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了 2016 的尾聲,氣溫瞬間下降加上關渡這邊的景色讓人感覺時光飛逝
回顧一下華碩今年在手機平板也有不錯的改變與成績,如先前推出的 ZenFone 3 就有蠻正面的迴響
而在 ZenPad 以及 Zenbook 方面雖然規格配置上並沒有一次到位,但在後來推出的新版本都有一定幅度的改進
照慣例這時候各大廠應該早就在準備明年 CES 的內容,不過自然也還是有一些新品在年末前來亮相
![]()
不過這次到的時間比較早一些,部分展示機台還在布置中
![]()
手機部分主要是前陣子台灣剛上市的 ZenFone 3 Max
雖然同屬 ZenFone 3 系列但在規格以及設計上跟先前的 ZenFone 3、Ultra 還有 Deluxe 比較不一樣
定位上偏向入門等級,並分成 5.2" ZC520TL 與 5.5" 的 ZC553KL
![]()
系統版本同樣為 MarshMallow Android 6.0.1
![]()
5.5" 搭載 16MP + 8MP 鏡頭、5.2" 搭載 13MP + 5MP 鏡頭
![]()
不過 ZenFone 3 開始的三混對焦僅有比較高階的 ZC553KL 有支援
![]()
![]()
兩款電池配置則同樣為 4100 mAh,也都支援雙卡雙待
![]()
至於上一代 ZenFone Max 的關機反向充電 1.5A 在這代被取消掉,改成開機可透過 OTG 反向充電輸出 5V 1A
![]()
正面雖然採用了類似的弧度但握感明顯可以感覺跟目前的 ZenFone 3 (ZE520KL、ZE552KL 不同)
同時插槽也維持既有的 microUSB 設計
![]()
背面一覽
![]()
電源與音量鍵配置於右側
![]()
左側則是 sim 卡托盤
![]()
![]()
兩款的規格,懂得人看到就明白他的定位了
![]()
平板方面則是將先前的 ZenPad 3S 10 改成高通方案
![]()
搭載 7800mAh 大容量電池,並加上了 QC3.0 快充支援
![]()
ZenPad 3S 10 (Z500KL) 在顏色方面似乎只會有灰色,同時也只會有支援 LTE 的版本
![]()
![]()
詳細規格以及 LTE 支援頻段
![]()
筆電部分則包括小台的 Transformer Mini T102、新款 Zenbook UX410 以及三款 ROG 筆電 (GX800、G701VI、GL702)
![]()
其中 Transformer Mini T102 即是沿襲了先前 T303 的設計,具備類似 Surface Pro 的背蓋支架以及磁吸式鍵盤配件
整體訴求比較偏向於長時間的上網瀏覽、輕度文書以及影音功能
![]()
背面導入了目前手機上越來越常見的指紋辨識,搭配 Windows 10 支援的 Windows Hello 來實現免密碼登入
![]()
觸控螢幕則相容於之前的 Z Stylus 主動式電容觸控筆
磁吸式鍵盤也為了觸控筆收納刻意留了一個可以掛上的地方
![]()
採用鎂鋁合金打造機身,530 克的整體重量其實與一般 Android 平板相近
![]()
加上磁吸式鍵盤,整體重量 790 克
![]()
搭載 Intel Atom x5 4 核心處理器、4G 記憶體以及 128G 儲存空間
![]()
外接介面提供 microSD 讀卡機、3.5mm 耳麥孔、USB 3.0、Micro HDMI 以及一組充電用的 MIcroUSB 插槽
整體上雖然覺得有些不足但這也是產品定位上的問題
只能說自己不是 TA
![]()
另外則是眾望所歸的 ZenBook UX410,說實在我並沒有預期到會出現這款筆電
規格採用一般的低電壓 Core i 處理器搭配 FHD 螢幕
硬碟更可以挑選 2.5" + M.2 SSD 組合,並在部分型號搭載 Nvidia GeForce 940MX
雖然厚度方面有所增加但也讓筆電本身在外觀、攜帶性以及性能上做一個平衡
滿足了當初 UX305 初登板性能不足、2K 解析度在 windows 上的顯示痛苦
以及後繼款 Core i 版本在顯示性能與儲存空間上的缺憾
![]()
右側配置兩組 USB 2.0 插槽以及 SD 讀卡機
![]()
左側則是充電孔、USB 3.0、HDMI、USB 3.1 Type-C 以及 3.5mm 耳機麥克風插槽
![]()
新的 UX410 在螢幕佔比做了一個比較大的調整,將手機上常見的薄邊框設計導回到筆電身上
用以往 13" 的體積塞入了 14" 的面板,但解析度維持在相對合理的 FHD
![]()
效能方面則如同前面所說的,選用第七代 Core i 處理器
並提供 2.5" 硬碟以及 M.2 SSD 擴充能力,M.2 部分雖然預先搭載的是 SATA 通道
但也透露說 M.2 插槽本身也是有預留 PCIe 通道模式,對於性能派的玩家來說應該是好事
![]()
另外則是這類 ultrabook 比較缺少的獨立顯示卡,雖然說一定比電競機種來的貧弱
但怎樣也都好過內顯
![]()
![]()
UX410 的 I/O 配置以及一覽
![]()
ROG 筆電則是有 GL702 以及 G701 這兩款
兩款主要都是在規格上做升級,鍵盤配置上與先前沒有太大變化
![]()
至於 GX800 則是先前 GX700 的後繼款,同樣採用了空冷以及水冷的複合散熱方式
![]()
規格方面同樣採用了 unlock 版本的 i7 處理器
![]()
側邊部分有個有點像是 DP 端子的東西並不是 DP,由於在規格上改成兩張 GTX 1080 去 SLI
華碩也選擇自主設計供電端子,一方面也為之後的顯卡更新做準備
![]()
性能以及鍵盤 profile 均可以從 gaming center 的 gui 介面下做設定
不過超頻功能就只有在兩組 adapter 都連接上的時候才能調整並且使用
一旦移除 adapter 後,系統會自動切換回標準模式
![]()
鍵盤部分也算是 GX700 與 GX800 之間一個比較大的差異,導入了新的 MechTag 機械設計以及 RGB 背光
手感上比傳統剪刀腳來的好些,但個人是覺得還沒到機械式鍵盤的水準
![]()
![]()
外觀維持一致的鈦金與電漿銅配色以及透明底盤
![]()
![]()
搭載首款 18" 4K 霧面 IPS panel 以及 G-Sync 技術
![]()
![]()
搭載 Thunderbolt 3
針對多螢幕需求可透過 HDMI 2.0、Type-C 以及 mini DP 1.2 來擴充至 4 螢幕輸出
![]()
鍵盤 RGB 背光與主機板、顯卡相同,都是透過 AURA 軟體進行設定,內建多種燈光模式
![]()
而針對先前 GX700 拆裝水冷模組會有少許漏液的情況
GX800 在連接介面也做了一些調整來解決這個問題
![]()
![]()
最後的 I/O 配置以及 spec 一覽
![]()
另外一個也是比較意外的產品,也就是在今年 Computex 展出的 XG Station 2 終於要上市了
在展示區搭配自家的 T303 執行前陣子正式開放的戰爭機器 4,剛好可以滿足一個出外辦公回家剋 game 的使用情境
![]()
XG Station 2 採用 Thunderbolt 3 介面,支援熱插拔以及 A、N 兩家的顯卡
內建一顆 80Plus 金牌的 600w 電源供應器,基本上不需要擔心單卡電源供應不足的問題
![]()
同時針對這種使用情境,XG Station 2 也內建了網路卡以及 USB 3.0 插槽
在連接顯卡的同時就會接上,對於 USB 插槽通常較少的 Ultrabook 或是 2 in 1 機台來說算是蠻貼心的想法
回到家只要接一條線就可以直接開打
![]()
除了顯示卡自己的 LED 燈光外,XG Station 2 本身也提供可換顏色的 LED 燈來增加視覺效果
![]()
上方也追加了 3 顆 8 公分 PWM 風扇來輔助散熱
![]()
提到 XG Station 2 就不得提一下他的老大哥 XG Station,這款早在 2007 年亮相的前衛產品
這應該也是為什麼會繼續用這個命名的原因
![]()
其實有在逛淘寶或是常常喜歡轉接東西土炮的人應該都知道
從最基本的 pcie x1 轉 pcie x16 這種採礦用途,到 miniPCIe、express card 轉 pcie,外接顯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但 thunderbolt (TB) 給他一個比較可靠的實現方式
網路上也不難看到不少人把歪腦筋動到 macbook 上 (人家用這介面用好久了 XD)
早先 XG Station 就是利用 express card 所具備的 PCIe x1 通道來實作
在性能以及方面性方面都相當侷限,TB3 的到來,Razer Core 等產品的出現,也是時候讓 XG Station 復活
![]()
雖然說 TB3 在傳輸上的協定處理必然對於性能會有影響,不過對於採用內顯這種貧弱顯示能力的 ultrabook 來說
那怕只有出力 80% 對於他來說可能都是 200% 的提升
同時 TB3 的可串接特性也讓他可以同時追加其他功能,這點在 XG Station 2 上也有所實現 (網路卡以及 USB 插槽)
![]()
XG Station 2 規格一覽
![]()
然而講歸講,選擇 Intel Thunderbolt 代表他現階段在售價上必然會很難看,這點是可以預期的
至於之後會不會便宜,不知道
但這應該是玩家的共同心願就是 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