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50711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桌機筆電 Desktop & Notebook] ASUS ROG Zephyrus GX501 電競筆電測試報告 / 西風之神 扭轉平衡 [XF]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asus-zephyrus-1.jpg


火箭科學 Max-Q,當火箭將臨界最大動態壓力(Q)點時,必須降低火箭動力直到通過 Max-Q 後在全速飛行。華碩 ROG 團隊成功的將 NVIDIA Max-Q 火箭科學的精神,刻畫至輕薄電競筆電當中,首款 17.9mm 厚度搭載 NVIDIA GTX 1080 Max-Q 的電競筆電就此誕生,「ROG Zephyrus GX501」西風之神,當前輕薄、性能兼具並安靜的電競筆電。

規格
處理器:Intel Core i7-7700HQ
晶片組:Intel HM175
記憶體:16 GB DDR4 2400MHz SDRAM(Max 24GB)
螢幕:15.6\" (16:9) LED backlit FHD (1920x1080) 霧面顯示器、120 Hz w/ G-Sync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GTX 1080 with Max-Q 設計
儲存系統:1TB PCIE Gen3X4 SSD
鍵盤:全尺寸背光鍵盤
WebCam:HD 網路攝影機
網路功能:Wi-Fi Integrated 802.11 AC(2x2)、Bluetooth V4.1
連接埠:麥克風輸入、耳機輸出、Type C USB3.1 GEN2 Thunderbolt、4 x USB 3.0、HDMI 2.0、DC In
音效:Stereo 2W Speakers、陣列麥克風、ASUS Sonic Studio
電池:4 Cells 50 Whrs 鋰電池
電源 DC:19.5 V DC, 16.9 A, 230 W
尺寸:37.9 x 26.2 x 1.69 ~1.79 cm
重量:2.25 kg


ROG Zephyrus GX501 電競筆電開箱

西風之神 ROG Zephyrus GX501,在 17.9mm 的厚度、15.6 吋的機身中,配置了 Intel Core i7-7700HQ 四核心處理器,以及 NVIDIA GeForce GTX 1080 with Max-Q 設計之顯示晶片,並標配 16GB DDR4 記憶體,更可擴充至 24GB,硬體規格上無疑是電競筆電中的旗艦款產品。

顯示器採用 15.6 吋 LED 背光 FHD 1920x1080 霧面面板,並有著 120Hz 更新率與 NVIDIA G-Sync 顯示技術,讓玩家感受最流暢、細膩的遊戲體驗;筆電儲存空間,採用 M.2 1TB NVMe SSD,讓玩家有著極高速的儲存性能,以及 1TB 空間足夠安裝數 10 款 AAA 遊戲。

此次筆電的鍵盤配置更為特別,將鍵盤至於筆電 C 件邊緣,並有著全尺寸背光按鍵,這樣的設計更動,無疑是為了讓筆電有更好的散熱表現;由於筆電僅 17.9mm 厚度,則需放棄 RJ45 網路埠,而筆電配件中則提供 USB - RJ45 網路卡,並有著雙頻 2x2 802.11ac Wi-Fi 與藍牙 v4.1 連線。

餘下的連接埠、音效與電池,規格已成列於上方供各位參考,而其中需提及的則是,Zephyrus GX501 搭載 Thunderbolt 3 支持 USB 3.1 gen2 與影像輸出功能;規格描述如上述所言,但 Zephyrus GX501 的外觀、機構與散熱設計,才是讓 Zephyrus 風起雲湧的功臣,接著透過開箱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Zephyrus GX501 的各項設計。


↑ 筆電採用著素黑的外盒包裝,上頭則有著紅色的 ROG logo 字樣。


↑ 開啟後,內盒內擺放著 Zephyrus GX501,以及相關的配件與 SICA 滑鼠。


雙髮絲 新設計 衝突美感

今年 ROG Zephyrus GX501 的誕生,帶給了 ROG 筆電一個全新的映象。Zephyrus GX501 的設計理念,就在於「性能」、「輕薄」兩者間的平衡,因此在外觀設計上,以一道斜切髮絲紋代表著「性能」、另一道垂直髮絲紋則是代表著「輕薄」,讓兩者在筆電表面(A 件)的對角線交會產生衝突,畫出一刀俐落的決心,取得性能與輕薄的平衡點。

這設計讓筆電的表面(A 件)有著更引人注目的衝突美感,這更是今年高階產品的象徵,這設計亦在 ROG GL703 與 GL503 當中呈現;A 件並非完整的長方形,在下緣處有著等邊梯形的造型,這除了美觀外亦是讓 A 件開啟後不干擾筆電散熱的氣流。


↑ 筆電表面(A 件)的雙髮絲紋設計有著衝突美感,並是今年高階 ROG 筆電的新映象。


↑ A 件髮絲紋會因應不同光線呈現出不同的色澤;而下緣處的等邊梯形,除了美觀亦有考慮的散熱所設置。


↑ 螢幕掀開後,在下方透過 E 件撐起筆電,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


筆電內部,於顯示器(B 件)設計上較為簡易,造型則與既往 ROG 筆電類似,採用 15.6 吋 LED 背光霧面 FHD 1920x1080 解析度之顯示器;顯示器上方則配置 HD 網路攝影機與陣列麥克風。

或許會有玩家認為,如此高階的筆電為何不提供 4K 2160p 高解析度?就筆者的觀點來看,桌上型的 NVIDA GTX 1080 Ti,在執行 AAA 遊戲、4K、高畫質設定時,都無法讓遊戲每一幀都維持在 60 fps 以上,配了 4K 也只不過在追逐規格而已。

另一方面,15.6 吋 4K 解析度,那點距這麼密集更難看出 4K 的細膩;因此 ROG 選擇是 1920x1080 解析度,並有著 120Hz 的高更新率與 NVIDIA G-Sync 顯示技術之面板。120Hz 意謂著每秒可刷新 120 次畫面,讓玩家可觀看更為順暢的遊戲影像;G-Sync 則是讓顯示器更新率與遊戲 fps 同步,造就最順暢、不停頓、抖動的遊戲體驗。


↑ 筆電開啟後,螢幕這側相當簡潔,而下移的鍵盤更讓 GX501 顯得獨特。


↑ 顯示器採用 AUO 的 AUO42ED IPS 面板,有著 120Hz 更新率與 G-Sync 技術。


↑ 於 NVIDIA 控制面板中,可調整解析度與更新頻率,面板色彩為 8bpc。


↑ G-Sync 設定頁面,預設為啟用 G-Sync 顯示技術。


AAS 設計 - 鍵盤下移 上方進氣

ROG 替 Zephyrus GX501 的機構、風扇、散熱鰭片與熱導管設計,取了 AAS(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的名稱,換句話說 AAS 包含著上述各項設計,首先就先從機構 - 鍵盤下移、上方進氣這點來介紹。

筆電鍵盤處(C 件),以往都是鍵盤在上,下方則有著觸控板與手托的空間,但 Zephyrus GX501 則顛覆以往,為了帶給筆電更好的散熱,因此將鍵盤下移至 C 件邊緣,並在上方配置細小的開孔,讓風扇可從 C 件表面吸納冷空氣。

而上方的細孔,大至分布於 ROG logo 旁、右側電源開關與左側此三個位置,這配置則是 AAS 散熱的一部份。


↑ 筆電鍵盤下移至邊緣,騰出上方的空間,透過細微的開孔,讓風扇可吸納筆電上風的冷空氣。


↑ ROG logo 旁散佈著細小的開孔。


↑ 右側電源開關旁亦有著這設計。


↑ 左側同樣也有。


筆電的鍵盤,受限於整體 17.9mm 的厚度,因此難以加高按鍵行程,鍵盤配置 100% 全尺寸鍵盤,以及加寬的空白鍵,但鍵盤的按鍵配置上則有些更動,例如左 Shift 旁多了倒斜線按鍵,左側 Shift、Alt 為 1x 寬度,並配有 Fn Key 與鍵盤背光功能。

鍵盤手感尚可,但鍵盤的按鍵配置並不理想,若可讓左側 Shift 2x、Alt 1.5x 寬度,更可讓玩家在遊戲時更好操作;在鍵盤的左右兩側,則配置了雙聲道 2W 揚聲器,並搭配 Sonic Studio 音效技術;而筆電 C 件的邊緣,則有著電漿銅的鑽切設計,讓筆電邊角更顯得尊貴。


↑ 鍵盤配置,左 Shift、Ctrl 皆為 1x 寬,遊戲時需要習慣這配置。


↑ 鍵盤右側,並排了觸控板,更可讓觸控板成為數字鍵盤,這設計巧思值得讚賞。


↑ 筆電 C 件邊緣,有著電漿銅鑽切設計,讓整體質感再加分。


↑ 筆電啟動後,可透過上方硬體按鍵,切換觸控板、數字鍵盤功能;觸控板左右鍵則是獨立按鍵設計。


AAS 設計 – 墊高 E 件 隱藏氣流

當 Zephyrus GX501 掀開螢幕時,會利用螢幕的轉軸,撐起筆電底部的 E 件,讓筆電墊高了 7mm 的高度,以利冷空氣可從筆電底部進入散熱系統。以往,筆電以表面(A 件)、螢幕(B 件)、鍵盤(C 件)與底殼(D 件)稱之,而 GX501 則加入墊高底部的 E 件設計,這亦是 AAS 散熱設計的一環,讓筆電可從上方、底部吸納冷空氣。

這設計不是為了潮,而是為了散熱所打造的巧思。


↑ 筆電掀起後,會透過螢幕轉軸撐起底部的 E 件。


↑ 從側面則可看見底部的 E 件。


那在 E 件開啟後筆電內會有更多的灰塵嗎?關於這點,ROG 團隊亦有思考到此問題,其實筆電的底殼(D 件)還是完整的包覆內部的零組件,而 E 件撐起的則是更多的氣場,讓風扇可吸納空氣。

因此,於筆電配件中,則提供了有著 ROG Logo 的十字螺絲起子,只要將 E 件前方的 4 顆螺絲鬆開,即可將 E 件從轉軸中取下,並替風扇清理內部灰塵。


↑ 筆電底部,仔細看最外側 D 件螺絲,採用 6 角星形螺絲,而 E 件則是十字螺絲。


↑ 鬆開底部的螺絲即可取下 E 件。


↑ 取下 E 件需注意轉軸處的卡扣,抓好角度往前推即可取下 E件。


↑ 筆電左側風扇,風扇整個裸露在 D 件,且風扇外殼採用鋁合金成形的外殼,因此無須擔心零件強度。


↑ 筆電右側風扇。


↑ 筆電螢幕轉軸連帶著 E 件撐起器,因此無須擔心 E 件開闔的耐用度。


AAS(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全面的散熱設計

總結來說,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AAS),其代稱了機構、風扇、散熱鰭片與熱導管設計。

從上述機構來看,Zephyrus 筆電的鍵盤 C 件,與以往不同將鍵盤下移接近邊緣,而空出 C 件上半部,讓散熱模組、導管、風扇通過,並在表面透過細微的開孔,讓筆電可從上側進風;另一方面,在筆電的底部 D 件,墊高了 7mm 的空間,讓筆電底部也可吸納冷空氣;至於筆電的廢熱,則通過筆電後方與左側的散熱鰭片處排出。


↑ Zephyrus 進出風流示意圖,進風從筆電上方與底部進風,而熱風則從機身側面的散熱鰭片吹出。


↑ 風扇與散熱模組的配置。


而在這 17.9mm 的厚度下,會導致風扇與筆電表面(C 件)過於接近,導致進風量不足,且會受到熱輻射影響,讓吸引進來的冷空氣變熱而降低散熱效果;因此,Zephyrus 採用全新設計的風扇模組設計,風扇採用鋁合金成形的外殼,整合散熱零件覆蓋等設計,並讓風扇表面帶有「曲面」造型,以及導風柱墊高空間,讓風扇的氣場更好帶進更多的氣流。而扇葉更是採用液晶聚合物(LCP)射出成形,讓扇葉厚度減少 33%,因此可加入更多的扇葉,將風扇氣流提高至 26%。


↑ 實際 Zephyrus 內部散熱模組擺設,整組散熱結構位於 C 件上方,而非傳統筆電的底部 D 件處。


↑ 風扇近看,可看出表面有著曲面與導熱柱設計,更能讓風扇帶入更多的風流。


而 Zephyrus 的散熱鰭片,位於後方左右兩側,以及左側前方,共計三組散熱鰭片,鰭片厚度僅 0.1mm,不僅可減少空氣阻力,並加入更密的鰭片增加散熱面積;散熱模組上有著 5 根散熱導管,通過 CPU、GPU 與供電模組,通過 3 組散熱鰭片、2 顆散熱風扇進行散熱。


↑ 散熱鰭片位於筆電後方側面左右兩側,以及左側前方。


Zephyrus GX501 筆電 I/O 連接埠配置

在這輕薄的設計下,I /O 連接埠必定有所犧牲,像是 RJ45 網路埠首當其衝,但在配件中則提供 USB 轉 RJ45 網路卡;而筆電的 I/O 配置上,左側有著散熱鰭片、DC In、HDMI 2.0、2 組 USB 3.0 與 3.5mm 耳機/麥克風複合接頭;右側則有著 USB 3.1 Type C Gen2 與 Thunderbolt 3 連接埠根 2 組 USB 3.0。

老實說,筆電 I/O 給到 4 組 USB 3.0 連接埠已相當夠用,給到一組 USB Type C Thunderbolt 3 更是充裕,單一個這介面更可擴充 DisplayPort、RJ45、USB 等介面,只不過玩家可能需要自行添購 ASUS Universal Dock,即可擴充筆電 I/O 功能。


↑ 筆電左側多開了一組散熱鰭片與開孔,左側有著 DC In、HDMI 2.0、2 組 USB 3.0 與 3.5mm 耳機/麥克風複合接頭。


↑ 筆電右側 USB 3.1 Type C Gen2 與 Thunderbolt 3 連接埠根 2 組 USB 3.0。


而筆電的前方,還未開啟筆電時,則可隱約看見 C 件上的鑽切,以及左下的 ASUS 字樣;筆電後方,則有著電漿銅配色的散熱孔,中央則印著 Zephyrus 字樣。


↑ 筆電前方,可隱約看見鑽切設計。


↑ 筆電後方,則有著電漿銅的散熱孔。


Zephyrus GX501 筆電配件

筆電配件算是較為基本,僅腕墊、螺絲起子、變壓器、USB-RJ45 網卡與 SICA 電競滑鼠。少見筆電會提供腕墊,主要原因在於 Zephyrus GX501 將鍵盤下移後,使得玩家再操作筆電時,需要將筆電擺在桌子中央偏後的位置,這樣才能讓手臂平放餘桌面上,不像一般筆電可至於桌緣,透過 C 件的手托擺放手臂。

因此為了讓玩家操作上更舒適,因此提供了腕墊,讓玩家手腕處不會因為 17.9mm 的高低差,導致手腕酸痛。


↑ 鍵盤下移少掉了手托的空間,因此可透過腕墊來讓手腕更舒適。


筆電變壓器,則是採用 230W 輸出 19.5V, 11.8A 變壓器,重量約 800 多克左右,相對於輕薄筆電來說這變壓器算重,但若是電競筆電的範疇則是基本。


↑ 筆電 230W 變壓器。


↑ 筆電提供的 USB-RJ45 網路卡。


↑ 筆電開機後,鍵盤有著背光,搭配 ROG SICA 電競滑鼠。


Gaming Center操控電腦各式功能

筆電搭配的軟體,則是使用 ROG 的 Gaming Center,可觀看裝置資訊與目前 CPU、GPU 的時脈,以及 HDD(SSD)、RAM 的使用狀況;介面下方,更有著各式設定功能與程式捷徑。


↑ Gaming Center,可讓玩家快速了解筆電狀況。


↑ 鍵盤燈光客製化,功能還不到 AURA RGB 效果。


↑ ROG GamerFirst IV 軟體,可用來優化網路封包,並分配不同應用使用 Wi-Fi 或 Ethernet 的路由規劃。


↑ Sonic Studio II 音效強化軟體。


ROG Zephyrus GX501 效能測試

測試前,或許亦有不少玩家,想知道 NVIDIA GTX 1080 with Max-Q 設計的 GPU 頻率。到底 Max-Q 賣的是什麼藥?

以往電競筆電都偏向「效能」面向,都會給予 GPU 更多的電源與瓦數,以換取峰值效能(Peak Performance),但這卻不是性能與輕薄兼具筆電所追求的設計;而 Max-Q 則是在探討峰值效率(Peak Efficiency),這峰值能帶給玩家應有的高效能,以及更薄與更安靜的電競筆電產品。

而要達成 Max-Q 的峰值效率,除了整合機構、風扇、散熱鰭片與熱導管等零組件,亦針對 GPU 供電、時脈作了些調整,讓一台 17.9mm 厚度的電競筆電,可擁有 GTX 1080 應有的性能。


↑ 峰值效率(Peak Efficiency),帶給玩家足夠的效能,以及輕薄、安靜的電競筆電。


↑ 以往電競筆電所追求的峰值效能(Peak Performance),受限於筆電供應的瓦數限制,即使再多的電效能提升也是有限,不如退一步打造出更性感的產品。


CPU-Z:Intel Core i7-7700HQ 4C8T 處理器,運作時脈為 2.8GHz,可 Turbo 至 3.8GHz;筆電晶片組則是使用 H175;記憶體則是雙通道 16GB+8GB 2400MHz(推測 8GB 記憶體建置於主機板上,16GB 則是採 SODIMM 擴充)。


↑ CPU-Z 資訊。


GPU-Z:NVIDIA GeForce GTX 1080 with Max-Q Design,GPU 核心代號 GP104 與桌上型相同,有著 2560 CUDA 核心,但 GPU 基本時脈 1297MHz,Boost 加速時脈則是 1436MHz,比起一般 GTX 1080 核心時脈還要低;視訊記憶體則是 8GB GDDR5,記憶體頻寬 10Gbps。


↑ CPU-Z。


CPUmark 針對處理器單核心運算能力評分,Core i7-7700HQ 獲得 612 分。而 Cinebench R15 測試,分別針對顯示卡的 OpenGL 與 CPU 的多核單核運算進行測試,OpenGL 性能有著 96.70 fps;處理器多核心運算 723 cb、單核心 142 cb。


↑ CPUmark。


↑ Cinebench R15。


Sandra 性能指標測試,Zephyrus GX501 獲得 24.01kPT 整體表現相當出色。


↑ Sandra 性能指標測試。


AIDA64 快取&記憶體測試,採用雙通道 8GB+16GB 2400MHz DDR4 記憶體,效能上記憶體讀取 32675 MB/s、寫入 35683 MB/s、複製 28949 MB/s、延遲 75.2ns。


↑ AIDA64 快取&記憶體測試。


影音轉檔測試,此測試透過 CPU 計算編碼,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測試,轉檔速度平均 24.8 fps;而 X265 測試則是平均 15.5 fps。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Zephyrus GX501 採用 Samsung SM961 1TB NVMe M.2 SSD,透過 Crystal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3362MB/s、寫入 1860MB/s。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測試,循序讀取 2569.64MB/s、寫入 1723.91MB/s;4K QD16 測試讀取 182K IOPS、寫入 323K IOPS,整體儲存效能相當足夠。


↑ CrystalDiskMark。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PCMark 10 測試,獲得總分 6197 分,於 Essentials 基本電腦測試中獲得 7,363 分,整體電腦在程式啟動、視訊會議、網頁瀏覽等基本操作上相當順暢;而在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中,則獲得 7,090 分,於試算表、文書輸入等操作表現上也相當順暢;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獲得 6,463 分;而 Gaming 遊戲上則獲得 11,814 分。


↑ PCMark 10。


在實際運行遊戲之前,先透過 3DMark Fire Strike 來衡量 GX501 遊戲繪圖效能。Fire Strike 鎖定 AAA 等級 DX11 API 的高效能測試,在預設 1080p 解析度下,Fire Strike 獲得 14,492 分,接著解析度提升至 1440p 的 Extreme 則獲得 7,999 分,最高需求 2160p Ultra 測試獲得 4,183 分。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 3DMark Time Spy 5,639 分。


VRMark 測試,基本效能的 Orange Room 獲得 7,858 分,有著不錯的 VR 所需之效能;高需求的 Blue Room 測試則獲得1,876 分。


↑ VRMark Orange。


↑ VRMark Blue。


而 Unigine 遊戲引擎的 Heaven 測試於 Extreme 設定下獲得平均 120.8 fps、Valley 平均 73.5 fps,而最新的 Superposition 測試 1080 Extreme 則是平均 26 fps。


↑ Unigine Heaven。


↑ Unigine Valley。


↑ Superposition。


ROG Zephyrus GX501 遊戲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皆以 FHD 1080p 解析度進行測試,而遊戲都調整至特效最高,來測試 Zephyrus GX501 的最終遊戲效能,此次挑選《鬥陣特攻》、《俠盜獵車手V》、《鐵拳 7》、《質量效應:仙女座》、《看門狗 2》與《火線獵殺:野境》等 6 款遊戲進行測試。

《鬥陣特攻》在自定花村戰役中,有著平均 91 fps、最低 73 fps 的高表現;而《俠盜獵車手V》亦有著 96 fps 的平均表現;而屬於移植遊戲的《鐵拳 7》則相當容易,達到穩定的平均 59 fps。

《質量效應:仙女座》在 Ultra 設定下,可達到平均 93 fps 的表現,而最低幀則維持在 63 fps 以上;只不過 Ubisoft 的《看門狗 2》則勉強達到平均 60 fps、最低 42 fps 表現,而《火線獵殺:野境》就來到平均 46 fps、最低 29 fps。


↑ 遊戲效能測試。


ROG Zephyrus GX501 散熱測試

筆電散熱方面表現,於待機時幾乎聽不見風扇運轉聲,CPU / GPU 溫度都在 45℃ / 46℃,而當使用 FurMark 1080p@4XMSAA 測試 30 分鐘下,CPU 溫度來到 92℃、GPU 溫度則是 83℃,待筆電溫度降下來之後,接著使用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測試 20 loop,CPU 溫度測得最高 94℃、GPU 則是 83℃。

而測試燒機時,筆電風扇加上環境噪音約 55dB 以下(環境噪音約在 45-50dB,燒機測得噪音來到 50-55dB);而燒機的同時,筆電  C 件表面最高溫,出現於 ROG logo 左側約 50℃,鍵盤處都在 37℃ 左右。


↑ 溫度測試。


ROG Zephyrus GX501 續行力測試

筆電採用 4 Cells 50 Whrs 鋰電池,透過 PCMark 8 Work 進行續行力測試,測試時螢幕亮度設定為 50%、Wi-Fi、藍牙都開啟狀態,筆電總計運行 2 小時 4 分鐘,剩下 20% 電力時停止測試,這續行力對電競筆電來說還算可接受,畢竟內裝是 i7 + GTX 1080。


↑ 續行力測試。


總結

ROG Zephyrus GX501 在外觀上有著全新的視覺設計,輕薄與性能所產生的衝突,成為筆電表面的雙髮絲紋設計,帶著衝突美感的視覺設計,筆電鍵盤 C 件亦有著鑽切點綴,讓 GX501 在外觀上有著成為一代「經典」設計的條件。

而 ROG 團隊為了替 GX501 解熱,以使出渾身解數,將鍵盤下移、E 件墊高,都是為了讓風扇能引入更多的冷空氣,配置 3 組散熱鰭片與雙風扇進行散熱,風扇亦從新打造金屬外框、高密度扇葉,整體散熱表現可圈可點,噪音表現更是出色;實際測試下 GPU 溫度控制相當好,都可穩定在 83℃,但 CPU 溫度則會來到 94℃。倘若能將 CPU 壓制 90℃ 以下,這台散熱設計即是臻至完美。

性能方面,Max-Q 的設計需衡量峰值效率(Peak Efficiency),讓筆電有著高性能、輕薄與安靜,因此 GPU 時脈設定較一般 GTX 1080 還低,但 GX501 還是將 GTX 1080 該有的性能給展現出來,執行 AAA 遊戲都可特效全開平均 60 fps 以上,但若遇到真吃效能的遊戲,還是能維持在平均 30 fps 以上,性能方面已足夠玩家遊玩各式 AAA 遊戲。

輕薄、性能兼具的西風之神,扭轉兩者平衡,讓電競筆電不在厚重,當代搭載 GTX 1080 的最薄筆電 ROG Zephyrus GX501。


↑ 筆電 A 件上的 ROG logo,會透過螢幕背光亮起微弱的紅點燈光。

來源: ASUS ROG Zephyrus GX501 電競筆電測試報告 / 西風之神 扭轉平衡 [XF]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1 01:40 , Processed in 0.126338 second(s), 61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