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香氣
香
好香
真的香
真的好香
怎麼那麼香
A鼻師悠悠從睡夢中醒來,已經記不起自己睡了多久,甚至不記得從哪個時間點開始沉睡,只記得兩年前隱約聽到耳邊傳來"AMD~YES"的歡呼聲,當時似乎有那麼一點香味,但是仍舊無法將他從深沉的睡眠中拉起。
在十幾年前的某天,擁有頂尖嗅覺的好鼻師們突然間再也感受不到瀰漫在空氣中的香味,一時間大家頓時陷入了恐慌中,畢竟這個國家最不缺的就是那繽紛香氣,有人怒吼,有人絕望,大部分的人選擇跟A鼻師一樣進入沉沉的夢鄉,逃避眼前的現實。
而7月7日這天成為A鼻師終身難忘的一個日子,雖然是個炎熱的夜晚,爆炸性的香氣忽然竄入鼻息,同時在A鼻師的夢境中立刻出現一個不可違逆但是又極度溫柔的聲音,"各位久等了,我把財富都放在香氣之所在,尋找、挑戰,然後得到它吧,那是屬於你們無上的榮耀"話音剛落,A鼻師...甦醒了。
無論是否要相信剛剛的夢中話,A鼻師終究會基於自己的本能循著香氣找尋來源究竟在何處,在旅途過程中從其他旅人身上得知,原來最近這段時間都有好鼻師們相繼甦醒,開始爭相恐後的往香氣源頭,一個眾人稱之為夢幻國度的地方邁進。
經歷了將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8月3日這天A鼻師終於抵達了這個夢幻國度
夢幻國度中有三個家族,AMD、ROG和T-FORCE,彼此關係互依互存密不可分
①AMD創立於1969年,是一家專注於微處理器及相關技術設計的跨國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矽谷內的森尼韋爾市。現時,AMD的主要產品是中央處理器(包括嵌入式平台)、圖形處理器、主機板晶片組以及電腦記憶體。2019年與台積電共同打造RYZEN 3000系列,使用的即是台積電的7納米製程,AMD在記憶體控制器和SMT(超執行緒)以及IPC上效率進步不少,工藝也領先對手INTEL一大截,同時也成為第一個推出PCIe 4.0新標準的廠家,引領PC進入新的世代
②ROG是ASUS Republic of Gamers的縮寫,作為ASUS電競子品牌,為了滿足這群 HardCore 玩家的需求,因此在2006年6月成立「ROG 玩家共和國」,打破以往在效能與價格上取得平衡點的思維,以效能優先、功能相輔、不考量成本的設計思維,打造極致性能和創新功能的產品,提供玩家最好的使用者體驗,由主機板奠定品牌基礎,再由顯示卡、顯示器、滑鼠、鍵盤等產品,打造全方位的ROG 產品線
③T-FORCE,十銓科技Team Group於2016年推出T-FORCE電競產品系列,專為追求電腦優異性能設計,是專業玩家與超頻者的最佳選擇,T 代表TEAM,而FORCE代表 原力、力量,“TF” LOGO 組成的飛翔翅膀意象,期望與所有Gaming玩家們一起飆速遨遊在變化萬千的電競世界裡,其產品線有超頻與穩定兼具的電競記憶體、高效能的SSD固態硬碟和高品質且實用性高的電競周邊
推開了夢幻國度的大門,映入眼簾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好鼻師們,而這場決定誰才是頂尖好鼻師的戰鬥即將打響
每位好鼻師都會領到夢幻國度的紀念品-五十周年香香袋
原來這就是美味香氣的核心來源
如此誘人的佳餚不摸個兩下甚為可惜
夢幻國度的主宰者蘇媽用極搶眼的方式登場
唯有憑藉耐心毅力並通過三個家族關卡的重重考驗,才能榮登最後的戰鬥舞台
各關關主與美麗的SHOW GIRL一同降臨於此,關主們均為各家族的一時之選
其之一 爆炸性香味GPU,Radeon RX 5700系列帶你走入高擬真的感官世界
AMD大中華區顯卡通路業務經理-Parker Kao
Radeon RX 5700系列值得注意的三大重點
①全新的硬體架構
②高擬真度
③軟硬體完美的契合
致力於遊戲玩家之間的連結
①無論是針對各遊戲優化的努力或是隨硬體附贈遊戲的高性價比,都是為了讓玩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到AMD平台
②加強遊戲生態鏈,包括SONY PS4和XBOX等遊戲主機均使用AMD的處理器和顯示卡,因此若是家機遊戲移植到PC上時,AMD平台在畫質和流暢度的優化上有一定優勢,另外因應5G網路的成熟,GOOGLE推出遊戲串流服務Stadia,也採用客製化的AMD硬體設計,透過強大的雲端運算,讓玩家能暢玩各種高畫質遊戲,而Samsung的手機晶片GPU架構亦是AMD授權,因此不管是線上雲端,家機遊戲到手遊,AMD藉由完善整個生態體系以帶給玩家更優質的遊戲體驗
③FreeSync 2引進了最新的HDR技術,使遊戲內容在螢幕上能呈現更高的擬真度,帶給玩家最震撼的遊戲感官
在遊戲界居領導地位的平台,包括個人PC、家用主機、遊戲串流和行動裝置,都跟AMD息息相關
根據市場狀況,遊戲電腦的用戶,使用高階硬體比例佔了5成,7成玩家在顯示卡使用的頻率約3~5年才有可能更換一次,而且遊戲的畫質目前也拉到1080p為基準
以目前最夯的電競市場對於硬體要求有一定的水準,在顯示卡方面有三個項目,第一個是反應時間,這部分對射擊類遊戲影響很大,第二個是直播,實況主時常需要邊直播遊戲同時進行錄影,第三個是遊戲幀數基本至少要90張,畢竟卡頓和延遲,上一代的中高階顯示卡VEGA56在1080p畫質特效全開下,完全無法滿足90fps的水準
以單機3A大作來看,玩家對顯示卡的要求也有三個項目,第一個是高擬真度,讓遊戲場景還原度更高,第二個是高畫素,高解析度顯示器讓畫質更清晰細膩,第三個是遊戲幀數基本至少要60張,雖然沒有電競市場需求這麼高,不過對於卡頓和延遲的零容忍要求是一樣的,而VEGA56在1080p畫質特效全開下,依舊無法滿足大部分玩家60fps的需求
因此RDNA架構的Navi 5700系列GPU就此誕生,補足過去VEGA系列的不足之處
Radeon RX 5700系列GPU有三個賣點,第一個是全新的RDNA架構,在效能和功耗上比前一代的GCN架構更有效率,第二個賣點是台積電研發的7nm技術,因為是第一款7nm桌上型處理器讓AMD品牌價值有不少提升,第三個是全球首款支援PCie 4.0架構的GPU,高速頻寬完全滿足未來資源需求極高的軟體,減少頂端用戶更換硬體的成本
Radeon RX 5700 XT的基本規格和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外觀有個特殊凹槽設計,市場對其凹槽也有不少有趣的發想,包括剛好符合拇指手握時位置,或是方便整理集線等,外殼為鋁合金材質,採用PCIe 8+6 pin供電設計,散熱系統為單風扇、均熱板和散熱鰭片的組合,並以金屬中框和背板強化顯卡強度,規格部分具有 40 組運算單元與 2560 個流處理器,搭載8GB DDR6記憶體,基礎時脈為1605MHz,高峰時脈為1905MHz
在1080p畫質特效全開時,RX 5700 XT效能不僅比VEGA 56表現更優異,且在3A大作和電競遊戲方面均滿足其遊戲幀數的基本要求
在1440p(2K)畫質特效全開時,RX 5700 XT表現依舊比VEGA 56更出色
在1440p(2K)畫質特效全開時,RX 5700 XT在大部分的遊戲中均勝出其市場上的對手RTX 2070
Radeon RX 5700的基本規格和特色,沒有特殊凹槽和金屬背板,外殼為鋁合金材質,散熱系統與RX 5700 XT一樣,採用PCIe8+6pin供電設計,規格部分具有 36 組運算單元與 2304 個流處理器,搭載8GB DDR6記憶體,基礎時脈為1465MHz,高峰時脈為1725MHz
在1440p(2K)畫質特效全開時,RX 5700完勝RTX 2060
Radeon RX 5700系列均搭載8GB DDR6記憶體,因為高擬真度,高像素,特效全開均須消耗大量的記憶體,Nvidia Super系列顯示卡也同樣升級記憶體的規格,如此才能應付目前市場的遊戲環境,維持良好的遊戲品質
各種爆炸的物理運算,反鋸齒和光效變化等,均屬擬真度的範疇,而提高擬真度的表現一直是AMD努力的目標之一
FidelityFX並非是一個技術,而是一款提高擬真度的簡易開發套件,讓遊戲廠商在製作遊戲時能透過該套件提高畫面的擬真度
FidelityFX開啟時,無論是場景和各個物件在畫質和細部表現更加出色,人臉部肌肉線條更優美
FidelityFX套件已經獲得大多數遊戲開發商的支持,未來的遊戲將會以更真實的場景呈現在玩家眼中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是AMD顯示卡的驅動軟體,在今年2019也增加了新的技術,除了我們熟悉的AMD Link和Wattman外,新增Radeon Anti-Lag和Radeon 圖像銳利化兩個新技術
Radeon Image sharpening 圖像銳化技術簡稱RIS,是一個將每格像素提高並銳化的技術,讓使用者更能感受到擬真度的進化
靜態圖像看似不明顯,不過實際放大還是感受到開啟RIS後的差距,無論是山壁的線條和陰影都非常細膩
開啟RIS後,實際遊玩時效能的損失不明顯,所以能在畫質提高的同時維持原本的效能進行遊戲
RIS 圖像銳化技術影片介紹
就如上述所提AMD在擬真度上所做的努力,光影追蹤技術也是其中的一環,但是這部份對於即時運算的要求極高,開啟後會大幅降低其原本的效能,所以這個技術目前在市場還尚未成熟,Radeon Rays是AMD專屬的光追技術,跟FreeSync一樣都是採取開放式的方式讓第三方廠商能自由運用,包括微軟在DirectX 12中加入的DXR和Crytek的哭泣引擎等
FreeSync 2比起上一代加入了HDR,是所有廠商都可以使用的技術,漸少畫面的撕裂感和卡頓,讓玩家有更舒適的遊戲體驗,ASUS 即將上市的ROG XG43為第一台 FreeSync 2 HDR 電競螢幕 (在XF論壇中有相關資訊參考https://news.xfastest.com/asus/6 ... 1000-asus-rog-xg43/),規格面為43吋4K解析度,144Hz 更新率,並支援 FreeSync 2 HDR 與 Display HDR 1000
AMD Anti-lag抗延遲技術,讓使用者操作周邊配備時,避免卡頓的狀況發生,有知名電競團隊FNATIC實際幫忙測試並給予意見讓AMD一步步修正
反應時間自然是越短越好,開啟以後延遲速度減少了約30%,效果相當明顯
AMD Anti-lag抗延遲技術影片介紹
工商時間,目前買AMD的RX5700系列顯示卡有送XBOX GAME PASS,免費暢玩三個月,包括最新的戰爭機器5(目前還未上市)
其之二 真極致美味CPU,第三代Ryzen桌上型CPU完美詮釋了效能和價格的最佳平衡點
AMD台灣區通路行銷-Allen
第三代Ryzen桌上型CPU在7/7晚間9點正式開賣,引起全球爭相搶購
本次第三代Ryzen桌上型CPU擁有多核心和7nm架構,針對的消費客群不只是遊戲玩家,還有目前最紅的實況產業和媒體影像創作者等
第三代Ryzen桌上型CPU的特點
①AM4腳位,主機板的相容性和選擇性多,包括上一代的X470和B450亦可使用第三代Ryzen CPU
②全球首款支援PCie 4.0的CPU,提供更大的頻寬
③記憶體支援頻率全面提升至3200mhz
④高階CPU使用的散熱器Wraith Prism有支援RGB功能,在外觀上更有吸引力
第三代 AMD Ryzen CPU各型號與Intel CPU的等級對位,只能說台灣的價位還不夠香,不然在比較上會更漂亮,本次AMD 第三代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提供了更多的型號給玩家使用,旗艦12 核心 Ryzen 9 3900X,高階8核心Ryzen 7 3800X和3700X,主流6核心 Ryzen 5 3600X與3600,另外在入門方面有4核心的APU Ryzen 5 3400G和Ryzen 3 3200G
多核效能方面自然是AMD Ryzen的強項,但是第三代 AMD Ryzen特別在單核上面下了不少工夫,整體效能與對位的Intel CPU在效能表現上不分軒輊
主流以上的性能會是大多數玩家或創作者的選擇
媒體影像創作者使用的軟體工具特別吃重多核效能,這次第三代 AMD Ryzen有12核心的旗艦CPU Ryzen 9 3900X,在效能上自然是完勝對位的8核心i9-9900k
菁英遊戲玩家則會以高階8核心Ryzen 7 3800X作為首選,1080P畫質特效全開下,遊戲幀數水準勝過對位的i7-9700k,在軟體測試上更是大幅領先
一般遊戲玩家會選擇性價比高的主流6核心Ryzen 5 3600X與3600,而Ryzen 5 3600X能跟對位的i5-9600k互有勝負,可見這次單核效能進步的幅度之大
第三代Ryzen 7和Ryzen 9 CPU均搭載AMD Wraith Prism Cooler,RGB燈效支援Razer Chroma Syncs,可連動Razer的周邊
入門APU Ryzen 5 3400G和Ryzen 3 3200在製程上與2000系列Ryzen CPU相同,都是12奈米,在CPU和GPU的時脈都比上一代提升不少,而Ryzen 5 3400G附有更好的散熱器和PBO自動超頻功能,在遊戲表現更為出色,內建的VEGA顯示核心完整支援FreeSync
Ryzen 5 3400G在1080p畫質特效全開下有達到30fps均標水準,在內顯效能方面亦遠勝intel i5-9400
對舊主機板的支援性是大家討論滿熱絡的話題,基本上只要有更新BIOS,大部分大廠的板子都可以支援最新的第三代Ryzen CPU,至於穩定性就要看各家板廠優化的程度如何
第三代Ryzen CPU使用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一鍵自動超頻功能,配合主機效能智慧超頻無煩惱
新版AMD Ryzen Master 軟體全面提升,釋放第三代Ryzen CPU的極致潛能
工商時間,購買第三代Ryzen CPU會送XBOX GAME PASS,並與華碩有相關合作活動會送TUF GAMING的背包
其之三 最佳香味佐料ASUS ROG主機板,X570全系列是Ryzen CPU穩定可靠的支柱
ROG產品經理-Katherine Yao
ASUS X570系列所有主機板的型號,從高階的ROG CROSSHAIR VIII(FORMULA和HERO)、主流的ROG STRIX(F和E)、電競入門等級TUF GAMING和ASUS PRIME,另外還有工作站等級主機板PRO WS
ROG CROSSHAIR VIII在超頻成就相當驚人,共獲得6個全球超頻冠軍(Global First Place),22個硬體單項第一(Hareware First Place),Ryzen 9 3900X的全核心超頻頻率更高達了5.598GHz
ROG CROSSHAIR VIII系列主機板特色
而對超頻有絕對影響力的非供電莫屬了,ROG CROSSHAIR VIII系列極好的詮釋了電源最佳化方案
①8PIN PROCOOL II 電源連接器,實心針腳設計,幫助12V電源連結更加緊密,供電效率更高
②高階機板導入16個60A Power Stages一體式MOSFET,維持高負載時運行的穩定度
③MICROFINE鋁合金電感和10K日製黑金電容,保持高溫環境效能的運作
散熱技術全面提升,高階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有全新的混合式散熱系統CROSSCHILL EK III,結合了高品質空冷和水冷的散熱技術
①G 1/4吋螺紋設計
②銅質水路通道能加快熱能逸散
③水密橡膠墊圈可減少漏水的狀況發生
主流ROG STRIX主機板也有優化散熱技術,大面積的VRM散熱片和大口徑8mm導熱管,雙M.2散熱片和主動式散熱,另外這次PCB板在高階的ROG STRIX有6層,旗艦的ROG系列則採用8層PCB設計
為了讓PICE 4.0的效能可以完整發揮,主動式晶片散熱模組必不可少
①與台達合作的靜音風扇壽命高達60000小時,全速運作聲音約35db,約是耳邊講悄悄話的聲音
②導流設計,獨家製作空氣風道,搭配鰭片式散熱器能更有效導出內部廢熱
VRM散熱測試,在設備上使用AIO一體式水冷,無Vdrop狀態,一切以最原始的電壓負載,搭配第三方的軟體PRIME 95來測試,力求公平公正的結果,超頻至3.9GHz後的溫度僅比預設高約10度
X570系列主機板不僅針對記憶體相容性有顯著的提升,全新的OPTIMEM III技術改良記憶體布線配置,阻絕更多雜訊,達成低電壓、低延遲和高頻率的效果,4dim記憶體可輕鬆超頻至4800Mhz
高階主板以上等級都有8個SATA接口,網路部分Wifi 6採用intel 2.5/5G的LAN,旗艦款的ROG FORMULA更有高達21個USB擴充
下個月即將要推出的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是首款Mini-DTX版型主機板,集合了ROG CROSSHAIR VIII的特色,ROG SO-DIMM.2插槽,可以安裝兩組M.2固態硬碟,Impact Control Card有切換BIOS和清除CMOC功能的按鍵,對於喜歡超頻的玩家是相當便利的工具,下方的高等級音效卡,放置處有架高一個空間,避免跟機板接觸產生廢熱
ROG STRIX系列主機板,採用獨特降雨線條和電馭文的外觀設計,目前的型號有STRIX-F和STRIX-E
主流的ITX主機板,ROG STRIX X570-I GAMING具有HDMI 2.0和DisplayPort 1.4,家庭劇院影音使用相當適合
ASUS產品經理-Irene
TUF GMAING X570系列兩種版本,差別在有無支援Wifi,外觀以軍事風格為主軸,在電源的用料方面亦有軍規等級水準
PRIME X570系列,以白色和銀色為主軸,兼具價格和效能的平衡
兩款系列的重點特色
極致電源設計,全系列X570皆使用Dr.MOS,整合高低側的MOSFET和驅動器,提供AMD第三代Ryzen CPU穩定的功率和效率
多層主機板設計,採用6層PCB板,在溫度散熱方面與4層板相比有很大的改善
CPU超頻能力提升,無論是搭配TUF GMAING或是PRIME系列都有將近4GHz的表現
為了維持PCIE 4.0高速傳輸的穩定度,在散熱方面採用主動式晶片散熱模組
獨家音訊裝置,硬體部分使用全新的Realtek S1220A/S1200A,透過左右音軌分層,減少音訊屏蔽干擾
DTS Custom是ASUS與DTS合作開發針對電競耳機專用的軟體,有三種模式可以依據對應的遊戲作選擇
高速網路規格
①WIFI使用INTEL 9260,為2 X 2傳輸速度頻寬,比同級對手的1 X 1速度快了四倍
②搭載L8200A晶片的網路卡加上TURBO LAN軟體優化比起X470延遲時間減少了約一半左右
新增了ARGB LED和接頭,支援同步燈效更能吸引消費者入手
ASUS專案經理-Jason
主要負責Q/A問答
①針對第三代Ryzen處理器,ASUS的主機板只要更新BIOS,目前適用在X470,B450和部分X370,並保證其穩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②PCB板層數越多不僅能幫助散熱,在整個走線的布局上也有很深的影響,包括這次搭載PCIE 4.0模組使用上的穩定性,全新的電源解決方案提供良好供電品質,讓CPU和記憶體在超頻時有更好的表現,而且每塊主機板都有經過嚴格的QC測試,確保使用者在各項環境都能有最好的體驗
其之四 繽紛香氣點綴,T-FORCE全新產品打造華麗色彩
T-FORCE台灣行銷-Leo
記憶體方面最新的T-FORCE XTREEM ARRB是一代XTREEM的延伸板,目前尚未發表,這代頻率比起上一代提升到4800MHz,也是首次採用ARGB技術,讓燈效渲染效果更飽和,並與各大廠主機板和AMD作詳細的驗證和更新,確保裝機時的相容性和穩定性,講師Leo也特別強調因為ZEN2架構將CPU核心SOC與IO部分獨立,所以這次記憶體搭配第三代Ryzen CPU在超頻上有不小的突破,最好的超頻頻率是3600~4800MHz
固態硬碟方面有兩款T-FORCE DELTA MAX和T-FORCE CARDEA Liquid,DELTA MAX為SATA 3.0傳輸介面,外殼上蓋全鏡面設計,使用濺鍍製程,與電鍍效果相似,不過電鍍是將鏡面漆附著在金屬上,而濺鍍將其附著在塑膠材質上,在成本上並不便宜。T-FORCE CARDEA Liquid為PCIe Gen 3x4傳輸介面,上方有水和鋁合金與ic板接觸,加強散熱效果,另外還有一款裸條記憶體(目前型號不確定)PCIe Gen 3x4傳輸介面,使用石墨烯材質貼在ic上,搭配ASUS X570系列主機板的主動式晶片散熱模組效果更好
其之五 關卡挑戰,努力取得極品香氣章
CPU對決 Ryzen 7 3700X VS Intel Core i9-9900K
AMD硬體配備Ryzen 7 3700X搭配ASUS高階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HERO,顯示卡使用RX 5700公板卡和T-force XCALIBUR RGB 雙通道記憶體,散熱系統為COSAIR一體式水冷
各項軟體跑分,從CPU-Z可以確實看到系統配置CPU為7nm架構的Ryzen 7 3700X,16GB雙通道記憶體
CINEBENCH 20評估CPU的3D繪圖性能(分數越高越好) 單執行緒4718cb 單核480cb
X265 FHD BENCHMARK測試影音轉檔的運算性能(分數越低越好) 41.5
PC MARK10從日常PC工作負載到複雜影像編輯等全面性的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6179
Intel硬體配備Core i9-9900K搭配主機板是高階的ROG MAXIMUS X HERO,顯示卡使用RX 5700公板卡和T-force XCALIBUR RGB 雙通道記憶體,散熱系統為COSAIR一體式水冷
各項軟體跑分,從CPU-Z可以確實看到系統配置CPU為14nm架構的Core i9-9900K,16GB雙通道記憶體
CINEBENCH 20評估CPU的3D繪圖性能(分數越高越好) 單執行緒4353cb 單核487cb
X265 FHD BENCHMARK測試影音轉檔的運算性能(分數越低越好) 36.5
PC MARK10從日常PC工作負載到複雜影像編輯等全面性的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6215
分數比較
CINEBENCH 20 單執行緒效能AMD勝出8.3% 單核INTEL勝出1.4%
X265 FHD BENCHMARK AMD勝出13.7%
PC MARK10 INTEL勝出0.6%
值得注意的亮點
①AMD單核和多核效能較上一代提升20%
②FP 執行單元由128bit 提升至256bit ,X265轉碼速度較上一代進步幅度達50%
③Ryzen 7 3700X和Core i9-9900K看似互有勝負,實際看分數差距,AMD落後的百分比可謂微乎其微,而強項部分勝過對手不少
④Ryzen 7 3700X依價格定位的對手應該是i9-9700k,但是實力竟然可以越級挑戰i9-9900K,所以稱其為性價比之王實在當之無愧,
GPU對決 Radeon RX 5700 XT VS RTX 2060 SUPER
AMD硬體配備Ryzen 7 3700X搭配ASUS X570 TUF GAMING主機板 ,顯示卡使用Radeon RX 5700 XT公板卡和T-FROCE DELTA雙通道記憶體,CPU散熱系統為AMD原廠風扇Wraith Prism
NVIDIA硬體配備Ryzen 7 3700X搭配ASUS X570 TUF GAMING主機板,顯示卡使用RTX 2060 SUPER和T-FROCE DELTA雙通道記憶體,CPU散熱系統為AMD原廠風扇Wraith Prism
現場實際開啟內建跑分測試
第一次跑分測試 Radeon RX 5700 XT分數為8946,RTX 2060 SUPER 分數為8815
第二次跑分測試 Radeon RX 5700 XT分數為8725,RTX 2060 SUPER 分數為8479
分數比較
依據兩次分數結果差距約在14.9%~29%之間,雖然浮動有點大,不過這也跟遊戲本身硬體的優化有關係,不過RX 5700 XT全面勝出是無庸置疑的
RX 5700 XT和RX 5700 的規格比較
RX 5700 XT公板卡外殼為鋁合金材質,PCIe 8+6 pin 供電設計
RX 5700 XT前方開孔幫助散熱和獨特的上方微凹設計
有金屬背板
RX 5700公板卡外殼為鋁合金材質,PCIe 8+6 pin 供電設計
在設計上中規中矩的方形
無金屬背板,是徹徹底底的背部全裸
兩者的I/O配置皆為3 個 DisplayPort 1.4 與 1 個 HDMI 輸出
FreeSync技術和PCIE 4.0技術
硬體配置為旗艦的Ryzen 9 3900X搭配ASUS X570 TUF GAMING,使用顯示卡為RX 5700 XT和T-force XCALIBUR RGB雙通道記憶體,散熱系統為ROG RYUO一體式水冷
Radeon FreeSync動態刷新率展示(影片),遊戲幀數會不斷的浮動,代表顯示器的刷新率與 Radeon RX 5700 XT的幀速率相匹配
T-FORCE Gen 4.0 SSD的速度循序可以達到讀4950MB/s,寫4272MB/s
3DMark 推出 PCIe 4.0 頻寬測試,透過持續在畫面加入大量頂點與紋理數據對 GPU 施壓,使數據傳導容量增加至 PCIe 介面飽和,以測試期間的平均頻寬作為成績,結果是22.94GB/s
ASUS X570系列主機板展示
旗艦等級的ROG Crosshair VIII和高階的ROG STRIX主機板
電競入門等級的TUF Gaming和ASUS Prime系列主機板
展示的硬體設備Ryzen 7 3700X搭配旗艦等級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四條T-force XCALIBUR RGB記憶體,顯示卡為RX 5700 XT,機殼使用自家最新的ROG STRIX HELIOS,電供則是ROG THOR 1200W,整體配備相當頂級
周邊的設備和顯示器也是ASUS的產品,試玩的遊戲是PUBG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位居系列之首,配備 CrossChill EK III 整合式水冷解決方案,支持定製水冷頭的 EKWB 散熱器,能達成優異的散熱效能,主機板的鏡面表面處理相當漂亮,提供了三個完整的 PCIe 4.0 x16 插槽,左側配置一小塊 LiveDash OLED螢幕
ROG Crosshair VIII HERO,因為本次PCIE 4.0模組的到來採用全方位散熱設計,整合具有晶片組專用風扇的主動式PCH散熱片、M.2區域專屬鋁製散熱片和ROG散熱區域
ROG Strix X570-E Gaming有獨特降雨線條和電馭文,搭載主動式PCH散熱片、內建8mm熱導管的MOS散熱片與配備M.2散熱片,為高核心處理器供輸強大的散熱效果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外觀為軍規風格,擁有全新升級電源解決方案,12+2 Dr.MOS功率級、6層PCB、ProCool 插槽及Digi+ VRM,搭配全方位的散熱設計
ASUS Prime X570-PRO外觀為極簡風格,擁有升級的電源解決方案和全方位散熱設計
闖完四關的最後會獲得一個極品香味認證
其之六 頂級阿鼻師之爭
此時四周已瀰漫各種清新的香氣,也帶給了好鼻師們短暫的幸福片刻(有喜有悲的抽獎時間)
最幸運好鼻師拿到了ROG Strix X570系列的主機板
這是成為最終挑戰者的條件,可憐的邊緣人完全沒有滿足條件的資格
最終決戰開始,方式是從這五個盒子裡面透過靈敏的嗅覺挑出真正香味核心所在,究竟誰能登上好鼻師的頂點
恭喜獲得頂級好鼻師的稱呼(拍手~~)
其他好鼻師的表現也不狂多讓(再拍手~~)
終幕~歸途
全身浸沐著幸福國度香氣的A鼻師即將踏上回家之路,沿途上的人們感受到A鼻師周圍洋溢著暖暖的幸福氣息,不自覺的也開心起來,這次的好鼻師挑戰雖然沒有成功,但是A鼻師依舊充滿著信心,當幸福國度的王者蘇媽宣稱明年還會有更出色的香氣時,所有阿鼻師們都高舉著雙手大喊萬歲,這一刻讓他們等得太久太久了,畢竟阿鼻師們曾經歷過失去香氣的痛苦,這次他們將不再逃避,勇敢堅定地擁抱美好的未來。
其之外 性價比的選擇
因為個人對CP值的特別偏好,所以在硬體上會參考很多的評測,再來依需求決定最合適的組合,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想法不是絕對標準,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加入討論
預算足夠的使用者
以目前第三代Ryzen CPU來說, 最有競爭力的莫過於8核心的Ryzen 7 3700X,效能上不僅可以跟對手的i9 9900k相比肩,價格更是香到不行,雖然這代CPU在超頻幅度沒有很大吸引力 ,不過搭配高階的X570才符合CPU的身價,個人會推ROG Strix系列,不管是散熱和用料都相當夠水準,顯示卡自然是用RX 5700 XT,因為目前各家廠商的自製卡還沒出,那麼獨特外型的RX 5700 XT和ROG Strix主機板的結合會更吸引人,記憶體部分為了配合AuraSync同步燈效,RGB記憶體絕對是首選,主推獲得2019紅點和IF設計獎項的T-FORCE XCALIBUR RGB DDR4,頻率可以挑高一點的,第三代Ryzen CPU和X570主機板都有針對記憶體超頻做了很多優化
預算有限的使用者
即便考量到預算問題,6核心是最基本的規格,所以挑選的CPU自然是Ryzen 5 3600,3600X雖然效能比3600好,不過整體效能來說差異不算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X570系列主板價格上仍然居高不下,想要追求更好的CP值又想擁有PCIE 4.0,那麼PRIME和TUF GAMING系列或許可以參考,如果對新技術沒有強求,B450系列已經很足夠了,顯示卡雖然想推薦RX 5700,有7nm新架構在效能上不輸RTX 2060 SUPER,不過價格上跟RX 5700 XT說真的沒差很多,RX580 8G還是我認為目前性價比最高的顯示卡,最後記憶體推薦T-FORCE DELTA RGB DDR4,價格和效能算是滿平衡的,頻率建議基本要3200MHz
後記
打從Parker Kao自去年起不斷強調2019年的產品會非常厲害以後,我就殷殷期盼今年7nm產品的問世,尤其跟台積電的合作也讓人對其穩定度和良率深具信心。其實AMD重返榮耀的口號已經喊很久了,從2017年開始14nm的Ryzen一代如平地一聲雷般崛起,熱度在玩家間迅速蔓延,其產品能見度也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必須要說,包括1代和12奈米的2000系列Ryzen表現確實令人驚艷,但是仍有覺得不足之處,曾經測試過Ryzen 7 2700和i7-8700雙平台,在遊戲表現,畫面幀數和穩定度上,我覺得i家還是略勝一籌,即便我將2700關了4顆核心然後超頻到4.4G(2000系列跟一代一樣相當好超頻),可惜還是因為單核效能的差距造成整體上略輸給i7-8700。而這次第三代的Ryzen CPU真的不一樣了,不僅強化了單核效能,也提高了影音轉檔的速度,完全補足了前兩代不足之處,而且驚喜之處不只在效能上的提升,對於個人特別偏好的性價比也完全在這代完美展現出來,看到Ryzen 7 3700X其強大實力甚至可媲美價位高一階的Core i9-9900K的時候,心中的火花瞬間引爆久久無法平息,身為一個非專業但也長期熱愛AMD的粉絲來說,這一刻的感動無法言喻,所以個人認為重返榮耀這口號已經不足以形容現在如此強勢的AMD,儘管這次在超頻幅度上可調整的空間不大,可能會讓部分Hardcore玩家略感失望外,其全面性的實力表現絕對足以與其對手分庭抗禮,甚至能問鼎真正的王者之位。
不久前看到PCWorld評測最佳性價比顯示卡是RX570,或許在滿多人眼裡只是RX470的馬甲卡,不過因為曾經使用過這兩代顯示卡,發現即便RX570基本頻率拉高但是在散熱部分卻比RX470要好,所以個人對馬甲卡不但沒有偏見反而還有相當好感,倒是對當時推出VEGA架構的高階卡VEGA56和64覺得有點失望,不僅功耗高,效能普通,價格還挺嚇人的,自去年沉寂一段時間以後我一度以為是不是要結束顯示卡的開發之類,沒想到7奈米的全新架構RDNA顯示卡忽然從天而降,而且這次在市場的定位我覺得相當聰明,不是特別去跟定位的對手硬扛,而是穿插在其中互有勝負的態勢讓顯示卡產品線變的相當豐富,RX5700和RX5700 XT不僅完美取代VEGA56和64的位置,而且還在上市前特別降低價格,讓消費者在取捨方面更加容易,完全不需要去考量性價比的問題,當然未來是不是有更高階顯示卡會持續出現尚不清楚。這次對於高擬真度的開發AMD顯得相當用心,除了製作FidelityFX套件讓廠商開發以外,也導入了全新的圖像銳化技術RIS,不再僅止於規格效能上的提升,而是讓使用者能更真切感受到真實場景的變化,充分享受遊戲所帶來的樂趣。
其實ASUS X570系列主機板在今年COMPUTEX展中就已經有一系列的報導,因為這次Ryzen CPU主流產品線出現更高的12和16核心,為了因應這個多核效能準備大爆發的時代,所以特別針對供電和散熱部分做了很大的升級,包括PCB層數也來到了基本的6層,價格上或許還沒有到吸引人的部分,不過個人覺得一分錢一分貨,想要享有好的品質和全新的PCIE 4.0,當然勢必得犧牲點荷包,目前也不清楚等級較低的B550是否能維持X570的完整功能和供電水準,所以想要嘗鮮的玩家們還是乖乖把錢掏出來吧。T-FORCE真的越來越多色彩繽紛的產品了,除了ARGB燈效的記憶體外,CARDEA Liquid作為世界第一款水冷M.2固態硬碟,還可以自由換各種顏色的水冷液體,完全滿足DIY玩家的喜好。
總之這次體驗會內容真的很豐富,曾經錯過一二代Ryzen的玩家們這次千萬不要猶豫了,第三代絕對是最棒的選擇,快來投奔AMD的懷抱吧~
|
-
46.jpg
(7.51 MB, 下載次數: 33)
-
44.jpg
(7.37 MB, 下載次數: 40)
-
43.jpg
(7.29 MB, 下載次數: 48)
-
42.jpg
(7.45 MB, 下載次數: 42)
-
40.jpg
(7.29 MB, 下載次數: 46)
-
39.jpg
(7.37 MB, 下載次數: 41)
-
38.jpg
(7.19 MB, 下載次數: 34)
-
37.jpg
(6.54 MB, 下載次數: 42)
-
36.jpg
(6.56 MB, 下載次數: 43)
-
35.jpg
(7.6 MB, 下載次數: 32)
-
34.jpg
(6.02 MB, 下載次數: 37)
-
33.jpg
(7.34 MB, 下載次數: 46)
-
32.jpg
(7.21 MB, 下載次數: 42)
-
31.jpg
(6.61 MB, 下載次數: 41)
-
30.1.jpg
(7.4 MB, 下載次數: 39)
-
30.0.jpg
(7.25 MB, 下載次數: 44)
-
28.3.jpg
(3.62 MB, 下載次數: 48)
-
28.2.jpg
(7.34 MB, 下載次數: 43)
-
28.1.jpg
(7.34 MB, 下載次數: 45)
-
27.jpg
(7.35 MB, 下載次數: 53)
-
26.jpg
(5.84 MB, 下載次數: 58)
-
25.jpg
(7.24 MB, 下載次數: 41)
-
42.jpg
(7.45 MB, 下載次數: 44)
-
70.jpg
(7.89 MB, 下載次數: 42)
-
69.jpg
(7.43 MB, 下載次數: 38)
-
68.jpg
(7.41 MB, 下載次數: 31)
-
67.jpg
(7.39 MB, 下載次數: 47)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