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40792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O11 VISION COMPACT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迷你身形 三面透視打造精緻PC視野新境界O11 VISION COMPACT 強強聯合 ...

2024 三星SD記憶卡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2024 PRO Plus SD 記憶卡 [*]為專業人士打造 [*]釋放極限速度 [*]多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MSI首款WiFi 7 Mesh系統登場-Roamii BE Lite Mesh System。Roami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SUS 華碩] 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 開箱測試 / 重本全鋁 16 相 5 M.2 與 USB 3.2 2x2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華碩 ROG Zenith 專屬於 AMD Ryzen Threadripper 的高階主機板系列,如今隨著 3 代處理器與 TRX40 晶片組更新,推出新一代「ROG Zenith II Extreme」,這張無疑是上一張 Zenith Extreme Alpha 的升級版,同樣全鋁外殼與散熱,更加入主動 VRM、FCH 風扇、16 相 Teamed 電源設計,以及多達 5 個 M.2 擴充與最新 USB 3.2 2x2,將在挑戰 TRX40 性能之顛。

規格
尺寸:E-ATX(30.5cm x 27.7cm)
處理器支援:AMD 3rd Gen Ryzen Threadripper Processors
處理器腳位:sTR4X
晶片組:AMD TRX40
記憶體:8 x DIMM, MAX 256GB, DDR4 4600(OC)/3200 MHz
擴充插槽:4 x PCIe 4.0 x16(x16, x16/x16, x16/x8/x16, x16/x8/x16/x8)
多卡支援:3-Way NVIDIA SLI / AMD CrossFire
儲存埠:8 x SATA 6Gb/s、1 x DIMM.2(2 x M.2 Socket 3 PCIe 4.0 x4 & SATA)、3 x M.2 Socket 3 PCIe 4.0 x4
網路:Aquantia AQC-107 10G、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w/ LANGuard
無線:Intel Wi-Fi 6 AX200 2x2 MU-MIMO 802.11ax、藍牙v5.0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 8ch Codec、ES9018Q2C DAC
USB埠:4 x USB 3.2 Gen2(CPU)、2 x USB 3.2 Gen2(前面板插座)、3 x USB 3.2 Gen2、3 x USB 2.0、8 x USB 3.2 Gen1(4 需擴充)、1 x USB 3.2 Gen 2x2 Type C


ROG ZENITH II EXTREME主機板開箱 / 全鋁 + 主動風扇

新一代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外觀主要在晶片組、I/O 外殼上方,換成金屬鏡面帶 AURA 燈效的設計,以及加大 OLED 顯示器,其餘配置與上一張相似,但仔細看還是有很多新的開關與便利功能的設計。

由於 3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重新定義針腳,也讓 TRX40 主機板升級至 PCIe 4.0 通道,更要準備明年的 64 核心 3990X 核彈,使得 TRX40 主機板僅支援 3rd Gen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

記憶體同樣 4 通道 8 DIMM 插槽,最大可安裝至 256GB 記憶體;擴充插槽則提供 4 個 PCIe 4.0 x16,最高支持 4 卡 x16/x8/x16/x8 的通道分配。儲存則具備 8 個 SATA 連接埠,以及 1 組 DIMM.2 擴充 2 個 M.2 插槽支援 PCIe 4.0 x4 與 SATA 介面,主機板上還有 3 個 M.2 支持 PCIe 4.0 x4,其中 1 個則設置於主機板背面;網路同樣具備 10GbE 與 1GbE 配置,並換上新的 Intel Wi-Fi 6 AX200 無線網卡。

USB 也是這張的一大特色,於後 I/O 給滿 7 個 USB 3.2 Gen 2,以及最新 USB 3.2 Gen 2x2 Type C 可達 20Gbps 的傳輸頻寬,另外還有 8 個 USB 3.2 Gen 1,甚至給到 2 個 USB 3.2 Gen2 前面板插座,給好給滿也是 ROG 一貫的信條。


↑ ROG Zenith II Extreme 外盒,標示著 TRX40 晶片組與 PCIe 4.0。


↑ 背面可見主板規格,以及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16 相供電 + 2 顆主動風扇、鋁殼打造、10GBE + USB 3.2 Gen 2x2。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外觀以黑色鋁盔甲,搭配鏡面銀色的造形設計,主機板整體配置得宜,供電插座全部集中在右上角,一字排開的 16 相供電,自帶風扇散熱之外,更以熱導管連接至鋁製 I/O 外殼上。

而且還換上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供電時會秀 ROG Zenith Extreme 的動畫字樣,開機時也會顯示 Debug Code,進系統後則可顯示 CPU 資訊或自訂圖案、動畫;主機板背面,同樣有著金屬背板強化,使得整張主機板重量相當沈。


↑ ROG Zenith II Extreme。


↑ 金屬背板。


主機板 ATX 24-pin 與 CPU 雙 8-pin 外加 3-pin,全都集中在右上角這區,方便玩家 DIY 連接使用;而 CPU 供電也特別提到,請至少連接 2 個 8-pin 電源,以免負載過大時導致觸發 PSU 的保護機制,另外額外的 3-pin 主要是給想要極限超頻的玩家使用。

而這區域還有前置 2 個 USB 3.2 Gen 2 Type E 插槽,以及 ROG 獨家的 DIMM.2 設計。


↑ 主機板右上角。


CPU 插槽兩旁共計 8 跟 DDR4 DIMM 記憶體插槽,最大可安裝置 256GB 記憶體;而 CPU 則以 16 相 Teamed 電源架構,一次排開除了霸氣之外,上方還也有著碩大 VRM 散熱器,不僅自備 2 顆主動風扇散熱外,還用熱導管連接至左側的鋁製 I/O 外殼上,高階板子用料沒在省。

而鋁製 I/O 外殼上方,除了 ZENITH II 字樣(這區)具備鏡面 AURA 背光外,下方還有顆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不僅 Debug 方便還可大秀信仰與自訂圖示。


↑ CPU、RAM 與 VRM。


↑ I/O 外殼與 OLED 顯示器。


主機板右側這邊,則有 8 個 SATA 6Gbps 連接埠,其中 4 個來自 TRX40 晶片組,另 4 個則以 PCIe 方式由 ASM1061 擴充;而 SATA 連接埠下方,除了前面板針腳外,也有水冷相關的偵測針腳。


↑ SATA 連接埠。


主板下半的 PCIe 與 M.2 插槽,這區有著一體式鋁製散熱片,連接至晶片組上方的 ROG 標誌,這塊也是銀色鏡面,開機後會有 AURA 燈效加持。鬆開 4 根螺絲,就可以找到 2 個 M.2 插槽,此外還有 1 個 M.2 插槽則設置在背面…,這可能是正面沒位子,通道頻寬還夠,所以就多做了一個背面 M.2。

此外,主機板右下角這區有相當多的按鈕與開關,首先最常見的電源開關 Start,其旁邊的 Flex Key,預設為 Reset 外可通過 BIOS 改為:開機進 BIOS、Safe Boot 或開關 AURA 燈效等,且更改設定後機殼的 Reset 按鍵也會跟著改變。

按鈕還有 Safe Boot、Retry Button 與 BIOS Switch 按鈕(這張也是走雙 BIOS),另外筆者比較喜歡的是 Full Speed Mode 開關,只要打開主機板上所有風扇都會全速運轉,手動超頻時相當方便,關閉後風扇又會回到之前設定的模式運行。


↑ PCIe 與 M.2 插槽。


↑ 拆開散熱片就可已連接 M.2 SSD。


↑ 背面有點孤僻的 M.2 插槽。


主機板後 I/O,同樣提供 Clear CMOS 與 USB Flash Back 按鈕,即便日後 TR 處理器更新也可繼續相容;而 USB 方面,4 個 USB 3.2 Gen 1、7 個 USB 3.2 Gen 2 含一個 Type C,另外還有個標示 SS20 的 USB 3.2 Gen 2x2 Type C,可達到最高 20Gbps 的傳輸頻寬,此外還有 10GbE 與 1GbE RJ-45 網路埠、天線與 7.1ch 3.5mm 音源孔(具備 LED 背光)和 S/PDIF 等連接埠。


↑ 主機板後 I/O。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用料 / 裝滿 PCIe、M.2 與 USB

介紹完主機板的外觀、規格與功能後,其實還有一些主機板的設計細節、用料可與大家分享,接著就把主機板上的散熱片拆解,來檢視完整的電路板設計。

金屬背板同樣有著 AURA 燈條,而在 VRM 後方,則同樣有導熱膠幫助散熱;而晶片組拆開,內部有風扇與鰭片增加散熱效果,並且在 CPU SOC 供電相上還有額外的小散熱片。


↑ 背板 VRM 處導熱膠幫助散熱。


↑ FCH 散熱風扇。


↑ CPU SOC 小散熱片。


↑ 每邊記憶體都採用 DIGI+ ASP1103 的 2 相供電設計。


↑ CPU 採用 16 相 Teamed Power 設計。每相以 2 顆 Infineon TDA21472 Pwer Sage 與電感組成,可有著更低的供電延遲與相同的熱性能。


↑ CPU PWM 控制器 DiGi+ EPU ASP14051。


↑ 主版後方提供滿滿的 USB 3.2 Gen 2,因此配有不少的 ASM1543 與 P13EQX ReDriver 晶片。


↑ 圖為 Aquantia AQC-107 10GbE LAN 與 Intel I211-AT 1GbE LAN 晶片,另外還有 ASM3242 USB 3.2 Gen 2x2 控制器,以及 ASM1074 USB 3.0 HUB 控制晶片。


↑ NUVOTON NCT6798D-R 環控晶片。


↑ 音效區除 ROG SupremeFX S1220 晶片外,還有 2 顆 Realtek ALC4050H、ESS ES9023P DAC 與音效電容。


↑ 主板雙 BIOS;ICS 9VRS4883BKLF 時脈產生器與 CPU SoC 供電。




↑ ROG TPU 晶片。


↑ 一整排 P13EQX16 ReDriver 與 P13DBS 處理 PCIe Gen 4 通道交換。


↑ 2 顆 ASM1543 負責前置 Type C 的設置邏輯電路。


↑ AURA 晶片。


↑ 2 顆 ASM1061 擴充 4 個 SATA 6Gbps 連接埠;而 ASM1074 USB 3.0 Hub 晶片。


↑ AMD TRX40 晶片。


↑ 左起 M.2_3 硬體開關、連續的 Safe_Boot、Retry、BIOS Switch 開關;Full Speed Mode 開關(位於 BIOS Switch 開關上方),以及下方的 RSVD 與 Slow Mode 開關。


↑ VRM 散熱器連接著 I/O 鋁製外殼、晶片組散熱片、M.2 散熱片、音效蓋與金屬背板。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配件

配件方面主要都是基本標配,像是說明文件、USB 驅動隨身碟、M.2 螺絲、貼紙、超多 SATA 線、天線、熱敏電阻、RGB 延長線,以及 Fan Extension Card II 風扇擴充板,還有 ROG DIMM.2。


↑ 所有配件。


ROG DIMM.2 重新定義記憶體插槽,擴充 2 個 M.2 插槽,並具備專屬散熱片,此外這 2 個 M.2 同時支援 PCIe 4.0 x4 & SATA 介面。而這組 DIMM.2 與之前的對比,主要是支援 PCIe 4.0


↑ ROG DIMM.2。


此外,配件中還付了一組金屬螺絲筆,並有著 2 種規格的十字頭可更換,方便玩家拆裝 M.2 散熱片。


↑ ROG 信仰螺絲筆。


ROG ZENITH II EXTREME BIOS 設定

BIOS 當中有著詳細的 AI Tweaker 超頻設定,包含 CPU 頻率、Per CCX 超頻、PBO 與核心電壓等設定。


↑ BIOS 摘要資訊。


↑ AI Tweaker 超頻設定。


↑ Per CCX 超頻。


↑ PBO 超頻。


↑ 超頻電壓設定。


進階設定頁面中,有著內建裝置設定,可調整各式板載功能,並切換 PCIe x16 的連接模式,以及 LAN、WIFI、音效等開關。


↑ 進階選單。


↑ 內建裝置設定。


↑ PCIe 模式切換。


↑ 內建裝置設定。


在 Monitor 頁面中,除了可監控各式溫度、風扇轉速外,也有獨力的 VRM Heatsink FAN 與 Chipset FAN 的 Q-Fan 控制項,這兩個基本上溫度低的時候都是停轉,玩家亦可調整各溫度級距下的風扇轉速。


↑ VRM Heatsink FAN。


↑ Chipset FAN。


↑ 開機選單。


工具頁面中,則有 Flexkey 的設定:Reset、AURA On/Off、DirectKey 與安全啟動;DirectKey 則是直接啟動進入 BIOS。而 ASUS Armoury Crate 會自動詢問是否要下載安裝,若不希望安裝軟體的用戶,可在 BIOS 當中找到關閉的選項。


↑ 工具選單。


ASUS Armoury Crate 掌控 AURA Sync 與顯示器設定

說了這麼多功能,不如先來看看 ROG Zenith II Extreme 開機的美照,主機板的晶片組與 I/O 外殼上方,具備著 AURA 燈效加持,以 45° 對角線的方式呈現。只不過這個「鏡面」,還挺容易弄髒,若各位在 DIY 裝機時,建議裝好機後在撕掉保護膜即可。


↑ ROG Zenith II Extreme 燈效。


↑ 主機板右側的 AURA 燈效。


↑ 顯示器除了變大外也變彩色,所以更能展示動畫與信仰,開機時會顯示 Debug Code,也可自訂圖案或動畫。


這些功能的設定都整合到 Armoury Crate 軟體當中,當然這程式也可提供驅動更新、工具安裝的功能。


↑ Armoury Crate 驅動更新。


↑ AURA Sync。


↑ OLED 顯示器設定,可監控溫度、電壓、時脈等基本資訊。


↑ 也可設定動畫或圖片。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分別測試處理器、記憶體與整台電腦的性能,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並採用 Auto 設定與 8GB*4 DDR4-3200 記憶體,散熱器則使用 ENERMAX LIQTECH TR4 240,並設定水泵、FAN 全速進行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主機板: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
記憶體:CORSAIR DOMINATOR PLATINUM RGB DDR4 8GB*4-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64bit


CPU-Z 檢視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處理器資訊,處理器代號 Starship,為 7nm 製程的處理器,有著 32 核心 64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TRX40 晶片組;記憶體為 4 通道 8GB*4 DDR4 3200MHz;顯示卡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 CPU-Z。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3970X 在單核效能有著 798 分的成績。


↑ CPUmark99。


CINEBENCH R15 與 R20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3970X 在 R15 版本測試可達到 CPU 7491 cb 的成績,而提升渲染複雜度的 R20 版本,亦有著 CPU 17113 cb 的成績;單核性能更有著 210 cb、511 cb 的成績。


↑ CINEBENCH R15 與 R20。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397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29 秒即可完成渲染。


↑ Corona Benchmark。


類似的 V-Ray Benchmark 同樣可測試電腦的 CPU 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397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20 秒即可完成渲染。


↑ V-Ray Benchmark。


POV-Ray 是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3970X 有著 64 執行緒可達到平均 14039.4 PPS 的渲染速度,需要 18.6 秒完成渲染工作。


↑ POV-Ray。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CORSAIR DOMINATOR PLATINUM RGB DDR4 8GB*4-3200 記憶體。搭配 ROG Zenith II Extreme 有著記憶體讀取 86461 MB/s、寫入 88157 MB/s、複製 90424 MB/s、延遲 79.8 ns 的表現。


↑ AIDA64。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此測試對於核心數要求不高,反而偏好時脈高的處理器,因此 3970X 有著 21,925 KB/s 的處理速度。


↑ WinRAR。


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3970X 壓縮評等為 158295 MIPS,解壓縮 343766 MIPS。


↑ 7-Zip。


影音轉檔方面,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3970X 於 X.264 編碼有著 73.7 fps 的運算性能,而 X.265 則有著 122.0 fps 的表現,沒想到這代多核心可讓 X265 有這麼高的效能,但也可能是筆者要更換影像轉檔的測試程式。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3970X 搭配 NVIDIA RTX 2080 Ti 獲得了 7,310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0392 分,生產力則有 8852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11525 分。


↑ PCMark 10。


遊戲效能測試,搭配 NVIDIA RTX 2080 Ti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4656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1296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總結

華碩二代 ROG Zenith II Extreme 承襲著 Alpha 顏值與設計,有著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以及鏡面設計的晶片組、I/O 外殼 AURA 燈效,更給予 16 相供電、VRM 散熱器與鋁製 I/O 外殼以熱導管連接,更覆蓋著鋁製 M.2 散熱片,整張主機板不僅效能出重、重量更重。

效能方面,Zenith II Extreme 足以推動 32 核心 3970X,不僅預設下效能出色,更是目前 HEDT 無人可檔的運算效能;若想全核超頻 4.4GHz 也不成問題,但在測試 Cinebench R20 時則會因為溫度壓不住而導致程式自動關閉,倘若能解這散熱,這效能真的相當強悍。

強悍之餘,主機板也上滿各式 I/O,不論是 4 PCIe、5 M.2 與多達 9 個 USB 3.2 Gen2(含 2 個前置插座)與 1 個 USB 3.2 Gen 2x3,給予玩家最強悍的 I/O 規格;連線方面,則具備 10GbE 與 1GbE LAN 和 Wi-Fi 6,對於高階 HEDT 來說已無可挑剔。

這代筆者較喜歡多實體按鈕、開關的設置,像是風扇全轉、Retry、Safe Boot 與 Flex Key,在裸測時相當便利,更能加速整個測試過程;只不過鏡面不好清理的問題,就是筆者個人對鏡面的吹毛求疵。

ROG Zenith II Extreme 價位應該會落在 2 萬左右,可能與 ROG RAMPAGE VI EXTREME Encore 看齊,實際上市販售會稍晚,有想要更新 HEDT 平台的玩家,若想要這效能與高 I/O 擴充,可以衝這一波或期待明年 64 核心(3990X)的核彈轟炸。

3 代 Ryzen Threadripper 系列開箱測試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9 20:09 , Processed in 0.111861 second(s), 50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