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amd咩
查看: 7960
回復: 4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O11 VISION COMPACT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迷你身形 三面透視打造精緻PC視野新境界O11 VISION COMPACT 強強聯合 ...

2024 三星SD記憶卡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2024 PRO Plus SD 記憶卡 [*]為專業人士打造 [*]釋放極限速度 [*]多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30部電影 奈米光碟裝得下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amd咩 發表於 2007-5-12 12:17: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大研發出超大容量的奈米超解析光碟片,一片可容納30部電影。 蔡定平/提供 台大奈米光存儲研發團隊研發出超大容量的奈米超解析光碟片,容量可達150GB,是目前DVD容量的30倍以上,領先全球,而且解析度更高,未來觀影享受將更犀利。 不過本土研發的超大容量奈米光碟上市,大概還要等3~5年,蔡定平說,等到藍光光碟片普及、專利廠商的研發成本回收後,應該就是推出下一代奈米光碟產品的時機。 台灣一年生產光碟及光碟機的產業產值高達2811億台幣,光碟片產量更占全球75%以上;但由於技術專利都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台灣廠商每壓製一片光碟片,都必須付出可觀的權利金。 研發出超大容量奈米光碟片的台大物理系教授蔡定平表示,台灣只要掌握住奈米光碟的技術,未來將可以創造出驚人的市場價值。 蔡定平說,奈米光碟片的原理就是在光碟上加一層奈米薄膜,讓光碟片的紀錄點縮小,如此一來,同樣尺寸的光碟就可容納更多的資料,且解析度也會提高。 台大研究團體過去與國科會、經濟部進行產學合作時,就做出可容納100GB的奈米光碟片;去年得到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經費挹注後,更快速發展出可容150GB的超大容量光碟片,紀錄點的大小在90奈米(nm)以下,比現有一片4.7GB容量光碟片的紀錄點小20倍。蔡定平說,未來目標還要研發出200GB的更大容量光碟片。 蔡定平表示,奈米光碟片的外型與大小,與傳統光碟一樣,因此,可與目前的光碟機、電腦、CD相容,而不必更換相關設備;更好的是,未來量產的價錢,也與傳統的光碟差不多,花同樣10元的價格、就能得到30倍的容量。 希望趕緊量產 150G耶 跟一顆硬碟一樣 讚讚讚:)...
2#
FANTASY 發表於 2007-5-14 11:22:12 | 只看該作者
下一代應該是1TB了吧


【轉貼】[新聞] 第四代光碟技術 單張光碟1000GB (1TB)
第四代光碟技術 單張光碟1000GB
‧digitalhome 2007/02/15

ISO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Memory國際光學記憶體論壇)的工程師正式決定第四代光碟片的發展藍圖,儲存容量將高達1000GB,也會採用新的計量單位「1TB」,除此之外,讀取速度也會提升,估計會在1Gbps左右


藍光靠邊站 紅光才有搞頭
ISO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Memory國際光學記憶體論壇)的工程師正式決定第四代光碟片的發展藍圖,儲存容量將高達1000GB,也會採用新的計量單位「1TB」,除此之外,讀取速度也會提升,估計會在1Gbps左右


共生的光碟容量


全像術的基本原理,本圖修改自InPhase公司所提供的資料
(圖片來源:www.inphase-technologies.com)

自從有電腦光碟儲存標準以來,已歷經多代發展,第一代的光碟片是CD,第二代是DVD,第三代現在還有分歧,分有HD DVD與Blu-Ray兩大陣營,都由於都採用藍光讀寫頭,於是我們統稱藍光光碟Blu-Ray。至於第四代光碟名稱尚未決定,如果要像藍光光碟一樣凸顯技術內容,也許會稱為全像光碟。

事實上光碟機不但讀取速度越來越快,容量也越做越大。當年筆者聽到4.7GB的容量覺得真是電腦聖品,沒想到網路上流傳一些容量高達700MB、甚至4.7GB的檔案,立刻就把光碟塞爆。但科技界早早就預料到,電腦處理速度提升後,伴隨著而來的就是大量資料處理能力,所以需要高頻寬通訊與大容量儲存能力,這三種是共生的,任何一種均會帶來另外兩種需求。另一方面,一般人其實並沒有這種尺度的資料需求,要創造需求最簡單的就是高畫質影片,因此新的光碟技術推出時,往往也會伴隨著新一代的數位影像標準。

開發第四代光碟要使用到許多技術,才能將容量推進到1TB,目前看來全像儲存技術將會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Spatial Light Modulator (空間光學調變器,LCD也算其中一種)性能越來越好,光學薄膜的發展同時改進了讀取速度與儲存容量,在傳統技術逼近物理極限時,這會開啟一條新路。


光碟片發展簡表

種類 容量 讀寫頭
第一代 CD 700MB 紅光
第二代 DVD 4.7GB 紅光
第三代 BD 25GB/50GB 藍光
第四代 全像光碟 1TB 紅光


什麼是全像儲存技術?


左邊是Optware的HVD光碟片,與傳統的光碟片外觀有差異
(圖片來源:www.engadget.com)

全像儲存技術(以下簡稱全像術)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將一道雷射光分成兩束,第一道光data wave(資料波)穿過LCD或類似的空間光學調變器後,也就是經過一道二維影像,將該影像投影到全像物質,這物質經常是使用一種特殊的晶體,或是光聚合物Photopolymer;另一道光則不經過影像,而是直接投射上去,稱為reference wave(參考波)。這兩道光打到晶體表面產生干涉現象,產生波峰與波谷黑白影像,影像資料因此儲存在晶體中。

全像術寫入時是寫入一個二維影像,也就是有能力將一張照片上所有資料同時寫入的意思。要讀取該資料的動作比較簡單,只要打入一道雷射光,便可以得到之前在特殊角度下儲存的資料。一般介紹全像術的文章都會提到速度的問題,由於全像術的寫入與讀出都是一個二維影像,所以有機會比循序操作的硬碟機或記憶體快。

但這種說法有個盲點,現在用來產生影像與讀取影像的電子元件,如LCD、CCD與CMOS都是循序操作的,不然怎麼與CPU等其他電腦零件溝通呢?也就是說加速是有,但受限於系統上其他電子零件,並沒有二維加速這種事。

值得一提的是,全像術具備RAID部分功能,當資訊被儲存在全像物質內,如果不小心將這個全像物質打破變成兩塊,任何一塊依然儲存有全部的影像資料,只是解析度變差些。這意味著使用全像術的光碟片可以設計成自動備份功能,當受到有限度損毀時,還可以想辦法取出全部資料。


InPhase公司的全像術
談到全像術,一定得先了解美國一間很長壽的小公司,其公司名為「InPhase」。InPhase努力於全像光碟已經超過十年以上,在2003年之前便宣稱要將全像光碟技術商業化,由於市面上還看不到此類產品,想當然爾他們必定碰到不少困難。據報導指出,因為全像光碟容量很大,一旦有缺陷會損失大量資料,為了證實此產品的可靠性,所以延遲上市以重複驗證其可靠性。

不過這次看來是玩真的,InPhase已經公布在2007年要開始量產供應全像光碟,他們設計的光碟片直徑13公分,比現有的光碟片標準規格大一些,據猜測是因為這種片子不能進入現有的光碟機,消費者才不會在無意中混淆。

InPhase的產品每片容量300GB,比起單面25GB、雙面50GB的藍光光碟來說,仍屬相當先進的科技。 InPhase的雷射讀取頭使用與現在CD、DVD相同的紅光雷射,而不是最新的藍光雷射。在十元商店可以買到台幣49元的雷射指示器,都是紅色的;但有些人願意嘗試新科技,會買一支一千多的綠光雷射筆;那藍光雷射那邊可以買的到呢?

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一定的管道。從這點就可以看到,紅光雷射非常便宜,綠色貴了不少,而藍光難得一見。其實售價與功率、光波長都有關,而配備藍光雷射的電視遊樂器銷售量更讓有限的產量吃緊,如果第四代光碟機回到使用紅光,也許在售價上會有更漂亮的價位。


商業化的全像技術


Optware發表的全像光碟機與光碟片。光碟片的造型與傳統光碟差異甚大,非常有科幻感
(圖片來源:www.manifest-tech.com)

2007下半年InPhase計畫要進入一般市場,每台機器要價台幣60萬,單張光碟片為台幣六千元。由於InPhase光碟每片容量是現有DVD-R的60倍,但價格卻是100倍,除非是家中被各種資料光碟塞滿的重度使用者,不然一般消費性市場是看不到需求的。

InPhase當然也體認到這點,他們認為一開始時,買方應該是專業影像處理公司,尤其是電視台要編輯影像時,一張300GB的光碟片實在是太方便了。雖然一台300GB的硬碟機便宜又好用,1TB硬碟也上市了,但硬碟機畢竟要小心防震,要實體傳遞300GB數位資料時還是以耐震的光碟片最好用。

InPhase在完成300GB的技術後,下個步驟是提升到容量1600GB、傳輸速度960Mbps的規格。這種容量剛好用來處理HDTV影像,因為無壓縮無失真的HDTV影像資料,其資料流量剛好在這等級。

當網路與硬碟等級提升後,無失真的ape音樂檔案開始流行,屆時無失真的HDTV檔案或許會變成另一種常用技術。 全像術並不是全新的技術,全世界有不少物理學家在這方面著墨很深,可想而知,試著將全像儲存技術商業化的公司不只一間,除了美國的InPhase外,日本的Optware也曾推出類似而規格較小的平台,並且獲得Hitachi的投資,由於Hitachi所生產的硬碟銷路甚廣,也許這代表Hitachi對於光儲存媒體也有興趣。 Optware對於全像光儲存媒體的計畫比InPhase的小多了,但看來似乎也比較接近市場。

據說在今年會發售全新設計的全像光碟片。從途中可以看見此光碟片與傳統的光碟差異甚大,比較像是科幻電影中的設計,一片信用卡大小的塑膠片可儲存30GB容量,更重要的是,每片售價低於一美金,機器低於一千八百美金,約台幣六萬,這絕對比InPhase的售價更貼近消費性市場。據估計,三年後企業用的儲存市場將會以全像光碟取代磁帶技術,由於第四代光碟規格不可能太快推出,也許我們會先看到InPhase或Optware的機器在市面上使用。


第四代光碟技術茁壯中
第四代光碟只用全像技術的可能性並不高,從第三代光碟技術(也就是藍光技術),光是一個藍光規格就可以吵好幾年吵不完,光碟廠商與電影公司為了保障獲利不肯輕易讓步,第四代光碟怎麼可能讓一兩間公司輕易掌握在手中,屆時一定又會有聯盟合縱的故事。不過目前不少廠商均已投入第四代光碟技術研發,包括sony、Pioneer、Philips與Sharp等。sony使用一種稱為Micro-Reflector(微反射器)的技術,藉由改變焦點可以達到多層記錄,也就是多層光碟片。但sony目前只做到每平方英吋10Gbit的密度,InPhase之前達成的世界記錄是515Gbit。sony希望將光碟片分成每層10um,也就是1/100mm的厚度,藉由10至12層記錄的方式,擴展容量。

早期的光碟是單面,後來出現雙面,現在是要進展到多層結構。從雙面到多層是非常困難的,在鍍膜與讀取技術都有瓶頸出現過。我們常用的光碟片基本上是將一層特殊化學物質鍍在塑膠片上,再以雷射讀取頭存取資料。為了達到更高的解析度,每件事都要非常精細才行。

以sony現在55GB容量的實驗品來說,一層膜才500nm厚,也就是兩百萬分之一公尺。而讀取頭更是誇張,離碟片高度才20nm,不知道在實用上是否有困難。

另一方面,擁有光碟片許多基礎專利、將台灣光碟廠告到怕的飛利浦也持續開發新一代的技術,他們之前發表的技術是70GB,但鍍膜厚度達有3000nm,厚度是sony的六倍。飛利浦認為他們的技術雖然每層能記錄的資料量比較少,但卻更容易做到多層光碟(目前飛利浦做到單片500GB,每層125GB,一共四層)。

Pionneer則使用極紫外線(UV)光源以加強雙層藍光片;而韓國三星電子同時也投入第四代光碟片的開發,也許是因為後起之故,他們達成的數據較低,容量每片40GB,但他們的技術可用在單層藍光DVD上,預計在明年達到50GB。 總結來說,要看到第四代光碟片的普及還需要相當久的時間,如果每代光碟技術是間隔五年,那第三代光碟恐怕連第一年都還沒正式開始。但研發總是走在產品之前,沒有什麼意外的話,我們知道第四代光碟片將會是全像技術發揚的時代,而且這些技術可能會先出現在藍光光碟上,作為中間加強版的密技。
3#
Final1977 發表於 2007-5-16 07:53:56 | 只看該作者
  150G 能裝好多 教育片...
4#
glittering 發表於 2007-5-16 10:33:13 | 只看該作者
重點是價格跟推出時機
看看現在藍光就知道
要成為市場主流 重點就是要便宜...
不然再多大廠支援也沒用
5#
gary111 發表於 2007-5-16 10:53:55 | 只看該作者
哇,好透明容量又好大的光碟阿.....
隨便一片都比我的硬碟容量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11 22:34 , Processed in 0.109343 second(s), 65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