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在 2017 年隨著 AMD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的推出,全新打造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在當時可謂 X399 之顛,有著極致性能與高端擴充,暌違 2 年以更新的方式推出全新「ROG Zenith Extreme Alpha」主機板,這代不僅 VRM 供電升級,並有著自主散熱風扇,以及採用全金屬散熱裝甲,內建 10GbE、3 M.2、8 SATA、4 USB 3.1 Gen 2,再次挑戰 X399 主機板的顛峰。
規格
尺寸:E-ATX(30.5cm x 27.7cm)
處理器支援:AMD 1st and 2nd Gen Ryzen Threadripper Processors
處理器腳位:TR4
晶片組:AMD X399
記憶體:8 x DIMM, MAX 128GB, DDR4 3600(OC)/2666 MHz
擴充插槽:4 x PCIe 3.0 x16、1 x PCIe 3.0 x4、1 x PCIe 2.0 x1
多卡支援:3-Way NVIDIA SLI / AMD CrossFire、x16, x16/x16, x16/x8/x16, x16/x8/x16/x8
儲存埠:8 x SATA 6Gb/s、1 x M.2_1 Socket 3(PCIe 3.0 x4)、1 x DIMM.2(2 x M.2 Socket 3 PCIe 3.0 x4 & SATA)
網路:Aquantia AQC-107 10G、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w/ LANGuard
無線:2T2R Wi-Fi 802.11ac 2.4/5GHz MU-MIMO、藍牙v5.0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 8ch Codec、ES9018Q2C DAC
USB埠:8 x USB 3.1 Gen1(CPU)、1 x USB 3.1 Gen2(前面板插座)、4 x USB 3.1 Gen1(板端擴充)、2 x USB 2.0、4 x ASMedia USB 3.1 Gen 2(3 Type-A, 1 Type-C)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信仰再升級
從時間點來看,2017 年 8 月 AMD 第 1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推出,當時 1950X 最高 16 核心 32 執行緒,憑著 ROG Zenith Extreme 的 8 相供電設計已相當足夠。
接著一年後 2018 年 8 月,AMD 推出第 2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並且翻倍了核心數,旗艦 2990WX 最高有著 32 核心 64 執行緒,當時不少板廠也對應推出供電相數提升的主機板更新,但唯獨 ROG 僅以散熱套件更新。
而在今年 CES 華碩隨著隔壁棚 i9-9980XE 推出,並換上熱釺焊散熱介質,使得處理器有更好的超頻表現,也讓以往的供電吃緊,順勢更新 ROG Rampage VI Extreme Omega 主機板,藉此之際也推出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讓旗艦玩家有著更強悍的主機板新選。
↑ ROG Zenith Extreme 與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讓大家回憶一下。
換句話說,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與 ROG Rampage VI Extreme Omega 並不算是第二代,而是同一代(晶片組)下的更新版本;而 Alpha 與 Omega,則是希臘字母的首字與尾字,象徵著造物的起使與中末。
來龍去脈說的差不多,接著就該切入重點,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與 ROG Zenith Extreme 的差異點在哪呢!以下條列式點出主機板的新增(+)與刪減(-)。
- 升級 CPU 供電相實體 8 相做並聯設計 16 相供電。(+)
- VRM 散熱擴大至 I/O 金屬外殼並自帶散熱風扇。(+)
- 呈上,PCH 與 M.2 散熱片同樣升級。(+)
- 記憶體超頻性能提升至 記憶體超頻 3600OC。(+)
- 刪減 PCIe 2.0 x1(-)挪做他用,並讓原本 PCIe 2.0 x4 升級為 PCIe 3.0 x4。
- 刪減 U.2。(-)
- DIMM.2 獲得散熱片,並支援 PCIe 3.0 x4 與 SATA 通道。(+)
- 給滿 8 組 SATA,ASM 擴充。(+)
- 內建 10GBE 網路,原為 PCIe 網卡。(+)
- Wi-Fi 砍掉 1T1R Wi-Fi 802.11ad 60GHz(合理),並升級 2T2R Wi-Fi 802.11ac 2.4/5GHz MU-MIMO(+)。
- 多加 ASMedia 晶片,擴充 4 組 USB 3.1 Gen 2。(+)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主機板開箱
從規格來看,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主要在於新增與刪減,但就信仰來看還是相當狂。處理器支援 1 代、2 代 TR4 腳位的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4 通道 8 DIMM記憶體最大支援 128GB 容量,並支援到 3600MHz 記憶體超頻時脈。
PCIe 擴充維持著 4 組 PCIe x16,支持單卡 x16, x16/x16, x16/x8/x16, x16/x8/x16/x8 等變化;儲存則以 ASMedia 擴充給予 8 組 SATA 埠,並以 DIMM.2 擴充 2 組 M.2 SSD 支援 PCIe 與 SATA 通道,另外主機板還有 1 組 M.2 PCIe SSD 擴充。
↑ CPU 路線圖。
網路則改為內建 Aquantia AQC-107 10GbE LAN 與 Intel I211-AT GbE LAN,無線則給予 2T2R Wi-Fi 802.11ac 2.4/5GHz MU-MIMO,也就是最新 Intel 9260NGW 晶片;音訊維持著 ROG SupremeFX S1220 音效晶片與 ES9018Q2C DAC 的組合。
USB 連接埠,除 CPU 與 PCH 都用上之外,還加了兩顆 ASM3142,擴充 4 組 USB 3.1 Gen2,算上板載擴充 USB 共有 18 埠之多。
↑ PCH 路線圖。
外箱也換上跟主機板相似的低調沈穩、髮絲紋的設計,背面同樣有標示主機板的規格與特色重點,內部同樣採雙層包裝,而為了讓第二層的配件盒較好拿取,因此紙盒前方可向外掀開。
↑ 主機板外盒。
↑ 主機板背面特色介紹。
↑ 雙層包裝設計。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外觀上更顯得霸氣,不僅有一整排的 VRM 散熱器,更讓金屬 I/O 外殼、VRM 散熱器,通過 L 形熱導管連接,成為一整體的大型散熱器,而連帶 PCH 與 M.2 裝甲一氣呵成,主機板上所見全以金屬散熱材質打造。
而 I/O 外殼的鏡面處,內含著 LiveDash OLED,可做為 Debug Code 的顯示,以及電腦狀態、CPU 溫度電壓的顯示器;這版不僅包含著 ROG 所有的獨門決活,更大器的採用全金屬散熱裝甲,無疑是給旗艦玩家再升級的理由。
↑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正面換上全覆蓋 VRM 散熱片,連帶 I/O 散熱片、PCH 散熱片、M.2 散熱片,讓主機板穿上金屬散熱裝甲。
↑ 而主機板背面,一樣在左側前源有著金屬背板與 AURA 燈光,而 VRM 背面同樣有著金屬散熱片幫助散熱。
主機板右上角,工整對齊著 ATX 24-pin、雙 CPU 8-pin,而電源開關則夾在供電插座中間,此外還有著 ROG DIMM.2 設計,以及前置 USB 3.1 Gen2、4-pin RGB、3-pin ARGB 與 CPU_FAN 等插座。
↑ 主機板右上角供電輸入區。
CPU TR4 插槽,內部的保護殼則換上 Join The Republic 專用的版本,而 CPU 安裝需使用附贈的扭力板手,依序將固定螺絲鬆開,即可打開插槽安裝 CPU。
↑ Join The Republic 保護蓋。
↑ CPU TR4 腳位。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維持著 CPU 8 相供電設計,但每一相皆為 2 相並聯,藉此讓 2990WX 在全核超頻時,有著更快速的電壓反應;也因為如此,在電路規劃上讓 16 相供電一字排開,也讓 VRM 散熱器像是長城一般。
而這 VRM 散熱模組,不僅透過 L 形熱導管連接至 I/O 外殼散熱片,更自帶 2 顆 3cm 左右的風扇,預設是 VRM 溫度達到 60°C 後開始運轉,玩家亦可在 BIOS 當中調整風扇轉速設定。
↑ VRM 散熱器。
↑ 內藏著 2 顆風扇,可自行替 VRM 散熱。
I/O 外殼從原本的塑膠,升級成散熱器的一環,帶著髮絲紋的設計與鏡面表面,裝上 LiveDash OLED 顯示器,更顯得獨特。
↑ 金屬 I/O 外殼兼具散熱效果。
主機板右下角,則有著前置 USB 3.0 插座,以及 8 組 SATA III 連接埠,其中 6 組來至 X399 晶片組提供,並額外透過 ASM1060 擴充 2 組 SATA III。
↑ SATA、USB 3.0 連接埠。
整片金屬的 PCH 散熱片,上頭以髮絲紋做為表面處理,並搭配多層次的 ROG Logo,內圈有著 AURA 燈效,讓整體視覺呈現上更具特色;而 PCH 散熱片下方,則有著水冷相關的針腳,以及 Safe Boot、Bios Switch、Retry button 等。
此外,也加入華碩獨家的 Node 介面,可用來擴充 FAN 控制版,甚至是合作品牌的機殼、電源等產品。
↑ PCH 散熱片。
PCIe 擴充方面,所有 PCIe x16 插槽都有著金屬裝甲強化,提供著單卡 x16、雙卡 x16, x16、三卡 x16, x8, x16 與四卡 x16, x8, 16, x8 的使用模式。
而主機板上的 M.2 插槽,則與第 4 組 PCIe x16(實際為 x8)共用通道,安裝上 M.2 SSD 後則分為 PCIe x4、M.2 PCIe x4,如此一來主機板包所提供的 3 組 M.2 都採用 CPU 通道,藉此可應用 RAIDXpert2 RAID Management Utility,組成多 PCIe NVMe SSD RAID 儲存陣列。
↑ PCIe 擴充。
↑ 鬆開四顆螺絲,即可取下 M.2 散熱片,而下方還有著 M.2 PCIe 擴充插槽。
後方 I/O 也是一樣給到滿,有著 Clear CMOS、BIOS Flash Back 的開關、Wi-Fi 天線,以及 8 組 USB 3.1 Gen1(藍色),還有著通過擴充達到 4 組 USB 3.1 Gen2(紅色 Type A 與 Type C),而有線網路則是黑色 10GbE LAN、紅色 1GbE LAN 的雙網路配置,音效同樣支援到 7.1 聲道輸出,並具備數位 S/PDIF 輸出,此外 3.5mm 音源孔都具備 LED 背光功能。
↑ 一體式 I/O 背板、滿載後 I/O 輸出。
↑ 具備 LED 背光的 3.5mm 音源孔。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主機板用料
介紹完主機板的外觀、規格與功能後,其實還有一些主機板的設計細節、用料可與大家分享,接著就把主機板上的散熱片拆解,來檢視完整的電路板設計。
↑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電路板完整外觀。
↑ 電路板背面。
↑ 記憶體 2 相數位供電,Digi+ ASP 1103。
↑ CPU 數位供電 Digi+ EPU ASP14051 控制器。
↑ CPU 採用數位 8 相每相 2 相並聯供電設計,因此一字排開 16 相供電配置,每相使用 IR 3555M MOSFET 晶片,每一相可負載 60A 電流,並搭配著 MicroFine Alloy Chokes 電感與 10K 日製電容。
↑ IR 3555M MOSFET。
↑ 另一側記憶體 2 相數位供電 Digi+ ASP 1103,以及 ASM3142 USB 3.1 Gen2 晶片。
↑ Aquantia AQC-107 10GbE LAN 網路晶片。
↑ 由於 10GbE LAN 網路晶片處理高頻訊號時會有廢熱產生,因此金屬 I/O 為殼則特晶片特別散熱。
↑ ASM3142 USB 3.1 Gen2 晶片與 Intel I211-AT 網路晶片。
↑ 無線採用 Intel 9260NGW 晶片,具備 2T2R Wi-Fi 802.11ac 2.4/5GHz MU-MIMO 與藍牙v5.0 連線能力。
↑ ITE IT8665E 環控晶片。
↑ 音效晶片,ROG SupremeFX S1220 搭配 ES9018Q2C DAC,以及 Nichicon Premium 音效電容。
↑ BIOS 晶片,以及 ICS 9VRS4883BKLF 時脈產生晶片。
↑ ROG 晶片。
↑ CPU SOC 供電。
↑ ROG TPU 晶片。
↑ AMD X399 晶片組。
↑ AURA 燈效控制晶片。
↑ ASM1061 SATA 擴充晶片。
↑ VRM 散熱片連結至 I/O 散熱外殼。
↑ 金屬背板、PCH 與 M.2 散熱片。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主機板配件
接著主機板配件也相當豐富,依序圖解跟大家介紹,第一章圖內有著 SATA 線、測溫線、USB 驅動、SLI 橋、風扇擴充板、Node 連接線,以及 M.2 的螺絲螺柱等。
↑ 主機板配件。
接著還有 SATA 線(共 8 條)、螺絲起子(讓你拆 M.2 散熱片用)、風扇擴充板電源輸入線、RGB 延長線等。
↑ 主機板配件。
還有著說明文件、說明書、貼紙、天線以及 ROG DIMM.2 子卡。
↑ 主機板配件。
首先新版本的風扇擴充板,本身有著 TPU 晶片與 AURA 晶片,可擴充 6 組 FAN、3 組 4-pin RGB、3 組溫度偵測針腳。擴充版本身採用 2.5 吋裝置固定孔,可鎖在機殼 SSD 安裝空間上。
而風扇擴充板的連接,需使用 PCIe 6-pin 供電,並透過 Node 連接線連接至主機板 Node 接頭,此外擴充板分有 Node Out 接頭,可在串接支援 Node 連接的機殼或電源產品。稍微可惜之處在於不支援 3-pin ARGB 的擴充。
↑ 風扇擴充板。
↑ 6-pin 供電、Node 連接。
ROG DIMM.2 借用 DDR 記憶體插槽針腳,轉擴充 2 組 M.2 SSD 插槽,讓 SSD 從原本水平於主機板的安裝,改變為垂直安裝後,更有著專屬的散熱片,讓 SSD 有著更好的散熱表現。
↑ ROG DIMM.2 與散熱片。
↑ 拆開散熱片,內部都有導熱膠,正反兩面各可安裝一組 M.2 SSD。
↑ 延長天線。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BIOS 設定
BIOS 預設啟動至 Extreme Tweaker,玩家可透過 Ai 超頻調整 CPU、RAM 時脈與電壓,並提供 4GHz OC Profile 功能,玩家可透過 D.O.C.P. 來啟動記憶體 X.M.P. 支援,此外更可自行調整 CPU Core Ratio;而進階的 BIOS 頁面中,則有各項板載裝置設定。
↑ BIOS 摘要首頁,可設定語言以及檢視 BIOS 版本資訊。
↑ Extreme Tweaker 可調整 Ai 超頻模式,針對 CPU、RAM 時脈、電壓進行超頻。
↑ 在 Overclocking Presets 當中有著 Load 4GHz OC Profile 的功能。
↑ CPU 電壓調整。
↑ 外部數位供電控制中則可調整負載校正。
↑ 進階設定項目。
↑ 內建裝置設定,可調整 PCIe 通道,以及啟用或關閉主機板功能。
↑ RGB LED、10GbE、Wi-Fi 開關。
Monitor 監控頁面,除了可監控各部位溫度、風扇轉速之外,按下 End 到底還有 Q-Fan Configuration,可調整各風扇的轉速控制等,其中 Heatsink Fan(s) 就是用來調整 VRM 散熱風扇的運作模式。
預設是 VRM 溫度低於 60 度停轉,溫度介於 60-80 度之間以 30% 轉速進行運轉,而當 VRM 來到 80-100 度之間則提升轉速至 60%。
↑ Monitor 監控頁面。
↑ 處理器 Q-Fan 控制。
↑ Heatsink Fan(s) 控制。
↑ 啟動選單。
此外,ROG 新主機板在連上網路後,都會詢問是否安裝 Armoury Crate 軟體,若玩家不想安裝,可直接在 BIOS 中直接將這功能關閉;筆者測試都以這套幫忙安裝驅動,比起 USB 或網路一個一個下載還快。
↑ BIOS Armoury Crate 設定。
ROG AURA、AI Suite 3、GameFirst IV、Sonic Studio 眾軟體支援
新系列 ROG 主機板都預載前導的安裝程式,主機板預設開機後會詢問:「是否安裝 Armoury Crate 軟體?」,這是放置於 BIOS 的前導程式,若玩家願意安裝會在自動下載。Armoury Crate 可幫忙安裝驅動程式、工具程式,以及獲得 ASUS ROG 相關的資訊、文章等等。
對於 DIY 玩家來說,裝了他就不用拿出光碟機,也不用上去官網下載驅動,省時更省力;當然若玩家不想安裝,也可在 BIOS 中將這功能關閉。
↑ Armoury Crate。
AURA Sync 與 LiveDash
ROG AURA 軟體不僅有著各式燈光效果,亦有著色彩圈、亮度、RGB、Hue 等顏色調整功能,讓玩家自行調色;另一方面,AURA Sync 亦可與 ROG Claymore 機械式鍵盤、ROG Spatha、Gladius II、Pugio 等電競滑鼠,以及 STRIX 顯示卡、RAM 記憶體等產品同步燈光,打造出最具個人特色的 DIY 電腦。
而 LiveDash 軟體,則可在開機後顯示不同的資訊,包含電腦監控、動畫圖片、音效 EQ 等功能。
↑ AURA Sync 軟體。
↑ LiveDash 監控。
↑ LiveDash 動圖。
↑ LiveDash Music EQ。
由於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的燈效實在太好看了,所以多拍幾張供大家膜拜信仰。
↑ 主板正視燈效。
↑ 主板右側前源 ARGB 燈光,裝機也建議留點空間讓燈光秀出來。
↑ 主板右側前源。
↑ 美美的 PCH 散熱片,只可惜裝顯卡後就會擋住了。
↑ 波浪 RGB 變化。
↑ I/O 外殼與 LiveDash 資訊。
↑ I/O 外殼與 LiveDash 資訊。
↑ I/O 外殼與 LiveDash 資訊。
AI Suite 3
AI Suite 3 軟體本身就提供著主機板 TPU、EPU、DIGI+ 電源控制,以及風扇控制 Fan Xpert 4 等功能,透過 5-Way 優化,可讓玩家輕鬆最佳化超頻設定,包含 CPU、電源、TPU、EPU 與風扇自動最佳化,達到最好的電腦性能。
↑ AI Suite 3,玩家可通過 5-Way 優化快速調整電腦性能。
GameFirst V
新版 GameFirst V 變得更智慧,基本上無須任何操作,預設採智慧模式運作,會依據應用優先權來調整封包,並可調整應用使用有線 LAN 或無線 Wi-Fi 連網,以達到順暢網路遊戲體驗,當然亦可手動自行選擇模式或程式優先權。
畢竟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有著 1GbE、10GbE LAN 與 Wi-Fi,三個網路連線,即可透過 GameFirst V 來設定不同類型程式,使用著不同的連網方式;此外,也提供了網路監控、網路資訊等功能,若搭配 ROG 路由器則有 ROG FIRST 的優先權功能。
↑ GameFirst V。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Sonic Studio III 軟體,除了可透過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與自訂 EQ 之外,更強的是能夠依據不同應用,來指定音效輸出的路徑,例如:用電腦觀看電影時,可以直接透過 HDMI 輸出影音訊號給擴大機,而擴大機再分別將音訊出給音響、影像輸出給電視使用;而當在遊戲時,也可以自動將遊戲音訊,輸出給電競耳機,讓玩家無須手動切換,一切音效管理通通交給 Sonic Studio III 即可。
↑ Sonic Studio III。
Sonic Studio III 在高級設定當中,將 DEVICE ROUTING 給開啟之後,就能依據不同應用來選擇輸出的音訊裝置;且可以依據不同應用來設定音效與等化器,並可將設定儲存起來進行備份。
↑ Sonic Studio III 音效輸出路由。
↑ 針對音訊輸入(錄音)亦有優化功能。
Sonic Radar III 則是分析遊戲音訊,並透過雷達顯示,將聲音的方位給「指示」出來,對於需要聽音辨位的遊戲,這功能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是相當強大,新版本的 Sonic Radar III 提供了雷達、3D 指針與信號顯示器,讓玩家可以看見聲音方位;Sonic Radar III 在《鬥陣特攻》遊戲當中也相當有效,不論敵友只要聲音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雷達上,而在軟體的編輯頁面當中,也能設定圖像的透明度與位置,喜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但又是聽力苦手的玩家,可以試著用這套軟體來試試。
↑ Sonic Radar III 測試。
↑ Sonic Radar III。
RAMCache III 與 RAMDisk
ROG 免費軟體,讓玩家可將一部份記憶體,切換為儲存加速快取(RAMCache)或者記憶體磁碟(RAMDisk),對於主機板來說屬於附加價值,玩家可自行嘗試。
↑ RAMCache III。
↑ RAMDisk。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分別測試處理器、記憶體、SSD 與整台電腦的性能,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並採用 4GHz OC Profile 超頻設定與 DDR4 3200 記憶體時脈,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
主機板:ASUS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 8GB*4-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CPU-Z 可檢視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 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Threadripper,為 12nm 製程的處理器,有著 32 核心 64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X399 晶片組;記憶體為四通道 DDR4 3200MHz。
↑ CPU-Z。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2990WX 在 4GHz 時脈下僅有著 600 分的單核性能。
↑ CPUmark99。
wPrime 則用來衡量處理器多線程運算能力,透過計算平方根的方式來測量處理器性能,測試分為 32M 與 1024M 運算難度,就看誰的多核心運算能力較強,即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計算。
2990WX 採用 64 執行緒進行運算,32M 難度時由於分太多工作,使得花費 15.5 秒才將資料同步完畢完成計算,而 1024M 的難度下可見 64 執行緒只需 39 秒就完成計算。
↑ wPrime。
CINEBENCH R15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2990WX 超頻全核 4GHz 可達到 CPU 5981 cb 的高成績,而提升渲染解析度的 Extreme 測試,則有著 1706 cb 分。
↑ CINEBENCH R15 與 Extreme。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2990WX 靠著 32 核心 64 執行緒,指花費 44 秒即可完成渲染。
↑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可測試電腦的 CPU 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2990WX 以 64 執行緒,只需 22 秒即可完成渲染。
↑ V-Ray Benchmark。
POV-Ray 是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2990WX 有著 64 執行緒可達到平均 11845.1 PPS 的渲染速度,僅需 22.13 秒就可以完成渲染工作。
↑ POV-Ray。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 8GB*4-3200 記憶體。搭配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有著記憶體讀取 74384 MB/s、寫入 79157 MB/s、複製 76463 MB/s、延遲 64.8 ns 的表現。
↑ AIDA64。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此測試對於核心數要求不高,因此 2990WX 僅有著 11,822 KB/s 的處理速度。
↑ WinRAR。
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2990WX 壓縮評等為 55915 MIPS,解壓縮 196808 MIPS。
↑ 7-Zip。
影音轉檔方面,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2990WX 於 X.264 編碼有著 59.5 fps 的運算性能,而 X.265 更有著 70.1 fps 的表現。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測試系統碟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的讀寫性能,CrystalDiskMark 循序讀取 3465 MB/s、寫入 2125 MB/s,4K 亦有著 444 MB/s、421 MB/s 的水準。
↑ CrystalDiskMark 系統碟。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2990WX 搭配 RTX 2080 Ti 獲得了 5,892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8124 分,生產力則有 6879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9933 分。
↑ PCMark 10。
遊戲效能測試,搭配 RTX 2080 Ti FE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1878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8122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總結
做為更新的 ASUS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主機板,不僅誠意十足 VRM 大升級 8 相數位供電每相 2 相並聯,讓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 全核超頻更容易,並聯設計更讓 VRM 可快速反應,提供 CPU 所需的變化電流。
此外,散熱也大幅升級,不僅有著長城等級的 VRM 散熱,並透過自主風扇進行降溫,再以 L 形熱導管連接至 I/O 散熱外殼,整張主機板都換上金屬散熱材質,給予旗艦玩家更狂的信仰。
規格面則屬於微調有新增與刪減,近期想購入旗艦平台的玩家,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可說是誠意十足信仰再升級,但相對旗艦主機板的價格則是 2 萬有找,就看各位玩家的預算深度與需求來決定信仰高度了。
來源: ASUS ROG ZENITH EXTREME ALPHA 開箱測試 / 全金屬散熱裝甲 VRM自主散熱
|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