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79730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筆電] 要有愛!ROG Ally 實測開箱 / 最強 PC 遊戲掌機的善與惡,最大的敵人是?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有著最強 PC 遊戲掌機之稱的「ROG Ally」,採用 AMD Ryzen Z1 處理器 Zen 4 + RDNA 3 的低功耗 APU,搭配 7 吋 1080p 120Hz 電競螢幕,以及對應 Xbox 控制器的 ABXY、D-pad、LT/RT/ LB/RB 按鍵與 10 點觸控操作,滿足 PC 掌機的各方面控制需求,而 ROG 更將散熱技術點滿並精雕細琢全機僅 608g 的重量,這台肯定是當代 PC 掌機之最,但我真的需要 PC 掌機嗎?帶著 Ally 員旅綠島後我有了肯定的答案。

ROG Ally (2023) RC71L 規格
系統:Windows 11 Home
處理器:AMD Ryzen Z1 Extreme 8C16T、24MB Cache、5.10GHz Boost、Zen 4
內建顯示晶片:AMD Radeon 12 CU、2.7GHz、8.6 Teraflops、RDNA 3
記憶體:內建 16GB LPDDR5、6400MT/s、雙通道
主螢幕:7 吋、FHD 1920 x 1080、16:9、IPS、120Hz、7ms、500nits、sRGB 100%、Adobe RGB 75.35%、Gorilla Glass DXC / Victus、10 點觸控、FreeSync Premium
儲存空間:512GB PCIe 4.0 NVMe M.2 SSD (2230)
內建控制:A B X Y 按鍵、D-pad、LT & RT 霍爾效應類比扳機、LB & RB 按鍵、View / Menu / Command Center / Armoury Crate 快捷按鍵、M1 & M2 可自訂按鍵、2 x 全尺寸搖桿、6-Axis IMU、指紋辨識電源鍵、音量鍵
I/O 連接埠:1 x 3.5mm 耳機/麥克風、1 x ROG XG Mobile 介面、1 x USB Type-C(USB 3.2 Gen2、DisplayPort 1.4、PD 充電)、1 x UHS-II microSD 讀卡機(SD、SDXC、SDHC)
音效:2 個 Smart Amplifier 揚聲器、AI 降噪、Hi-Res 認證、Dolby Atmos、內建陣列麥克風
網路:Wi-Fi 6E(802.11ax)2x2、Bluetooth 5.2
電池:40WHrs、4S1P、4-cell Li-ion
變壓器:USB-C、65W AC Adapter、Output: 20V DC, 3.25A, 65W
尺寸:28.0 x 11.1 x 2.12 ~ 3.24 cm
重量:608g


ROG Ally PC 掌機開箱 / Ryzen Z1 Extreme、Zen 4、RDNA 3

外出旅遊的最佳伙伴,不受環境限制的 PC 遊戲掌機,但最大的敵人是 Wi-Fi、Windows 與遊戲內容;此外,PC 遊戲的高度可設定彈性,也需要稍微懂 AMD RSR、FSR、限制 FPS 等設定的玩家,才能確保 ROG Ally 能在 1080p 保有中等畫質但又有足夠的順暢度與續航表現。


↑ 不管你在哪,只要有 Wi-Fi 就能玩 PC 遊戲。


↑ 沙灘、大海與 ROG Ally。


ROG Ally 採用 AMD Ryzen Z1 系列掌上型遊戲機處理器,其採用 Zen 4 處理器架構與 RDNA 3 繪圖核心架構,能保有足夠的效能運行 Windows 11 作業系統與 PC 遊戲。而 Ryzen Z1 將有兩種規格,Ryzen Z1 Extreme 與一般版本。

Ryzen Z1 Extreme 具備 8 核心 16 執行緒、12 組 RDNA 3 運算單元、768 個 SP 串流處理器與 24MB 總快取。而一般版本 Ryzen Z1 則是降為 6 核心 12 執行緒、4 組 RDNA 3 運算單元、256 個 SP 串流處理器與 22MB 總快取。


↑ AMD Ryzen Z1 掌上型 PC 遊戲處理器。


↑ Ryzen Z1 與 Z1 Extreme 遊戲效能比較。


目前 ROG 開賣的是 ROG Ally (2023) RC71L 採用 Ryzen Z1 Extreme 的版本,而 AMD 提供的簡報中可見 Ryzen Z1 Extreme 相比 Ryzen Z1 有著更好的效能,而且 Ryzen Z1 在部分吃重硬體的 AAA 大作運行上相對達不到平均 45 FPS 的狀況下,筆者相對不建議購買一般 Ryzen Z1 的版本。

Ryzen Z1 Extreme 可有著 8.6 Terflops 的運算效能,相比之下 Ryzen Z1 則只有 2.8 Terflops,兩者有著不小的性能差異,雖說可透過 AMD Radeon RSR 或 FSR 技術來加速遊戲的穩定度,但 ROG Ally 官方定價 Z1 Extreme 是 $699 美元,而一般 Z1 則是 $599 美元。

這價差相比之下筆者會首選 Ryzen Z1 Extreme 的版本,當然除非各位偏愛獨立遊戲、電競遊戲或多人同遊的遊戲,這類遊戲普遍不太吃重硬體效能,即便一般版本的 Z1 也能輕鬆應對,但對於喜愛 AAA 大作的玩家請直上 Extreme。


↑ ROG Ally 美金定價。台灣 Z1 Extreme 版本則是 NT$23,999 元。


7 吋 FHD 1080p 120Hz IPS 電競螢幕、FreeSync Premium、Gorilla Glass 保護

ROG Ally 反骨的白色,在眾多掌機中有著最亮眼的外表,而機身 28cm 長、11.1cm 寬、厚度 2.12~3.24cm 之間,這尺寸相比其他掌上機來的大,但是 PC 遊戲都是以桌上型螢幕設計 UI、HUD 等介面,因此 Ally 為了小體積而縮小螢幕尺寸,這反而會降低 PC 遊戲掌機的體驗。

而 ROG Ally 採用 7 吋 FHD 1920 x 1080 解析度、120Hz 更新率、7ms 反應速度的 IPS 面板,並有著最亮 500nits 的亮度,以及 FreeSync Premium 的更新率同步 FPS 的 VRR 技術。色域方面也達到 sRGB 100%、Adobe RGB 75.35% 的表現。

至於掌機螢幕因為攜帶與掌上遊玩的關係總是比較容易刮傷,因此 ROG Ally 採用 Gorilla Glass DXC 表面塗層與 Victus 抗刮保護技術。


↑ 搭載 7 吋 FHD、120Hz、10 點觸控的電競螢幕。


↑ 螢幕規格 1920 x 1080、120Hz、8-bit、RGB。


↑ ROG Ally 顯示器支援 FreeSync 同步。


實際體驗上,能感受到 ROG Ally 有著不錯的螢幕顏色表現,而在室內使用時也有著相當不錯的抗反光表現;只不過若要在日光室外使用時,即便標榜最亮 500nits 的亮度,在戶外有太陽的情況基本不敷使用,而且大太陽加上螢幕高亮度,只是加速電池噴電的速度,千萬別帶著 Ally 當陽光宅男。

遊戲畫面上,由於 7 吋小螢幕搭配 1920 x 1080 解析度下像素點距也相當小,遊戲設定特效中、FSR 效能的狀況下,遊戲還是有著不錯的畫質呈現;但如果同樣設定在 24 吋以上螢幕遊玩時,就會像 Switch 一樣手持遊玩很漂亮,外接螢幕遊玩就會有點糊。


↑ 暗黑破壞神 IV 遊戲翻拍。


↑ 暗黑破壞神 IV 遊戲翻拍,可惜沒拍到遠古獨特裝備。


↑ 2077 遊戲翻拍。


↑ 蜘蛛人遊戲翻拍。


操控:對應 Xbox 控制器配置模擬滑鼠、掌機與 10 點觸控輔助

第一次開啟 ROG Ally 進行 Windows 11 的初次設定,你就會感受到操作的不習慣與排斥,畢竟習以為常的鍵盤、滑鼠,在 ROG Ally 上換成控制器與觸控,這肯定要一點時間適應,不過有時 Windows 反智的狀況增添不少操作尷尬,例如 Wi-Fi 密碼輸入到一半時設定的視窗就自動收起,或者系統判定遊戲 App 在背景啟動而切換成 Gamepad 掌機模式不得操作等狀況。

總之「你要有愛」, ROG Ally 採用對應「Xbox 控制器配置」,因此具備著 ABXY 按鍵、D-pad、LT & RT 霍爾效應類比扳機與 LB & RB 按鍵等遊戲控制器按鈕,只要遊戲支援 Xbox 控制器那在 Ally 上都可直接對應,而且搭配 Armoury Crate SE 軟體都可自訂搖桿、扳機的靈敏度與手感。


↑ 左手握把:左搖桿、D-pad 方向鍵、View、控制中心等按鍵。


↑ 右手握把:ABXY 按鍵、右搖桿、Menu、Armoury Crate 等按鍵。


↑ 左側前方的 LB、LT 按鍵。


↑ 右側前方的 RB、RT 按鍵。


而 ROG 還多加了左手邊的 View、控制中心,以及右手邊的 Menu 與 Armoury Crate 快捷按鍵,還有背後兩顆 M1 & M2 可自訂按鍵。View 與 Menu 是原本 Xbox 控制器就有的按鈕,至於控制中心則可用來切換 Ally 的性能與操作模式;Armoury Crate 快捷按鍵則可一鍵喚醒 Armoury Crate 或縮小視窗。


↑ ROG Ally 背面,有著風扇進風孔與 M1、M2 可自訂按鍵。


操控方面,ROG Ally 預設提供「自動」、「桌面」模擬滑鼠模式與「遊戲手把」控制器模式。初次開機自動模式會判定使用桌面模式,這時右搖桿控制滑鼠游標、RB 滑鼠左鍵、RT 滑鼠右鍵、左搖桿模擬方向鍵、LB 模擬鍵盤 Tab、LT 模擬鍵盤 Shift+Tab。

一開始記住這幾個按鍵就能在 Ally 上操控 Windows 的初次開機設定,而當遇到需要鍵盤輸入的視窗時,可以直覺的用手指觸控螢幕,若觸控點再輸入的介面上,就會自動彈出觸控式鍵盤,或者使用控制中心快捷開啟觸控鍵盤即可。


↑ 若不習慣 ROG Ally  的桌面操作,可以直接用觸控來操作 Windows,而在輸入框觸控時也會自動彈出螢幕鍵盤。


控制中心:快速切換效能、操作模式與即時監控

學會如何在 ROG Ally 使用 Desktop 控制模式模擬滑鼠操作後,接著一定要熟悉「控制中心」這個快捷功能。按下控制中心按鈕,螢幕左手邊會談出對應的快捷功能,包含螢幕亮度、音量、電源開關、運作模式、控制模式、螢幕鍵盤、即時效能資訊、FPS 限制器、顯示桌面、內建控制器、AMD RSR、螢幕截圖與錄影等快捷功能。


↑ 按下控制中心按鈕,就能快速開啟控制中心操控畫面。


一般來說會建議將 ROG Ally 設定為「效能」模式,倘若接電遊玩才切換成「極速」,但是對於掌機來說追求的不是高效能,而是穩定、順暢的遊戲體驗與穩定的 1% Low FPS;至於遊戲設定檔則可針對個別遊戲自訂 ROG Ally 的按鍵功能;如果操作 Ally 時遇到觸控沒辦法自動彈出螢幕鍵盤,就可以藉由控制中心的鍵盤按鈕來開啟螢幕鍵盤。


↑ 控制中心快捷功能。


重要的來了「即時效能資訊」,能在螢幕右上角顯示 CPU、GPU 使用率、APU 瓦數、FPS、溫度與電池電量,這對於初次設定遊戲效能時非常重要,玩家可依據 FPS 與 APU 瓦數來微調遊戲設定,確保遊戲能運行的順暢且不會浪費太多的電力。

而當設定完畢發現 FPS 偏高導致功耗較高的狀況,則可藉由「FPS 限制器」來強制讓 FPS 限定在 60 / 45 / 30 / 15 FPS,理想當然是 60 FPS 會比較建議,不過實際體驗後 45 FPS 搭配 FreeSync 也還在接受範圍,畢竟要玩得久、電池續航長就要稍微犧牲點效能。


↑ 控制中心的即時效能資訊(畫面右上角),以及 FPS 限制器、RSR 等功能都可直接開啟,這功能整合得相當方便。


還有「AMD RSR」也請預設開啟這功能,RSR 是「Radeon 超級解析度」,當遊戲不支援 FSR 加速時,可藉由 RSR 技術降低遊戲渲染解析度至 720p,最終在對應 Ally 的 1080p 螢幕做影像放大與銳化,藉此可保有更好的效能與較低的功能;RSR 與 FSR 是同樣的技術,只不過 FSR 需要遊戲支援,而 RSR 是藉由驅動讓各種遊戲都能達到加速且省電的目的。


↑ AMD 軟體的 RSR 設定。


上置 USB-C 輸出 DP 影像、PD 65W 充電、指紋辨識電源鍵、擴充 Dock 必買

ROG Ally 則將主要 I/O 都設置在機器上方,主要藉由上方的 USB-C PD 充電,同時 USB-C 也支援 DP 影像輸出與 USB 傳輸,因此 Ally 能夠相容筆電使用的 USB-C HUB、Dock 等擴充;而 ROG Ally 配件中必買的除了外出包之外,那就是「ROG 電競多合一充電器」,除提供 USB-C 充電供能外,還擴充一個 USB-A 與 HDMI 2.0 輸出,讓玩家在外接螢幕時更佳方便。


↑ 位於上方的 I/O,左起指紋辨識電源鍵、充電 / 運作指示燈、音量鍵、USB-C 和 XG Mobile 擴充埠、microSD 卡槽、3.5mm 耳機孔。


此外,ROG Ally 還支援 ROG XG Mobile 外接顯示卡,但在買這個不如直接買電競筆電比較快,筆者相對不建議這樣搭配使用;至於 ROG Ally 上方還有 microSD 插槽、音量鍵,以及相當重要的「指紋辨識電源鍵」。

ROG Ally 開機時需要常壓電源鍵約 2 秒的時間,開機速度相當快約末 5 秒左右就能到達登入畫面,而 Windows 登入可藉由 Windows Hello 指紋辨識來登入,綁定後每次開機到登入就會相當順手,不過 Ally 的指紋辨識區域較小,相對吃角度玩家在辨識指紋登入時要稍微喬一下。


↑ 指紋辨識電源鍵。


除了購買 ROG 電競多合一充電器最省事外,一般筆電用的 USB-C 擴充埠 ROG Ally 也都可直接使用,藉由 USB-C 擴充 2 個 USB-A 與 SD 讀卡機,這個是編輯出差搭配筆電使用的擴充埠,至於 ROG Ally 會建議挑選 USB-C 擴充 1 個 USB-C 充電、2 個 USB-A 與 1 個 HDMI 的款式。


↑ 筆電用的 USB-C 擴充埠都能直接用。


此外,ROG Ally 雖提供 microSD 卡槽擴充,但實際測試後發現 microSD 記憶卡在長時間寫入,例如下載遊戲時速度會掉非常低,導致下載非常慢的狀況,而且啟動遊戲確實也比內部 SSD 慢很多。體驗後,會建議一勞永逸的解法「換 1TB 的系統 SSD」,或者使用 USB-C SSD 做為備用空間,將玩完的遊戲複製到 USB-C SSD 儲存,空出系統 SSD 空間安裝新遊戲。


↑ microSD 記憶卡容量小、速度慢,不建議直接做為遊戲儲存空間;搭配 USB-C SSD 擴充備用空間,或者直接升級 1TB、2TB 的 M.2 2230 SSD 比較實在。


↑ Steam 下載儲存在 microSD 記憶卡,連續寫入過慢導致下載緩慢。


ROG Ally 隨附 ROG USB-C 65W 變壓器,支援 USB PD 充電最高 65W 快充。


↑ ROG USB-C 65W 變壓器。


↑ 變壓器規格。


ROG 智慧散熱技術、抗重力熱管、雙風扇怎麼玩都行!

硬體散熱方面 ROG Ally 可說是相當強悍,內部採用雙風扇與「抗重力散熱導管」替 Ryzen Z1 Extreme 散熱,一般熱導管是透過內部艙體的工作流體吸收熱量迅速氣化,而蒸氣往溫度較低的方向移動並與低溫環境交換熱量,讓蒸氣凝結成液態再藉由重力或熱導管的毛細力與壓力差回流。

由於 ROG Ally 是掌上型遊戲機,因此可以坐著玩、躺在床上也能玩,因此 ROG 採用網狀散熱芯來改善熱傳導,使毛細結構壓力增加超過 15%,即便導置的情況下也能正常工作。實際體驗時,ROG Ally 能有效的將廢熱排出,而且能確保兩側握把的溫度不會被影響,同時遊戲時也不受風扇的噪音干擾。


↑ ROG Ally 只要鬆開背面 6 顆螺絲就可以輕鬆打開。


↑ 而系統 SSD 相對更換上也更容易。


Armoury Crate SE 特別版、控制中心、按鍵全自定義

ROG Ally 採用量身打造的 Armoury Crate SE 特別版軟體,主要提供遊戲庫、設定、內容等三大功能。首先「遊戲庫」,會自動將各個遊戲平台的遊戲排列在畫面中,讓玩家每次開機進入 Armoury Crate SE 軟體時,都能直接開啟想要遊玩的遊戲,而 PC 主流的遊戲平台如 Steam、Battle.net、Ubisoft、Xbox、EPIC、Origin 等都支援。


↑ Armoury Crate SE 遊戲庫。


第二個「設定」功能,這就包含了控制模式與控制中心的設定功能。控制模式可針對「遊戲控制器」與「桌面模式」個別設定,尤其 Ally 背面提供 M1 與 M2 的「第二功能切換鍵」,因此可以讓 Ally 提供更多的按鍵功能。

Ally 的每個按鍵都可自行設定主要功能與按鍵第二功能,並且可模擬遊戲手把、動作(Windows 常用的快捷功能)、鍵盤、數字鍵、滑鼠與組合巨集鍵等功能,並可針對左右搖桿調整死區、外部閥值,以及左右扳機的死區與左右側震動強度。


↑ 設定功能,可以針對控制模式與各項功能調整設定,右手邊可以指定哪些功能要在控制中心顯示。


↑ 控制模式,可以分別設定「遊戲控制器」與「桌面模式」。


一般來說「遊戲控制器」預設就相當夠用,但可以自行透過 M1 與 M2 的「第二功能切換鍵」來設定截圖的快捷鍵,或者像是遊戲快捷鍵如暗黑 4 的 Ctrl+R 可以顯示網路延遲,就可自行設定。點選桌面模式來設定按鍵,畫面中每個按鍵顯示的第一行為主要功能、第二行則是第二功能,像是下圖選到的檢視 View 按鈕,它的第二功能被我指定為螢幕截圖。


↑ 桌面模式按鍵指定。


↑ 點選要指定的按鍵後,可以再選擇要設定主要或第二功能。


每個按鍵都可以指定成:遊戲手把、動作(Windows 常用的快捷功能)、鍵盤、數字鍵、滑鼠與組合巨集鍵等功能。


↑ 按鍵對應遊戲手把。


↑ 預設的 Windows 動作功能。


↑ 對應鍵盤按鍵。


↑ 對應數字鍵、方向鍵與鍵盤功能鍵。


↑ 對應滑鼠操作。


↑ 組合鍵則是巨集可以自行錄製。


↑ 左搖桿死區、外部閥值設定。


↑ 扳機設定。


↑ 震動設定。


而在設定頁面中也可以調整 Operating 模式,一般建議以「效能」為主即可,而若只是觀看影片追劇則可調成極速模式。


↑ Operating 模式。


↑ 系統監控資訊。


↑ 省電設定。


↑ 內顯預設 4GB RAM。


↑ 麥克風收音設定與降噪功能。


最後「內容」功能中,則可檢視媒體庫、系統資訊、遊戲平台、更新中心等資訊。其中比較有用的是媒體庫,可以檢查所有使用內建截圖拍攝的照片或影片;而系統頁面中,則有硬體規格、儲存空間與關於等資訊可參考。


↑ 內容設定。


↑ 媒體庫,儲存截圖與錄影。


↑ 系統資訊。


↑ 儲存空間設定。


↑ 更新中心。


ROG Ally (2023) RC71L 電腦效能跑分測試

ROG Ally Ryzen Z1 Extreme 的效能測試,設定為 Turbo 模式、FPS Limiter 與 FreeSync 關閉。首先以幾款常見的 PC 效能測試功能來衡量 Ally 的效能,並挑選幾款新的 AAA 遊戲來測試效能。

CPU-Z 檢視 AMD Ryzen Z1 Extreme 處理器資訊,Zen 4 架構、4nm 製程 8 核心 16 執行緒的掌機 PC 處理器,熱功耗為 28W TDP;記憶體為雙通道 16GB DDR5。


↑ CPU-Z。


GPU-Z 顯示的資訊有限,Z1 Extreme 使用 12 組 RDNA 3 運算單元、768 個 SP 串流處理器,分配到 4GB DDR5 記憶體。


↑ GPU-Z。


CINEBENCH R20 與 R23,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這也是目前可快速評比 CPU 多核心運算性能的可靠測試軟體。

Ryzen Z1 Extreme 在 CINEBENCH R20 有著 CPU 5710 pts、單核 694 pts 的性能,而在 R23 版本則有著 CPU 14628 pts、單核 1783 pts 的運算效能。


↑ CINEBENCH R20 與 R23。


AIDA64 記憶體測試,ROG Ally 採用雙通道 LPDDR5-3216 16GB 記憶體,記憶體讀寫 50772 MB/s、91299 MB/s、記憶體延遲 117.5ns。


↑ AIDA64 記憶體。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ROG STRIX SCAR 17 (2023) G733 達到 7163 分的成績,這效能與一般商用、文書筆電相當,一般電腦工作 10662 分、生產力 10185 分、數位內容創作 9186 分的成績,測試時 CPU 最高時脈記錄在5.1GHz。


↑ PCMark 10。


ROG Ally 使用 512GB PCIe 4.0 NVMe M.2 SSD 做為系統碟,效能上 CrystalDiskMark 可達到循序讀寫 4309.31 MB/s、1797.5 MB/s 的效能。

而測試使用的 microSD 記憶卡則是基本循序讀寫 98.3 MB/s、27.83 MB/s。


↑ CrystalDiskMark 系統 SSD 測試。


↑ CrystalDiskMark 記憶卡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快速測試 ROG Ally 對於舊款 DX11 API、AAA 遊戲的性能表現,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獲得 7168 分的成績,繪圖效能則在 8143 分。


↑ 3DMark Fire Strike。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ROG Ally 在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獲得 3182 分,繪圖成績 2854 分。


↑ 3DMark Time Spy。


3DMark AMD FSR 測試,則可比較 FSR 開啟前後的效能差異。ROG Ally 未開啟前僅 15.71 FPS,開啟 FSR2 Performance 設定可達到 39.62 FPS,性能提升 152.2%。


↑ 3DMark AMD FSR。


ROG Ally (2023) RC71L - 遊戲效能測試

遊戲測試則以目前新推出的幾款 AAA 大作來測試,包含《電馭叛客 2077》、《巫師 3:狂獵》、《蜘蛛人 麥爾斯·摩拉斯》、《霍格華茲的傳承》與《暗黑破壞神 IV》,設定為 1080p、特效中或低、光追關閉、FSR2 效能模式。

測試時發現這些新的大作只要開啟「光追」,Ryzen Z1 Extreme 可以說完全跑不順,再加上這麼小的螢幕上也很難感受到光追開啟後的差異,因此設定上都直接關閉這功能;而測試除追求平均 FPS 外,也加入 1% Low FPS 來比較,倘若平均穩定但 1% Low FPS 相對低,就會稍微感受到不順暢,雖說這段可以靠 FreeSync 來救,但建議玩家在設定遊戲時也可以參考 1% Low FPS 來達到較好的設定。

ROG Ally 在《暗黑破壞神 IV》達到平均 72.1 FPS、1% Low 40.7 FPS;而《霍格華茲的傳承》有點慘平均 54 FPS 但 1% Low 10 FPS 的狀況,基本上是不能玩得狀況;《蜘蛛人 麥爾斯·摩拉斯》效能不錯平均 66 FPS、1% Low 29 FPS。

而《巫師 3:狂獵》有著 Steam Deck 的預設平均 55 FPS、1% Low 36 FPS 相對穩;而《巫師 3:狂獵》則是預設低平均 56 FPS、1% Low 28 FPS。

因此會建議玩家在設定遊戲時,以特效中、FSR 效能設定為主,倘若還是不順則降至特效低,而系統預設的 FreeSync 與 RSR 設定為開啟即可,至於若想要續航表現更好 FPS Limiter 請設定在 60 或 45 FPS。


↑ ROG Ally 效能測試。


ROG Ally (2023) RC71L 溫度測試

老實說 ROG Ally 不要設定為「極速」那散熱真的相當不錯。ROG Ally 測試上,在極速 30W 上下於 AIDA64 CPU 壓力測試達到 95°C、Time Spy Stress Test 則是 85°C,但這溫度並非一般在掌機遊玩時會遇到的溫度。

因此改以續航較長的設定「效能模式 15W、FPS 限制 45」測試,遊玩《電馭叛客 2077》溫度在 68°C、《暗黑破壞神 IV》則是 65°C,這對於 PC 掌機來說溫度表現相當不錯。而在遊玩遊戲時,Ally 正面螢幕背光處溫度來到 47°C,至於背面中央上方 39.4°C、出風孔 49.5°C 的溫度表現,至於手把、按鍵區溫度則不會因為長時間遊玩而造成溫度升高的狀況。


↑ ROG Ally 溫度測試。


↑ 遊戲時 ROG Ally 正面熱像儀。


↑ 遊戲時 ROG Ally 背面熱像儀。


ROG Ally (2023) RC71L 續航力測試

電力續航肯定是 PC 掌機的一大重點,首先使用一般筆電測試的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測試,在效能 15W / 60 FPS 設定下,可以達到 5 小時 37 分的續航表現,這續航更比絕大多數的電競筆電要持久許多。

而主要的遊戲測試則以《暗黑破壞神 IV》先以「極速 25W / 60FPS」測試,ROG Ally 則只有 59 分約 1 小時的續航能力;接著將設定改為「效能 15W / 45FPS」的設定下,可讓遊戲續航來到 1 小時 31 分的時間。

至於使用 Netflix 播放《海賊王》動畫設定為「靜音 10W / 30FPS」,則可達到 4 小 30 分的觀看時間,倘若有追劇需求的玩家 ROG Ally 也能有著不錯的續航表現。


↑ ROG Ally 續航測試。


總結

ROG Ally 確實在硬體上有著相當不錯的 PC 掌機表現,Ryzen Z1 Extreme 的效能也足夠滿足 AAA 遊戲穩定 45FPS 的效能,搭配 FreeSync 同步技術既可保有順暢、穩定的遊戲體驗,同時兼具掌機遊戲續航約 1 小 30 分鐘的續航能力。

操作上,Xbox 對應的搖桿、A B X Y、LB / LT / RB / RT、D-pad、指紋辨識電源鍵、10 點觸控螢幕,以及相當便利的「控制中心」快捷選單與 Armoury Crate SE 特別版,給予玩家完整的桌面操作與遊戲控制功能。

只不過,PC 掌機最大敵人在於 Windows,總是會有一些讓人遇到一些尷尬的狀況,例如輸入 Wi-Fi 密碼時視窗自動縮小、玩遊戲時彈出要求同意連線的視窗等狀況,雖說習慣操作後都能一一解決,但體驗上確實無法像 Steam Deck 或 Nintendo Switch 那樣滑順。

此外,PC 掌機的惡在於遊戲體驗需要玩家自行調整設定,當然 ROG 提供了「即時效能資訊」,讓玩家可一邊玩遊戲時依據 FPS 來調整遊戲設定,確保遊戲畫面順暢不卡頓。而筆者會建議玩家將 ROG Ally 設定為「效能 15W / 45FPS」模式,以及遊戲調整為「特效中或低、FSR2 效能」,而系統預設開啟的「FreeSync 與 RSR」則維持不變,當然每款遊戲效能都會有差異,還是要玩家自行遊玩、測試與調整。

ROG Ally 台灣售價 NT$23,999 元,這價位以 Windows PC 掌機來說並不會太貴,而 ROG Ally 非常適合需要四處奔走又不想被環境侷限遊玩 PC 遊戲的玩家,就像這次員旅剛好遇到暗黑 4 推出,想當然爾在旅遊過程中一些零碎時間,可以藉由 ROG Ally 隨時隨地上線農裝。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3 20:21 , Processed in 0.143563 second(s), 61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