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54108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處理器區 Processors] AMD Ryzen 7 2700X 與 R5 260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時脈提升 多核更威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AMD 憑著「Zen」架構「Ryzen」處理器,讓消費性電腦市場邁進「多核心」時代,而今年乘勝追擊祭出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尤以 Zen+ 優化與 12nm 製程,以及 Precision Boost 2、XFR2 等功能更新,讓 2 代處理器全核心超頻至 4.2GHz 更不在話下。2 代 Ryzen 處理器,首推 Ryzen 7 2700X 與 2700 和 Ryzen 5 2600X 與 2600 共 4 顆處理器,就來試試這一代的性能提升,能超越過去的自己有多少呢?


優化 “Zen+” 架構採用 12nm 製程

代號 Pinnacle Ridge 的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採用經歷一代優化後的 Zen+ 架構,以及 AMD 好伙伴 GLOBALFOUNDRIES 的 12nm 先進製程,也因此降低了處理器 L1、L2、L3 快取延遲與記憶體延遲時間,並提升處理器時脈與支持 JEDEC DDR4-2933 標準。

經由 GLOBALFOUNDRIES 12LP(Leading Performace)製程,讓處理器時脈可提升 +300MHz,達到 4.3GHz 的高時脈,並可全核心超頻至 4.2GHz,更在核心電壓控制上,比起上一代還要出色,即便時脈提升之下,功耗亦有把持住。


↑ 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在相同時脈設定下,比起上一代功耗更降低了 11%。

DDR4  3200
R7  2700X
R7 1800X
%
Memory  延遲
67.1
79.9
-16%
L1 延遲
1.0
1.1
-9%
L2 延遲
2.9
4.7
-38%
L3 延遲
9.1
12.4
-27%

↑ 根據測試,在相同記憶體速度下,新一代 R7 2700X 處理器在記憶體、快取延遲上得有提升。(單位:ns,數字越小越好,因此百分比為負屬於正常)


整體來看,這一代 Ryzen 7 2700X 有著更高 4.3GHz 的超頻能力,更在多核心性能上比 1800X 快上了 12%,這性能的提升無疑是 Zen+ 的架構優化,以及 12nm 先進製程,此外還有著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的升級,讓第 2 代 Ryzen 可擁有更強悍的多核性能。


新功能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Ryzen 處理器上所搭載的「SenseMI」技術,制訂了許多功能可讓處理器有著更好的電源控制、精準加速、更高的超頻時脈、預測與預取等設計,而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則具備了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兩項更新。

Precision Boost 2 延續著上一代 25MHz 步階的超頻方式,但比起上一代採用的 2 Core 或 All Core 超頻機制,所造成的非線性時脈調整的問題,在這一代 Precision Boost 2 中,可獲得更線性、平滑的 CPU 時脈超頻機制。

尤以 OCCT 進行壓力測試時,新一代 R7 2700X 的時脈變化曲線更接近於直線,並且時脈都維持在 4GHz 以上,至於上一代 R7 1800X 則在處理 2 線程以上之工作時,就將時脈降低至保險的 3.7GHz,由此可見新一代的 Precision Boost 2,在玩家預設自動超頻下,能有更好的整體表現。


↑ 新一代處理器,在自動超頻下有著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支持,可獲得更好的性能表現。


Precision Boost 2 通過 Opportunistic 機制,根據溫度、電流來提升 CPU 最高時脈,倘若 CPU 散熱器有更好的溫度壓制能力,XFR2 即可超頻至更高的 Turbo 時脈,讓玩家在主機板自動超頻設定下,可獲得更強悍的性能。


首發高階 4 顆 Ryzen 7、Ryzen 5 處理器

新推出的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共有 4 顆,包含: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 與 Ryzen 5 2600,在算上入門的 APU:Ryzen 5 2400G 與 Ryzen 3 2200G,這一系列 Ryzen 2000 處理器則共有 6 顆。

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在相同的核心、執行緒設定下,大幅提升了基準時脈與 Turbo 時脈,另一方面 2700X TDP 來到 105W,而 2600X TDP 則是 95W,非後綴 X 系列的處理器 TDP 則是維持 65W。


↑ 此次測試的 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 處理器,以及 ROG、AORUS 主機板。


↑ 二代處理器都附贈散熱器,於外包裝一樣有內部處理器展示,以及防偽標籤。


Ryzen 7 2700X 有著 8 核心 16 執行緒、16MB L3 快取,基準時脈定在 3.7GHz、Turbo 可達 4.3GHz 並支持 XFR,價格上訂為 $329 美金,比起 1800X 降價後的價格在便宜 $20 美金;而 非 X 系列的 2700,則是時脈定為 3.2GHz、Turbo 4.1 GHz,價格則是 $299 美金。

Ryzen 5 2600X 有著 6 核心 12 執行緒、16MB L3 快取,基準時脈定在 3.6GHz、Turbo 4.2GHz 並支持 XFR,價格訂為 $229 美金;而非 X 的 2600,基準時脈則是 3.4GHz、Turbo 3.9GHz,定價 $199 美金。


↑ Ryzen 2000 系列處理器規格與價格表。


這一代的處理器,皆有隨附散熱器,Ryzen 7 2700X 搭配新款 RGB 燈效的 Wraith Prism,而 2700 則是 Wraith Spire (LED),至於 Ryzen 5 2600X 則是沒 LED 的 Wraith Spire,最後 2600 則是 Wraith Stealth 版本。

新版本 Wraith Prism 比起上一代 Wraith Max 在設計上有些小改變,Wraith Prism 將大面積銅底改為熱導管直觸,不僅導管直觸 CPU 同時銅底的面積更大,並且 Wraith Prism 也提高了散熱鰭片的高度,增加更多的散熱面積,另一方面為了提升 RGB 效果,更將風扇改為透明扇葉,並於風扇軸芯加入 RGB 燈光,讓這一代 Wraith Prism 變得更潮、更信仰。


↑ 左 Ryzen 5 2600X 與 Wraith Spire 散熱器;右 Ryzen 7 2700X 與 RGB Wraith Prism 散熱器。


↑ 左 Wraith Spire 散熱器,採用下吹式銅柱直觸 CPU,並有著圓柱狀散熱鰭片,採用螺絲直接固定;右 RGB Wraith Prism 散熱器,有著熱導管直觸設計,以及較大面積的散熱鰭片與 RGB 風扇,採用卡扣式固定。


↑ RGB Wraith Prism 點燈效果。


↑ RGB Wraith Prism 點燈效果。


↑ RGB Wraith Prism 點燈效果。


↑ 信仰請自行加值。


舊板沿用 新板 X470 現身

佛系的 AMD,在推出第一代 Ryzen 時就提到:「AM4 腳位將沿用到 2020 年。」,以致於新推出的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APU 等產品,都可沿用既有的 X370、B350 等主機板,舊板子只要更新 BIOS 之後即可無痛升級 CPU。

新推出的 X470 晶片組,在規格上與 X370 相似,有著 2 組 USB 3.1 Gen2,以及 CPU + PCH 共 10 組的 USB 3.1 Gen1,至於 GPP PCIe 還是維持 Gen2 x8,並提供 8 組 SATA 等基本配置。

  
I/O
  
USB 3.1 Gen2
USB 3.1 Gen1
USB 2.0
PCIe Gen3
GPP PCIe Gen2
SATA
AMD Ryzen SOC
0
4
0
20x
0x
2
X470/X370
2
6
6
0x
8x
8
B350
2
2
6
0x
6x
6
A320
1
2
6
0x
4x
6


↑ 簡單說 X470 有更好的供電設計,提供給 2nd Gen 更高時脈的 Ryzen 處理器;但若是中高價位的 X370 主機板,是都能具備伺候  2nd Gen Ryzen 的性能。


而若各位手上的 X370、B350 或 A320 主機板,都可在更新 BIOS 之後支援 Ryzen 2000 系列處理器。此外,X470 主機板免費提供 AMD StoreMI 軟體,讓玩家可打造 HDD+SSD 的大容量高速儲存空間,這技術第 1 代、第 2 代 Ryzen 處理器都支援,只不過 X470 主機板免費使用,而 X370 則需付費。


↑ 簡單說,StoreMI 就是透過軟體結合 SSD+HDD 的優點,變成一個大的儲存池來使用。


AMD Ryzen 7 2700X、R5 2600X 效能測試 / 多核殊死戰

此次測試規劃,除了主角 AMD Ryzen 7 2700X、Ryzen 5 2600X 效能測試之外,更大的重點是與上一代 Ryzen 7 1800X 與 Ryzen 5 1600X 的性能比較,究竟二代性能提升了多少百分比呢?另一方面,更加入 Intel Core i7-8700K 來進行比較。

測試使用的散熱器各有不同,Ryzen 7 2700X 與 1800X 採用 Wraith Prism 散熱器,而 Ryzen 5 2600X 與 1600X 則採用 Wraith Spire,至於對照的 i7-8700K 則是使用 Noctua NH-D15 散熱器測試跑分與 Intel TS15A 散熱器進行溫度功耗測試。

AMD 處理器測試上,採用主機板 Auto 超頻,以及將記憶體調整為 3200MHz;至於 Intel 處理器,則開啟 4.7GHz 時脈與記憶體 32000MHz 設定;測試平台請參考下圖。


↑ 測試平台與規格。


CPU-Z 最新版本,已經可檢視 Ryzen 7 2700X 與 Ryzen 2600X 處理器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Pinnacle Ridge,為 12nm 製程的處理器,2700X 為 8 核心 16 執行緒處理器、2600X 則是 6 核心 12 執行緒處理器,各有著 16MB L3 快取;測試使用 ROG Crosshair VII HERO 主機板、X470 晶片,並採用雙通道 8GB*2 DDR4-3200 記憶體。


↑ CPU-Z Ryzen 7 2700X。


↑ CPU-Z Ryzen 2600X。


CPU-Z Bench 測試,可見在 Multi Thread 測試 R7 2700X 獲得 4,912 分,輕鬆贏過已經超頻的 i7-8700K/4.7G,更比起上一代 1800X 性能提升了 7%;而 R5 2600X 則獲得 3689 分,對比上一代性能提升約 7% 左右。

Single Thread 測試方面,R7 2700X 與 R5 2600X 相比上一代都有性能的提升,但單執行緒還是 Intel 較為強悍。


↑ CPU-Z Bench,分數越高越好。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這一代 R7 2700X 與 R5 2600X 在單核心性能上都上一代提升了 14%、12% 的性能。


↑ CPUmark99,分數越高越好。


wPrime 則用來衡量處理器多線程運算能力,透過計算平方根的方式來測量處理器性能,測試分為 32M 與 1024M 運算難度,就看誰的多核心運算能力較強,即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計算。

本次測試都以各處理器最大執行緒來進行測試,於 32M 測試還是由更快的核心速度的 i7-8700K 以 4.5 秒奪冠;而 1024M 測試,則由更多核心、時脈提升的 R7 2700X 以 98.6 秒完成計算,比起上一代 1800X 還要快了 8.3 秒,至於 R5 2600X 則比上一代快了 10 秒左右。



↑ wPrime,秒數越低越好。


CINEBENCH R15,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針對多核心 CPU 測試,R7 2700X 奪得 1828 分,已贏過超頻 4.7G 的 i7-8700K(1542 分),對比上一代性能提升了 13%,而 R5 2600X 則有著 1360 分,比上一代 R5 1600X 性能提升 10%;單核心方面對比上代,R7 2700X 則提升 17%、R5 2600X 則是 13% 的單核心性能提升,連帶著 OpenGL 在相同顯示卡的測試下,R7 2700X 與 R5 2600X 對比上一代都有進步。


↑ CINEBENCH R15 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從測試結果來看,R7 2700X 只需 119 秒完成計算,更比超頻的 i7-8700K 還要快上許多;R5 2600X 則需 159 秒計算,亦比上一代還要在快。


↑ Corona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V-Ray Benchmark 可分別測試電腦的 CPU 與 GPU,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這測試結果與 Corona Benchmark 相似,R7 2700X 只需 73 秒完成計算,而超頻的 i7-8700K 則需 89 秒;R5 2600X 則需 98 秒。


↑ V-Ray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此次測試都使用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2 記憶體。因此,記憶體表現上各都有著 47 GB/s 的傳輸率,而新一代的 R7 2700X 與 R5 2600X,在記憶體延遲項目都縮短至 67ns,對比上一代還要更快。

除記憶體延遲之外,在 L2 與 L3 快取的延遲時間,亦有著不小的時間縮短。由這份數據來計算,R7 2700X 與 R5 2600X 在記憶體延遲上有 15% 的延遲縮短,L1 快取延遲則是降低 0.1ns,而 L2 快取則有 38% 的延遲縮短,至於 L3 快取則有 25% 的延遲縮短。

這測試結果與 AMD 所提出透過 Zen+ 架構更新與 12nm 製程下,處理器的快取延遲提升數據相符。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速度越快越好、延遲越低越好。


WinRAR 壓縮測試,R7 2700X 有著 13471 KB/s 之計算速度,而 R5 2600X 則有著 10872 KB/s 計算速度,但這性能還是 i7-8700K 有著 21366 KB/s 之計算速度要快。


↑ WinRAR 壓縮測試,越快越好。


7-Zip 壓縮測試相比 WinRAR 更看重多核心性能,R7 2700X 有著 46790 MIPS 壓縮能力,贏過 i7-8700K 的 43774 MIPS;至於 R5 2600X 則有著 36324 MIPS 的性能。


↑ 7-Zip 壓縮測試,越快越好。


影音轉檔方面,則是相當吃重多核心性能,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在 X264 編碼下,R7 2700X 憑著更多的核心與提升的時脈,有著 54.1 fps 的運算性能,亦比上一代 R7 1800X 快上 13%,而 R5 2600X 則有著 44.2 fps 的運算性能,比上一代快了 9%。

只不過 X265 編碼,Intel 有著硬體加速的關係,速度上還是較快;而 R7 2700X 則有著 28.5 fps、R5 2600X 22.2 fps 的運算性能。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越快越好。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最後 Gaming 測試則是分別計算電腦物理運算與繪圖分數。

這測試還是以超頻的 i7-8700K 獲得 8032 分的高分,但 R7 2700X 與 R5 2600X 亦都有著 7580、7207 的分數,可滿足玩家在各種軟體的操作所需之性能。


↑ PCMark 10 分數越高越好。


針對測試平台對高效能 I/O 裝置的傳輸率表現,測試的是系統碟的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從測試結果可見,在循序、4K 隨機等測試上,AMD 平台亦可完整發揮 NVMe SSD 所該有的性能。


↑ CrystalDiskMark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3DMark Fire Strike 可用來衡量 AAA、DX11 遊戲所需的性能,測試搭配使用 NVIDIA GTX 1080 FE 顯示卡。這項目 i7-8700K 平台有著 19723 分,而 R7 2700X 則與 R5 2600X 相近 17471 分,而 Extreme 與 Ultra 等高解析度下測試時,可見各平台得分相同。

而 Time Spy 則是 AAA、DX12 遊戲性能測試,可見 i7-8700K 與 R7 2700X 在這項目的差距極小,也說明了以往 DX11 遊戲,相對看重高速的2-4 顆核心,無法妥善運用多核心處理器的價值。


↑ 3DMark,分數越高越好。


UNIGINE Benchmrk 則是採用自家的遊戲引擎開發的測試工具,新的 Superposition 1080p High 測試中,大家的表現都在平均 80 fps 左右,而在舊的 Heaven 與 Valley 測試中,雖說有著高低差,但整體差距較小。


↑ UNIGINE Benchmrk,分數越高越好。


AMD Ryzen 7 2700X、R5 2600X 超頻性能測試

上述測試可見,新一代 Ryzen 7 2700X、R5 2600X 已有相當好的性能表現,但即便 Zen+ 的架構優化、12nm 的製程,讓處理器的時脈得以往上提升,並經由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的助攻,即便在 Auto Turbo 設定下,亦可大大發揮處理器應有的性能。

簡單來說,新一代 Ryzen 7 2700X、R5 2600X 的自動 Turbo 性能,可說是上一代 R7 1800X、R5 1600X 在超頻 4GHz 之後的性能;也因此,接著超頻測試,則以 4.2GHz 超頻的 Ryzen 7 2700X 與 R5 2600X 來進行測試,而比較的 R7 1800X、R5 1600X 則超頻 4GHz。

至於這一代超頻的性能,以手上這顆 Ryzen 7 2700X 可超頻至 4.3GHz 時脈、1.525V 核心電壓設定,雖說可跑過 Cinebench R15 測試,但並非每次測試都通過,因此決定以 4.2GHz、1.4875V 時脈與電壓來測試;而 Ryzen 5 2600X 在 4.3GHz 時脈即便電壓給到 1.5V 以上,亦都無法順利通過 Cinebench R15 測試,遂以 4.2GHz、1.487V 核心電壓進行測試。

從下方總表可見,Ryzen 7 2700X 與 Ryzen 5 2600X 本身在預設 Auto Turbo 的狀況下,已有相當好的性能,比起超頻 4.2GHz 後的性能表現,差距僅在 5-6% 之間,相比上一代 1800X 在 4GHz 超頻與 Auto 之間存在快 10% 的性能差,可見新一代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技術,已可在 Auto 設定下大大發揮 CPU 的實力。


↑ 超頻比較總表。


↑ Ryzen Master 超頻工具。


↑ CPU-Z Bench,分數越高越好。


↑ CPUmark99,分數越高越好。


↑ wPrime,秒數越低越好。


↑ CINEBENCH R15 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 Corona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 V-Ray Benchmark,秒數越低越好。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越快越好。


↑ PCMark 10 分數越高越好。


↑ 3DMark,分數越高越好。


主流遊戲性能測試 / 性能相近與上代相似

遊戲測試,分別使用《鬥陣特攻》、《俠盜獵車手 V》、《Far Cry 5》與《絕地求生 PUBG》等四款遊戲來測試,遊戲都設定在 1080p 解析度、特效全開的狀況進行測試。

《鬥陣特攻》表現上各有高低,R7 2700X 與 R5 2600X 都差不到 5 fps,與 i7-8700K 相比也是,雖說有高低但差距不大;《俠盜獵車手 V》相對下就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但 R7 2700X 與 R5 2600X 都還有著平均 105 fps、103 fps 的高性能比現。

新推出的《Far Cry 5》狀況相同,R7 2700X 與 R5 2600X 與 i7-8700K 相比性能接近差距在 10 fps 不到,而整體平均性能亦有著 104 fps;至於很夯的《絕地求生 PUBG》,則大家都在平均 100 fps 左右。


↑ 遊戲性能測試。


溫度功耗測試

由於此次測試使用的散熱器各有不同,Ryzen 7 2700X 與 1800X 採用 Wraith Prism 散熱器,而 Ryzen 5 2600X 與 1600X 則採用 Wraith Spire,至於對照的 i7-8700K 則是使用 Intel TS15A 散熱器。

因此溫度表現上可能略有高低,但從下方測試來看,待機普遍都在 40°C 左右的溫度,而透過 Time Spy Stress Test 模擬運行遊戲時的測試,R7 2700X 溫度僅 49°C,比起相同散熱器的 R7 1800X 的 57°C 還要低。

接著使用 Prime95 對 CPU 進行壓力測試,R7 2700X 搭配 Wraith Prism 高溫可壓在 83°C,但相對的 Ryzen 5 2600X 與 Wraith Spire 散熱器,溫度控制上就差了些 93°C。


↑ 溫度測試。


整平台功耗測試,Time Spy Stress Test 模擬運行遊戲時的測試,R7 2700X 與 1800X 功耗最高 295W,而 R5 2600X 與 1600X 則相近 254W;改用 Prime95 針對 CPU 壓力測試,可見 R7 2700X 整平台功耗來到 222W,比起 1800X 的 195W 還要高,至於 R5 2600X 則來到與 1800X 相近的功耗。


↑ 整平台(電腦)功耗測試。


總結

新一代 Ryzen 2000 系列處理器,經過 Zen+ 架構優化與 12nm 製程,不僅讓 CPU 時脈可達到 4GHz 的基本盤,在經由 Precision Boost 2 與 XFR2 的新功能,更可讓 CPU 於 Auto Turbo 狀況下,獲得更多的多核、單核運算性能。

而一般空冷的超頻時脈,約莫可在 4.2GHz,但若要上 4.3GHz 則相對需要些運氣抽到好體質的處理器,以及使用更好的散熱器,才有辦法穩定超頻使用。而 AMD 在 Tech Day 中透過液態氮超頻,讓 R7 2700X 時脈來到 5.6GHz、1.7V 電壓,CB R15 2492cb 的超高分。


↑ AMD Tech Day 的液態氮超頻測試。


↑ R7 2700X 5.6GHz、1.7V,CB R15 2492cb。


Ryzen 2000 系列除了時脈的提升之外,其記憶體延遲提升 16%、L2 快取延遲提升 38%、L3 快取延遲則提升 27% 的延遲縮短,帶給玩家更強悍的處理器;這一代可說是完整版的 Ryzen 處理器,性能與時脈提升之下,亦無誇張的溫度、功耗飆升問題,就這點該給 AMD 掌聲鼓勵。

這一代處理器性能如上述所測,且台灣價格開得相當漂亮,Ryzen 7 2700X / 11050元、R7 2700 / 10250元、Ryzen 5 2600X / 7560元、R5 2600 / 6700元,對比 Intel 價格相當有競爭力,AMD 給予的是更多的核心、不鎖頻,以及 AM4 系列主機板的相容。

不論是升級新處理器或整台電腦硬體更新,倘若需要多核心的大力支持,AMD Ryzen 處理器絕不會讓各位失望;而接下來 AMD 可能要再精進單核心性能,並讓時脈上至 4.5GHz 的另一階門檻。
來源: AMD Ryzen 7 2700X 與 R5 260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時脈提升 多核更威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4 17:41 , Processed in 0.124100 second(s), 65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