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yuntop
查看: 23161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殼能源 PSU & Cases] 旗艦我也穩啦!GIGABYTE 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開箱 / 性價新選項、ATX 3.0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yuntop 發表於 2023-7-9 16:15:24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GIGABYTE-UD1300PM-PG5_774x300.jpg


UD 系列電源一直是 GIGABYTE 電源產品中相當有 CP 值的選擇,這次 GIGABYTE 在 UD 系列推出首款 1300W 的 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標榜著超耐久使用壽命的 UD1300GM PG5 使用了主日系電容,搭載 14cm HYB 智慧靜音風扇以及強化版散熱鰭片,通過 Intel ATX 3.0 規範測試以及 80 Plus 轉換率金牌認證!16cm 標準長度使用全模組線材設計有著足夠藏線空間,原廠提供 10 年保固的售後服務穩定使用沒問題。

GIGABYTE UD1300GM PG5 電源規格:
規範:Intel Form Factor ATX 12V v3.0
PFC:主動式 PFC (>0.9 typical)
輸入電壓 (AC):100-240Vac
輸入電流:15-6.5A
輸入頻率:60-50 Hz
輸出瓦數:1300W
輸出電壓 (DC):+3.3V、+5V、+12V、-12V、+5VSB
尺寸:150 x 160 x 86 mm
風扇:140mm HYB 風扇
轉換率認證:80 Plus Gold
電源線材:全模組線材
保固:10 年
保護系統:OVP/OPP/SCP/UVP/OCP/OTP
線材接頭:1x 24 Pin主機板接頭、2x 8 Pin CPU 接頭、1x 12+4 Pin 12VHPWR 接頭、8x 6+2 Pin PCIe 接頭、12x SATA 接頭、6x Peripheral、2x floppy


GIGABYTE 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開箱

本站在幾個月前為各位玩家們帶來 GIGABYTE 新款「UD850GM PG5 rev 2.0」電供開箱,主要的更新重點在符合 Intel ATX V3.0 規範與原生支援 12VHPWR 供電線材,因此特別從 GIGABYTE 主流電源產品線之中,推出了 UD850GM PG5/UD850GM PG5 rev 2.0 給玩家選購。

這次 GIGABYTE 在超耐久 (Ultra Durable) 電源產品系列中加入了品牌首款 1300W 等級電源,UD1300GM PG5 同樣符合 Intel ATX 3.0 標準且支援 12VHPWR 供電,並有著 105°C 主日系高品質電容與強化版散熱方案,以及 14cm HYB 大風扇等眾多產品特色,通通容納在這 16cm 標準長度的電源供應器內。


∆ UD850GM PG5 rev 2.0 與 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


∆ GIGABYTE UD1300GM PG5 外盒包裝展示。


∆ 外盒上印有線材接頭數量,與各項基本規格。


GIGABYTE UD1300GM PG5 比起 UD850GM PG5 rev 2.0 的 14cm 還要長 2cm,規格來到 150 x 160 x 86 mm 也就是 16cm 長,若你選購搭配的機殼是緊湊型中塔規格,可能就需要透過調整硬碟安裝支架或是其他方式來獲得更多藏線空間。

既然電源本身尺寸加大了且要負擔更高瓦數的供電能力,GIGABYTE 便往裡面塞了更大的 14cm HYB 液壓軸承風扇,帶來更好的散熱性能幫助電源供應器排熱,風扇本身有智慧靜音功能在電源低負載時,會自動將風扇停轉讓噪音降到最低獲得最安靜使用情境。


∆ GIGABYTE UD1300GM PG5。


∆ 14cm HYB 液壓軸承風扇。


∆ 電流與功率相關表格。


電源供應器側邊印有機械風格圖騰與 Ultra Durable 系列圖案,後排風方向僅有大面積散熱孔而已沒有其餘開關,也就是內建的智慧風扇停轉功能無法關閉。

GIGABYTE UD1300GM PG5 使用全模組線材設置,可以根據 PC 所需要的線材來去安裝模組線材,比起過往的線材直出形式能夠省下更多藏線空間,每種不同的模組線材插槽都有使用白字標是以及框起分類,玩家們在安裝時切記不要大力出奇蹟!


∆ 電源側邊與後方展示。


∆ 貼有防護膜要記得撕除!


∆ 全模組線材插槽。


GIGABYTE UD1300GM PG5 內部由 14cm HYB 智慧靜音風扇與強化版散熱方案進行散熱作業,拆開電源供應器後可以看到裡面設有多個散熱鰭片,更好的散熱性能可以延長內部元件使用壽命。

電源內的主要電容使用 105°C 全日系電容,且有著 OCP、OTP、OVP、OPP、UVP、SCP 等六種多重保護設計,以及各國安規認證確保電源能夠穩定運作,GIGABYTE UD1300GM PG5 通過 80 PLUS 轉換率測試並獲得金牌認證,80 PLUS 規範要求電源供應器在 20%、50%、100% 的額定負載下,必須具有 80% 或是更高的能源效率,功率因數則要達標 0.9 以上。


∆ 14cm 風扇。


∆ 電源內部架構。


∆ 使用日系電容。


Intel 推出了全新 ATX12V V3.0 電源設計指南及規範,但 ATX 3.0 並沒有像 80 Plus 那樣的認證標章,而是由電源廠牌自行添加在產品盒裝上,那要如何知道電源供應器到底有沒有通過 Intel ATX12V V3.0 規範呢?

其實 Intel 也有免費的 ATX 3.0 電源供應器驗證測試平台,使用價值約 608 萬台幣的測試儀器進行六小時全自動嚴格測試,其中包含六百多個測試項目,結束後會總結出約九十頁的測試報告與設計改進建議,通過測試認證後若廠商願意公開 Intel 就會放上自家網站表單上。


∆ 通過 Intel ATX12V V3.0 測試認證,且刊登於 Intel 官網上。


GIGABYTE UD 系列電源供應器一貫使用黑扁模組線材,扁形線材在主板背面藏線空間不足的機殼上會更好整線,但 GIGABYTE UD1300GM PG5 線材本身柔軟度偏硬,在彎折上可能需要多花一些力氣來綑綁。

提供一組 ATX 20 / 24-Pin 主機板供電接頭,CPU 接頭共有兩條 8-Pin,像  Z790 AORUS XTREME 這種旗艦型號主機板需要兩個 8-Pin 供電,GIGABYTE 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也能插滿供電。


∆ 黑扁設計的主機板 24-Pin 線材一條,線長 610mm。


∆ CPU 8-Pin 供電線材兩條,線長 650mm。


傳統顯示卡供電介面 PCIe 8-Pin 則有提供三條 y 字形分接線材,與兩條單頭直出線材,同樣皆採用黑扁線材設計。


∆ y 字形分接雙頭 PCIe 8-Pin 黑扁線材三條,線長 650+150mm。


∆ 單頭直出 PCIe 8-Pin 線材兩條,線長 650mm。


GIGABYTE 特別在 Ultra Durable 系列中更新出 UD PG5 型號,為的便是原生支援 12+4 Pin 12VHPWR 供電線材,搭配 NVIDIA 新世代顯示卡 RTX 30/40 系列就不必使用轉接線材了,12VHPWR 線材為 12+4 Pin 接頭也就是 16-Pin,12VHPWR 線材因為本身有線徑與排列設置關係,因此是使用編織外層包裹保護線材。


∆ 單條 12VHPWR 編織外層線材,線材總長 700mm。


∆ 12+4 Pin 單條供電上限為 600W,與 UD850GM PG5 rev 2.0 相同。


∆ 安裝時要確定線材兩端都有插好。


額外裝置供電線材則是有兩種不同線材,一種是有著四個 SATA 接頭尾端為 180° 平躺角度,總共有三條也就是總共十二個 SATA 供電接頭。

另一種線材有著三個大 4-Pin(Peripheral) 接頭與一個 Floppy 軟碟機供電接頭,共有兩條也就是六個 Peripheral 以及兩個 Floppy,但這兩種供電介面在新世代桌機上已經很少使用到了。


∆ 4x SATA 線材三條,線材長度為 650+150+150+150mm。


∆ 兩條 3x Peripheral 跟 Floppy 線材,線材長度為 600+150+150+150mm。


∆ Peripheral 跟 Floppy 現在使用率已經不高了。


∆ 交流電線材、螺絲。


GIGABYTE UD1300GM PG5 電源測試



這次的電源供應器測試平台處理器使用第 13 代 Intel Core i9 13900K,並搭配 Z790 AORUS XTREME 旗艦主機板,以及 GeForce RTX 4090 GAMING OC 24G 顯示卡來搭配測試,軟體使用 OCCT AVX2 以及 AIDA64 FPU + FurMark 雙烤進行兩種壓力測試來參考,並由 HWiNFO 64 檢視主機板環控晶片回報的數值並記錄,使用軟體監控會有 1~3% 的偏差值數據上僅供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 13900K
散熱器:VALKYRIE C360-RGB
主機板:Z790 AORUS XTREME (rev. 1.0)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 6200 MT/s 16GBx2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4090 GAMING OC 24G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1H2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UD1300GM PG5
水冷風扇:LIAN LI UNI FAN P28


首先使用 OCCT AVX2 模式同時對處理器及顯示卡進行負載壓力測試,經過十五分鐘的壓力測試後,再透過主機板的 Super I/O 環控晶片回報數值觀看資料數據,首先是 +12V 維持在最大 12.096 V ~ 最小 12.024 V,再來是 +5V 維持在最大 5.040 V ~ 最小 5.010V。


∆ i9 13900K 最大供耗為 305.66W;RTX 4090 最大供耗為 462.56W。


∆ OCCT AVX2 模式軟體壓力測試 30 分鐘,由環控晶片 ITE IT8689E 回報數值。


接下來使用經常用來測試處理器及顯示卡穩定度及溫度的 AIDA64 FPU + FurMark,兩個軟體同時雙烤來進行高負載壓力測試,這邊使用 HWiNFO 64 檢視主機板資訊並記錄數據。

測試二十分鐘後所收據的數據,+12V 維持在最大 12.096 V ~ 最小 12.024 V,再來是 +5V 維持在最大 5.040 V ~ 最小 5.010V,最後的 +3.3V 最大 3.324V ~ 最小 3.205V。


∆  AIDA64 FPU + FurMark 軟體壓力測試,以及測試過程中收集的數據。


在進行 OCCT AVX2 的測試過程中,使用 FLIR ONE Pro 手機專用紅外線熱像儀檢視電源與線材溫度,顯示卡 12VHPWR 供電線材則是直接連接顯示卡供電插槽,沒有使用顯示卡附贈轉接線材。


∆ 電源供應器散熱出風口為 45.3°C。


∆ 模組供電線材的電源端插槽區 32.5°C。


∆ 主機板上的 ATX_12V CPU 供電插槽區 35.2°C。


∆ GIGABYTE GeForce RTX 4090 GAMING OC 24G 的 12VHPWR 供電 45.8°C。


總結



GIGABYTE 這次在超值電源系列 Ultra Durable 中,添加了首款突破千瓦等級的 1300W 電源供應器,同時 UD1300GM PG5 也是 GIGABYTE 所有電源供應器產品中首個 1300W 電源型號。

雖然 UD1300GM PG5 因為本身瓦數加大的原因,讓本體長度從 Ultra Durable 系列其他型號的 14cm 增長到 16cm 了,但內部的風扇也加大了使用到 14cm HYB 智慧風扇,且內建智慧風扇停轉功能在待機時能有更好的靜音體驗,內部使用主日系電容並且通過 Intel ATX 3.0 規範與 80 Plus 金牌轉換率測試及認證,安全性部分則有 OVP/OPP/SCP/UVP/OCP/OTP 等六種電路保護設計,更有著 10 年保固與全模組化線材設計等各項產品特點。

考量到過去 Ultra Durable 系列一直是 GIGABYTE 旗下相當性價比的電源,因此筆者猜測預計六月初會上市的 UD1300GM PG5 定價應該也不會太高昂,在測試中即便搭配 13900K、Z790 AORUS XTREME、GeForce RTX 4090 GAMING OC 24G 等高階旗艦硬體測試,也有著穩定供電能力與不錯的問度表現,若上市時價格很香很甜那不乏也是個值得參考的電源新選擇。

來源: 旗艦我也穩啦!GIGABYTE UD1300GM PG5 電源供應器開箱 / 性價新選項、ATX 3.0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1 23:37 , Processed in 0.127452 second(s), 68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