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30571
回復: 2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標籤: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O11 VISION COMPACT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迷你身形 三面透視打造精緻PC視野新境界O11 VISION COMPACT 強強聯合 ...

2024 三星SD記憶卡 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2024 PRO Plus SD 記憶卡 [*]為專業人士打造 [*]釋放極限速度 [*]多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固態硬碟 SSD] OWC ThunderBlade 最狂 Thunderbolt 3 SSD 開箱測試 / 最大 8TB 最快 2800 MB/s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早先開箱過的 OWC Express 4M2 是以 DIY 的方式,提供玩家一個 Thunderbolt 3 外接 SSD DAS 的解決方案,當然 OWC 也準備另一款結合自家 SSD 的 Thunderbolt 3 SSD 產品「OWC ThunderBlade」,以全黑鰭片式的鋁製外殼,內部已安裝 4 根 M.2 NVMe SSD 並預設 RAID 0 磁碟陣列,透過 Thunderbolt 3 Type C 連接,可達到最快 2800 MB/s 的傳輸效能,讓需要大資料高速儲存、行動的專業人士,有著安全高速的隨行儲存設備。

規格
外殼:鋁殼
介面:Thunderbolt 3 Type C(Intel Alpine Ridge DSL6540)、USB PD
連接線:Thunderbolt 3 整合線材
磁碟介面:M.2 NVMe PCIe 3.0
預設軟 RAID:RAID 0 磁碟陣列、支援 RAID 0 / 1 / 4 / 5 / 10
尺寸 (長x寬x高):192 x 124 x 29 mm
變壓器:DC 輸出 15V, 4.8A
重量:676g


OWC ThunderBlade 開箱 Thunderbolt 3 SSD

你能想像單檔 50GB 的影片、上百張的 RAW 檔照片傳輸至外接儲存設備,只需要不到 1 分鐘的時間,速度更達到每秒 1.2 GB/s 以上的效能嗎?如今 Thunderbolt 3 的連接技術結合 SSD 的高速儲存裝置,即可達到如此高速的外接儲存、行動的需求。

OWC 外接式 ThunderBlade SSD 提供 1TB、2TB、4TB 與最大 8TB 的容量選擇,並以全黑鋁鰭片的造型打造,外殼相當堅固、紮實重量達 676g,可感受到這顆的誠意;並採用 Thunderbolt 3 Type C 連接,內部採用 Intel Alpine Ridge DSL6540 控制晶片,並提供基本 USB PD 功能。

而 ThunderBlade 當中使用了 4 顆自家 OWC Aura P12 SSD,因此最快可達到 2800 MB/s 的傳輸效能;出廠預設為 RAID 0 磁碟陣列,採用軟體 RAID 的形式,因此用戶可自行調整支援 RAID 0 / 1 / 4 / 5 / 10 等陣列配置。

此外,這顆 ThunderBlade 的外包裝就是他的保護盒,採用專屬的保護箱,內部更有量身切割的保護泡棉,確保 ThunderBlade 在行動使用上安全無虞。


↑ ThunderBlade 保護箱。


↑ 背面則有產品規格與標籤。


保護箱內部有量身切割的保護棉,剛好可收納 ThunderBlade、變壓器與 Thunderbolt 3 Type C 傳輸線,並附上說明文件與 SoftRAID 軟體說明。


↑ 內部包含說明文件與 SoftRAID 軟體說明。


↑ 配件包含變壓器與 Thunderbolt 3 Type C 傳輸線。


老實說 ThunderBlade 的外觀真的很前衛,畢竟以行動、室內使用兼具的情況下,最好就是以被動散熱的方式,替內部 4 根 SSD 與 Thunderbolt 3 晶片散熱,因此外殼維持一貫的全鋁製外殼,並以散熱鰭片的造型打造,散熱與堅固並備的設計。


↑ 散熱鰭片造型的鋁製外殼。


ThunderBlade 前方有著一條燈號指示燈,連接上電源會呈現白燈,再連接上電腦後會呈現藍燈;而後方,則有 2 個 Thunderbolt 3 Type C 連接埠與 DC IN 電源輸入孔。


↑ ThunderBlade 前方的運作指示燈。


↑ 後方的 Thunderbolt 3 Type C 與 DC IN。


↑ 底部則是產品標籤與貼紙。


效能派 ThunderBlade 8TB 測試 傳檔飛快省時又堅固

測試使用的是 ThunderBlade 8TB 容量,並以 Intel Core i9-9900K 與 GIGABYTE Z390 Designare 具備 Thunderbolt 3 功能的主機板做為 Windows 測試平台,另外使用 MacBook Air 做為 macOS 的代表。


↑ 連接上電腦後 ThunderBlade 會呈現藍色的運作燈號。


ThunderBlade 出廠是預設 macOS 的檔案格式,因此用戶可直接在 Windows 上重建等量磁碟(RAID 0),建立好之後就可以直接使用,但因為 Windows 預設外接儲存裝置為「快速移除」規則,若希望寫入效能更好,請針對 4 根 SSD 的內容 > 原則設定中,切換為效能更好並啟用寫入快取。


↑ OWC ThunderBlade 裝置資訊。


↑ 磁碟管理設定為等量磁碟。


↑ 將 SSD 原則設定為效能更好並勾選啟用寫入快取。


透過 CrystalDiskInfo 檢視 OWC Aura P12 2TB SSD 資訊,其內接採用 PCIe 3.0 x1 傳輸、NVMe 1.3 規範,並支援 S.M.A.R.T. 指令,換句話說 ThunderBlade 最大效能是 4 根 SSD 做為同一磁區使用。


↑ CrystalDiskInfo。


Crystal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寫可達 2882 MB/s、2836 MB/s 的高速效能,並且在 4K 隨機存取下也有著不差的效能;而 TxBENCH 測試循序讀寫達 2804 MB/s、2932 MB/s 的高傳輸效能。


↑ CrystalDiskMark。


↑ TxBENCH。


此外,使用單檔約 50GB 的影片檔案測試寫入傳輸,傳輸效能可達到每秒 1.58GB 左右的高速,不用 1 分鐘就能完成傳輸;另外,再準備約 3,700 百張的 RAW 檔照片,單檔大小約在 5-10 MB 左右,總容量 57.8GB,同樣寫入傳輸可達到 1.23 GB/s,大約在 1 分鐘左右就可完成傳輸。


↑ 單 1 大檔 50GB 傳輸。


↑ 多檔 57GB 傳輸。


Mac 方面,同樣可透過磁碟工具程式的 RAID 輔助程式來建立磁碟陣列,而磁碟工具也會顯示組成 RAID 組的磁碟與模式等資訊。

而透過 Disk Speed Test 測試,循序讀寫 2040 MB/s、1909 MB/s,至於 AJA 4K RED HD 16GB 測試,循序讀寫 2400 MB/s、2345 MB/s;這效能主要卡在 MacBook Air 的 CPU 實在太弱,所以無法像 Windows 平台那樣達到 2800 MB/s 的傳輸性能。


↑ 磁碟工具程式。


↑ Disk Speed Test。


↑ AJA 4K RED HD 16GB。


總結

OWC ThunderBlade 靠著 Thunderbolt 3 高速頻寬,大幅發揮外接 SSD 的效能,並以高質感的鋁製外殼、鰭片造型,替內部 SSD 散熱之餘也確保裝置的堅固性,更使用專屬的保護箱收納 ThunderBlade,讓專業影像工作者,可帶著 ThunderBlade 儲存、備份工作資料,更可做為檔案傳輸的載具。

性能方面,ThunderBlade 可達到循序讀寫 2800 MB/s 的效能,而直接傳輸單一大檔或眾多小檔案,都可有著每秒 1GB/s 以上的傳輸性能,對於需要額外儲存多媒體檔案、編修的專業使用者,可直接在 ThunderBlade 上儲存與編修,大幅節省檔案儲存的時間。

想當然 ThunderBlade 的價位肯定不親民,8TB 版本台灣定價 NT$ 85,100 元,提供給各位參考;若想要經濟實惠的 Thunderbolt SSD,也可以參考 OWC Express 4M2 外接盒,以 DIY 的方式讓玩家自行挑選 SSD,藉此讓整體價位更親民。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2#
Day_Night 發表於 2019-10-26 07:05:54 | 只看該作者
失望中。

(1)原本以為採TB3 RAID,是硬體RAID,結果是軟體RAID。
(2)最不能理解的是把原本PCIe x4拆成X1,再去作RAID0 合併成X4,
    而不是X4 RAID0成X16,有點畫蛇添足的浪費。
3#
 樓主| lin.sinchen 發表於 2019-10-26 13:12:05 | 只看該作者
Day_Night 發表於 2019-10-26 07:05
失望中。

(1)原本以為採TB3 RAID,是硬體RAID,結果是軟體RAID。

關於 1 這點我有跟廠商聊過,說法是這樣:

目前電腦 CPU 效能相對足夠,處理 RAID 也不像以往這麼慢,因此軟 RAID 具有規劃儲存池的彈性,且倘若遇到問題也比較好重建或修復。相對應體 RAID,需要負擔專屬的晶片,倘若遇到晶片問題,這時資料的處理就相對麻煩。

所以還是以軟體 RAID 的形式為主。


至於第 2 點,主要肇因在於 TB3 最大頻寬就 PCIe 3.0 x4。假使,若要滿足安裝 1 顆、2 顆...等情況,至少需要 4 顆 PCIe Switch 晶片來處理,相對是徒增成本。SO,這個會這麼設計,我覺得主要是提升容量為前提,才能讓他最大容量達 8TB。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15 16:26 , Processed in 0.149898 second(s), 61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