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降風」起 旱坑山谷染成金黃「柿界」
更新日期:2010/10/14 12:15 記者謝禮仲/新竹報導
每年「九降風」吹起,愛拍照的人就如新竹新埔「旱坑」的農民一般,蓄勢待發,農家開始忙碌於曬製柿餅的辛勞工作,「快門族」則為捕捉一年僅此一次的黃金畫面。
九降風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幾年前的一部電影;沒錯,但一般俗稱的「九降風」,其實是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現象,只不過「九降風」這個名詞,似乎只有北部客家地區人這麼稱呼。
「九降風」就是台灣秋天開始吹起的「東北季風」,因為它的抵達時間,大約在農曆九月重陽節前後,北部客家地區的先民被稱這種「九」月吹「降」的「風」為「九降風」。
這種風首先會吹進東北角、宜蘭地區,帶來迎風面的降雨;因為山區的地形阻隔,雨多半留在東北部,風則繼續前進,抵達新竹地區時,水氣驟降,相對溼度約莫50度左右的乾爽,成為新竹地區傳統食品製作的大功臣,包括新埔、北埔的柿餅,關西的仙草與新竹的米粉,都得力於它。
目前這個時節,正是新埔旱坑地區開始曬柿餅的季節。
顧名思義,旱坑里本就是個乾燥缺水的丘陵地,農作以柑橘、水梨、柿子、茶葉為主。早年生活困苦,又沒有現代的冰箱,為了讓食物能夠保存得更久,日曬、醃漬、風乾的方式應運而生。源於生活上的需求,加上旱坑地區日照時間長,九到十二月的東北季風乾燥,給足了製作柿餅所需的「日照、風乾」的良好條件。
柿餅為客家傳統甜食,但並非能種柿子的地方就能做柿餅,也不是每種柿子都能做柿餅。台灣種植柿子的知名地區如新竹北埔有「石柿」,新竹、苗栗、台中、嘉義則種植「牛心柿」,台中后里地區則以「四周柿」居多,但能做柿餅的,通常都是石柿與牛心柿,能做柿餅的地區條件更嚴苛,關鍵就在「九降風」!
傳統柿餅製作,須先採集八成熟的柿子削皮,經過近一個禮拜的日曬、風乾與徒手輾壓,水分剩下約40%~50%的就是柿餅,剩下約30%水分的就成了柿乾。
在沒有削皮機器的年代,手腳俐落的削皮高手可是非常搶手的,工資的計算,技術好的以斤兩計,稍差的就以天數計,差別可大的了。目前旱坑還有幾位老太太,擁有「談笑間刀起皮落」的真工夫,不過多數都改採機器削皮,那專門設計的削皮機,聰明得很,幾圈轉動,柿子皮就削得乾乾淨淨。
喜歡吃柿餅或愛拍曬柿子的人,或許並不在乎柿餅怎麼做,但總要在這個季節親訪新埔旱坑,農家禾埕滿滿曝曬的金黃成片,這專屬的季節畫面,任誰也無法抵擋。不過,既然來到旱坑,只是拍照看看實在可惜,知曉這個行業的製作與甘苦,應該更能拍出具有人文深度的好照片。
為了讓遊客好玩,也讓產業觀光沒有明顯的淡旺季,農民也研發出用柿葉、柿果、樹皮做為染料,據說柿染更優於一般植物染,因為可冷染、熱染,還能繪染,做出像國畫般的詩意效果。此外,業者也使用山上植物的葉子、花朵,讓遊客拿一塊白手帕、給他一根小鐵鎚,仔細敲敲,就成了自然原色的漂亮手巾,簡單易做,頗受歡迎。
旱坑里的位置在新埔山區,從國道3號關西交流道轉118縣道往西,經過新埔市區取「竹14-1」北轉,循山徑爬升即可抵達旱坑古。
早時期僅靠一口湧泉活水過活的旱坑里,因為「九降風」吹起後的乾燥氣候所賜,成為聞名全台的柿餅產地。少有平地的山坡地形,卻也讓此地得以維持一貫的散村聚落形式至今,並未被觀光衝擊,保有一片四季皆宜遊賞的自然風情。
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在山徑途中,看見目前僅存的兩座木炭窯的「出窯」,在全台各地幾乎都只看炭窯遺跡之際,顯得格外珍貴。
旱坑里素淨樸實的山嶺風情外,也別錯過走覽新埔的機會。新埔堪稱客家祠堂最密集的區域,加上諸多的優美古厝,是愛好古蹟者最常造訪的活教室,街上的傳統豆腐店、米店,或美麗的天主堂、熱鬧鮮活的市場,都是遊逛終日不厭倦的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