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伊月夜
查看: 21851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主機板區 MOBOs] ROG Strix Z490-E Gaming 主機板 / 以下犯上、大大滿足,擁有高階入門配置的主流級產品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伊月夜 發表於 2020-5-28 15:26:0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次隨著 intel 更新第 10 代處理器,隨之而來的就是全新的 Z490 主機板,在新的 1200 腳位下,玩家若是要升級既有平台,主機板也免不了要更新一波,當然對於 intel 來說,處理器改朝換代本來就會同步更新晶片組,只是這次腳位不能通用,玩家們若要上 10 代處理器,也就只能選 Z490 主機板。

在看過一些其他主機板開箱後,相信玩家們都有些概念,為什麼這次 Z490 主機板都偏貴,不過看到這次華碩在 ROG Strix Z490-E Gaming 的設計上,或許就會覺得沒那麼坑爹。這次在外觀上加大了晶片組散熱片、後 I/O 部分 USB 總共增加到 10 組、無線網路更是直接不手軟給到 Wi-Fi 6 AX201,另外像是硬核玩家最愛的 Q-Code 除錯燈及 BIOS FlashBack 按鈕,也是首次出現在 ROG Strix 系列主板上。若玩家真的想要組 10 代平台,又不想要買到旗艦系列萬元主板,那就趕緊跟著筆者來看看這次的 ROG Strix Z490-E Gaming 吧~


規格:
尺寸:ATX
處理器:10 代 Intel Core / Pentium Gold / Celeron
腳位:Socket 1200
晶片組:Intel Z490
記憶體:4 x DIMM / Max 128GB / 4600 MHz(O.C) /2133 MHz
擴充槽(CPU):2 個 PCIe 3.0 x16 (x16 or dual x8)
擴充槽(PCH):1 個 PCIe 3.0 x16 (x4 mode) / 3 個 PCIe 3.0 x1
多顯卡:AMD 3-Way CrossFireX / NVIDIA 2-Way SLI
USB 埠(後 I/O):3 個 USB 3.2 Gen2 Type-A / 1 個 USB 3.2 Gen2 Type-C / 2 個 USB 3.2 Gen1 / 4 個 USB 2.0
USB 埠(板載):1 個 USB 3.2 Gen2 Type-C / 2 個 USB 3.2 Gen1 / 4 個 USB 2.0
儲存埠(PCH):M.2_1 M key 插槽(PCIE 3.0 x4 和 SATA 模式) / M.2_2 M key 插槽(PCIE 3.0 x4) / 6 x SATA 6Gb/s
網路:Intel I225-V 2.5Gb 乙太網路 / 2x2 Wi-Fi 6 AX201 (BT v5.1)
音訊:ROG SupremeFX 8 通道 高傳真音效 CODEC S1220A (Dual OP Amplifiers)
影像輸出:DisplayPort 1.4 / HDMI 1.4b


「E」代號規格有感升級,實用度不容小覷

ROG Strix 系列作為華碩主機板下面向主流的玩家的一個系列,在規格上開的都會有些保守,即便是其中最高的「E」代號款式,在設計上以往也就勉強夠用吧,不過這個感覺並不是來自於 PCIe 插槽或儲存擴充,反而是在最基本的 USB 連接埠部分,尤其是像現在直播當道,舉凡擷取卡、視訊鏡頭、電容麥等配件都要使用 USB 接口,如果在算上基本必備的鍵盤、滑鼠、耳機、搖桿等,或是像筆者還要接一組賽車方向盤,基本上以往的主流主機板在後 I/O 的 USB 連接埠數量都是不敷使用的。這次 ROG Strix Z490-E Gaming 主機板在後 I/O USB 連接埠數量擴充至 10 個,筆者相信這個會是在實用性上最有感的提升。
另一個比較有感的改變,那便是外觀上的改動,隨著一代一代在設計上的調整,還有隨著一些硬體性能提升,所帶來需要散熱方面的需求,這一代的 Z490-E 也算是終於有高階版的架式,不論是上方後 I/O 遮罩及可加裝小風扇的大面積 VRM 散熱器,或是下半部大面積的遮罩及 M.2 及晶片組散熱器,都在設計上用盡巧思,看上去更加洗練,而不是像以前在主機板 PCB 上弄了紋身那麼具土砲感。


→ROG Strix Z490-E Gaming 外包裝一覽。


→主機板的特色說明。


→配件部分給到了 Wi-Fi 天線一組、熱敏電阻線、RGB 延長線、ARGB 延長線、束帶少許、4 條 SATA 線、40mm MOS 冷卻風扇及 M.2 固定螺絲。


袖標點綴設計,與潮流文化接軌


ROG Strix 自從 300 系列開始出現電競圖騰的外觀設計,經過幾代的改良之後,可以說是讓 ROG Strix 系列在外觀上越來越有質感,最主要的應該還是由於前面需要加上大面積的散熱器,因此這次乾脆直接裝上了一個塑料飾蓋,直接把 ROG 的設計,用比較節省成本的方式,讓選擇主流高階款式主機板的玩家也能享受高質感的設計,雖然前面說到這塊飾板是由塑料打造,不過在外觀質感上也是有下功夫,因此不仔細看不會看出與金屬材質的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拆裝的時候就要稍微小心一點。


→後 I/O 罩上有個會發光的 ROG Logo,而下方壓克力飾板這次改為僅有 Strix 字樣,筆者覺得是簡潔俐落許多。


→電競圖騰部分就隱藏在下方大面積盔甲上,字樣部分採用壓印呈現,僅有 ROG 字樣會發光。


→盔甲右上角有一個 ROG Logo 的袖標,另外這次 Z490-E 主機板中也有附贈 ROG 布質掛飾,可以位玩家的信仰充值。


1200 Socket、PCIe 金屬盔甲、雙 M.2、Q-Code 燈
規格部分這次主要就是使用了新的 intel 1200 socket 及 Z490 晶片組,雖然在腳位上有所更新,不能支援以往 1151 的所有處理器,但這次由於散熱器安裝孔位沒有改,因此不論是升級的玩家還是新組裝的玩家,都能夠有多樣的散熱器可以做選擇,因此玩家不用擔心剛推出的前期在散熱配置上會有些彆扭。供電部分在這款最高階的 ROG Strix 主機板上是直接給到 14+2 相供電,配上最高 10 核心的處理器應當是完全綽綽有餘。記憶體部分現在基本上超頻 4000 Hz 起跳都算基本,而這張主板上記憶體可以保證支援最少 4600 MHz 的超頻幅度,相信對於主流玩家來說一定夠用。


→新的 intel 1200 socket。


→全新 1200 腳位雖然與 1151 很接近,但是兩側防呆定位點不同,針腳數量也不同,因此玩家只能裝 10 代的處理器使用。


→記憶體插槽採用單邊卡扣的 Q-DIMM 快拆設計。


PCIe 插槽及 M.2 插槽的配置上,華碩原廠就沒有特別在這張主機板上跟玩家保證未來支援 PCIe 4.0,但撇開這個不說,基本處理器給到單條 PCIe x16 或是雙條 PCIe x16 @x8,而 M.2 雖然兩個插槽都走 PCH 通道,但均支援 PCIe x4 頻寬,這樣的配置相信也是沒什麼好嫌的了。


→主機板下半部一覽。


→3 個 PCIe 3.0 x16,由上到下頻寬分別為 x16、x8、x4。


→Q-Code 除錯燈首次在 ROG Strix 上看到,這次整個系列中也僅有這款有搭載。


在儲存方面提供了兩組 M.2 插槽及 6 個 SATA 插槽。兩組 M.2 插槽皆支援 PCIe x4 模式,且都具備散熱片,不過在安裝上,上方的 M.2 散熱片拆卸前要卸下塑料盔甲,安裝上會比較麻煩些。


→2 個 M.2 插槽都預裝散熱片,雖然官方沒有表示 PCIe 4.0 Ready,但在 ROG Strix 上沒再省料也算很有誠意了。


→6 個 SATA 連接埠。


10 個 USB 連接埠、BIOS FlashBack Button、Wi-Fi 6 無線網卡

在連接埠部分筆者覺得是這次最有誠意也最實用的升級,在後方一次給到 4 個 USB 2.0、2 個 USB 3.2 Gen 1、3 個 USB 3.2 Gen 2 Type-A 及 1 個 USB 3.2 Gen 2 Type-C。像是筆者一開始提到的,有些玩家選擇到 ROG Strix 系列的頂規,或許就是就是希望在一些擴充性上可以更好,因此這次總共後 I/O 就給到 10 個 USB 連接埠,應該可以讓更多人不用捏預算往上買 Hero 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還有下放 BIOS FlashBack Button 的功能,或許不是所有玩家都用的到,但這也代表未來將會看到主流級的產品有更多樣的功能。而 Wi-Fi 部分直接上了 Wi-Fi 6 的 AX201 無線網卡,基本上也沒啥好挑剔,最近剛好筆者也有研究一下無線網卡價格,其實在成本上與 802.11 AC 的差不多,因此這部分應該就不是這次主板變貴的原因了。


→後 I/O 一覽,首次看到 ROG 採用的 BIOS FlashBack Button 功能下放至 ROG Strix 產品線,後方 USB 連接埠提供多拿 10 組。


→ASUS Wi-Fi 卡,內建 intel Wi-Fi 6 AX201 無線網卡,並具備藍芽 5.1。


14+2 項供電、C 型散熱器、VRM 小風扇

在供電部分設計給到了 14+2 相 DIGI+ 數位供電設計,再加上這次下放 CPU SOC 供電區塊也需要散熱,因此可以看到上半部直接是由一個 C 字型的超大散熱器所覆蓋,雖然散熱鋁塊本身是分為三塊,不過下方使用一條熱導管連接,並在左上角有預裝的風扇支架,玩家可以安裝配件中的 40mm MOS 冷卻風扇,來獲得更好的散熱性能,而這個小風扇設計在這個位置,除了帶動 VRM 散熱器周圍的風流之外,多少也能讓 8+4 Pin 供電插槽周圍的空氣流動,幫助供電插槽進行散熱。


→霸氣的 C 型散熱器,三塊 CNC 散熱片之間有一條熱導管連接。


→VRM 小風扇安裝後為斜向,十分特別,角度可以依需求微調。


→VRM 小風扇支架可以為調高低。


供電部分這次使用 DrMOS Power Stages 14+2 相設計,主要在相數方面增加是為了應付最高 10C 20T 的 10 帶處理器,不過也不是所有玩家都會買到性能最高的處理器,這部分就供玩家參考。


→14+2 相供電設計一覽。


→14 相供電設計其中 10 相位於處理器插槽左側。


→另外 4 相處理器核心供電位於處理器插槽上方,右側 2 相為內顯供電。


→CPU 供電 PWM 控制器採用 Digi+ VRM ASP1900B。


其他用料一覽

裸 PCB 外觀


→PCB 裸版一覽。


供電設計(CPU 14+2 項詳見上段說明)


→8-pin + 4-pin 供電插槽,其中 8-pin 插槽採用 ProCool 金屬盔甲設計,主要目的是加強散熱。


→CPU SoC 供電。


→記憶體供電設計。


→獨家 TPU 超頻處理器,主要負責超頻相關功能。


晶片組、燈效設計


→晶片組上方有金屬散片,散熱片上方還有 AURA 發光模組。


→Z490 晶片組。


→ROG 專屬 AURA 燈效控制晶片。


→晶片組散熱器專用的燈效針腳。(LED1U4_CON1)


→後 I/O 罩專用的燈效針腳。(LED1U4_CON1)


→12v RGB 及 5v ARGB 燈效針腳各 2 組。


PCIe、USB


→祥碩科技代號為 ASM1480 的 PCIe 切換器共 4 個。


→代號為 PI3EQX 的 USB 3.2 Gen 2 的 REDRIVER 晶片,供後 I/O 其中 2 個 USB 3.2 Gen 2 使用。(後 I/O 共有 4 個 USB 3.2 Gen 2 連接埠)


→代號為 PI3EQX 的 USB 3.2 Gen 2 的 REDRIVER 晶片,供後 I/O 其中 2 個 USB 3.2 Gen 2 使用。(後 I/O 共有 4 個 USB 3.2 Gen 2 連接埠)


→左邊代號為 PI3EQX 的 USB 3.2 Gen 2 的 REDRIVER 晶片。右上方為 USB 3.2 Gen2 插槽,右下為 USB 3.2 Gen1 針腳。


→TB_HEADER 及 2 組 USB 2.0 針腳。TB_HEADER 需搭配擴充卡使用,主板本身不具備 Thunderbolt 3 晶片。


M.2、SATA


→M.2_2 Socket,支援 PCIx4 及 SATA。


→M.2_2 Socket,支援 PCIx4,不支援 SATA。


其他


→Intel I225-V 2.5Gb 乙太網路晶片。


→音效採用 Realtek S1220A 晶片,照片上看到的則是外層 SupremeFX 防護遮罩。


→下方搭配的是 Nichicon 頂級日系音效電容。


→nuvoTon NCT6798D 環境控制晶片。


→風扇針腳一覽,共 8 個。


ROG Strix BIOS

在進行效能測試前,先來看一下 ROG 系列主機板的 Bios,在介面上這一代沒有更動,因此基本上熟悉的玩家要上手就十分容易。在第一次使用或 Clear CMOS 後,開機時會先跳出一個畫面,讓玩家選擇是否要解除 intel 預設的供電限制,由於這次測試直接就是超頻進行,因此按下 F3 直接解除限制,不過對於大部分的玩家來說,筆者也建議是解除供電限制,不然在使用上就比較容易出現降頻的狀況。


→首次開機的畫面。


操作完上述步驟,就會進入 BIOS,首頁可以看到多數的基本資訊,值得注意的是,右下方的欄位中,有顯示超頻的預估值,這就是華碩自豪的 AI 超頻機制,透過數據的紀錄、分析,能夠幫玩家預測 CPU 的體質、散熱的效能,從而計算出最佳的CPU 時脈、相對應的核心電壓與負載的最佳超頻設定。


→ BIOS 首頁。


在進階模式中 Ai Tweaker 智能超頻、QFan 風扇調整等,玩家可以透過這些功能快速的調等處理器超頻、記憶體時脈、風扇性能等。


→ Ai Tweaker 頁面最上方會顯示目前設定的時脈資訊,記憶體部分這次測試開啟 X.M.P. Profile,超頻至 3200 MHz。


→在 Ai Tweaker 頁面進行時脈調整,這次測試將處理器超頻至「全核 5.2 GHz」。


→ Ai Tweaker 頁面下方則可以進行電壓調整,這次測試處理器電壓給的是 1.45,不過有少數幾個測試在這個電壓下無法運行,就會特別改以 Auto 電壓測試。


→ Advanced 頁面,所有超頻之外的設定,都可以在這邊找到。


→ Monitor 頁面,在這個頁面中會顯示所有板載監控數據。


→如果玩家要調整風扇設定,可以在 Monitor 頁面下方找到 Monitor\Q-Fan Configuration 分頁,或是直接按 F6 也能開啟簡易的 Q-Fan 風扇調整視窗。


→ Monitor\Q-Fan Configuration 分頁下方也提供了水泵的模式調整。


→ Boot 頁面,主要是設定開機磁碟順序,如果玩家安裝 M.2 SSD 發現系統沒抓到,可以進 CSM 分頁中調整設定。


→ Tool 分頁,如果玩家要刷 Bios,可以使用分頁中的 ASUS EZ Flash 3 Utility。Flexkey(Reset pin) 功能也可以在此調整,改為 DirectKey 開機進 BIOS 或 Safe Boot。


ROG 附屬軟體

首先要介紹的是 Armoury Crate 軟體,在歷經多代變革之後,最強軟體  Armoury Crate 終於脫穎而出,在功能上集成了驅動更新系統、AURA 燈效系統,也能安裝其他 ROG 的附屬軟體,或是幫主機板之外的其他自家硬體進行韌體更新等。

不過若要說哪邊最直接吹捧一下,那絕對就是當你在灌好系統後,開機時右下角會自動彈出視窗,詢問玩家是否安裝 Armoury Crate 軟體,這時玩家只要有連上網路,系統就能夠自動完成安裝,當然後去要灌那些專屬軟體或是驅動,就不用像以前還要找光碟機或是上官網下載。


→系統灌好後第一次開機會跳出視窗,詢問玩家是否需要安裝 Armoury Crate 軟體。


→Armoury Crate 軟體首頁,提供兩種軟體主題讓玩家選擇。


→在更新中心分頁,可以看到所有以連接的 ROG 產品是否需要更新韌體。


→在工具頁面中,驅動程式的分頁可以一鍵更新,除了不用自己到官網下載之外,更不用一個一個點選安裝。


→工具頁面中,也能夠下載安裝所有華碩專屬的工具程式。


→AURA 燈效設定的部分,也從獨立的軟體被整合進 Armoury Crate。


AI Suite 3 為華碩主機板的監控軟體,除了基本的硬體時脈、溫度、電壓等資訊實時監控之外,還有 AI Overclocking、Fan Xpert 等自動調整功能,能夠先偵測硬體資訊,再為玩家規劃最有效的超頻模式及風扇轉速,對於不太了解硬體或是不習慣 BIOS 設定的玩家,可以說是十分的便利。


→AI Suite 3。


RAMCache III 可以透過將部分儲存空間挪作快取使用,進而提升資料讀取速度,對玩家來說可以減少遊戲讀取時間,玩遊戲不用再一直等待漫長的過場。使用上只需選擇要加速或遊戲檔案所在的硬碟,也可以使用簡易模式程式自動分配,就可以有更快速的讀取效果。


→RAMCache III。


GameFirst VI
這是一個網路優化軟體,透過軟體玩家可以自行規劃各個程式網路的使用量,而透過 Multi-Gate Teaming 技術,若有多個網路訊號來源,如:同時使用乙太網路、Wi-Fi、藍芽網路及4G LTE,玩家可以將各個應用程式分配到指定的來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有網路。在新版本中,還有針對自家的路由器進行優化,或是針對遊戲、下載,甚至上傳進行優化,能大幅度提升玩家使用體驗。


→GameFirst VI。


→這一代能夠針對遊戲、下載、上傳進行優化。


基本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主要測試處理器、記憶體與整平台的性能表現,處理器使用 intel Core i9-10900K,並設定全核心 5.2GHz 超頻與 8GBx2 DDR4-3200 記憶體,散熱器則使用 ROG RYUO 240 AIO,並設定水泵及風扇皆標準模式進行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 @5.2GHz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Z490-E Gaming
記憶體:Antec Katana 8GBx2 @3200MHz
顯示卡:Galax Geforce RTX 2080 Ti OC White
系統碟:KLEVV CRAS C700 RGB 500G
電源供應器:ANTEC HCG High Current Gamer 6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首先透過 CPU-Z 可以看到這次測試採用的處理器為 10C 20T 的 intel Core i9-10900K,超頻後有著 5.2 GHz 的運作時脈;主機板為 ROG Strix Z490-E Gaming,而晶片組是代號為 CometLake 的 Z490;這次配上雙通道記憶體時脈為 3200 MHz;另外在 CPU-Z Bench 測試中,CPU 單線程獲得 630 分、多線程則為 7857.9 分。


→CPU-Z。


CPUmark 99 為處理器的單核心運算能力測試軟體,ROG Strix Z490-E Gaming 搭配 intel Core i9-10900K @ 5.2 GHz 獲得 925 分。


→CPUmark 99。


Cinebench R15 測試中,處理器單核心運算為 225 cb、多核心運算為 2784 cb,顯示卡的 OpenGL 性能測試則有 217.61 FPS 的優異表現。

Cinebench R20 有著更複雜的場景,並加入了光線追蹤運算,測是結果處理器單核心運算為 540 cb、多核心運算為 6497 cb。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Corona Benchmark 同樣透過光線追蹤渲染圖像的運算,測試 CPU 的運算速度,測試結果是以秒為單位的運算時間,時間越短代表運算速度越快,ROG Strix Z490-E Gaming 搭配 intel Core i9-10900K @ 5.2 GHz 測試結果 Rendering 耗時 01 分 15 秒。

V-Ray Benchmark 透過光線追蹤渲染圖像的運算,可以分別對 CPU 與 GPU 做運算速度的測試,這個測試結果是以秒為單位的運算時間,時間越短代表運算速度越快,測試結果為獲得 18521 分。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透過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採用 2 條 DDR4 記憶體 @ 3200 MHz,記憶體讀取速度為 46083 MB/s、寫入速度為 45479 MB/s、複製速度則是 41539 MB/s,而延遲為 51.8 ns。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壓縮測試在 WinRAR 測試下,速度為 37,699 KB/s;而 7-Zip 測試下,速度則是 89701 MIPS。


→WinRAR Benchmark。


→7-Zip 效能測試。


影音創作效能測試

影音創作貴為目前顯學,因此在測試中這次特別在既有的 X264 及 X265 影音轉檔測試外,增加了達芬奇 Resolve 剪輯軟體的影音渲染實作測試。

X264 及 X265 影音轉檔測試透過模擬運行轉檔編碼測試 CPU 性能,在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中有平均 74.6 FPS 的表現,而 X265 FHD Benchmark 測試則是平均 54.4 FPS。


→X264 FHD Benchmark。


→X265 FHD Benchmark。


在達芬奇 Resolve 剪輯軟體的影音渲染實作測試的部分,這邊選用的是長度 12 分 12 秒的影片剪輯檔案進行渲染,渲染設置選擇 Youtube 1080p、MP4 格式、H.464 編碼,影片本身為 1080p @ 59.94 幀/秒,實際測試下 ROG Strix Z490-E Gaming 搭配 intel Core i9-10900K @ 5.2 GHz 完成渲染耗時 7 分 14 秒。


→本次測試使用 XF 電腦菜單 EP.8 原剪輯檔進行渲染測試。


→ROG Strix Z490-E Gaming 搭配 intel Core i9-10900K @ 5.2 GHz。


筆者平常剪輯使用的電腦為 ASRock X299 Taichi 搭配 i9-7900X @default,在相同設置下完成運算的時間為 7 分 38 秒,同為 10C/20T 的處理器,新的架構下 i9-10900K 略顯優勢,但 X299 主機板的擴充,就不是 Z490 主機板能提並論的,所以如果玩家是在這種不同平台之間做選擇,還是要多考慮擴充部分。

而 AMD 的部分由於沒有剛好 10C/20T 的競品可以做測試,因此這次使用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搭配 R9 3900X @default,實測結果 5 分 54 秒完成運算。


→ASRock X299 Taichi 搭配 i9-7900X @default。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搭配 R9 3900X @default。


日常使用、遊戲模擬測試

PCMark 10 主要是模擬日常使用狀況做測試,分別以 3 個大方向做測試,有 Essentials 基本電腦測試、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及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測試。ROG Strix Z490-E Gaming 搭配 intel Core i9-10900K @ 5.2 GHz 及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在 PCMark 10 測試中獲得總分 7,803 分,於 Essentials 測試獲得 10,946 分、Productivity 測試獲得 9,180 分、另外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測試獲得 12,828 分。


→PCMark 10。


在 3DMark 遊戲效能模擬測試中,Fire Strike DX11 遊戲模擬測試中獲得 28,413 分,另外 Time Spy DX12 遊戲模擬測試中獲得 14,481 分。


→Fire Strike。


→Time Spy。


總結



這一代的 ROG Strix Z490-E Gaming 主機板在設計上,外觀是更加的內斂,但又不失電競元素在其中,算是很好的在電競與美觀之間取得了平衡。擴充部分雖然沒有向未知的未來做出更多超前部屬的設計,但在後 I/O 的 USB 擴充終於有所提升,對於喜歡信仰之眼,但又想要省點預算的玩家來說,這款主機板將會成為能夠以下克上的主流款式。

基本上在供電部分採用 14+2 相供電設計,不僅超越同級主板,散熱部分也沒偷懶,完整大面積的 C 型 VRM 散熱片及雙 M.2 金屬散熱片,當然少不了的還有 VRM 小風扇,因此性能方面玩家也不用過於擔心。

當然或許有些玩家會覺得這次 Z490 主機板真的貴,但只能說這款 ROG Strix Z490-E Gaming 主機板在這代的升級真的有誠意,所以還是會推薦玩家選擇這款主機板。

來源: ROG Strix Z490-E Gaming 主機板 / 以下犯上、大大滿足,擁有高階入門配置的主流級產品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0 23:18 , Processed in 0.284066 second(s), 58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