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官方正式將全新Nehalem架構處理器命名決定沿用“Core”為名稱,並命名為“Intel Core i7” 系列,極致版的名稱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
Intel Core i7是一款45nm四核心處理器,處理器擁有8MB L3 Cache,支援三通道DDR3記憶體(Triple-channel Memory) 。內建記憶體控制器(IMC ,Integrated Memory Controller) ,處理器採用了LGA 1366設計(Land Grid Array)又稱為SocketB,還將導入新一代Hyper-Threading技術 ,簡稱為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 ,因此在這系列四核心將會擁有八個執行緒 ,另外L3快取一律都內建8MB
Intel預計會發佈三款Core i7處理器 ,依序有Core i7-965 Xtreme Edition ,Core i7-940 ,Core i7-920
而這次的旗艦產品為Core i7-965 Xtreme Edition ,頻率為3.2Ghz ,L3快取擁有8MB ,QPI傳輸速度為6.4GT/s ,千顆報價為999USD。另外一款對象為效能市場的2.93Ghz的Core i7-940在L3方面一樣有8MB ,但是QPI速度減慢為4.8GT/s ,千顆報價為562USD ,第三款對象為主流市場的Core i7-920 ,頻率為2.66Ghz ,L3快取和940一樣為8MB ,而QPI速度一樣為4.8GT/s ,千顆報價為284USD 。
在這世代交替的時期Intel Core i7 將又帶領的新的CPU效能,但在一窺Intel Core i7效能之前,XFastest 將不忘本的帶大家一探 Intel CPU的演進史,並提供實體讓大家看看!!
1971年--Intel推出4004,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元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電晶體,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
1972年--推出8008, 8位元,是4004運算力的一倍,3300顆電晶體。
1974年--推出8080, 8位元,搭載在全球第一台個人電腦Altair上。
1978年--推出16位元的i8086,是多數人認為的第一顆處理器,同時還推出i8087,主要用於浮點運算,與8086指令集兼容,因此被人稱作x86指令集。
1979年--推出8088,16位元,內含29000個電晶體,於1981年時用於IBM PC。
1982年--推出80286,仍為16位元,134000個電晶體,CPU工作模式也衍生出兩種:實體模式與保護模式。
1985年--推出80386DX,為x86系列第一個32位元處理器,12MHz~33MHz,含275000個電晶體,增加虛擬86工作模式。
標準晶片:80386DX
同型晶片:80386SX, 80386SL, 80386DL
1989年--推出80486DX,電晶體數突破100萬,達120萬,主要的突破是內建浮點運算器(將80386和浮點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片内)。
1991年80486SX---省去浮點運算器的簡化版
1992年80486DX2---倍頻技術,內部以2倍速度執行
1994年80486SX2—DX2不含浮點運算器版
1995年80486DX4---內部以2~3倍速度執行
在這之前剛好從286開始接觸電腦,回想看看是 1982年的事了..但因為時間久遠,CPU 有收集以下.在看下去介紹
486處理器後新一代586處理器問世,為了擺脫486時代處理器名稱混亂的困擾,最大的CPU製造商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產品命名為Pentium(奔騰)
Intel Pentium& Pentium Pro: (Socket 7)
1993年推出Pentium
Pentium微處理器的特性
一、與x86家族相容
Pentium微處理器與之前的x86家族,如8088、80286、80386、80486等完全相容,並且可執行之前PC上數以萬計的軟體,使原先的軟體仍可繼續使用。
二、超級標量式架構(Superscalar Pipeline)
使Pentium微處理器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可以執行兩個指令碼,是486的兩倍速度。
三、高效能浮點運算器(High Performance Floating Point Unit)
使Pentium微處理器的浮點運算比486快3至5倍,大幅提昇圖形運算速度。
四、分支指令預測(Branch Prediction)
能讓Pentium微處理器預先載入下一個可能執行的指令,如此便可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給CPU執行指令碼。
五、64BIT資料匯流排(64-Bit Data Bus)
64位元的資料匯流排,使資料傳輸率高達每秒528Mbyte,符合多媒體時代中大量的視訊資料傳輸。
六、支援多重處理器(Multiprocessor Support)
Pentium微處理器內建多處理器功能,可以在主機板上架構多處理器,加快執行速度,讓使用者同時使用多個CPU及Cache Memory(快取記憶體)的資源。
七、有16Kbytes的Cache Memory(快取記憶體)
Pentium的Dual On-Board Caches(雙重分離式快取記憶體)是採指令碼與資料區的Cache Memory分離,因此指令碼與資料區的Cache分開,各自擁8K的容量,使Pentium微處理器能全速執行指令,減少等待及搬移資料的次數及時間。
Pentium系列CPU基本資料表
代號
| 名稱
| 內頻
| 外頻
| 倍頻
| 電壓
| 接腳數
| 插槽
| 製程
| 內部快取
| P5
| Pentium 60
| 60MHz
| 60MHz
| 1
| 5V
| 273
| SOCKET4
| 0.8um
| 16K
| P5
| Pentium 66
| 66MHz
| 66MHz
| 1
| 5V
| 273
| SOCKET4
| 0.8um
| 16K
| P54C
| Pentium 75
| 75MHz
| 50MHz
| 1.5
| 3.3V
| 296
| SOCKET5
| 0.6um
| 16K
| P54C
| Pentium 90
| 90MHz
| 60MHz
| 1.5
| 3.3V
| 296
| SOCKET5
| 0.6um
| 16K
| P54C
| Pentium 100
| 100MHz
| 66MHz
| 1.5
| 3.3V
| 296
| SOCKET5
| 0.6um
| 16K
| P54C
| Pentium 120
| 120MHz
| 60MHz
| 2
| 3.3V
| 296
| SOCKET5
| 0.35um
| 16K
|
備註:Mhz表百萬赫芝,V表伏特,um表微米。
這時期較重大的兩項進步,讓CPU在一個迴圈裡能執行超過1個指令,486以前就是很死板的一個迴圈1個指令,所以時脈多少就是能跑多快,但是增加那兩個技術後,同時脈下硬是比486以前的CPU還要快上許多。
Intel PentiumMMX&PentiumII: (Socket 7 & Slot 1)
1996年推出PentiumMMX
1997年推出PentiumII
Pentium MMX以450萬顆電晶體,採用0.35微米的CMOS省電製程製作而成,是世界上第一顆具備MMX指令集的Pentium級處理器。(MMX據稱是MultiMedia eXtension的簡稱)
它跟以往的Pentium的差別在於:除了內建57組MMX指令集能執行針對MMX開發的多媒體軟體之外,P55C把內部L1快取記憶體增加一倍,從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同時強化程式的分歧預測與管線位階,所以Pentium MMIX執行一般應用程式,也比同時脈的傳統Pentium(P54C)快了15~20%左右!
MMX架構是以CPU加上57組特殊的指令而成。這57組指令是以浮點運算單元中,ST(O)~ST(7)這八組浮點暫存器被重新設計,並稱為多媒體暫存器(MMXRegisters,從MMO-MM7),這些暫存器具備了單一指令平行處理的特性(SIMD,SingleInstructionMulti-Data),可以在一個週期內,平行地處理四種類型、最多八組的64位元寬度的類比/數位(AD/DA)數據,像是影像、聲音資料、波型等類比轉數位的資料,隨程式的定義;MMX處理單元也針對這些數位/類比訊號資料,設計出特殊的運算、移位、累加等指令與語法。
型號
| P55C-166
| P55C-200
| P55C-233
| 外頻
| 66MHz
| 66MHz
| 66MHz
| 倍頻
| 2.5
| 3.0
| 3.5/1.5
| 電壓
| 2.8V
| 2.8V
| 2.8V
|
Intel Pentium II 處理器為P6家族的第二款處理器,採用與先前完全不同的Slot 1架構,起先採用S.E.C.的黑色卡夾式包裝,但卻因散熱不佳,其後期的產品則採用S.E.C.C.包裝,將原先的Aluminum Thermal Plate散熱片,改成和目前 Celeron 處理器相同的散熱片,且將黑色塑膠外殼去除,採單邊式接觸卡匣,改用和Celeron相同的方式固定在主機板上。
PentiumMMX&PentiumII兩者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產品,都是P6架構,比較大的差異,是腳位上的不同,與製程不同所產生的時脈與快取大小的差異,同時也藉由PentiumII開始不與其它廠商共用相同腳位。
Intel不與其它廠商共用腳位的意圖很明顯,就是不讓他們有生存空間,可是PentiumII卻未能如願,因為PentiumII將L2快取”做在外面”,導至效能與MMX比起來,沒多大進步,Intel一舉擊垮它牌CPU的美夢未能成真。
PentiumII時代,由於AMD處理器急起直追,主因是因為AMD處理器價格比較低廉,Intel意識到低價處理器的市場相當龐大,因而推出Celeron處理器
Intel Pentium II Celeron:(Slot1 & Socket 370)
1998年推出Pentium II Celeron
Intel Pentium II Celeron與Pentium II擁有相同的處理器核心,但其外頻卻為 66 MHz,最初推出 266/300MHz的時脈,由於成本的關係起先推出的 Celeron 處理器,初期去除了L2快取記憶體,嚴重的影響到整體系統的效能,被許多玩家稱為跛腳的 Pentium II。
初期的 Celeron 處理器沒有足夠的快取,效能大幅降低,以至於銷售不佳,Intel 於是將128K快取整合入Celeron,雖然Celeron的快取為Pentium II的四分之一,但由於 Celeron 的快取是直接整合入處理器,採全速運算,在效能上已與Pentium II不相上下
Intel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Celeron:(Slot1 & Socket 370)
1999年推出Pentium III
2000年推出Pentium III Celeron,又名Celeron II
Intel Pentium !!! 處理器為P6家族的第三個成員,採用與Pentium II相同的Slot 1架構,在包裝上採用新的 SECC2,此款處理器與Pentium II最大的不同在於增加70項 KNI(Katmai New Instructions)指令集,加快圖形及視訊應用的功能,與3D 或影像軟體的執行效率,且每顆處理器均內含不同的安全序號。
Intel的KNI與AMD的3D Now!指令集相似,均是在單一時脈循環中,處理多個浮點運算作業,以加速3D圖形的運算。
Intel Pentium IV/ Pentium IV Celeron:(Socket 478 & Socket 775)
2000年推出Pentium IV
2001年推出Pentium IV Celeron,又名Celeron III
Pentium4處理器具備400MHz的系統匯流排速度(System Bus),採用新的SSE2(Streaming SIMD Extension 2)指令集,新加入144組指令集,亦改成128bit的SIMD,頻寬速度達到舊有SSE/MMX的2倍。除此,Pentium4並加強第一層(L1)與第二層(L2)快取記憶體(Cache)的讀取速度,浮點運算速度也有大幅的提升。
Pentium4處理器採用新的虛擬通道技術(Hyper Pipeline Technology),擴充一倍至20階層(20 stages, ,後更新架構為prescott,增加至31階。)。雖然Pentium4處理器的核心工作頻率仍是為100MHz,不過,採用與4倍速AGP相同設計概念,系統匯流排的速度已可達到400MHz,傳輸速度可達到每秒3.2GB,是現有PentiumⅢ處理器的3倍,而且在搭配具400MHz頻率的Rambus DRAM(RDRAM)記憶體之後,可將其性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此外,Pentium4內也採用快速運作引擎(Rapid Execution Engine),算數邏輯單元ALUs的處理速度(Arithmetic Logic Units)比處理器核心頻率高出一倍,以1.5GHz頻率的Pentium4處理器為例,ALUs運作時脈可高達3GHz。
Pentium4處理器 也是Intel針腳式處理器的最末代
Intel Core 2 Duo / Core 2 Quad:(Socket 775)
2006年推出 Core 2 系列
因為 Core 2 Duo 承襲 Pentium III (P3) 架構(實際上就是 " Pentium Pro " 的 P6 架構)的衣冢,所以既保持了高性能又兼具了低功耗。現在藉著這個成功的架構加以改造。
看完以上簡單的介紹 在來就是這次的主角 Intel Core i7 的 極緻版CPU Intel Core i7 Extreme
Core i7處理器是英特爾於2008年推出的64位元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並以Nehalem微架構為基礎。它支援類似超線程的技術,做到四核心的處理器,有總共8 個線程。型号名稱方面,不會再使用Duo或者Quad等字樣來辨別核心數量。Core i7處理器配合的晶片組是Intel X58,最高端的形號支援三通道DDR-III記億體,記憶體控制器會內建於CPU中[2]。Core i7亦支援Turbo Mode(後更名為Dymanic Speed)技術,倘若有程式使用較多的處理器负载,處理器的頻率可以按步驟提升。該功能不需要作業系統的支援,完全由硬體監控。Power Gates技術方面,核心閒置的時候可被關閉。對比上一代的Core 2 Duo,Core i7的核心電阻可以被關閉,電流可以完全不通過核心。各個處理器核心可運作於不同的頻率和電壓。這些功能都是由一個單元提供,佔去大約一百万个晶体管。處理器採用模組化設計。例如核心、記憶體控制器、以至輸入輸出介面控制器,都能夠以不同的數量配搭。這樣做可以使到產品更容易針對不同市場,而每一個模組都可以有獨立的電壓,令到處理器更省電。
Core i7處理器的目標是提升高性能計算和虚拟化性能。所以在電腦遊戲方面,它的效能提升幅度有限。L2缓存亦有所減少,每一個核心只有256KB。L3缓存方面,每一個處理器共享8MB。
處理器核心的電壓與系統記憶體同步。目前,官方會支持DDR3-800和DDR3-1066規格。對於DDR3-1333,由於處理器只可以接受較低的電壓水平,高速的記憶體意味著需要較高的電壓,所以此規格的官方支援仍然存在疑問。第二批X58晶片組主機版將可以實現電壓異步,方便用家超頻。另外,原先只有XE版本處理器可以調整記憶體頻率。後Intel修改為所有上市的Core i7處理器,均可以修改記憶體和QPI的頻率。
Nehalem微架構分為兩個主要部分:計算內核與非計算內核
一. 計算內核的設計來源於之前的微架構,並對其進行了優化和加強,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支援超線程----第三代超線程技術(初期稱為SMT 後來改名為HT),四核心時多達八個線程
(2) 支援虛擬化設備輸入/輸出 (VT-d)----在之前以虛擬化CPU為主的基礎上增加設備輸入/輸出的虛擬化,能有效提高虛擬機的性能和效率。
(3) 內核加速模式(Turbo Mode)----內核運行動態加速。可以根據需要開啟、關閉以及加速單個內核的運行。例如,在一個四核的Nehalem 微架構處理器中,如果一個任務只需要兩個內核,可以關閉另外兩個內核的運行,同時把工作的兩個內核的運行主頻提高。如果任務只需要一個內核,可以關閉其他三個內核,同時把工作的一個內核提高到更高的主頻運行。這樣動態的調整可以提高系統和CPU整體的能效比率。
(4) 新增的SSE 4.2指令集等等。
二. 非計算內核的設計改動令人矚目,主要的有:
(1) Cache的設計----採用三級全內含式Cache設計,L1的設計和Core 微架構一樣;L2採用超低延遲的設計,每個內核256KB;L3採用共用式設計,被片上所有內核共用。
(2) 集成了記憶體控制器(IMC)----從晶片組上移到CPU片上,支援多通道DDR3記憶體,記憶體讀取的延遲大幅度減少,記憶體帶寬大幅提升,最多可達三倍。
(3) QPI----"快速通道互聯",取代前端匯流排(FSB)的一種點到點連接技術,20位寬的QPI連接其帶寬可達驚人的每秒25.6GB,遠非FSB可比。QPI最初能夠發放異彩的是支援多個處理器的伺服器平臺,QPI可以用於多處理器之間的互聯。
目前,基於Nehalem微架構的Bloomfield處理器(Bloomfield也是產品代碼)已經正式命名為"酷睿 i7"。酷睿是品牌,"i7"是系列編號。酷睿這一名稱現在和未來都將是英代爾公司PC處理器產品的旗艦品牌。
首款基於Nehalem微架構的處理器將是用於臺式機的處理器酷睿 i7,支援的晶片組為x58。這款處理器有4個內核,計畫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用於伺服器和筆記本電腦的Nehalem微架構處理器也會在將來陸續上市。
整體盒裝包裝設記 和 E8xxx 45nm Series 一樣
銅和鋁結合在一起的散熱器 相當有質感 (但注意的風扇外露 沒有保護設計) 個人覺得和之後機殼設計有絕對相關
極緻版 風扇設計開關 可以全速運轉
Socket 1366 和 Socket 775 比較 很明顯體積大了許多
整合了Memory Control 因此在CPU背面也多了許多原件
130W 的熱轉換 所以風扇也變大了..
看完了以上Core i7 解說 , 再來就是準備上機了.
但上機之前 還會對 CPU Cooler , Memory 演進 , 等做些講說 請期待...
送上一張 Memory 頻寬破20K 的數據 相信Core I7 效能一定不只如此 這是牛刀小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