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50626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O11 VISION COMPACT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迷你身形 三面透視打造精緻PC視野新境界O11 VISION COMPACT 強強聯合 ...

2024 三星SD記憶卡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2024 PRO Plus SD 記憶卡 [*]為專業人士打造 [*]釋放極限速度 [*]多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NVIDIA]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創始版測試報告 / 遊戲光追 AI 就是現在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兩倍效能升、同樣價格售,NVIDIA 新世代 “Ampere” 遊戲顯示卡可說是相當兇狠,兩倍 FP32 核心、第二代 RT Core 與第三代 Tensor Core 更新,再加上 NVIDIA 的推波助瀾之下,讓下半年 AAA 大作紛紛掛上 RTX On 的招牌,而究竟這代效能提升了多少,是否能解 4K60fps 的美夢,光追 AI 遊戲效能又是如何呢!最後,這代該升級嗎?


首發 RTX 3080、9/24 卡皇 RTX 3090 以及殺手 RTX 3070

9/16 解禁、9/17 首發上市的則是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顯示卡,而這代卡皇 BFGPU GeForce RTX 3090 則是 9/24 號上市,至於這代最佳甜蜜代表(性價好)的 RTX 3070 則要等待 10 月 15 日上市。

首先新一代 Ampere 架構顯示卡,由於 FP32 單元翻倍,因此 CUDA 核心翻倍成長,除此之外也同時升級了第二代 RT Core 與第三代 Tensor Core 核心。

首發 RTX 3080 採用 GA102 GPU,分為 6 組 GPC 單元與共 68 組 SM 單元,CUDA 核心則達到 8704 個,第二代 RT Core 68 個、第三代 Tensor Core 272 個,而 Texture / ROP Units 也都有著升級,整體規格對比上代 RTX 2080 有著明顯提升,但這代創始版 GPU Boost 時脈相對較低 1710 MHz;此外,RTX 3080 也升級 10GB GDDR6X 記憶體,有著更高的記憶體頻寬與傳輸性能


↑ RTX 3090、RTX 3080 與 RTX 3070 規格表。


至於 RTX 3070 在 CUDA 核心數量已超過 RTX 2080 Ti,而最終效能如何則要等待 10 月揭曉;BFGPU RTX 3090 則是採用完整的 A102 核心,CUDA 數量高達 10496 個,並有著誇張 24GB GDDR6X 記憶體配置。

總之,這代 Ampere 架構升級在核心規格上有著大幅提升,並且維持著相同定價,RTX 3080 美金 $699 美元起、RTX 3090 美金 $1499、RTX 3070 美金 $499 美元的價格,而台灣 NVIDIA 也給出建議售價:RTX 3090 NT$ 46,900 起、RTX 3080 NT$ 21,900 起與 RTX 3070 NT$ 15,900 起。

這也是為何這代顯示卡,能被玩家所期待,規格效能倍增、價格不變。


↑ RTX 3090、RTX 3080 與 RTX 3070 台灣建議售價。


簡單暴力 Ampere 架構更新重點:FP32 快取翻倍

Ampere 的 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SM)單元,內含著 16 FP32 運算單元,以及另外 16 個可運算 FP32 或 INT32 的混合運算單元,因此一個時脈週期可執行最高 32 FP32 運算,或者是 16 FP32 加上 16 INT32 的運算,而 4 個 SM 分區達到 128 FP32 運算/clock,相較於 Turing 世代則是 2 倍的運算量提升。

隨著 CUDA 運算單元的數量倍增,SM 也加倍 L1 快取頻寬、33% 快取容量提升與 2 倍快取分區大小;而每個 SM 當中也包含 1 個 RT Core 核心,可有著 2 倍 Triangle Intersection 速率提升與 4 個 Tensor Core 核心,有著 2 倍稀疏矩陣運算能力。


↑ Ampere 的 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SM)單元。


↑ RTX 3080 的 GA102 GPU 核心區塊圖。


第二代 RT Core 與第三代 Tensor Core 更新

第二代 RT Core 同樣針對「Bounding Volume Hierarchy(BVH)」演算法進行加速,通過硬體加速 Bbox intersection 與 Triangle intersection 的處理速度,並導入「Motion Blur」硬體加速功能,也就是在 Bbox 與 Triangle intersection 尋找當中,導入 Interpolate tri position(時間)的參數,讓光線追蹤時可根據時間來變化,最終可渲染出具備動態模糊的光線追蹤影像,並讓以往動態模糊光線追蹤效能達到 8x 快的 Ray Traversal。


↑ 第二代 RT Core 導入 Motion Blur 光線追蹤技術。


第三代 Tensor Core 當中採用「Sparse Deep Learning」技術,將以往的稠密矩陣轉化為稀疏矩陣,並分配給 Tensor Core 核心計算,並針對 Sparsity Optimized 優化核心,也因此這代 GA100(A100)與 GA102(RTX 3080)的 SM 單元 Tensor Core 數量降至 4 個核心(TU102 SM 為 8)。

在 Tensor Core 數量降低的狀況下,即便是以往 Dense 實作 GA102(RTX 3080)也有著 128 FP16 FMA 的速度,比起上一代 RTX 2080S 僅 64 FP16 FMA,而當使用 Sparse 算法則可達到 2 倍的運算速度提升。


↑ 第三代 Tensor Core 優化 Sparse Deep Learning。


GDDR6X 記憶體、HDMI 2.1 輸出、AV1 硬體解碼

兩張高階的 GeForce RTX 3080 與 RTX 3090,紛紛採用 GDDR6X 記憶體,使用四位準脈波振幅調變(four-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4),實現 GDDR6X 的突破性頻寬;在一個 250mV 的電壓 Steps 當中,採用 4-level PAM4 調變來乘載資料。

並為了達到最高傳輸效能,通過 Max Transition Avoidance Coding 確保「眼圖」能夠有明確的訊號,而根據不同板子等設計,採用新演算法 Training and Adaptation 找到最適合的取樣點。


↑ GDDR6X 記憶體。


RTX 30 世代都將升級 HDMI 2.1 規格,將能夠一線點亮 8K60Hz 或 4K120Hz 的顯示規格,並且支援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1.2a(DSC)可點亮 HDR 影像,此外還支援著 Variable Refresh Rate 的可變更新率。

這意味著未來 NVIDIA G-Sync(相容)有可能導入 HDMI 2.1 連接埠,讓 HDMI 用戶也可點亮 G-Sync 同步的能力,但目前 NVIDIA 並未針對未來功能多做說明。

另一方面,GPU 的影像解碼則加入 AV1 解碼支援,而編碼功能則與 RTX 20 系列 GPU 相同。


↑ 8K、HDMI 2.1 與 AV1 解碼。


↑ AV1 解碼規格,已在 DXVA Check 中檢視。


↑ Ampere NVDEC。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創始版開箱 / 緊湊 PCB 正反雙扇 顛覆以往

這一代 NVIDIA 創始版顯示卡,可說是有著顛覆以往顯卡印象的新穎設計,歷代視為信仰的 GEFORCE RTX 招牌改為白色燈光,並採用著 X 形狀的一體式框架,搭配均溫板複合熱導管和散熱鰭片,通過正反 8.7mm 軸向式進風、抽風配置,打造全新的顯卡散熱設計。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創始版外盒。


↑ 這代顯卡穩穩的斜躺於包裝之內。


這代最容易讓人混淆的就是,創始版將以往的顯卡背面設計改為正面,露出 X 框架的線條,高質感霧黑的背板,上頭印著 RTX 3080 的字樣,以及背面的軸向式抽風扇。

而以往的顯卡正面,則是同樣展露 X 框架,並全面改以散熱鰭片,通過熱導管將廢熱引導至顯卡前端,提升整體的散熱效果,也可帶動機殼內部的氣流。


↑ RTX 3080 正面美照。


↑ RTX 3080 背面,X 框架與滿滿的散熱鰭片。


縮小電路板、改造散熱器之後,這代 RTX 3080 創始版,尺寸來到 285 x 112 mm、2 Slot 插槽設計,換句話說比起上一代 RTX 20 創始版還要長了 2cm;此外,顯卡重量也來到 1.385kg,比起上一代重了 122g。

此外,因為電路板縮小並改用 PCIe 12-pin 供電接頭,使得出線處位於顯卡的中段,若在加上轉接線之後,這出線位置勢必讓理線魔人心煩,這也只能透過日後客製線來美化了。


↑ 顯卡側面,GEFORCE RTX 字樣,以及 PCIe 12-pin 供電接頭。


↑ 這代顯卡較長 28.5cm。


↑ 高度同樣是 2 Slot 佔用。


RTX 3080 創始版同樣提供 4 影像輸出,分別為 HDMI 2.1 與 3 個 DisplayPort 1.4a 連接埠,新的 HDMI 2.1 支援到 4K120Hz 與 8K60Hz 輸出,連接線頻寬達到 4 線共 48Gbps,並支援 Variable Refresh Rate 功能。

但未來 G-Sync 螢幕是否開放 HDMI 2.1 支援,這點就要看 NVIDIA 的規劃了。


↑ 影像輸出埠。


配件中包含產品的說明文件,以及相當重要的 PCIe 12-pin 轉 2 個 PCIe 8-pin 的轉接線,NVIDIA 建議使用原廠線材,除非客製端明確了解接頭配置,否則將會影響到產品保固。


↑ 創始版配件。


↑ PCIe 12-pin 轉 2 個 PCIe 8-pin 的轉接線。


這代創始版因為電路板縮小,使用螺絲的數量也有減少,但拆解還是有些小細節要注意,例如正面的螺絲孔,採用磁鐵蓋遮住,還有 V 形的開口下也藏著螺絲。

鬆開螺絲後取下背板,可見新的創始版散熱器,其 GPU 後方加入 X支架,提升散熱器壓合的力道。


↑ 隱藏螺絲設計。


↑ GPU 採用 X 支架提升散熱器的壓合力道。


拆解下電路板之後,主要分為散熱器本體、電路板、背板。


↑ 創始版拆解。


縮小電路板面積,可將發熱元件集中,讓散熱器均溫板可直接覆蓋;但由於 RTX 3080 採用 GDDR6X 記憶體,相對在佈線、PCB 板層上更要求訊號品質。

GPU 型號為 GA102-200-KD-A1,周圍有著 10 顆 GDDR6X 記憶體,組成 10GB 記憶體容量,供電項則相當豪華,提供這張 320W TGP 的供電。


↑ 縮小電路板,右側 V 字開孔剛好迎合風扇。


↑ GA102-200-KD-A1 GPU。


↑ 由於 12-pin 接頭有轉角設計,因此後方的線路更粗更厚。


這代散熱器則是均溫板接觸 GPU,並替周圍的記憶體、供電項進行散熱,並複合 4 根熱導管與散熱鰭片,搭配兩顆風扇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


↑ 散熱器替 GPU、記憶體與供電元件散熱。


↑ 這代創始版唯讀白色燈光的 LED。


↑ X 金屬框架。


創始版上機效果,主要在顯卡下方的兩個 V 字有著白色燈光,而側面的 GeForce RTX 也有著白色燈光,這代不點亮 NVIDIA 招牌綠色,改為白燈、黑卡與鈦金色的金屬外框,整體質感更勝以往。


↑ RTX 3080 創始版上機照。


↑ RTX 3080 創始版上機照。


↑ RTX 3080 創始版上機照。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性能測試 / 影像輸出、3D 渲染

本次測試報告,除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創始版之外,也準備上一代同階 RTX 2080 Super 創始版,以及 RTX 2080 Ti 創始版做為比較之用;測試平台,則使用 Intel Core i9-10900K、ASUS ROG MAXIMUS XII EXTREME 與雙通道 DDR4 16GB-3600 記憶體。

至於目前 PCIe 4.0 對於顯示卡效能上差異不大,除非明年 RTX IO、DirectStorage 導入之際,才有機會見到新 API 發揮出 PCIe 4.0 高頻寬與 SSD 的實際 I/O 性能。


↑ RTX 3080 對上 RTX 2080 Super 與 RTX 2080 Ti。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 EXTREME
記憶體:G.SKILL DDR4 8GB*2-36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80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Phanteks REVOLT PRO 10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9 64bit


首先 GPU-Z 已可檢視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資訊,採用 8nm 製程的 GA102 GPU,有著 8704 個渲染 CUDA 核心,以及 10240 MB GDDR6X(Micron)記憶體,而 GPU 預設時脈 1440 MHz、Boost 1710 MHz。


↑ GPU-Z。


隨著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終於支援 CPU + GPU 混合運算,通過 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 加速,編輯時的特效回放速度,此外 NVIDA NVENC 則可加速影像輸出時,H.264 與 HEVC(H.265)影像編碼。

測試影片專案說明如下:

  • 公司拍攝的 1080p60 開箱影片,基本剪輯、音軌、字幕,無任何特效。
  • FinalAdjusted_MPE 則是剪輯過的音樂影片,來源為 2160p24fps,特效使用:Scaled video, luma curve adjustment, fast blur, noise, tint, RGB curves, black & white effect, image blending, video overlay。
  • IntroSequence 4K 為模仿影片開頭的開場畫面,使用兩個影像包含色彩方塊與線條以及文字層,套用 Lens 特效。
  • BigMix 則使用了 3 段 FinalAdjusted_MPE 1920x1080 的影像組成一段 4K 時間軸。


首先一般影片剪輯的公司影片,老實說通過 GPU 加速後,確實比單靠 CPU 運算快上許多,但因為套用的特效不多,因此效能提升並不明顯。

而 NVIDIA 提供的專案,則可感受到因套用特效較多的情況下,PR 藉由硬體加速的方式,帶來更快的影片輸出加速;從結果來看 RTX 3080 藉由 GPU 加速,影像輸出效能對比 RTX 2080 Super 提升 23%、對比 RTX 2080 Ti 增加 10%。


↑ Premiere Pro 影片輸出時間,秒速越短越好。


Da Vinci Resolve 純粹通過 GPU 加速的影片剪輯程式,更包含強大的色彩校正與特效功能,並且直接使用 CUDA 核心運算,讓影片剪輯的回放與輸出都有著相當好的性能。

測試影片專案由 NVIDIA 提供,說明如下:

  • Wedding_Heavy_Styles 第一個片段,節點 1 OFX: Light Rays、節點 2 gaussian blur with a mask、節點 3 second gaussian blur and a OFX Glow、節點 4 OFX: Styles effect,第二個片段第一節點 pass-through node、第二節點 gaussian blur with mask、第三節點 OFX: Light Rays with a mask、第四節點 primary color correction and a curves adjustment,最後使用 OFX: Sketch effect。
  • Bride_FaceRefine_Selective Color 則是通過 Face Refinement node 進行臉部優化,並通過 Resolves Neural Engine 追蹤主角臉部並將背景灰階處理,節點 1 Face Refinement、節點 2 Beauty node、節點 3 OFX: Glow, primary balance, Custom Curves, Hue vs Sat Curve, Power Windows, Tracking and External Key、節點 4 Primary Balance, RGB Mixer, Custom Curves, Hue vs Sat Curve, Power Windows, Tracking, External Key and OFX: Gaussian Blur。
  • 50% Retime 則是將第二隻影片套用 Optical Flow with SpeedWarp AI 慢速播放。
  • SuperScale 2x 4KSource 使用 4K ProRES 影片,以及 Super Scale 至 2x Zoom in 的 4K 輸出影片。
  • SuperScale 4x HD_Source 使用 HD H.264 影片,以及 Resolve’s Super Scale 將影片提升至 4K 影片輸出。


從結果來看,RTX 3080 輸出效能比起 RTX 2080 Super 快上 49%,對比 RTX 2080 Ti 則是有著 28% 的效能增長;若是 Resolve 的用戶,這效能提升與同樣價格比較之下,是否有心動呢!


↑ Resolve 影片輸出時間,秒速越短越好。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

通過 Blender Benchmark 2.9 測試,Blender 的各式渲染 bmw27、classrom、koro 等,都可感受到 RTX 3080 的速度提升,對比上代 RTX 2080 Super 有著平均 50% 效能提升、對比 RTX 2080 Ti 則是 38%。


↑ Blender,時間越短越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GPU測試以 mpaths 為單位。

RTX 3080 可達到 627 mpaths 的效能,對比 RTX 3080 有著近乎倍增的 132% 效能提升,對比 RTX 2080 Ti 則是 79% 提升。


↑ V-Ray Benchmark,性能越高越好。


小結,對於影像輸出、GPU 渲染等工作,RTX 3080 的效能提升相當明顯,就看各位要不要升級縮短輸出時間囉!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效能跑分測試

RTX 3080 本業還是在遊戲顯卡,先通過 3DMark 測試衡量三彰顯卡的基本效能。

首先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RTX 3080 獲得 31,056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則有 19,656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測試則獲得 10,730 分的成績。

這可以說是首次 Fire Strike Ultra 單卡就可達到破萬分的總成績,而對比效能提升百分比,這段測試就不能取平均來檢視了。

RTX 3080 確實在 1080p 解析度的 Fire Strike 測試性能提升不多,但這不是他的錯,是 1080p 所需的效能就是如此,但是在 1440p 與 2160p 的測試,RTX 3080 性能比起 RTX 2080 Super 可都有著 60% 以上的性能提升,對比 RTX 2080 Ti 則是在 23%、30% 左右。

換句話說使用 DirectX 11 API 的遊戲,在 1080p 升級確實不大,但當解析度提升這效能增長還是顯著。

  
RTX 3080 效能提升百分比
  
對比
RTX 2080 Super
對比
RTX 2080 Ti
Fire Strike / 1080p
32%
18%
Extreme / 1440p
63%
23%
Ultra / 2160p
65%
30%


↑ 3DMark Fire Strike 性能越高越好。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在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RTX 3080 獲得 16,632 分,而 Extreme 則獲得 8,268 分。

而 Time Spy 測試下 RTX 3080 成績有著更佳出色的表現,且解析度直接鎖定 1440p 與 2160p 的測試,分別都有著 50% 的效能提升。

  
RTX 3080 效能提升百分比
  
對比
RTX 2080 Super
對比
RTX 2080 Ti
Time Spy / 1440p
51%
21%
Extreme / 2160p
56%
26%


↑ 3DMark Time Spy 性能越高越好。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也包含了 DLSS 功能,但目前還未收到更新版本導入 DLSS 2.0 功能,但從效能來看 RTX 3080 還是有著相當好的性能提升。

單純 Port Royal 或 DLSS 開啟後,RTX 3080 對上 RTX 2080 Super 都有著 63% 的效能提升,而對比 RTX 2080 Ti 則是 28% 效能增長。


↑ 3DMark Port Royal 性能越高越好。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遊戲效能測試

11 款遊戲平均效能實測,設定分別為 1080p、1440p 與 2160p 同時套用遊戲最高特效設定,這段並不比較 RTX On 功能,單純以主流 AAA 遊戲效能進行比較。

從入門的《絕地求生 PBUG》、《F1 2020》賽車遊戲、《古墓奇兵:暗影、電影遊戲《死亡擱淺》、《戰爭機器 5》、《全境封鎖 2》、《地平線:期待黎明》、《邊緣禁地 3》、《刺客教條:奧德賽》,到吃重效能的《碧血狂殺 2》,以及目前無卡可解的《模擬飛行 2020》。

首先 1080p 解析度,上述 10 款遊戲 RTX 3080 都可達到平均 100 FPS+ 的效能,更誇張的《絕地求生 PBUG》平均 240 FPS,但《模擬飛行 2020》平均 52 FPS 真的無解。


↑ 1080p 遊戲測試。


1440p 解析度提升後,RTX 3080 效能依舊出色,普遍都可維持在平均 100 FPS 左右。


↑ 1440p 遊戲測試。


主戰場 2160p 4K 解析度之下,可見 RTX 3080 可說是平均 60 FPS 的最後防線,雖說《邊緣禁地 3》平均 59 FPS、《刺客教條:奧德賽》平均 54 FPS 較低,但《碧血狂殺 2》可達到平均 67 FPS,其餘遊戲都在平均 60 FPS 以上的效能,而《模擬飛行 2020》平均 44 FPS 實在無解。



↑ 2160p 遊戲測試。


看完圖表只知道 RTX 3080 性能比較好,但是好多少呢!11 款遊戲效能取平均值,在 1080p 解析度下 RTX 3080 對比上一代只有 21% 效能提升,若對上 RTX 2080 Ti 更只有 12% 的效能增長;這不是 RTX 3080 一般,而是 1080p 解析度的效能需求就是如此。

1440p 解析度下,RTX 3080 對比 RTX 2080 Super 有著 33% 提升、對 RTX 2080 Ti 則有 19% 提升;主戰場的 2160p 解析度,RTX 3080 對上 RTX 2080 Super 有著 44% 提升、對 RTX 2080 Ti 也有 29% 性能提升。

也就是說在 1080p 解析度之下,RTX 2080 以上與 RTX 3080 效能都已相當強悍,若解析度不升的情況下,升級顯卡獲得的效能提升有限,但在解析度提升至 1440p、2160p 時,RTX 3080 就能發揮出原有效能,讓遊戲平均 FPS 更高更穩定。

  
RTX 3080 效能提升百分比
  
對比
RTX 2080 Super
對比
RTX 2080 Ti
11 款遊戲 1080p
21%
12%
11 款遊戲 1440p
33%
19%
11 款遊戲 2160p
44%
29%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光追 AI 遊戲測試

除了一般 AAA 大作之外,越來越多 AAA 遊戲加入 RTX On 的行列,尤其 11/19 上市的《電馭叛客 2077》、10/29 發表的《看門狗:自由軍團》,可說是今年度最被看好的 RTX On 大作。

但在這時間點唯有《控制》能完整的體現出光線追蹤帶來的細膩、真實的影像光影;這段測試除《控制》外,也包含《戰慄深隧:流亡》、《德軍總部:血氣方剛》兩款支援 RTX 與 DLSS 功能,以及 China 獨立開發的《Boundary 边境》與《光明記憶》兩款目前只有 Benchmark 效能測試的遊戲。

當遊戲開啟 RTX On 之後,即便 1080p 解析度,都能感受到 RTX 3080 帶來的效能提升,《控制》可達到平均 134 FPS 的穩定效能,即便《戰慄深隧:流亡》也有著平均 104 FPS;而 1440p 狀況也差不多,RTX 3080 有著穩定效能提升。


↑ RTX On!1080p 遊戲測試。


↑ RTX On!1440p 遊戲測試。


而在 2160p 4K 設定之下,《控制》可達到平均 52 FPS、《戰慄深隧:流亡》平均 63 FPS 的表現,這已經是上一代 RTX 2080 Ti 望塵莫及的效能領先。


↑ RTX On!2160p 遊戲測試。


由此可見,RTX 3080 在運行 RTX On 的遊戲,開啟光線追蹤、DLSS 加速後,效能比起上一代 RTX 2080 Super 可有著 47%、52% 與 70% 的效能提升(對應解析度),即便 RTX 2080 Ti 也有著最低 31% 的效能提升。

簡單來說,若你再等未來 RTX On 的遊戲,又還沒購買 RTX 20 系列顯示卡,那這代 RTX 3080 可說是相當不錯的選擇,或者稍微等等 RTX 3070 推出再來選擇;但如果已經有了 RTX 20 系列顯示卡,而且在解析度低於 1440p 的情況下,老實說筆者私心認為還可以忍著,等到實際遊戲上市後,在看效能表現來決定要不要升級。

  
RTX 3080 效能提升百分比
  
對比
RTX 2080 Super
對比
RTX 2080 Ti
RTX On!遊戲 1080p
47%
32%
RTX On!遊戲 1440p
52%
31%
RTX On!遊戲 2160p
70%
45%


NVIDIA 所推出的「深度學習超高取樣」(DLSS),通過深度學習提供遊戲開發商:提升解析度與反鋸齒加速的功能。

DLSS 可讓遊戲以較低的解析度渲染,但聽過 AI 加速生成解析度較高的影像;或者遊戲實做影像渲染後,通過 AI 加速影像的反鋸齒運算功能。

而目前 DLSS 可以說是 4K 救星、8K 創世的技術,在 DLSS 搭配 RTX 3090 顯示卡,確實可讓玩家在 8K 解析度下遊玩遊戲。

這段測試只是想藉由《死亡擱淺》來說,當遊戲開啟 DLSS 後在 4K 解析度下,其效能增長相當明顯,而這功能對於相對較入門的顯示卡,則有如天助一般獲得更好的效能提升。


↑ DLSS 遊戲測試。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功耗與溫度

效能的增長有目共睹,RTX 3080 在 4K 解析度下,對比上代顯卡於一般 AAA 遊戲獲得 44% 升、RTX On 遊戲 65% 的效能增長,這表現真的不錯,但三星 8nm 客製製程之下,這代 RTX 3080 的散熱、功耗又如何呢!

測試使用 Fire Strike Ultra Stress test 與 FurMark 2160p, 4XMASS 進行測試,首先 GPU 溫度方面,RTX 3080 最高來到 80°C,對比 RTX 2080 Super 表現稍高,但比 RTX 2080 Ti 還要低的溫度表現。

可見 RTX 3080 創始版,在修改散熱設計,縮小 PCB 集中發熱元件,以均溫板複合熱導管與散熱器,配置正反雙軸像風扇一吹風、一抽風的新穎設計,確實帶來不錯的散熱與噪音表現。


↑ RTX 3080 溫度測試。


功耗測試,使用 NVIDIA PCAT 工具,通過 PCIe 子卡與額外的電路,監控 PCIe 插槽與 PCIe 8-pin 的供電瓦數。

RTX 3080 平均功耗約在 322W、瞬間功耗最高 360W,對比 RTX 2080 Super 則增加了 84W 功耗,對上 RTX 2080 Ti 則是提升 61W。

功耗表現還算可以接受,但相對的 RTX 3080 裝機,會建議至少備有 650W 的電源供應器,若搭配更高核心的處理器平台,則會建議 850W 以上的電供配置。


↑ RTX 3080 功耗測試。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上機溫度影響

隨著 RTX 3080 創始版大改散熱設計,顯卡預設更具備著 0dB 風扇功能,可見這代散熱表現真的不錯,但顯卡前方的抽風扇配置,也被不少玩家質疑是否會影響 DRAM 或 VRM 的溫度與散熱。

關於這點就實際上機測試,機殼使用 Antec DF600FLUX,預設機殼前方 3 顆 120mm 風扇、後 1 顆 120mm 風扇,以及分艙上方 1 顆 120mm 風扇,處理器散熱器則使用 AIO 280mm 安裝於機殼上方。


↑ 前 3、上 2、後 1、分艙 1 散熱配置。

燒機規格
Intel Core i9-10900K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G.Skill DDR4-3600 8GB*2


測試使用 FurMark 2160p, 8xMSAA, 20 分鐘燒機,單純針對 GPU 壓力測試,倘若使用遊戲或者 3DMark 進行測試,多少都會提升 CPU 使用率,而無法明顯比較出 GPU 燒機後,是否會因為抽風扇,而導致 DRAM、VRM 溫度升高的問題。

實際從圖表來觀察,GPU 剛燒機時溫度最高到後來落在平均 73°C,而 DRAM 溫度稍有提升平均 45°C、DRAM 則是平均 43°C;而當顯卡換成 RTX 2080 Ti 時,其實 VRM 與 DRAM 溫度其實差異不大。


↑ RTX 3080 上機燒機溫度變化。


↑ RTX 2080 Ti 上機燒機溫度變化。


簡單來說,因為 RTX 3080 的抽風扇導致 VRM 或 DRAM 溫度升高的狀況並不明顯,基本上只要 CPU 上方有出風扇或配置塔扇的情況下,搭配好對流的機殼(前置風扇 > 後方風扇數量),即可有著不錯的散熱效果。


總結

當初 RTX 20 顯示卡推出之際,筆者下了這段評語:「光追 AI 遊戲未來。」,而現在 RTX 30 顯卡更新之後,這評語則可改為:「光追 AI 就是現在。」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遊戲顯示卡,主要鎖定 4K 遊戲與 RTX On 的玩家,一般 AAA 遊戲 4K 解析度可有著 44% 的效能提升,而若是 RTX On 遊戲則有著 70% 的提升;這代 RTX 3080 可說是 4K60fps 的遊戲起點,以及新一代 RTX On!遊戲的首選顯示卡。



而若是期待未來《電馭叛客 2077》與《看門狗:自由軍團》的玩家,這代 RTX 3080 效能針對 RT Core 與 Tensor Core 強化,能帶來更好的遊戲效能提升;若已經是 RTX 20 系列用戶、解析度又低於 1440p,筆者私心建議可等遊戲出了之後在來評估升級與否;若機器沒有 RTX 顯示卡,現在 RTX 3080 與未來 RTX 3070 絕對是最適合的時間。



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Ampere 世代,隨著 FP32 翻倍、第二代 RT Core、第三代 Tensor Core 與 GDDR6X 記憶體,帶給玩家在相同價格下的效能提升,而 NVIDIA 推波助瀾的將「光線追蹤」、「AI 加速」帶進遊戲市場,回想當初 RTX 發表時的賣未來,現在 AAA 大作與知名遊戲支持,可見遊戲光追、AI 真的就是現在。

  
RTX 3080 效能提升百分比
  
對比
RTX 2080 Super
對比
RTX 2080 Ti
11 款遊戲 1080p
21%
12%
11 款遊戲 1440p
33%
19%
11 款遊戲 2160p
44%
29%
RTX On!遊戲 1080p
47%
32%
RTX On!遊戲 1440p
52%
31%
RTX On!遊戲 2160p
70%
45%



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報導
RTX 3080 PCIe 3.0 / 4.0 測試遊戲繪圖效能差異僅 1.3%
NVIDIA Reflex 低延遲技術《特戰英豪 》測試:螢幕還是很重要!NVIDIA 新一代 GeForce RTX 3090 / 3080 / 3070 遊戲卡皇即位, 效能倍升, 同樣價格
Fortnite, Cyberpunk 2077, Watch Dogs「RTX On」、8K 先驅與電競 REFLEX
NVIDIA Broadcast 通過 AI 降噪、虛擬背景、自動取景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11 17:57 , Processed in 0.206371 second(s), 50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