接線至主機板。


    ↑ USB 3.0、USB 3.2 Gen 2 Type E、前置音源。


    ↑ SW、LED 等連接線。


    此外,全鋁製機殼設計上,也具備接地處理。


    ↑ 機殼接地處理。


    機殼提供的配件,除了各式螺絲外還有金屬墊片、簡易顯卡支撐架,以及用來固定上述機殼螺帽的扳手工具、擦拭布,若安裝遇到問題則可掃描 QR-Code 獲得更多的資訊。


    ↑ 機殼配件。


    ↑ 扳手工具。


    ↑ 機殼所有組件。


    InWin 925 機殼水冷安裝測試

    925 的外觀與空間都介紹的差不多,接著就要實際安裝來測試 DIY 過程中的順手度。先從電源空間開始,電供需風扇朝上、又左側塞入的方式安裝,由於電供前方還有著固定設計,因此若先連接好電源線在安裝,可能會遇到機構卡住的問題。

    這部分建議先將電源塞入後,接著再將模組線連接至電源上;電源放進機殼後,記得分艙上的手轉螺絲,將其後拉卡住後鎖緊,而機殼後方可用長螺絲起子鎖住電源左上、右上的螺絲鎖孔,如此一來就完成電供安裝。


    ↑ 電源風扇朝上安裝。


    ↑ 安裝 200mm 長電源,需住要前方機構的相容問題,但只要拆下電源線就 OK。


    ↑ 裝進電源後,固定鉤住、鎖緊。


    ↑ 後方還可鎖 2 顆螺絲固定。


    機殼的 3.5” 與 2.5” 安中空間都不成問題,但因為拖盤並無架高,若電源使用穿刺 SATA 線時,會稍微有點卡機構,這部分請稍微用力或折一下穿刺線,讓電源可以接好。


    ↑ 3.5” 安裝。


    ↑ 2.5” 安裝。


    安裝好電源、HDD 與 SSD 之後,剩下的就是小意思了,這次我們 DIY 組裝使用 ASRock X570 AQUA 水冷主機板,搭配 2 個 360mm 冷排、水泵與水箱進行 DIY 水冷的機殼組裝,而風扇則使用 3 顆 SIRIUS LOOP ASL120 與 6 顆 CROWN AC120 進行組裝,水冷則出自 XF 馬丁之手。

    接著就分享組裝後的水冷 925 美照讓大家欣賞囉。


    ↑ 開機後正面的 InWin Logo 也具備 ARGB 燈效。


    ↑ 前方特寫。


    ↑ 機殼左安裝玻璃視覺。


    ↑ 左側玻璃移除後。


    ↑ 滿滿 9 顆風扇。


    ↑ 機殼內部空間寬敞。


    ↑ 上方 InWin 字樣。


    ↑ 機殼後方走線。


    最後,機殼右側的走線空間相當深,而且電源前方也有著足夠的空間走線,不過若要把線走的好看,則要加長 CPU 8-pin 電源線的長度才能走個直角;此外,後面檔板若有安裝風扇,在拆裝時也要稍微注意下以免把連接線扯斷。


    ↑ 機殼後方整線空間。


    總結

    InWin 925 的霸氣視覺,搭配著半開放設計,以及折翼、彎角的線條修飾,讓機殼霸氣之餘又相當美觀,而鋁製工藝的極致也在 925 上一覽無遺;DIY 方面,也具備著寬敞內部空間,以及 8+2 個 PCIe 插槽與足夠的 2.5”、3.5” 裝置安裝空間。

    而在 DIY 過程中,有些小細節稍微注意下,就能輕鬆組裝好霸氣的主機,至於機殼後方留下的深度也相當夠,這台的整線等級相對容易上手。

    鋁製精品、霸氣高塔,InWin 925 台灣定價為 NT$12,900 元,若想一次攻頂、鋁殼旗艦,這台 925 的半開放折翼、彎角的修身設計,肯定能帶給玩家不同的 DIY 感受。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2-22 11:33 , Processed in 0.295906 second(s), 64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