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88396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MD] AMD Ryzen 7 2700 與 R5 2600 處理器測試補完報告 / StoreMI 搭配測試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AMD-Ryzen-7-2700X_774x300.jpg


    AMD 解禁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之時,已帶來兩款 X 系列處理器 Ryzen 7 2700X 與 Ryzen 5 2600X 的測試報告,而首波販售的還有兩顆非 X 的處理器,即是 Ryzen 7 2700 與 Ryzen 5 2600,此次補完這兩顆測試數據,讓玩家更能了解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的強悍。


    第 2 代 Ryzen 重點:Zen+ 架構、12nm 製程、Precision Boost 2 自動超頻

    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採用經歷一代優化後的 Zen+ 架構,以及 12nm 先進製程,不僅提升時脈之外,更大幅降低快取與記憶體延遲;而搭配新的 Precision Boost 2 自動超頻運作機制,延續著上一代 25MHz 步階的超頻方式,但比起上一代採用的 2 Core 或 All Core 超頻機制,所造成的非線性時脈調整的問題,在這一代 Precision Boost 2 中,可獲得更線性、平滑的 CPU 時脈超頻機制。


    ↑ 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在相同時脈設定下,比起上一代功耗更降低了 11%,更有著 16% 的性能提升。


    ↑ 新一代處理器,在自動超頻下有著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支持,可獲得更好的性能表現。


    對這一代詳細的介紹,還請參考上集:AMD Ryzen 7 2700X 與 R5 260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時脈提升 多核更威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18814-1-1.html


    首發高階 4 顆 Ryzen 7、Ryzen 5 處理器

    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在相同的核心、執行緒設定下,大幅提升了基準時脈與 Turbo 時脈,另一方面 2700X TDP 來到 105W,而 2600X TDP 則是 95W,非後綴 X 系列的處理器 TDP 則是維持 65W。

    Ryzen 7 2700X 有著 8 核心 16 執行緒、16MB L3 快取,基準時脈定在 3.7GHz、Turbo 可達 4.3GHz 並支持 XFR,價格上訂為 $329 美金,比起 1800X 降價後的價格在便宜 $20 美金;而 非 X 系列的 2700,則是時脈定為 3.2GHz、Turbo 4.1 GHz,價格則是 $299 美金。

    Ryzen 5 2600X 有著 6 核心 12 執行緒、16MB L3 快取,基準時脈定在 3.6GHz、Turbo 4.2GHz 並支持 XFR,價格訂為 $229 美金;而非 X 的 2600,基準時脈則是 3.4GHz、Turbo 3.9GHz,定價 $199 美金。


    ↑ Ryzen 2000 系列處理器規格與價格表。


    ↑ 本次測試的兩顆處理器 Ryzen 7 2700 與 Ryzen 5 2600。


    這一代的處理器,皆有隨附散熱器,Ryzen 7 2700X 搭配新款 RGB 燈效的 Wraith Prism,而 2700 則是 Wraith Spire (LED),至於 Ryzen 5 2600X 則是沒 LED 的 Wraith Spire,最後 2600 則是 Wraith Stealth 版本。


    ↑ 左 Wraith Stealth、右 Wraith Spire,這兩款都是下吹散熱器,Stealth 較低、Spire 較高。


    ↑ 左 Wraith Stealth、右 Wraith Spire,兩者高度差異。


    ↑ 左 Wraith Stealth 採用整塊鋁鰭片與 CPU 接觸、右 Wraith Spire 則有中央的銅底。


    ↑ Wraith Spire LED 的燈效。


    AMD StoreMI 混合 SSD + HDD 高速大容量儲存

    做為 X470 主機板一大殺手鐧的「AMD StoreMI」技術,透過軟體與驅動的方式,將高速儲存裝置 SSD 與傳統儲存裝置 HDD 的結合,創造出具備加速的大容量儲存空間,這亦是 AMD 用來對抗 Intel Optane 記憶體的一大策略。


    ↑ StoreMI 可用來加速系統提升讀取時間,並建立大容量的儲存空間。


    ↑ 測試使用的 SAMSUNG 860 EVO SSD 與 WD Blue HDD。


    只要是 X470 主機板的用戶可免費獲得 AMD StoreMI 軟體,若是 AMD 300 系列晶片組的用戶,則需花費 $19.99 美金購買 Enmotus FuzeDrive Basic 軟體;換句話說,AMD StoreMI 即是由 Enmotus 所提供的軟體與技術,並做為 X470 的優勢免費提供。

    簡單來說,StoreMI 藉由高速 SSD、RAM 搭配慢速儲存的 HDD,建立分層儲存的磁碟區,這功能主要透過軟體與驅動即可達成,無須像 Intel Optane memory 針對 BIOS 進行特別設定,也因此在操作上也相對簡易。

    安裝好 StoreMI 軟體後,可選擇 3 種建立混合式儲存的方法,各位玩家可依據需求來選擇:

    1. Create Bootabble StoreMI
    2. Create Non-Bootabble StoreMI
    3. New Non-Bootabble StoreMI


    ↑ StoreMI 軟體介面相當簡單,3 個選項來操作設定。


    簡單來說,選項 1 就是將 SSD + HDD 建立成可開機的磁區,這選項會將開機磁區轉換成 StoreMI 模式,換句話說原本系統安裝在 SSD 當中,使用這選項進行轉換時,HDD 的資料、磁區會被清空,並將其做為可開機的 StoreMI 磁區。

    而選項 2 跟 3 就簡單了,建立或新建非開機也就是儲存資料、程式用的 StoreMI 磁區,只不過選擇 2 會將 SSD、HDD 既有的資料、磁區都移除;選擇 3 則可保留其中一個裝置的資料進行磁區轉換。

    整體操作只需依照軟體一步一步即可完成,只可惜目前軟體僅有英文說明,但相較於 Intel Optane memory 還要透過軟體修改 BIOS、AHCI 等安裝方式來說,AMD StoreMI 相對更容易安裝與使用。

    本次測試,採用選項 1 結合 SSD 與 HDD 做為可開機的 StoreMI 磁區,以下是操作過程的畫面截圖。


    ↑ 軟體告知接下來的操作指示。


    ↑ 選擇一個慢速裝置 HDD。


    ↑ 選擇後就開始轉換磁區了。


    ↑ 轉換完畢,重新開機後會跳出這訊息,告知目前 StoreMI 正在進行檔案優化,這期間請勿關機或重新啟動電腦。


    ↑ 若各位移到右下角,找到 StoreMI 圖示,也會說明到目前正在優化,這部分請各位稍等。


    轉換完畢後,系統會多出一個名為 StoreMI 的磁碟,以及原本的 SSD、HDD 磁碟,從安裝到轉換的過程相當快,如此一來玩家就可擁有大容量的高速系統碟。


    ↑ 建立好之後的 StoreMI 磁碟。


    ↑ 若優化完成,會顯示已加速的容量等資訊。


    AMD Ryzen 7 2700、R5 2600 效能測試 / 多核殊死戰

    本次測試主要以 Ryzen 7 2700 與 Ryzen 5 2600 為主,並加上之前測試過的 2700X、2600X 的數據供各位玩家參考。此外,本次測試 2700 與 2600 皆採用 StoreMI 模式的 SATA SSD + HDD 所建立的系統磁碟進行測試。

    同樣採預設設定進行測試,Ryzen 7 2700 使用附贈的 Wraith Spire (LED) 散熱器,而 Ryzen 5 2600 則採用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主要採用主機板 Auto 超頻,以及將記憶體調整為 3200MHz 設定來進行測試。


    ↑ 測試平台與規格。


    CPU-Z 最新版本,已經可檢視 Ryzen 7 2700 與 Ryzen 5 2600 處理器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Pinnacle Ridge,為 12nm 製程的處理器,2700 為 8 核心 16 執行緒處理器、2600 則是 6 核心 12 執行緒處理器,各有著 16MB L3 快取;測試使用 ROG Crosshair VII HERO 主機板、X470 晶片,並採用雙通道 8GB*2 DDR4-3200 記憶體。


    ↑ CPU-Z Ryzen 7 2700。


    ↑ CPU-Z Ryzen 5 2600。


    CPU-Z Bench 測試,可見在 Multi Thread 測試 R7 2700 獲得 4,082 分,輕鬆與已經超頻的 i7-8700K/4.7G 持平;而 R5 2600 則獲得 3365 分。


    ↑ CPU-Z Bench,分數越高越好。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這次測試 R7 2700 在預設設定、風扇下性能稍低了些,而 R5 2600 單核心性能差異還在接受範圍。


    ↑ CPUmark99,分數越高越好。


    wPrime 則用來衡量處理器多線程運算能力,透過計算平方根的方式來測量處理器性能,測試分為 32M 與 1024M 運算難度,就看誰的多核心運算能力較強,即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計算。

    本次測試都以各處理器最大執行緒來進行測試。1024M 測試 R7 2700 以 116.4 秒完成計算,至於 R5 2600 則花費 141 秒計算時間。



    ↑ wPrime,秒數越低越好。


    CINEBENCH R15,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針對多核心 CPU 測試,R7 2700 預設 1503 分,實力與 4.7G 的 i7-8700K(1542 分)接近,而 R5 2600 則有著 1247 分。


    ↑ CINEBENCH R15 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從測試結果來看,R7 2700 需要 139 秒完成計算;R5 2600 則需 171 秒計算。


    ↑ Corona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V-Ray Benchmark 可分別測試電腦的 CPU 與 GPU,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這測試結果與 Corona Benchmark 相似,R7 2700 需要 89 秒完成計算;R5 2600 則需 108 秒。


    ↑ V-Ray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此次測試都使用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2 記憶體。因此,記憶體表現上各都有著 47 GB/s 的傳輸率,而新一代的 R7 2700 與 R5 2600,在記憶體延遲項目都有所提升,對比上一代還要更快。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速度越快越好、延遲越低越好。


    WinRAR 壓縮測試,R7 2700 有著 12077 KB/s 之計算速度,而 R5 2600 則有著 10279 KB/s 計算速度,但這性能還是 i7-8700K 有著 21366 KB/s 之計算速度要快。


    ↑ WinRAR 壓縮測試,越快越好。


    7-Zip 壓縮測試相比 WinRAR 更看重多核心性能,R7 2700 有著 53551 MIPS 壓縮能力;至於 R5 2600 則有著 45351 MIPS 的性能。這測試可能受惠於 StoreMI 的配置,與以往的測試預期相左。


    ↑ 7-Zip 壓縮測試,越快越好。


    影音轉檔方面,則是相當吃重多核心性能,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在 X264 編碼下,R7 2700 預設時脈與散熱器僅有著 43.7 fps 的運算性能,而 R5 2600 則有著 40.3 fps 的運算性能。

    X265 編碼方面,R7 2700 則有著 23.7 fps、R5 2600 20.4 fps 的運算性能。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越快越好。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最後 Gaming 測試則是分別計算電腦物理運算與繪圖分數。

    這測試還是以超頻的 i7-8700K 獲得 8032 分的高分,但 R7 2700 預設下整體表現並不理想,而 R5 2600 其性能還在可理解範圍。


    ↑ PCMark 10 分數越高越好。


    3DMark Fire Strike 可用來衡量 AAA、DX11 遊戲所需的性能,測試搭配使用 NVIDIA GTX 1080 FE 顯示卡。這項目 i7-8700K 平台有著 19723 分,而 R7 2700 性能稍低 15201,R5 2600 則比較正常 16946 分。

    而 Time Spy 則是 AAA、DX12 遊戲性能測試,這測試 R7 2700 就正常許多了。


    ↑ 3DMark,分數越高越好。


    UNIGINE Benchmrk 則是採用自家的遊戲引擎開發的測試工具,新的 Superposition 1080p High 測試中,大家的表現都在平均 80 fps 左右,而在舊的 Heaven 與 Valley 測試中,雖說有著高低差,但整體差距較小。


    ↑ UNIGINE Benchmrk,分數越高越好。


    AMD Ryzen 7 2700、R5 2600 超頻性能測試

    上述測試發現 Ryzen 7 2700 在主機板預設並採用附贈風扇下進行測試,整體結果稍有點不理想,這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附贈的散熱器,非 X 的這兩顆給的散熱器都相當入門,倘若換成更好的散熱器,亦可發揮出 Ryzen 7 2700 與 R5 2600 的完整實力。

    手動超頻測試,則將散熱器都改為 Noctua NH-D15,並透過 Ryzen Master 來進行超頻設定。Ryzen 7 2700 超頻 4.1GHz 時電壓可控制在 1.475V,若超頻到 4.2 可拼 1.55V,但考量到完整測試,遂以 Ryzen 7 2700 4.1GHz 進行測試。而 Ryzen 5 2600 同樣以 4.1GHz、1.45V 進行測試。

    從超頻總表可輕易發現,手動超頻(換上更好的散熱器)之後 Ryzen 7 2700 的性能與 2700X 差距其實並不大,並且比起預設測試性能還要再好上許多;至於 Ryzen 5 2600 也有同樣的結果,性能在提升了一些。


    ↑ 超頻比較總表。


    ↑ CPU-Z Bench,分數越高越好。


    ↑ CPUmark99,分數越高越好。


    ↑ wPrime,秒數越低越好。


    ↑ CINEBENCH R15 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 Corona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 V-Ray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越快越好。


    ↑ PCMark 10 分數越高越好。


    ↑ 3DMark,分數越高越好。


    主流遊戲性能測試 / 性能相近與上代相似

    遊戲測試,繼續使用《鬥陣特攻》、《俠盜獵車手 V》、《Far Cry 5》與《絕地求生 PUBG》等四款遊戲來測試,遊戲都設定在 1080p 解析度、特效全開的狀況進行測試。

    《鬥陣特攻》表現上各有高低,但整體性能差異不大;《俠盜獵車手 V》相對下就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但 R7 2700 還維持在平均 103 fps,而 R5 2600 則平均 98 fps。

    《Far Cry 5》則是 R7 2700 與 R5 2600 平均 97 fps、94 fps,與兩顆 X 系列稍有差異。《絕地求生 PUBG》也是同樣狀況,這兩顆的平均性能稍有落差,但不大到影響性能。


    ↑ 遊戲性能測試。


    溫度功耗測試

    由於此次測試使用的散熱器各有不同,Ryzen 7 2700X 採用 Wraith Prism 散熱器、2700 使用 Wraith Spire (LED)、Ryzen 5 2600X 採用 Wraith Spire、2600 則是 Wraith Stealth,而對照組的 i7-8700K 則是使用 Intel TS15A 散熱器。

    從測試來看,待機大家都在 40°C 左右,而 Prime95 測試方面,由於 R7 2700 的 Wraith Spire 散熱器導致測試時降頻至 3.3GHz,才顯得燒機溫度 69°C 較低;與之相比 R5 2600 測試時維持在 3.6GHz 燒機溫度來到 88°C。

    至於 Time Spy Stress Test 模擬遊戲測試,對 CPU 溫度影像並不會太大,但整體來看除 2700X 的散熱器之外,其餘的三顆建議可使用更好的塔扇或 AIO 水冷,讓處理器的性能可完整發揮。


    ↑ 溫度測試。


    整平台功耗測試,待機時普遍都在 80W 左右,而在 Prime95 燒機時,因為降頻的關係 R7 2700 功耗僅 158W 與 R5 2600 相當;至於 Time Spy Stress Test 這兩顆都維持在整平台 240W 左右。


    ↑ 整平台(電腦)功耗測試。


    總結

    此次測試的兩顆非 X 系列的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 R7 2700 與 R5 2600,雖說搭配原廠提供的風扇進行預設測試,整體性能表現並無法完整發揮處理器該有的性能,這也在超頻測試之後可見到,性能有著更明顯的提升。

    Ryzen 7 2700 在手動超頻後可力拼 2700X,但相對的信仰散就 2700X 這顆 RGB Wraith Prism 最好看、散熱好,就看玩家怎麼抉擇,直接上 2700X 衝信仰,或者 2700 換散熱器開超頻拼性能。

    Ryzen 5 2600 相對來說同樣原廠扇,能提供基本的性能,若換上更好的散熱器,更可將處理器性能完整發揮;AMD 提供散熱器算是美意,但各位玩家想要性能記得再自行升級散熱器,當然除 2700X 這顆信仰在美觀與散熱表現上都有不錯的水平。

    第 2 代 AMD Ryzen 處理器,不僅讓性能再次提升,時脈也進步到 4.1-4.2GHz 的基礎,讓玩家不僅獲得更多的核心與更好的運算能力,再加上價格與 Intel 陣營有著相當好的競爭力。

    而搭配 X470 免費贈送的 StoreMI 軟體,讓玩家可將既有 SSD + HDD 組合成大容量磁碟來使用,這也算是 X470 的特點之一,至於未來的 B450 是否會有這好康就不一定了;接下來 AMD,會在補齊入門 B450 主機板,以及下半年的第 2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屆時在帶大家感受 AMD Ryzen 線程撕裂者的強悍之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2-22 17:17 , Processed in 0.129820 second(s), 58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