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ntel 第 8 代處理器的腳步,華碩 ROG MAXIMUS 系列來到第「X」世代,針對 Z370 晶片組 ROG MAXIMUS 一系列三款從水冷高階 FORMULA、超頻 APEX 與 ROG 入門的 HERO,首波即有著高階產品,讓第 8 代 K 系列處理器不寂寞;且 ROG MAXIMUS X HERO 比起上代,更加入「一體式 I/O 背板」、「M.2 散熱片」與數位燈條等功能,而主要規格則與上代相似。
規格
尺寸:ATX(30.5cm x 24.4cm)
處理器:Intel 8th Gen Core 處理器
處理器腳位:LGA 1151
晶片組:Intel 3270
記憶體:4 x DIMM, MAX 64GB, DDR4 4133+(OC)/2666 MHz
擴充插槽:2 x PCIe 3.0 x16(x16, x8/x8)、1 x PCIe 3.0 x16(@x4 Mode)、3 x PCIe 3.0 x1
多顯卡支援:2-Way SLI/CrossFireX
儲存埠:6 x SATA 6Gb/s、M.2 Socket 3(PCIe 3.0 x4 & SATA)、M.2 Socket 3(PCIe 3.0 x4)
網路:Intel I219-V Gigabit LAN w/ LANGuard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ESS ES9023P DAC
USB埠:1 x USB 3.1 前置插座、2 x USB 3.1(Type-A、Type-C)、6 x USB 3.0、6 x USB 2.0
影像輸出:HDMI 1.4b、DisplayPort 1.2
ASUS ROG MAXIMUS X HERO 主機板開箱
HERO 做為 ROG MAXIMUS 系列中的入門款,雖不像 FORMULA 有著性感裝甲,亦不像 APEX 個性鮮明的超頻性能設計,HERO 有著 ROG 的精神與附加功能;這代 HERO 僅支持 Intel 8th Gen Core 處理器,採用 Z370 晶片組。
儲存則有著基本 6 組 SATA 6Gb/s 連接埠,以及 2 組 M.2 插槽,一組支持 PCIe 3.0 x4 與 SATA 模式,而另一組則是走 PCIe 3.0 x4 通道,但是 M.2 插槽與部分 SATA 埠共用通道,使用上需注意共用問題。
網路則維持 Intel I219-V Gigabit LAN 與 LANGuard 設計,並提供 GameFirst IV 網路優化軟體;音效晶片則是採用 SupremeFX S1220 Codec與 ESS ES9023P DAC,並提供 Sonic Studio III 與 Sonic Radar III 等軟體。
主機板後方則有著一體式 I/O 背板,並提供 USB 3.1 Type A/C 介面各一,與 USB 2.0/3.0 等連接介面,且主機板搭載內接 USB 3.1 前置插座,搭配機殼提供前置極速 USB 3.1 傳輸體驗;內顯輸出則是 HDMI 1.4b 與 DisplayPort 1.2 介面。
主機板右下角,有著 6 組 SATA 連接埠,以及 W_FLOW 與 W_IN / OUT 與 W_PUMP 專用的 PWM 插座。主機板第二組 M.2 插槽,則位於 PCH 散熱片下方。
↑ 主機板右下角 SATA 與水冷偵測專用針腳。
↑ PCH下方有著第二組 M.2 插槽。
主機板的 2 組 PCIe x16 插槽,都有著金屬盔甲加強,可提升插槽的耐用性;主機板底部,則有著電源、重啟、安全啟動與 Re Try 的按鈕。
↑ 主機板 PCIe 插槽與底部的按鈕。
↑ M.2 散熱片,底部以預先貼上散熱膠。
後 I/O 方面有著一體式 I/O 背板,更可杜絕灰塵與增加連接埠的牢固性;後 I/O 同樣有著 Clear CMOS、USB BIOS Flashback 按鈕;內顯輸出一樣是HDMI 1.4b、DisplayPort 1.2 介面;USB 則改為有 2 組 USB 2.0 與 4 組 USB 3.0,以及 USB 3.1 Type A 與 Type C 介面,其餘的 USB 2.0 與 USB 3.0 則需透過內接插座擴充;音效則是 8 聲道輸出與數位光纖輸出。
ROG 有著強悍的硬體設計之外,更提供玩家各式軟體應用,軟硬相乘提供玩家最好的電競體驗。其中 AI Suite:可用來管理主機板 TPU、EPU、Fan Xpert…等快速超頻管理工具,並監控水冷、風扇等資訊;GameFirst IV:網路優化軟體,可自動依據應用類型來排序優先權,並利用 LAN + Wi-Fi 來保證遊戲連線品質;Sonic Studio 與 Sonic Radar 則是用來控制主機板音效,以及將遊戲音效對應至方為雷達上的超強硬用;除此之外,更提供 RAMCache、CloneDrive 等免費軟體,讓玩家可透過記憶體加速磁碟,或透過電腦來複製磁碟。
AI Suite 集成 TPU、EPU、DIGI+ 電源控制,以及風扇控制 Fan Xpert 4,讓玩家可以透過這套軟體來控制、微調電腦設定;並有著 5-Way 優化功能,可自動將電腦調節為性能模式提升效能。
↑ AI Suite 3。
MemTweaker
可讓玩家透過軟體,直接調整 4 組記憶體的各項參數。
↑ MemTweaker。
GameFirst IV
為了提升玩家進行遊戲時的網路順暢到,華碩採用自行開發的 GameFirst IV 網路優化軟體。GameFirst IV 基本上無須任何操作,預設採智慧模式運作,會依據應用優先權來調整封包,以達到順暢網路遊戲體驗,而在新版本中更可結合 Wi-Fi,將瀏覽器、Line 等應用設定為使用 Wi-Fi 頻寬,而遊戲或者影片串流,則可繼續使用乙太網路來連線。
↑ GameFirst IV。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新一代的 Sonic Studio III 軟體,除了可透過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之外,更強的是能夠依據不同應用,來指定音效輸出的路徑,例如:用電腦觀看電影時,可以直接透過 HDMI 輸出影音訊號給擴大機,而擴大機再分別將音訊出給音響、影像輸出給電視使用;而當在遊戲時,也可以自動將遊戲音訊,輸出給電競耳機,讓玩家無須手動切換,一切音效管理通通交給 Sonic Studio III 即可。
↑ Sonic Studio 基本設置,可開啟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
使用上,Sonic Studio III 會自動偵測應用程式,接著在高級設定當中,將 DEVICE ROUTING 給開啟之後,就能依據不同應用來選擇輸出的音訊裝置;且可以依據不同應用來設定音效與等化器,並可將設定儲存起來進行備份。
↑ 高級設置中,可依據應用程式來調整音效路由,讓不同應用輸出至不同的音效裝置。
↑ 錄音強化功能。
Sonic Radar III 則是分析遊戲音訊,並透過雷達顯示,將聲音的方位給「指示」出來,對於需要聽音辨位的遊戲,這功能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是相當強大,新版本的 Sonic Radar III 提供了雷達、3D 指針與信號顯示器,讓玩家可以看見聲音方位;Sonic Radar III 在《鬥陣特攻》遊戲當中也相當有效,不論敵友只要聲音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雷達上,而在軟體的編輯頁面當中,也能設定圖像的透明度與位置,喜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但又是聽力苦手的玩家,可以試著用這套軟體來試試。
↑ Sonic Radar III 遊戲測試影片。
↑ Sonic Radar III 效果預覽,玩家可先播放音樂,試試效果;編輯頁面中,則可調整雷達、3D 指針與信號的顏色、位置等屬性。
↑ 設定頁面中,會自動掃描啟動的遊戲,若支援的遊戲則會列在此清單中。
↑ 預設開啟 Sonic Radar III 與支援的遊戲後,啟動遊戲就會看到雷達指示,若各位想手動開關,則有熱鍵可以設定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