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XF-Team
查看: 48848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主機板區 MOBOs] GA-Z170X-Gaming 7 - 自我風格獨特,兼具實用與前瞻性的技嘉主機板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XF-Team 發表於 2015-9-5 12:50:5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GA-Z170X-Gaming7.jpg


在 Skylake 平台發表前後火力相當猛烈的 GIGABYTE,在這次 Z170 配套晶片組競賽中無疑是最大贏家,除了發表前一字排開全系列產品相當壯觀之外,發表後規格甩開對手七條街。主機板主視覺方面,重新建立起自家新 ID,不再與競品們有相當曖昧不明的錯亂。

不過光是規格開的漂亮,產品配色鮮明,沒有真材實料還是少了點味兒。本站也將對這次 GIGABYTE 提供的 Z170X-Gaming 7 測試樣品完整評測,解析這張 GIGABYTE 精心調配的產品,是否具備色、香、味俱全的一道王牌。

在這次為 GIGABYTE 立下汗血功勞的兩個項目分別為異端紅的配色,還有 Intel Thunderbolt 的加持,前者大膽配色給了市場為之一亮,後者則是功能強大到立於不敗地位。加上近年主機板市場的變化性實在相當低,給了 GIGABYTE 相當不錯的溫床進行第一輪的進攻先機,且市場反應證明了這次 GIGABYTE 做的確實不錯。



PCIe Slot 採 x16、x1 各 3 根,第一根 x16 底下不留裝置的標準 7 Slot 配置,另外這個配置也是各廠針對使用者習慣所做的標準型設計,將干涉問題降至最低。針對近年重量暴增的顯示卡,GIGABYTE 導入 Lotes 最新 Metal Shield PCIe Slot,提供更好的抗拉扯能力。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每一根 Slot 上都有一體成形的 Steel Cover,提供額外的 5 支過孔焊點強化 Connector 的耐重能力,相較於塑料品僅靠著原先 164 pin 更強,更適合 Full Cover Watrblock 顯示卡使用。





CPU VRM 則為 4+3+1 相,可能相當多人非常好奇,Why?主機板上面不是有足量電感、與配套的 MOSFET 嗎?怎麼會是這麼奇怪的配置。首先我們先釐清幾個問題點,由於 Skylake 不再採用 FIVR 後,將原先的 Vcore、Vgt、Vsa 全數拉到外部,所以基本上一張主機板上至少會有 Vcore、Vgt 兩種 VRM。Vsa 則是隨廠商的配置,而有不同的電路設計,可為線性電源或者常規的 Swithcing Regulator,前者簡易,後者電路設計要求較複雜。不過在 Z170X-Gaming 7 身上的應為串聯式穩壓設計,最大差異為這種設計採 MOSFET 的特性實作電壓調整,不同於常規需外接電感佔用較多,這種作法可以有效縮減元件的配置。

Vcore 部分則是用了並聯的方式組合,相較於相數獨立,這種方式可分擔每相負載。不過在電壓調節方面則要慢上一些,較不利於極限超頻所需要的高精確度,兩者應用上各有春秋。





RAM VRM 則是 1+1 相設計,採用 1H2L 搭配 Richtek RT8120 控制電壓,Vpp 2.5V 則是放在 DIMM 的下方。用料大抵與其它競品間沒有多大差異,算是中規中矩且常見於中階主機板上的配置。不過若你是 OCer,編輯建議直接攻頂上 SOC 系列,全數位 IR 的方案提供玩家更精確的電壓調控,與更優異的配套電路都是業界上上選。



ATX 24pin 一角則是放上 On board Button,提供一般開關機、Clear CMOS,還有額外的 OC、ECO Button,裸機使用或者拆出除錯都很方便。DRAM DIMM 上方則是提供電壓量測點,監控超頻過程不需要再麻煩的拉出一堆飛線,提供更簡便的方式解決不同需求面。



SATA I/O 除了 PCH 原生 6 埠之外,還有由 ASMeida ASM1161 所轉出的 2 埠 SATA(AHCI),提供 M.2 佔用 SATA I/O 後的解決方案。不過編輯建議使用 SSD 時仍以 PCH 原生為優先,額外的 SATA 埠在性能方面的折損仍然過高,一般硬碟則因性能尚在通道上限之內,使用這 2 埠鮮少會遇到頻寬不足的問題。

2 埠 M.2 其中一埠與 SATA Express 切換頻寬,另一埠則是與 PCIe GEN3 x4 切換,使用上需要注意裝置間頻寬分配的問題,部分功能會因 M.2 佔用頻寬後造成無法使用的狀況。





主機板底緣,提供一般 Front Panel Header 之外,另外提供了 4 埠 USB 2.0 Header,與 BIOS 指撥開關。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切換 BIOS 功能,GIGABYTE 僅提供選擇是否開啟 Dual BIOS,使用者並沒有辦法選擇由哪一顆 BIOS 開機。這點頗為耐人尋味,畢竟已經具備 Flashback 功能加上有兩顆 BIOS ROM,或許是 GIGABYTE 希望將兩顆 BIOS 皆故障的問題降至最低,才做出此設定。



另一緣則放上 2 埠 USB 2.0 Header 與 COM、TPM Header,另外也提供 Gain Boost 指撥開關,使用者可選擇 2.5/6 倍放大增益。在 Front Audio Header 旁邊則是 DIP OP,使用者可選擇自行換上適合的 OP,藉此將板載音效調整為適合自身喜好的取向。



Back I/O 給了 USB 3.0 3 埠、USB 2.0 與 3.1 GEN2 各 2 埠,其中 USB 3.1 GEN2 的部份提供 Type-A 與 Type-C 各 1 埠,不同於其它競品 Type-C 只有 USB 功能的狀況,Z170X-Gaming 7 因採 Intel Thunderbolt,提供了影像、資料、Host to Host 傳輸,還有 USB 3.1 目前所不及的 40Gb/s 頻寬(實際因 PCIe GEN3 問題,降為 32Gb/s)。DisplayPort 與 HDMI 均採目前較新穎的規格,透過 MegaChip 將內建的 DP DDI 轉為 HDMI 2.0,用以解決 HDMI 1.4a 不支援 4K 60Hz 的缺陷。



I/O 端子背面元件相當密集,基本上維持 2 埠共享保護電路設計,從中可以看到每一對 Connectors 後面,都上了 2 顆小 ESD、1 顆大 ESD、PPTC 與電容。惟網路埠後端保護電路提供一般常見配置,並未如競品間所強調的抗突波設計。



音效處理電路則兼顧前後 Auido 使用者,左右 4 顆音響級電容分屬於前、後置的 Audio Jack,Z170X-Gaming 7 也刻意割出透明線強調自家音效線路確實有隔離雜訊。不過從圖片中可以看到不論是前置、或者是後置 Audio 在 Connector 處都因元件過多而出現混雜的情形,沒辦法給予消費者相當明確的指標性參考,這點相當可惜,或許是在於空間中的取捨,而無法做到相當分明的區隔。



Fan Port 採 nuvoton NCT3941S-A,提供一般 DC-Mode 設定,目前評測過的主機板也大多採用這類 IC 直接放在 Fan Port 旁的設計,不再如以往採 Super I/O 集中管理的方式。不過這顆 NCT3941S-A 除了一般的 DC-Mode 之外,也提供 Fully turn-on 方式,直接轉由風扇 PWM 控轉。



散熱片相當別出心裁的做了許多有效開口,不同於全鋁件設計,GIGABYTE 將之挖空搭配熱導管設計,解熱能力隨著金屬開口增多,表面與空氣接觸面增加的關係,解熱能力並不亞於一般全鋁產品。



GIGABYTE Z170X-Gaming 7 在本次介面數量並不如以往,甚至略少於對手,不過細究其根本原因則在於兩者間的取向並不同,競品習慣於提供豐富介面,GIGABYTE 這次則偏向於大頻寬與未來性策略。由於 Intel Thunderbolt 採用 Type-C,加上相容於 USB 3.1 GEN2 的特性,打破以往不利於向外發展的限制。在相容性十足的前提下,即便 Thunderbolt 短時間無法提昇市佔率,不過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足以讓消費者在目前的平台,享受到未來周邊配件成形的成果。

CPU:Intel Core i5-6600K @Default
Motherboard:GIGABYTE Z170X-Gaming 7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3000 4GB @2133
SSD:OCZ Trion 100 240GB、Intel 750 Series 400GB

PCMARK 8






上為 OCZ Trion 100 240GB、下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CrystalDiskMark
左為 OCZ Trion 100 240GB、右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ATTO Disk Benchmark
左為 OCZ Trion 100 240GB、右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AS SSD Benchmark
左為 OCZ Trion 100 240GB、右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HD Tach 8MB
左為 OCZ Trion 100 240GB、右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HD Tach 32MB
左為 OCZ Trion 100 240GB、右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左為 OCZ Trion 100 240GB、右為 Intel 750 Series 400GB



GIGABYTE Z170X-Gaming 7
Cinebench
CPU
R10 1CPU
8278
R10 xCPU
28954

R11.5
7.28

R15
628

OpenGL
R10
10525

R11.5
46.9

R15
48.7

SiSoftware Sandra 2015
算數處理器-單線程
總計本地功效 (GOPS)
22.88
Dhrystone整數 AVX2 (GIPS)
33.89
Whetstone浮點數 AVX (GFLOPS)
17.85
Whetstone雙精度浮點數 AVX (GFLOPS)
13.36

算數處理器-多執行緒
總計本地功效 (GOPS)
92.87
Dhrystone整數 AVX2 (GIPS)
139.67
Whetstone浮點數 AVX (GFLOPS)
71.28
Whetstone雙精度浮點數 AVX (GFLOPS)
53.5

.NET 算數-單線程
總計.NET功效 (GOPS)
5.17
Dhrystone整數.NET (GIPS)
3
Whetstone雙精度浮點數.NET (GFLOPS)
7.85
Whetstone.NET (GFLOPS)
9.89

.NET 算數-多執行緒
總計.NET功效 (GOPS)
19.25
Dhrystone整數.NET (GIPS)
11.15
Whetstone雙精度浮點數.NET (GFLOPS)
30.24
Whetstone.NET (GFLOPS)
36.52

多媒體處理器-單線程
總計多媒體功效 (MPixel/s)
63.76
多媒體整數 x32 AVX2 (MPixel/s)
82.7
多媒體雙整數 x16 AVX2 (MPixel/s)
36.43
多媒體四整數 x1 ALU (kPixel/s)
327
多媒體浮點數 x16 FMA (MPixel/s)
72.25
多媒體雙精度浮點數 x8 FMA (MPixel/s)
43.38
多媒體四精度浮點數 x2 FMA (MPixel/s)
1.78

多媒體處理器-多執行緒
總計多媒體功效 (MPixel/s)
256.54
多媒體整數 x32 AVX2 (MPixel/s)
333
多媒體雙整數 x16 AVX2 (MPixel/s)
147.8
多媒體四整數 x1 ALU (MPixel/s)
1.3
多媒體浮點數 x16 FMA (MPixel/s)
292
多媒體雙精度浮點數 x8 FMA (MPixel/s)
173.5
多媒體四精度浮點數 x2 FMA (MPixel/s)
7.08

.NET多媒體-單線程
總計多媒體.NET功效 (MPixel/s)
4.25
.NET多媒體整數 (MPixel/s)
9.52
多媒體雙整數.NET (MPixel/s)
9.3
多媒體四整數.NET (kPixel/s)
171
.NET多媒體浮點數 (MPixel/s)
1.61
多媒體雙精度浮點數.NET (MPixel/s)
5
多媒體四精度浮點數.NET (kPixel/s)
350

.NET多媒體-多執行緒
總計多媒體.NET功效 (MPixel/s)
16.56
.NET多媒體整數 (MPixel/s)
35.6
多媒體雙整數.NET (MPixel/s)
37
多媒體四整數.NET (kPixel/s)
677
.NET多媒體浮點數 (MPixel/s)
6.41
多媒體雙精度浮點數.NET (MPixel/s)
19.9
多媒體四精度浮點數.NET (MPixel/s)
1.39

加密解密性能-單線程 AES256 +  SHA2-256
密碼學頻寬 (GB/s)
2.29
加密頻寬/解密頻寬 AES256-ECB AES (GB/s)
4
散列頻寬 SHA2-256 AVX2 (GB/s)
1.3

加密解密性能-多執行緒 AES256 +  SHA2-256
密碼學頻寬 (GB/s)
7.9
加密頻寬/解密頻寬 AES256-ECB AES (GB/s)
11.57
散列頻寬 SHA2-256 AVX2 (GB/s)
5.39

科學分析-單線程 FP64
科學的績效匯總 (GFLOPS)
10.82
一般矩陣乘法(GEMM) FMA (GFLOPS)
20.93
快速傅立葉變換(FET) FMA (GFLOPS)
5.59
N體模擬 FMA (GFLOPS)
4.54

科學分析-多執行緒 FP64
科學的績效匯總 (GFLOPS)
26
一般矩陣乘法(GEMM) FMA (GFLOPS)
73.79
快速傅立葉變換(FET) FMA (GFLOPS)
9.2
N體模擬 FMA (GFLOPS)
18.39

財務分析-單線程 FP64
總期權定價的性能 (kOPT/s)
4.81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Euro) (MOPT/s)
20.7
二項式期權定價(Euro) (kOPT/s)
6.74
蒙地卡羅期權定價(Euro) (kOPT/s)
3.44

財務分析-多執行緒 FP64
總期權定價的性能 (kOPT/s)
19.11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Euro) (MOPT/s)
82.26
二項式期權定價(Euro) (kOPT/s)
26.86
蒙地卡羅期權定價(Euro) (kOPT/s)
13.6

多內核效率-多執行緒
內聯核頻寬 (GB/s)
11.3
內聯核延遲 (ns)
49.9

記憶體頻寬-單線程
總體記憶體性能 (GB/s)
19.67
整數記憶體頻寬 B/F AVX2/256 (GB/s)
19.92
浮點數記憶體頻寬 B/F FMA/256 (GB/s)
19.43

記憶體頻寬-多執行緒
總體記憶體性能 (GB/s)
22
整數記憶體頻寬 B/F AVX2/256 (GB/s)
22.09
浮點數記憶體頻寬 B/F FMA/256 (GB/s)
22


緩存與記憶體-單線程
緩存/記憶體頻寬 FMA/256 (GB/s)
52.76
內部資料快取記憶體 L1D (GB/s)
181.17
二內部資料快取記憶體 L2 (GB/s)
78.17
三內部資料快取記憶體 L3 (GB/s)
51.38

緩存與記憶體-多執行緒
緩存/記憶體頻寬 FMA/256 (GB/s)
147.93
內部資料快取記憶體 L1D (GB/s)
788.93
二內部資料快取記憶體 L2 (GB/s)
387.27
三內部資料快取記憶體 L3 (GB/s)
206.26

視頻記憶體頻寬 Direct3D 11
總體記憶體性能 (GB/s)
15
內部記憶體頻寬 (GB/s)
31.25
資料傳輸頻寬 (GB/s)
7.16
時間複製容量 (ms)
4
時間閱讀容量 (ms)
31.16
時間來寫容量 (ms)
9.78

視頻渲染 Direct3D 11
總結著色性能 (MPixel/s)
205.15
浮點著色 真 (MPixel/s)
383.84
半精度著色性能 真 (MPixel/s)
381
雙精度著色 真 (MPixel/s)
109.65
四精度浮點著色 模擬 (MPixel/s)
58

視頻渲染 OpenGL
總結著色性能 (MPixel/s)
201
浮點著色 真 (MPixel/s)
359
半精度著色性能 真 (MPixel/s)
356.73
雙精度著色 真 (MPixel/s)
112.52
四精度浮點著色 模擬 (MPixel/s)
64.38

媒體轉碼測試 FHD Video H.264 硬體加速
轉碼頻寬 (MB/s)
8.4
轉碼頻寬 AVC > H.264 (MB/s)
8.27
轉碼頻寬 H.264 > H.264 (MB/s)
8.54

媒體轉碼測試 FHD Video H.264 軟體
轉碼頻寬 (MB/s)
3.69
轉碼頻寬 AVC > H.264 (MB/s)
3.62
轉碼頻寬  H.264 > H.264 (MB/s)
3.75


來源: GA-Z170X-Gaming 7 - 自我風格獨特,兼具實用與前瞻性的技嘉主機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6 00:07 , Processed in 0.131288 second(s), 63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