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Get2015教育科技大會上,好未來董事長張邦鑫發表以教育科技的探索和反思的主題的演講,並且分享了關於教育未來的思考。總體上持開放的態度,但是操作上需要把握好節奏。
教育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
- 從教學效果來看,從中小學到大學,學校教育與社會應用脫節。也就是說學生在學校當中學習到的知識與進入社會之後的知識應用不相符,進入工作階段之後,還學要補充大量知識才行;
- 教學效率,當下的教育非常低效,造成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社會化大生產帶來的產物。所以目前的人才培養也是標準化的流程,在工業上,標準化的生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在人才的培養上,卻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 標準化的教學流程對於每個學生教授的都是相同的內容,沒有做到個性化教學。這種情況導致了學習不是一個愉悅的過程,從另一方面來講,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得不到足夠的知識補充,而學習能力弱的同學卻可能不能完全吸收所學知識;
以上教育行業存在的這些問題更多存在於體制內,但是變化需要從體制外產生。
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
- 傳道,授業,解惑:教育以教師為核心的是1.0時代,負責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這種教學模式更偏向於輸出,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上還有不足;
- 喚醒,激發,鼓舞: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屬於2.0時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並且鼓舞學生不斷努力。1.0和2.0時代的問題都是偏機械性的學習,比如小學初中高中標準化的體系,教育邏輯是工業化大生產帶來的,忽略了個體的差異;
- 規劃,設計,引導:教育的未來不僅以學生為中心,還為學生的需求和個性為主體展開教育。比如小孩兒出生之後刷系統,進入社會之後,根據學生的需求裝APP;
當前教育科技公司分為兩類
- “互聯網+”:新生事物,大多數是伴隨互聯網和科技產生,並且應用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特性,比如拍題工具。學生利用拍題工具可以高效的得到難題的答案和講解,對難點學習起到了很大幫助。但是另一方面來講,答題軟件在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上可能會造成影響;
- “+ 互聯網”:原有事物升級,比如直播和混合式學習,並且有很多傳統教育機構試用了移動互聯網新屬性進行自我升級。人們正在嘗試通過混合式教學來提高學生和老師的效率;
張邦鑫表示:“凡是使用了移動互聯網特性的大部分是新進入者,並且有比較大的勝出概率;而“+ 互聯網” 的模式,傳統企業勝出率更大。這基於原有的屬性和資源特性。”
過去12年好未來的各種失敗中汲取的教訓認知,在線教育和電商的區別
- 教育跨人群沒有範圍經濟不適合平台化的模式。而用戶可以在電商平台買手機,圖書,日用品實現跨人群交易。教育行業不適合跨人群的平台化運營,比如考研人群不回去報小學奧數班。所以跨品類平台不適合教育。精力分散之後無法和垂直領域的機構競爭。教育行業非常細分,之間偶爾有交叉,但是概率不大;
- 電商的線上和線下是互斥的,但是教育不一定。比如用戶在線上購買手機之後就不會再到線下購買。而教育行業,學生報名線下班之後,可能線上還會報一個直播課或者答疑課,並且形成互補的關係;
- 教育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而電商只需要買完東西就回家了。教育完成付費之後,用戶還要在這個地方持續接受服務,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比較強。比如用戶在電商買東西,同樣的商品會選擇價格更低的商家;而教育人們更看重質量,對價格敏感度較低,能形成很強的用戶忠誠度。
Uber 模式在教育行業的存在的可能性,答疑工具更容易成立
首先,教育行業不存在家長找不到家教的問題,因為優秀的老師通常靠口碑招生並且不缺學生。所以也就不需要通過平台招生;其次,平台需要高頻交易支撐,而教育的服務週期比較長,短則一個學期,長則好幾年,期間換老師的情況比較少。從另一方面來說,教育行業也存在高頻,並且適合Uber 模式的領域,比如作業答疑:
- 作業答疑使用頻次高,並且能對答疑軟件形成粘性;
- 老師獲取用戶都需要平台提供,為了保證效率最大化,老師在重複獲取訂單上會對平台產生依賴;
- 客戶獲取服務的品質與個體老師關係不大。因為答題時間較短,所以師生之間不會產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來說,用戶端也會不斷在平台產生消費;
最後張邦鑫對如何做好教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構建好的使命和有價值觀的團隊;第二,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做強比做大更重要;第三,耐心的培育產品和打造品牌。另外教育行業相當於長跑並且需要調整好節奏。
消息/圖片來源:Sour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