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shadowsfall
查看: 9243
回復: 0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REVENGER PRO 4K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極致電競滑鼠 體驗無與倫比的精準與操控力,Revenger Pro 4K為追求卓越 ...

FSP MP7 Black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散熱效能 [*]先進的反重力熱管 [*]雙塔風扇,極靜設計 [*] ...

SAMSUNG T7 Shield 移動固態硬碟

[*]超快的移動固態硬碟,比傳統外接 HDD 快 9.5 倍 [*]堅固的儲存 ...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電源類 PSU] FSP 全漢皇鈦極 V Hydro PT 白金 750 瓦電源供應器測試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shadowsfall 發表於 2018-4-10 22: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能源議題一直是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在 3C 產品上如何持續提升電源使用效率也一直是廠商開發很重要的研發起點。電源供應器也是如此,雖然電源供應器的輸出品質與效率並沒有劃上等號,且目前消費市場的入門電源來說銅牌轉換效率也還是相當大宗,並不是相當理想;但從裝機主流開始從白牌移向銅牌的轉變可以看的出來主流裝機指定品項的轉換效率的還是有在逐步上升,這也是好事一樁。受惠於主流電源拓樸以及整流元件的進步,大瓦數產品的部分也近年也從金牌開始逐步推進到白金級以上,甚至高階產品的鈦金也都不算稀少。

當然,白金、甚至鈦金電源產品大部分都位於比較高階產品的位置,元件的要求讓售價自然也比目前主流的金牌產品高一些。不過全漢前一段時間推出了達到白金效率的 Hydro PT 系列產品,瓦數落在 550-750W 間,更換目前稍嫌老舊的 Aurum 92+ 皇鈦極產品,銜接目前中高瓦數部分的產品的空缺,也讓使用者在這個區塊有著更高效率的產品可以做選擇。使用了線材全直出的設計。

從 Hydro PT 這個名字可以知道,這顆電源應該是使用了 Hydro 系列的 LLC+D2D 架構,但在台的中文名並沒有採取 Hydro X、Hydro G 所使用的”爵士”之名,而是取名為皇鈦極 V,V 當然是指了 Value 這單字,取名的用意是可以理解,但在命名上,個人比較不偏好這個名字,文末會在稍微提一下看法。這次入手的是 750 瓦版本,也是系列中的最高瓦。

產品外包裝:說明產品性能、特色諸元,外盒上也表明提供了 10 年保固期。側標、背面則是說明了線材插頭配置數量,與電源內裝特點展示。





包裝內除了電源本體以外,其他配件包含保固書、說明文件以及裝飾用側蓋貼紙:


電源本體一覽:


電源為單路 12V 配置,最高輸出 750W。3.3V、5V 各 20A,合併最高 120W 。


線材配置:皇鈦極 V 使用直出線設計、配置全漢產品已經很常見的扁線,750W 版本給了 10 個 SATA 裝置。


電源風扇網使用了特殊造型設計,中心貼有代表 Hydro 的 H 字樣。特殊的風扇濾網造型理論上能夠增加進風量、降低風切聲,不過風扇往外圍間距過寬,可以將略小於手指粗度的筆刀刀柄放入,有著安全上的疑慮:



電源風扇使用了永立 MGA13512XF-A25 135mm FDB 風扇:


電源內部架構:使用了 LLC+D2D 拓樸。佈局風格上與 Hydro X 相當接近,系出同門。


IEC Inlet 與 EMI 部分:IEC 插座上已配置 一組 Y 與 X 電容,進入到電源 PCB 上先經保險絲,後經過一組 NTC、MOV 元件,後進入二級 EMI Filter。藍色 TE Connectivity 繼電器會將 NTC 元件在開機啟動後切斷以提升使用效率。在第二個EMI共模電感的 footprint 位置,可以看到有個 GT 標示,意為Glass Tube 氣體玻璃放電管,Hydro PT 將其實裝於第一個 EMI CHOKE 之下。





橋整加有散熱鰭片輔助散熱。APFC電感懸空安裝,下方裝有兩顆APFC電路用 Vsense 電阻,節省安裝空間:



AFPC 電路部分使用 Infineon ICE2PCS02 控制器,以及三顆 TOSHIBA TK20A60W MOSFET:



LLC 諧振電感與一次側 Current Transformer 比流器:


主控制器為虹冠 CM6901T2X,整合一次側與二次側同步整流控制:


主控制器子卡背面:另外看到下方空焊處是用來供模組化接線板使用,這樣的可能性似乎讓未來全漢也能推出短身模組化電源露出一點可能性。


主電容使用了兩顆 Rubycon MXH 330uF,420V 並聯,能提供足夠的 Hold-up Time:


LLC 半橋 Main Switcher 晶體使用了 ST  STF26NM60N MOSFET:


5VSB使用了高整合度的控制器 SC1225K,全漢較高效率的產品算是相當廣泛的使用。5VSB 同樣使用了同步整流方式,SC1225K 上方的鍍錫銅板就是用來對5VSB MOSFET 解熱之用。


主變壓器與12V同步整流散熱片:同步整流晶體位於PCB底部,散熱片上方固定有風扇溫控的熱敏電阻:


二次側電解電容部分為全日系,主要為NCC KZE 電容,另外散見 Rubycon ZLH、YXG等品項:


3V3、5V 控制器使用相當常見的 Anpec APW7159C,照片中無法看清的 D2D 同步降壓切換晶體則是Infineon BSC0901NS,1H2L 配置:


固態電容的部分:12V 使用 Teapo CG 與輸出電解電容形成 CLC 濾波組態,D2D VRM 的部分則是使用 FPcap 輸入,Capxon PL 輸出



PCB 背面:整體敷錫均勻,做工算是整齊,該做的鋸齒狀 Spark Gap 也有。


主要的同步整流晶體為 TOSHIBA TPHR8504PL MOSFET,一旁 Infineon IRFR1018E 則是提供 5VSB 整流。



Si8233BD IC 用來提供控制器信號隔離驅動,IC 下方可以看到有著高壓隔離的 PCB Cutout:


PI SEN013DG IC 主要用來在待機狀態下切斷 PFC 控制器的 Vsense 回授控制電阻,進一步降低功耗損失:


外殼底部導熱膠穿過塑膠片開口與外殼接觸,用來輔助同步整流電晶體進行散熱:


PS223H 用來提供電源管理與電壓、電流監測保護:


簡單介紹之後就開始進入測試。測試部分,使用了 i7-5960X 不超頻,以及單張 Geforce GTX 980的組合來測試系統負載下的電壓測試,使用電表來進行記錄。



測試分為低負載、高負載兩種狀況,低負載透過只針對 CPU 進行測試產生,高功耗狀況則是將 GTX 980 執行 FURMARK 來加入負載。負載分佈也是以12V為主。

低負載:依序為 CPU EPS、PCIe 12V、ATX 5V、ATX 3.3V 接頭電壓


高負載:依序為 CPU EPS、PCIe 12V、ATX 5V、ATX 3.3V 接頭電壓





白金級效率產品總歸是較高位的產品線,也因此可以看到皇鈦極 V 在用料部分都是相當不錯的,基本上都使用目前屬一線的廠商製品,為了提升轉換效率也使用了特性比較佳的元件,反映到實際上的穩壓性能表現也相當不錯。做工部分也相當整齊,先前 Hydro X 系列溫控線走線固定過緊的小問題也有所解決,除了一些使用者比較想要的模組化 feature 以外,皇鈦極 V 的內在是算相當好的。本體提供了兩年內換新,第三年起視情況更換良品或是原件維修共長達 10 年的保固期限,價格上還是很不錯的。


話雖如此,Hydro PT 雖然使用了 LLC+D2D 這樣主流的電源架構,但在中文命名上,卻還是接續了主動鉗位加上AC-DC 轉換的 Aurum 系列產品所使用的 “皇鈦極” 之名。當然同樣是白金轉換效率使用皇鈦極的名號是完全合情合理,因為直出線材而加上了 Value 的 “V” 後綴也是可以接受,但考慮到 Aurum 鈦極架構在生命週期末常出現的相容性問題,不免會給一般消費者在性能、相容性上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個人還是覺得使用爵士系列作為命名會比較好一些,一來有架構上的脈絡可尋,二來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會比較好一些。

另外風扇濾網的部分,為了提高進風量而使得風扇濾網外圍的間距較大,產生誤觸扇葉可能的疑惑。雖然以目前常見的下置電源配置來說,誤觸的機會相對較低,但總歸是與使用者安全有關,再設計上還是能做的更好;最後也是已經提出很久的問題,Hydro 系列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提供了貼紙可供使用者搭配,但系列推出至今並沒有提供貼紙模板下載,讓消費者自行修改揮灑創意後印出,相信若能夠提供的話,應該能夠讓 Modder 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而不是裡面送什麼就只能貼什麼這樣子。

大致來看,Hydro PT 在性能、做工上相當的不錯,對得起價格與定位,不過一些外在的產品決策都能夠做的更好。

以上就是全漢 Hydro PT 皇鈦極V 電源的簡單測試與心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5-1-9 23:44 , Processed in 0.156315 second(s), 30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