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astest訊】近日在上海舉行的CES Asia上,有一家知名廠商一口氣展示了18款搭配有USB 3.1 Type-C介面的數碼配件產品;其中的產品種類包括充電器、移動電源、資料線、USB擴展塢等,可以說是幾乎涵蓋了所有與USB介面相關的使用場景。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近半年來紛紛有諾基亞、蘋果、穀歌等IT行 業巨頭已經開始在自家產品上搭載Type-C介面,並且將之作為一個重要的賣點和宣傳點;甚至在Google I/O大會上,Google宣佈 Android M也將支援Type-C介面……
這些不禁讓我們思考,一個小小的介面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人的重視?眼前正在風生水起的Type-C介面究竟能否風行世界,並掀起一場改變整個行業資料介面的大潮流?
USB 3.1的妥協和開創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中文名為通用序列匯流排)標準的提出是為了規範電腦和外部設備的連接和通訊;它從最初1996年的1.0版本起步、2000年的2.0版本普及,到2008年的3.0版本更新,最終在2013年3.1版本中成為現在的最新狀態。每一代USB標準的更新除了資料傳輸速度的加快、擴展性的加強、電流傳輸的加快等內部的技術更新之外,還有一個消費者可以直觀感知的一點:那就是介面標準的改變。
在最新的USB 3.1標準中,有三種介面樣式,一個是Type-A(即Standard-A,傳統電腦上最常見的USB介面樣式),一個是Type-B(既Micro-B,三星Galaxy Note 3配備的介面樣式),另外一個是Type-C(即本文中提到的全新設計的介面樣式)。
從三種介面樣式的命名中,我們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USB 3.1標準的制定者(USB IF協會)也在試圖簡化和統一目前紛繁不一的介面類別型。簡單地說,USB IF協會從目前存在的接近十種之多的USB介面中選擇了其中最為廣泛的兩種,分別命名為Type-A和Type-B,接著又重新設計了一種新的介面並將之命名為Type-C;只有這三種介面才能夠支援USB 3.1標準下的資料傳輸速度、電流傳輸大小等等各項技術標準。
事實上,USB作為一種技術的標準,每一個新版本的制定都要在技術更新的基礎之上考慮對前代版本的相容性問題。單從介面標準的角度,Type-A的樣式理論上可以相容從USB誕生到如今的幾乎所有配備USB介面的電腦(2015年最新發佈的MacBook Air和Chromebook Pixel除外),因為Type-A被USB 3.1之前的每個版本都確定為唯一的與電腦端相連接的USB介面類別型。
而Type-B則沿用和相容了USB 3.0版本下的Mciro-B介面,不僅如此,Type-B母口(母口,英文名為receptacle,指的是設備上配有的被插入的介面端)可以單方面相容現有所有安卓手機所配備的Micro-USB公口(公口,英文名Plug,與母口相對應,指的是用來插入母口的介面端)。
因此可以說,在USB 3.1標準的三種介面中,Type-A和Type-B的存在更多的是考慮向下相容和統一已有介面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二者的存在也算是新標準對於過去的一種妥協;當然這種妥協是很有必要的。
唯有Type-C才是USB 3.1真正意義上最有亮點的開創之處。其開創性不僅僅體現在相對於以往的技術標準上的提升,也更為集中地體現在了它史無前例的外觀樣式;這種樣式是全新的,完全地面向未來的。也正是因為如此,Type-C在設計階段就受到了世人的關注;當它最終形成被公佈於世之後,更是激起了眾多的討論和期待。
而如今,它已經從一個設計概念,變成了人們可以使用的產品。
終於到來的人性化
Type-C從一個設計理念到最終形成產品,不僅僅受到USB 3.1標準制定者的重視,更是引發了設備生產廠商和普通消費者的關注。而它之所以受到關注,乃是由於它的設計本身就是為了應對未來整個電子消費產品行業的發展將要面臨的更加關鍵與資料傳輸相關的高效性、多樣性、簡便性、可移動性和易用性方面的問題。
Type-C具備的以下特性決定了它註定代表了資料介面的未來。
更高效的資料傳輸能力。跨設備的資料傳輸是USB存在的本質意義;所以每一代USB標準的提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料傳輸速度和效率的問題。在被Type-C支持的USB 3.1標準之下,資料的理論傳送速率已經從USB 2.0時代的480Mbps(相當於60MB每秒)提升到了10Gbps(相當於1280MB每秒),資料的傳輸損耗率也由USB3.0的20%下降為3%。這些都保證了資料傳輸效率不僅能夠滿足如今的資訊傳遞需求,也可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遊刃有餘。
更加豐富的可擴展性。電腦可以通過USB可以與幾乎所有的外部設備相連接,但是在影音的傳輸上,USB 3.0及其之前的版本都只能停留在最高1080P的Full HD等級上,而USB 3.1標準下的Type-C介面可以最高可以傳輸4K顯示畫面。如今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4K電視,手機螢幕的配置也已經進入2K時代而且在不斷提高;而USB 3.1和Type-C的出現正好對應了這種趨勢。
更強的供電能力。USB 3.1標準下Type-C介面的供電能力可以達到最高20V/5A,不僅可以滿足手機充電的要求,還能夠滿足平板設備和電腦的充電需求;另外,在這種供電能力下,也可以免去其他用電功率較高的外部設備需要另接電源的麻煩。
以上所說,更多的是Type-C介面基於USB 3.1標準下的技術特性;而對於Type-C介面而言,除了滿足以上更先進的技術特徵,還有其他更為明顯的與普通消費者關係更加密切的樣式特徵。
更纖薄的外形。與Type-A一貫的龐大和Type-B的大寬度相比,Type-C大小約為8.3mm×2.5mm的外形更加適應人們對於筆記本、平板和手機等移動設備在機身厚度方面的越來越苛刻的要求。尤其是手機,已經有數款機型在機身厚度方面已經突破了5mm的極限達到了4.75mm,而且在傳聞中下一代iPhone的厚度可能為4.3mm。即使如此,這對設計厚度為2.5mm的Type-C來說依然綽綽有餘。
正反面皆可插入。這個特性也是Type-C最為人稱道的一點,也是它與其他介面相比最為人性化的地方;它解決了無論是電腦還是平板、手機等各種設備的“USB永遠插不准”的難題。
總之,Type-C介面無論是在行業本身較為重視的技術發展上,還是在消費者較為關心的易用性和人性化上,都完全滿足了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而在消費者對產品好用這一追求的驅動之下,同時在諾基亞、蘋果、穀歌等頂級品牌大膽採用Type-C介面的示範效應下,一定會在未來形成一個Type-C風行世界的大潮流。
資料移動時代的到來
談到這裡,關於Type-C的未來發展趨勢可以暫時先告一段落;接下來要談的是,在Type-C介面被設計出來以及被寄予厚望的背後,其實有更加深刻的意義在。
前邊已經說到,USB標準的提出是基於一個基本理念——規範電腦與其他外部設備的連接和通訊;這個理念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要以電腦為資料集散中心,其他的外部設備為資料的分散點。這些不同的資料分散點通過電腦這個資料集散中心完成資料的獲取、發送、展示、交換等各項工作;這些工作的本質當然都是資料傳遞,但是由於設備種類、傳遞方式、信息量大小等多種方式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種差異化的方式。而為了保證資料能夠在允許這些差異存在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與電腦進行溝通,就需要一個基本的資料傳遞規範;這個規範就是人們後來意識到並且制定的USB標準。
這個理念也同樣在USB介面的樣式上。從USB 1.0時代開始,人們就為這個資料集散中心——電腦——設計了今天USB 3.1標準所採用的Type-A介面樣式(當然那個時候還不是這個稱謂),並且這種介面樣式經歷了USB 1.1、USB 2.0乃至USB 3.0三代標準的更新,依然頑強地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統治了這個實際上的絕大多數電腦的USB介面類別型。
而反觀作為資料分散點的其他外部設備,不僅它們在時間的變換中有的銷聲匿跡有的應運而生,而且在介面樣式上也呈現出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態。這一切,皆是因為電腦一直作為唯一一個能夠連接互聯網的資料中心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也存在於人們的意識裡。
而到了USB3.1時代,Type-C介面誕生了;這個介面不僅僅可以連接手機、平板等其他設備,它還可以直接連上我們的電腦。也就是說,Type-C介面不僅可以取代我們日常所用的各種手機、U盤、移動電源等設備的介面,它甚至可以取代Type-A成為電腦的用以資料交換的介面。
這樣一來,在最新的USB 3.1標準下,電腦不再是獨佔眾多資料線的其中一端的中心,而有可能成為由一條兩端都是Type-C介面的資料線相連接的一個資料節點;甚至有可能,在以後的資料傳遞中,手機和平板等其他設備之間通過Type-C互相連接,留下那曾經是資料中心的電腦無人問津。
這就是Type-C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它昭示了資訊時代的一個新的階段——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裡,有越來越多的設備——電腦、手機、平板、電視、電子書閱讀器乃至汽車等——都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接入互聯網,從而將先前由Type-A介面所象徵的電腦的資料集散中心地位逐步消解,由此形成更加平等的包括電腦、手機、平板在內的諸多資料節點。而這諸多資料節點的得以相溝通的重要工具,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Type-C介面。
如此,我們將等待並期待著一場風行世界的Type-C介面大潮流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