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Dufu 於 2024-12-1 11:37 編輯
【前言】
在 2024 年即將結束之際,回頭審視一番今年推出的機殼,你是否也會感慨,唉~又是海景房!難道就沒有別的新的形態了嗎?傳統的中塔機殼就也都還是長那樣 …
如果你特別追求散熱性能,同時又希望機殼能夠緊湊一些,不要太大,但又想裝進 ATX 主機板,同時也想要長顯卡以及 360 水冷,那麼我想 Lancool 207 就是為此應運而生~
首先介紹一下 Lancool 207 的主要特色,它重新定義了 ATX 中塔機殼,將電源改為前置的同時又將主機板往下移動,實現了在高度不變的情況下,將整咖體積控制在 47 升內的小型中塔!從外型上來看可以把它當作是 Lancool 216 的小老弟!
機殼總共內部附贈了四個風扇,兩個 14 公分非常規厚的 30 mm 發光燈扇在前面板進風位置,作為整體內部最核心的進氣來源,另外在主機板下方還有另外兩個 12 公分 25 mm 厚的無光風扇,主要為顯卡提供充足的新鮮空氣~
▲從外箱上可以看到整體的型態,右上標示著重新打造 ATX 布局,左下有個 PPLP 的 Logo,最後我們再來跟大家說說他的涵義!右下特別標註了 RGB,難道未來有機會推出無光版本嗎~
▲在另外一面標示上了整咖機殼的尺寸訊息,不過這部分有一點點小錯誤,實際上測量與官網上的高度正確應該是 456mm 才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其標註不僅僅只是英文,還有法文!聯力已經從台灣慢慢開始走向國際化了~
▲在開箱之前提醒一下大家,外面兩側的開孔記得要先挖出來!不然裡面根本沒辦法搬出來~
▲內部包材採用傳統保麗龍進行防護,說明書是在機殼外而不是裡面,這點好評~
▲整體看起來依然還是那熟悉的 Lancool 家族系列風格,本篇開箱的版本為白色款,另有黑色款可以選擇,在價格上會略增一點白色稅,等等可以來仔細看看白化細節做得如何~
▲先來看看外殼六面的設計再來好好剖析內部,前面板是兩個大大的 14 公分風扇,厚度是特規的 30 mm,主要往上靠齊,下方留有一大塊白色區域搭配上亮銀色的 Logo,辨識度相當高~
▲風扇前面是一大塊的開孔 Mesh 鐵網,透過上半部的磁鐵吸附固定,免工具即可拆卸,比較可惜的是沒有附上更加細緻的尼龍防塵網,不過另有販售可加裝在風扇內側的濾網~
▲與老大哥 Lancool 216 一樣是 30 mm 後的 RGB 風扇,除了尺寸略小了一些之外,還在風扇正面軸承處加入了無限鏡的特色~
▲機殼 IO 位置設計在頂部靠前的位置,正中間是開機鍵,USB-A 與 USB-C 放在左右兩側,彼此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面對較大的裝置也不太會互相干涉,為了對稱選擇了複合式的音頻孔
▲頂蓋一樣是大面積的網孔面板,也是沒有額外加上濾網,透過六個球型卡扣固定,從後方往上扳開即可卸下,頂部可以安裝 360 mm 或是 280 mm 水冷,不過天靈蓋無法整個拆下,在安裝風扇或是冷排時稍嫌不便
▲底部四角貼有止滑腳墊,由於布局的改動關係,電源位置就在前面板下方,因此日後電源風扇濾網的維護就變得十分簡單輕鬆,從前方即可抽取出來,不用再大費周章挪動機殼再從後方拆下濾網,這點真的很實用~
▲後方支援一個 12 公分風扇,原廠並無預附,有需要的話可以自行加裝,附件內有附了螺絲,至於到底該不該加裝,後續實測會來探討~
▲由於電源位置喬遷到前面,因此需要額外透過 AC 電源延長線來移接到後方~
▲四周面板都是採用免工具拆裝的球型卡扣設計,玻璃側板也不例外,左右兩側還貼有泡棉防護相當貼心,不過並沒有額外採用手轉螺絲來加強固定,因此在搬運過程中的安全性上須要特別注意!
▲玻璃下方的網孔面板是透過後方的兩個手轉螺絲固定,上面鑲有與玻璃下方對齊的定位孔,所以想拆下這個面板之前必須先拆下玻璃才可以!
▲網孔面板的主要用意是為了讓底部的兩個風扇有充足的進氣空間,一樣內側沒有濾網,在拆裝電源時也需要拆下這個面板,電源的延長線材有做白化處理,這點好評~
▲右側鋼板僅有在下方處有做開孔,不僅僅要讓風扇有更多的進氣空間,也為硬碟安裝位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
▲從內側可以看到右側的實心鋼板是挖孔後再嵌入一層鐵網,看起來不是很好拆,感覺如果設計成像是電源位的抽拉式防塵濾網會更方便一些~
▲打開側板後看到背部的整線空間與結構,主要是電源位上方留出許多空間歸納線材,附了三條魔鬼氈,在電源 24-Pin 的走線孔上附有橡膠理線圈~
▲由於主機板是採用下沉的設計,也就是說更貼近右邊側板了,所以在理線空間上也「借」了不少!也因為電源位置改到了前面,讓走線方式產生了一些變化,在上方留有一個溝槽,CPU 供電線需要改走這邊~
▲電源安裝位下方設有兩條厚厚的泡棉墊來接住電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減振的效果~
▲附件盒用束帶綁在硬碟架上,聯力的螺絲分類盒超級好用!格子很大也很有質感,還附了一張感謝小卡,相當用心~
▲可以透過說明書來確認附件盒中的各項螺絲數量以及用途,在硬碟架的安裝上附有減振橡膠環,有很多機殼在這部分都沒有,這個真的很推~
▲魔鬼氈分為內外兩層,嚴格來說可以是三層,裡面那層可以壓制較粗的電源線材,左右兩邊能再去束縛較細小的風扇或其他線材,整線體驗非常不錯~
▲這裡就是內部的所有線材了,Type-C 與 USB 3.0 都採用扁線設計來便於理線,在說明書上也標示的很清楚,雖然只有很單純的開機鍵,但還是將 F_Panel 給整合了一起,雖然看起來有點幽默,但不用特別去查找開機鍵是哪兩個針腳,這點還是很方便的~
▲後方的 IO 有內縮設計,即便後方加裝了風扇後也比較不會遮擋住主機板 IO 護蓋上的造型,也讓搬運上有個更好的施力點,這項設計我很喜歡~
▲因為主機板的下沉式設計,因此在結構上並不支援背插式主機板,也得益於此設計,在風冷的限高上達到非常充裕的 180 mm 高,就沒有裝不進去的塔散!
▲由於機殼下方預裝了風扇,在顯示卡支撐架上會變得不太好擺放,所以內附了一組顯卡支撐架,並提供了三檔調整位置;前方的風扇有標註轉速,擁有最高 1900 RPM 的轉速,對於他的噪音表現後續會重點測試!
▲在電源位置上方還留有開孔,即便是風扇朝上的電源也能夠安裝,像是自家的 EDGE 或是 ROG THOR 系列~
▲但是電源風扇朝上並不是聯力想鼓勵大家的安裝方式,在電源安裝位的鎖點上僅提供正向沒有反向,大家在安裝時並不是去看電源延長線的接口朝向,而是要先對好鎖點!
▲即便是需要電源延長線的接口朝向不是很理想,但繞一圈還是夠長的,儘管它看起來不盡人意,另外補充一點,記得先把電源開關給打開!不然又得拆下玻璃再拆下小側板了 XD
▲再開始裝機之前還是很好奇它的風扇細節,想要拆開來看更多!也給想要更換風扇的人一些參考,其實前面板跟前置 IO 是連在一塊的,在拆的時候需要注意別太用力!最好在線材區那邊也預先放鬆~
▲前面板的風扇實測確實為 30 mm 厚,並且靠近內側貼有減震腳墊,這部分沒有縮水請大家放心~
▲由於厚度是特規的 30 mm 厚,風扇的固定螺絲也是較長且較粗,如果想要自行更換風扇可以改用附件盒內的較短螺絲
▲在風扇的連接上是採用特殊規格的短接串聯設計,因此要自行更換的話建議兩個一起換,但我覺得實在沒必要換啦,這兩個風扇很強!
▲既然都拆了前面,底下風扇怎能放過!兩個之間一樣是採用特殊規格的短接串聯設計,一樣在風扇鎖固的那一面貼有減振膠墊~
▲實際測量厚度為常規的 25 mm 厚,我想這裡不採用 RGB 燈扇的原因是,照亮了底下網孔的部分就會暴露了藏線區域的凌亂~
▲雖然長度是常規的 25mm,但固定的長螺絲還是較粗的那款,人家說不粗的好粗,粗的不好粗,不過詩人還是比較喜歡粗的~
▲在風扇的鎖點上是固定的,容納的厚度也是 25 mm,不過如果是想要改裝更厚的也沒什麼問題,與主機板下方的接口並不衝突~
▲主機板的安裝位就是剛剛好的 244 mm 寬度,更寬的 E-ATX 沒辦法裝進去!不過主機板右側留的開孔感覺有點太多了,電源的 24-Pin 感覺不用特別從橡膠理線圈去走也沒關係
▲這次安裝的水冷採用聯力自家的 HydroShift LCD 360R 來進行測試,冷排厚度 31 mm,風扇厚度 28 mm,整體厚度約 60 mm,不僅較厚連側面都更寬一些,如果這都能裝,其他款的水冷我想都不是什麼難事!
▲在安裝之前建議把較高的記憶體先拆下來!其實在安裝主機板時就有點感覺了,在安裝水冷時更值得慶幸,好在後方並沒有先預裝上風扇,由於整咖機殼屬於較為緊湊的那種,少了後風扇真的會比較好裝,要是真的先裝了後風扇再裝水冷,可能會裝到生氣氣!
▲在整理線材的時候,總覺得上方溝槽處的理線扣怪怪的!它的方向應該是由下往上托著線材才對吧?我也想嘗試著拆掉它調轉個方向,很可惜沒辦法,沒拉緊線就會從掉下來,雖然不影響蓋上側板,但覺得挺憋扭的~
▲採用 16 公分長的電源來進行裝機,線材全都收集在了左半邊的理線區域,透過魔鬼氈就能很輕鬆的駕馭,由於側板是只有卡扣固定,沒辦法透過螺絲鎖緊,如果不是軟線而是較為粗硬的模組線就一定得把線材整理好!更短的 14 公分電源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在機殼上所有手轉螺絲的部分,都額外添加了一個墊圈的小細節,不讓螺絲去損傷了漆面,這個細節非常棒!
▲顯示卡支撐架完美的托住了尾部的重量,不知道 50 系的顯卡會不會更加厚重,有這個設計真的是大大加分~
▲但也是提醒一下大家,有撐到水平就好呦~不要一股腦的一直往上硬撐,這樣對顯卡反而會有反效果!
▲再安裝一次 HydroShift 還是覺得很驚豔,沒有線材去阻擋左側的敗家之眼或是右側的記憶體燈光效果,關於「隱流」水冷的詳細資訊可以回去看我之前的開箱文
▲在這裡我遇到了一個選擇困難,想來問問各位~大家覺得側邊的這些線材,應該走稍微遠一點的理線橡膠圈,還是像這樣直接走旁邊近的開孔就好呢?
▲因為玻璃會反光,所以拆開玻璃拍給大家看,最終裝機完成後的效果長這樣,大家對於這咖機殼有什麼想說的嗎~
▲詩人自己特別喜歡這一個顯卡走線開孔的設計!開的孔夠大夠長,面對三個 8-Pin 類型的顯卡也能走線走得很漂亮~
依照國際慣例,簡單列出本次測試平台與設定參數:
測試環境:室溫 28 度,濕度 50% 左右
開箱主角:Lian Li Lancool 207 白色
散熱器:Lian Li HydroShift LCD 360R 白色
處理器:Intel Core i7-14700K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散熱膏:Arctic MX-6
記憶體:Acer Predator Vesta2 16Gx2 DDR5-6000 C30
顯示卡:ROG STRIX RTX 4070 Ti 12GB
電源供應器:Montech TITAN PLA 850w White
▲在溫度測試開始之前,還是先來測測對於大家比較在意的噪音體驗的部分,以待機為基準,將機殼內的風扇都調整到最低轉速,包含冷排風扇以及顯卡停轉,此時測得分貝計為 35.6 分貝,以此作為環境底噪音之基準
▲首先針對前面板的兩個 14 公分 30 mm 厚度的非常規風扇進行測試,在距離進風面前方約 20 公分左右收錄噪音值,在滿速時為 51.1 分貝,每遞減 10% 轉速紀錄該噪音表現以及轉速給大家參考~
▲從噪音表現上來看,在轉速約 1400 RPM(70%)之前比較能夠接受,日常待機下會建議不超過 1000 RPM,兼顧基本的風流與靜音體驗~
▲接下來換到顯卡下方的兩個 12 公分風扇進行測試,在距離玻璃側板前方約 20 公分左右收錄噪音值,在滿速時為 48.2 分貝,每遞減 10% 轉速紀錄該噪音表現以及轉速給大家參考~
▲在底部的這兩個風扇的噪音表現還不錯,日常使用情況下不建議超過 1200 RPM,風扇高轉後帶來的風壓或多或少反而會去增加與顯卡風扇之間的風切噪聲~
▲為模擬日常遊戲使用環境下的散熱表現,我將機殼內部所有風扇包含顯卡以及冷排,全都控制在 50% 的轉速,大約都在 1000 RPM 左右,此時的噪音表現僅約 42 分貝而已,沒有後風扇的加持下,散熱效果會很差嗎?
▲在顯卡的溫度表現上僅僅只有 70 度不到,遊戲環境下的 CPU 負載也不算高,平均溫度接近 60 度左右而已,在低轉速的安靜環境下散熱效果依然保有高水準~
▲那麼加裝上後風扇會是如何呢?這裡簡單加裝一個聯力 P28 的風扇,進行 Cinebench R23 + FurMark 2 雙烤的極限環境下測試差異!
▲在加裝了後方 P28 之後,CPU 溫度僅僅改善了一度而已,在 R23 的測試分數中也幾乎相同,反而是顯卡溫度倒是改善的比較多,不過也都不超過兩度,完全可以理解為何在出廠時並未附裝後風扇,在發熱更低的零件下差異會更小!
▲上述我的測試環境是在使用水冷的情況下,那麼用塔散會有影響嗎?聯力將機殼移交給 PPLP 實驗室進行測試,在使用風冷散熱器的情況下,比起開放式平台溫度表現更好,實現了「裝比不裝還涼」優異表現~
▲老規矩,依照慣例,每次機殼的開箱,詩人都會再次整理出更加詳細的相關規格給大家參考,記得點讚收藏一下,回去慢慢看,希望對大家都能有所「收貨」!
「總結」
目前在聯力的 Lancool 數字系列家族中有了 205 / 206 / 207 / 215 / 216 / 217,阿不對!217 還沒出來,大家再多等會兒唄!從命名上來看像是 206 的繼任者,但並非如此!從它種種的各項設計上來看,雖然保持著蘭酷系列的外觀,但在內部架構上卻有著全新的變化!
在定價上算是給足了誠意,決定加入競爭最為激烈的兩千左右的價格帶,我知道大家想說什麼!前一段時間推出的 Lancool 216 擄獲了絕大多數人的好評,此次主打性價比的路線,勢必得犧牲掉一些東西!
兩千左右的價格擁有四個風扇,散熱性能強勁加上體積小與不錯的零件相容性,確實還是很有性價比的!不過對比起 Lancool 216 的代價也挺明顯,首先是沒有給集線器 HUB,除了底部的電源進氣口有尼龍濾網之外,其他地方都是 Mesh 鐵網而已,想要前面板的防塵網還得額外購買,並且是裝在內側!這個部份詩人認為不是個好想法 …
實測下來的內部板金用料還是屬於高水準的等級,玻璃 4 mm、側板 0.9 mm、主機板架構 1mm、其他多處也都沒有低過 0.9 mm,怪不得整體空機重量就有九公斤了,整體用料還是挺扎實的,沒有因為價格而縮水,不愧是聯力呀!
整體設計最特別的就是電源安裝位置的改動,從常規的後方移到了前方並且轉了九十度,電源排風的位置朝向了玻璃這一側,放在桌面上使用成了冬天暖手的小火爐,雖然體積不大高度也稍低,不過 IO 設置在頂部還是更適合放在桌面下使用~
電源長度雖然因此受到了些限制,不過目前主流的電源都在 16 公分以下,影響並不大;而聯力為了能相容於自家的特殊 EDGE 電源,特別在電源艙上方加了一半的通風開孔,不然其實可以不用特別做這個處理的!雖然實際上可以安裝 EDGE 但並不建議就是了~
以往顯卡下方的位置就是電源本體,即便在此額外加裝風扇也會被電源擋住不少風,在 Lancool 207 上就完全沒有這個顧慮了,底下的風扇可以幾乎不受影響的給顯卡直接提供冷風,同時還能順便幫下方硬碟散熱,可謂是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或許多數人都想要吐槽,對於散熱如此重要的排風扇,為何沒有加裝風扇呢?其實從極限的散熱測試來看,在溫度的改善上並不多,對於雙塔風冷來說,加裝後方風扇還可能會導致風切噪聲的干擾,加上目前發熱量獲得控制的新款處理器來說,溫度本身就不高,以及對於主機板、水冷的安裝體驗有所幫助,不裝的好處還是較多的~
如果硬要挑出我在意的缺點,那應該就是希望底部風扇能給反向風扇,而非只是正向風扇反裝而已,因為反向風扇的進風面有扇框,能一定程度起到防護作用,避免去打到下方空間的其他線材!
其實看完規格表我就在想,塔散限高有 180 mm,為何後面只能夠安裝 12 公分的風扇呢?實際上它的寬度確實是能夠安裝進 14 公分風扇的!只不過它容易與頂部水冷風扇打架,不過即便如此還是希望聯力能夠保留 14 公分的風扇孔位,讓風冷塔散的使用者多個選擇~
顯示卡的支撐架設計得很不錯!提供了三檔的長度可調位置,總有一個位置適合你,不過如果長度小於 285 mm 就撐不到了,但也同時代表著這類的顯卡也不太需要特別去支撐了~
螺絲分類盒(阿嬤藥盒)一直都是詩人喜歡聯力機殼的一個重要特點,由於機殼內部設計小巧思眾多,總是有較多類型的螺絲需要好好進行分類!像是長螺絲、短螺絲、卡扣、減震橡膠圈等等林林種種的小東西,若到用時方恨少,就是愛你這麼貼心~
以上就是我對
【「重新定義 ATX 機殼布局」
Lian-Li 聯力 LanCool 207 縮小的中塔機殼】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