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第一台電腦
是Pentium4_478腳位3.0GHz+NV Geforce5700
還配上當時好評不斷的華碩P4P800-X
只是當時對電腦並沒有很懂
也不曉得超頻要升級散熱器(天啊…怎麼這麼懵懂?)
就這樣歷經大大小小的維修、升級
然後第二台電腦就一下子跳到775
自此開始與775朝夕相處
買新主機板新CPU也都全是775的
只是後期開始買DDR3的775主機板
東買西買的結果是家裡顯卡跟主機板可以堆成小山
升級到775的4核也有一年半載了
但是身為玩家(?)總是對效能不滿足
永遠希望能夠更上一層樓
今天一回到家
咦?
床上有一件奇怪的東西↓
走近一看…↓
這不是…這不是華碩的AMD平台「準」板王?↓
打開來一看…是我最愛的黑紅配色↓
主機板跟配件盒分開放↓
近距離看一下,ROC的勇士之眼在閃耀著光芒↓
正面全景圖,總共有4條顯卡插槽↓
AM3(941)腳位↓
IO一覽,6個USB 2.0+2個USB 3.0↓
ROC主機板特色的裸測按鈕,還有AMD平台專用的開核按鈕XD↓
既然是超頻專用主機板自然不能沒有特色,iROG晶片↓
6+1個SATA,紅色的6個都可以在BIOS裡選擇要3.0或是6.0Gb模式↓
按一下就能夠快速套用在BIOS設定的按鈕↓
20+4 Pin電原旁邊有各個LED指示燈↓
ProbeIt,方便專業玩家測量電壓↓
華碩自從P55平台以來的代表傑作-TurboV↓
支援ROG Connect+GameFirst↓
大家都很熟悉的NEC製USB 3.0晶片(因為A跟I都還沒有支援原生USB 3.0) ↓
X-Fi認證的VIA VT2020音效晶片↓
VIA 1394晶片↓
Marvell網路晶片↓
EPU & PEM晶片↓
豐富的用料隱藏在帥氣的散熱片底下↓
連記憶體也有特殊設置↓
來看一下背板,第1、3、5、6條是顯卡插槽,只有1、5是整條x16的,3、6是半條的x8↓
第一條PCI-E x16↓
第二條PCI-E x8也可以變成x1↓
第三條PCI-E x16 也可以當成x8↓
第四條就只支援x4了↓
前端音效針腳↓
機殼前置面板針腳↓
然後…有了好板子當然不能沒有配的上它的好設備…↓
AMD PhenomII X6 1090T↓
日本品牌的3銅管塔型CPU散熱器-刀2↓
超~~級長卡的ATI雙核卡王-5970↓
有著厚實的2GB GDDR5記憶體↓
單卡雙核卡王↓
還殘留的ATI的足跡↓
雙DVI+mini Display Port↓
最兇狠的卡王不需要雙8pin只要8+6pin↓
電供當然也要夠力才行,雖然已經出一段時間了,但也曾經是一代王者的海韻700w↓
每條12V都有18A的輸出↓
這麼高級的電供當然要來個模組化↓
滿滿一包的模組化線材↓
3條SATA線↓
4條大4Pin↓
2條雙6Pin(庫存出清板的沒有給6+2 Pin@@,只好另外弄了一條來)↓
大4Pin轉雙小4Pin(軟碟機etc) ↓
夢寐以求的金士頓T1藍梳2000MHz 2Gx4條(如果是黑紅配色更好XD)↓
為了4條藍梳特地買的金士頓記憶體散熱器↓
一個本體加上兩個楯片↓
硬碟當然也要來個固態硬碟才夠力,但是光是60G不夠裝遊戲所以再加一顆普通硬碟↓
整裝上機圖↓
5970還真夠長…整個平台中就它最貴…↓
CPU-Z+GPU-Z↓
CPU-MARK↓
Super PI 1M↓
Super PI 32M↓
Cinebench 64 CPU TEST↓
Cinebench 64 OpenGL TEST↓
3D06 CPU TEST↓
3DVT CPU TEST↓
最早從單核雙線程(假雙核)P4
到後來換了真正雙核的控肉烤土豆E6750
再到烤土瓜的Q9550
每一次升級都讓我有不同的感受
(因為真的是世代有差)
原本呢
這一次的升級
是想從1155的Sandy Bridge著手
其實當時就聽說INTEL的新政策是不買超頻版的CPU=不能超頻
但是如果要買超頻版的CPU
整個預算就會提升
在左思右想游移不定之際
Intel自爆6系列晶片組設計瑕疵…
好吧…
那就來試試看AMD自豪的X6系列
而這回的AMD X6平台更是令我驚豔
雖然說都不是最最頂級
也算是次高階平台
6核心CPU+雙核卡王+8G記憶體+固態硬碟+700W POWER
除了爽
還能說什麼?
夫復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