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當前市場上,主流的機殼設計幾乎以整面透側玻璃與隱藏於下方 PSU 與硬碟架分艙的做法為主,在 3.5 吋硬碟槽位的數量幾乎也都在 2 個左右。對於一般的用戶來說,2 個 3.5 吋的硬碟槽數量實屬足夠,但對於創作者而言,由於會使用到大量的儲存空間,因此整體來說實在是有所不足。
為此 InWin 推出了 C200 機殼,擁有高達 6 個 3.5 吋硬碟槽,並且在前面板上具備 USB 3.2 Gen 2 Type-C 的插槽,相較於普通的 Gen 1 而言,理論速度直接翻倍至 10 Gbps,讓創作者在傳輸檔案時更不受頻寬的瓶頸所限制。
產品規格一覽 :
型號:InWin C200
尺寸 (長x寬x高):470 x 230 x 518.5 mm
淨重:7.6 Kg
主機板相容性:E-ATX、ATX、Micro-ATX、Mini-ITX
PCIe 擴充槽:7+2
硬碟與儲存槽:2 x 2.5"、6 x 3.5"、2 x 5.25"
前 I/O 面板:USB 3.2 Gen1 x 2、USB 3.2 Gen2 Type-C x 1、AUDIO x1、MIC x 1
預裝風扇:無
可安裝風扇位置:後方 1 x 120mm 、前方 2 x 120 or 140 mm、上方 2 x 120mm (前方的位置可能會與 5.25" 設備干涉)
CPU 散熱器高度:< 166mm
顯示卡長度:< 400mm、< 450mm (移除硬碟槽)
電源供應器長度:下置 < 220mm
低調沉穩外觀、符合創作者的風格典範
在外觀方面,不同於市面上不少主打電電競玩家的機殼,大多採用較為誇張的設計,InWin C200 採用了低調且奢華的風格,前面板表面透過拉絲與咬花處理的工藝,再加上斜式散熱切孔,使得整體機殼創造相當優質的品質與設計風格。
外包裝部分,採用開口式設計的大紙箱,並標明產品特色與規格參數。
↑ 外包裝一覽。
內部包裝也是採用固定八個角的保麗龍,取出方便又簡單。
↑ 內部包裝。
配件方面,包含基本的組裝螺絲與束帶,組裝說明書採用 QR Code 的方式,供玩家自行下載。
↑ 機殼配件。
外觀部分,體積上整體而言屬於偏大的機殼,畢竟除了要容納足夠長度的顯卡以外,還有一旁的3.5 吋硬碟架空間也是考慮的因素,在側板方面不採用現今主流的透側側板,而是改採黑化的設計,完全可以說是主要以實用性為導向。
↑ InWin C200 外觀一覽,兩面都採用非透側側板,側板皆採手轉螺絲固定。
首先先看到前面板的部分,前面板在上半部的部分採用細咬花處理,下半部則是拉絲工藝,右下角 InWin 的標誌則是採用鏡面外觀。搭載兩個在現今算是十分少見的 5.25 吋外露槽位,能夠讓創作者安裝光碟機或是改為硬碟快抽盒的設計。
↑ 機殼前面板。
↑ 鏡面 InWin 標誌特寫。
I/O、機殼開關位於前面板靠右側的地方,設計理念為放置在桌子上方靠左之處,方便用戶拔插前 I/O 設備。前 I/O 除了基本的 Type-A 型的兩個 USB 3.2 Gen1 以外,還有一個目前多數僅有高階主機板會搭載的 USB 3.2 Gen2 Type-C 插槽,玩家們在選購搭配的主機板時建議注意一下是否具備該規格。
↑ 機殼前 I/O 與電源鍵特寫。
機殼後方,在 PCI-E 插槽的數量除了基本 ATX 的 7 個以外,還有額外 2 個垂直的設計。
↑ 機殼後方一覽與 PCI-E 擋板特寫,下方還有一張 Made In Taiwan 的標籤,在現今台灣製造的機殼幾乎十分罕見的情況下,InWin C200 可以說是相當少見的 MIT 機殼。
機殼頂部,上蓋採用可拆卸設計,以整齊的斜紋開孔的設計,讓機殼上方一樣保有一定的散熱能力,也呼應了前面板的美術設計與功能性。
↑ 機殼頂部一覽,上方蓋板拆下後即可見到兩個圓形的風扇位。
底部的部分,除了墊高設計以外,下方更是採用了整片式的濾網,並且開滿了蜂巢狀的孔洞,濾網可從左側抽出,兼顧散熱與清潔的容易度。
↑ 底部一覽,兩個墊高用的部件採用直接貫通整個橫條的設計,濾網亦可輕鬆抽離。
InWin C200 內部架構 : 實用、簡潔的設計
內部架構方面,C200 採用與主流機殼相近的雙分艙設計,下方分艙為 PSU 與兩個 3.5 吋硬碟架的位置,除此之外上分艙的右邊還有 5.25 吋與 4 個 3.5 吋的位置,整體而言的內部架構可以說是結合了傳統與當今主流的設計。
↑ 內部架構一覽。
↑ 下分艙的部分除了在電源的位置有開孔以外,分艙蓋板上方也有硬碟架與一個 2.5 吋硬碟的位置。
我們針對機殼內部的空間作出實際量測,以呈現具體的數值給各位讀者看。
↑ 機殼內部空間量測 : 主機板至旁邊出線孔的寬度約 265mm、上方至主機板邊緣 33mm、機殼深度 174mm。
機殼右側空間,左下角還有一個 3.5 吋硬碟架,主機板背面的部分也留有兩個 2.5 吋硬碟架的位置。官方建議安裝的電源供應器為小於 216mm。此外,在這裡還可以看到留有固定束帶用的孔洞,可用以固定相關線材,以及側板也有針對從正面安裝進去的硬碟電源、SATA 的位置開孔。
↑ 機殼右側空間。
↑ 左下角 3.5 吋硬碟架與背面 2.5 吋硬碟架特寫。
↑ 對應正面硬碟架的位置皆有開孔,從正面裝入硬碟後即可直接透過該開孔連接 SATA 線與電源線材。
硬碟實際安裝,兩邊的硬碟架的設計並不一樣,確保連接線材的位置能夠對應到其開孔。
↑ 2.5 吋與 3.5 吋實際裝上硬碟架實際示意圖。
↑ 推入即可完成安裝。
硬碟架的部分也可以拆卸,只要將四周的螺絲卸下後即可拔除,如果要安裝特長顯卡或是水冷水塔等配備可以藉由拆卸來獲得空間。
↑ 拆卸硬碟架後狀態一覽。
相關長度、寬度,實際量測可容納的電源大小約 270mm,側邊量測理線槽寬度約為 25 mm。
↑ 實際量測一覽。
前方蓋板拆卸的方式可以說是相當簡單,將左右卡榫逐一壓下即可拔開,拆卸前面板不必再 "大力出奇蹟",此外前面安裝風扇的鎖點位置是設計在濾網那一塊板子上。
↑ 將卡榫全部壓下即可輕鬆拔開前蓋板。
↑ 拆卸後前方狀態與風扇安裝位置一覽。
安裝 5.25 吋的設備僅需要將前面板的蓋板拆下並從前方推入,即可完成安裝。
↑ 5.25 吋設備安裝一覽,另外上方靠前的風扇槽位有可能會與 5.25 吋設備干涉到,若要在上方安裝冷排可能需要先衡量干涉的情況。
機殼前方連接線,包含 USB 3.2 Gen 1 19 Pin、USB 3.2 Gen 2 Type-C、開機、PWR LED 指示燈連接線、音源線。此外與其於機殼較不同的是,PWR LED 同時具備 2 Pin 和 3 Pin 的設計,以直接對應不同廠牌主機板的定義。
↑ 前面板連接線材一覽。
InWin C200 實際裝機展示
前述我們仔細介紹了 InWin C200 這個機殼的外觀與內部構造,接著我們實際將手上的零組件安裝上去並點亮,讓各位玩家們能夠得知實際開機時的整體效果與安裝組件後內部空間的情況。
由於 InWin C200 本身並未附有系統風扇,因此我們自行添加了三枚 InWin Jupiter AJ120,前面一枚後方兩枚。
↑ 實際裝機完成一覽。
雖然 InWin C200 並沒有透側設計,但安裝 RGB 風扇後,燈效仍然可以從前方與上方的洞孔透出。
↑ 透出的燈效情況。
InWin C200 心得結論 : 足量硬碟槽、前 U3 G2,最適合創作者的選擇
InWin C200 在各方面都有著相當不錯的設計,對於創作者會需要使用到的多硬碟槽、前置 USB 3.2 Gen 2 插槽等等的功能皆具備,完全就是為了創作者而生的機殼。
當然,縱使您不是創作者,InWin C200 一樣也是一個相當好的裝機選擇,沉穩的外觀設計、優良的做工品質,並且採用了非透側的側板設計,對於不喜歡現今主流的透側機殼設計的玩家來說,InWin C200 更是個目前市面上少數非透側的中高階機殼好名單。
無論您是創作者還是一般電競玩家,相信 InWin C200 絕對是一款適合你的機殼好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