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再次澄清
本文由原著修改後
發布於本站
先前使用朋友的帳號
導致刪文 若有不便還請見諒
在此重刊
在前些日子 AM1 推出
帶動了 Intel 對 SOC 的重視
這時問題就來了
SOC是啥?
本篇將對於
SOC(System On Chip)
單晶片系統作簡單的說明
先不說 SOC 是啥
先看看被歸為 SOC 的東西有哪些吧
目前屬於 SOC 的東西有以下幾樣
分別是
AMD AM1全系列
Intel Celeron J1000系列
Pentium 數款((該系列台灣能見度較低
這些系列在近日 AM1 率先發布後
話題不斷 開箱文 比較文一堆
但是在看這些文章時
你是否有發現
這些系列的主機板
比起其他的主機板
好像空曠了許多
並且沒ATX的產品
只有M-ATX 更多的是Mini-ITX
如果已經觸碰電腦多年的讀者肯定發現
近年來電腦不但走向高效率高效能
體積也越來越小 並且整合性也越來越高
高度整合,雙晶片組->單晶片組->無晶片組!?
還在玩 AMD FX 系列的玩家
或是玩電腦很久的玩家肯定知道
稍早的電腦要連接各項周邊配備
依靠的是NB(北橋)跟SB(南橋)的配合
到了 Intel 5 系列晶片組
AMD 則是 Llano 時代
(A75 A55晶片組)
將原本大部分北橋與少部分南橋的功能
整合進了CPU內部
主機板上只留下了單一晶片組
這個留下的晶片組
你可以稱他為"非傳統南橋"
但是AMD與Intel雙方卻有專有的稱呼法
Intel稱其為Platform Controller Hub(PCH)
AMD則稱為Fusion Controller Hubs(FCH)
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當然他們與CPU的連結方式是有些許不同
Intel 使用 DMI 2.0
AMD 則是 HyperTransport
兩者的差別將於之後詳述
可是 AMD 彷彿覺得這樣的整合還不夠
到了 AM1 系列
你會發現連 FCH 都不見了
沒錯連 FCH 都全部整合到 CPU 中了
這就是 SOC 單晶片系統
所有的周邊連結設備都被整合到 CPU(單晶片) 中
這也是 AM1 屢創低價的原因
因為主機板上不需要太多的零件
成本自然就會低
現在你能在 AM1 主機板上看到的晶片
應該只剩下一些音效晶片或是一些環境晶片
這樣高度整合 主機板自然不用作太大
這樣的系統看不到ATX以上的大板也是正常的
AM1 率先進入SOC,Intel 不甘示弱
雖然對 Intel 而言 AMD 可能早已不成為他的威脅
但是回頭才發現自家並無可與 AM1 披敵的商品
原本用於 Atom 的 Bay Trail 架構
就這樣直接送上戰場了
Bay Trail-D 架構也就是前言所述的
Intel Celeron J1000系列
比起AM1,J系列更優勢的地方
就是更低的溫度
雖然功耗相差無多
但是卻能達到無風扇的標準
可是我也說了 Intel 根本沒有推出這項產品的打算
所以這個架構其實還是有很多不及 AM1 的地方
在此我就不說效能了
就以周邊連結設備來比較吧
Bay Trail-D,CPU依舊強勁,GPU與周邊卻不如
很多開箱文都會把
Bay Trail-D 跟 AM1 做比較
你看了這些文章會發現
乍看之下 Bay Trail-D 的效能彷彿較高
的確這受惠於雙通道記憶體控制器
以及 Intel CPU 一直以來的高效能
上述是 AM1 做不到的
但是在 GPU 效能上
在 APU 顯示效能一枝獨秀的情況下
AM1 也不落人後
即使是低功耗平台
GT 610,HD 5450這些入門卡
AM1 也是輕易的踩在腳下
Bay Trail-D卻只能與其持平
在擴充上AM1原生支援SATA 6Gbs
並且支援兩個USB3.0
Bay Trail-D卻只有一個USB3.0
SATA 6Gbs完全沒支援
你可能覺得SATA 6Gbs沒啥大不了的
這平台又用不到SSD
但是在USB3.0上
只有一個對於文書拷貝上
算是一個頗大的利空
這兩個平台算是各有利弊
在挑選上應該針對使用的需求
才能挑到最適合你的系統
高度整合,低價以及低功耗
這兩個 SOC 平台
低價與低功耗是他們共同的特性
他們的出現
對於一些公司行號而言
甚至是學校,公務機關
可是一大福音啊
不但省了購置的費用
也因低功耗省下了不少的電費
如果你的預算不多
或是只是打打文書,上上網
甚至是想在客廳放台 HTPC
其實 SOC 平台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本篇純屬經驗分享
若有錯誤還請糾正
By Efficacy Unlimi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