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Dufu
查看: 21225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殼&電源 Cases&PSU] 「立式高塔 itx 主機,賽博煙囪!」Cooler Master Ncore 100 Max 開箱分享~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Dufu 發表於 2024-3-20 21:04:2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言】

繼 NR200P Max 之後,酷碼再次推出機電散合而為一的 itx 主機方案,在我的理解中是因為 NR 200 系列受到了許多好評,所以推出整合方案來面向更多受眾,也順便破除許多人覺得 itx 很難裝的這個迷思!

因為 NR200P Max 內的特製水冷只給了兩年保固,多數人考慮到風險的關係,在保固期限到了之後並不建議繼續使用,說實在話我不曉得在 NR200P Max 推出後即將滿「兩年」的這個時間點推出新的 NCORE 100 Max 是不是有傳承的意思!

但我相信這兩年之間的處理器與顯卡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也湊巧碰上了農曆新年!是時候該來好好的更新迭代一下了,與其只是換個散熱器,不如整台一起換,您說是吧~

NCORE 的推出,外觀確實有驚豔到我!第一印象是非常好的,再深入體驗安裝之後,我也越來越喜歡這咖機殼,有很多細節想要跟大家分享,導致最後這篇文章會有點冗長,有興趣的話也請一起看到最後~



▲既然是 Max 版,那自然與普通機殼不同,採用全彩印刷的外箱包裝,相當適合作為新春拜訪的伴手禮!


▲在顏色的選擇上有槍灰色與古銅色兩種,在我手上的這款是較為高調的古銅色,你也可以稱呼他為香檳金,兩款顏色售價並無區別,建議大家到酷碼官網上去仔細端詳一番,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外箱後方有機殼的詳細規格與爆炸剖析圖可以了解,從結構上來說,乍看之下雖然只是將常見的 A4 背對背結構轉個方向來直立而已,但內部許多設計巧思真的相當不錯!


▲打開包裝後,先看到的是黑色 EPE 珍珠棉完整包覆著,機殼本體還在下方躺著,首先來看一下配件盒~


▲打開後第一眼看到的是個鐵網蓋,之後補充介紹,在旁邊的是電源相關線材,下層放著水冷相關安裝扣具與螺絲~


▲線材部分給了一條 SATA 線與三條顯卡 PCIe 6+2 Pin,不是一對二而是一對一的那種,並且材質選用近年來備受好評,用過回不去的壓紋線材!我超級喜歡~


▲由於螺絲配件並不多,而且主要是選配的扣具螺絲,真正裝機時需要用到的螺絲就只有一兩種而已,所以沒有給螺絲分類盒,這點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對於有點強迫症的我來說,還是用上了阿嬤藥盒來裝!並且希望之後能在螺絲包裝上稍微做個備註,畢竟只單純看說明書上的圖示去對比的話,可能還是容易搞錯~


▲內附的散熱膏為 CRYOFUZE CF14,導熱係數高達 14 (W/m.K),給了一大管以為賺到了,害我忍不住想撕開來偷看一下裡面容量有多少!目測大概是 2g 左右吧,與市售版本應該是相同的,算是夠用個兩三次啦~


▲看到 NCORE 100 MAX 的第一眼,我第一眼想到的就是之前曾經開箱的 Oracle Air SSD 外接盒!兩者外觀上的搭配堪稱一絕~


▲既然提到了外接盒,那就先來說說他的 IO 部分好了,與常見的 itx 有所不同,多給了一個 USB-A,來到了 2A1C,並且在 Type-C 上給的是 USB 3.2 Gen2 x2,講人話就是 20G 的高速接口!


▲外殼上採用兩面 90 度彎折的陽極氧化鋁合金面板組合而成,整體做工相當精良!質感可說是一個啵棒~


▲放在窗邊,溫暖的陽光徐徐灑下芬芳,對應反射的觀感似乎也起了一些變化,顯得相當高貴典雅~


▲外殼面板的固定方式相當特別,完全不需要工具,有手就行!在邊角上貼有一個指示說明,用我的文字敘述來說的話,就是先從窄面的上下摳出來,再稍微往前推之後,往上拉起來,實際操作個幾次就知道如何掌握小訣竅了~


▲內部附有防塵濾網,兩個面板雖然造型、拆裝方式都一樣,但不至於會搞混~


▲由於面板是採用鋁合金,並不能夠像一般的機殼用磁鐵條吸附,所以改用了卡扣的方式固定,這不叫巧思那什麼才是巧思!不過雖然優雅,但實際要拆的話還算是挺麻煩的,在日後的維護清潔上來說不是很方便~


▲非常小的佔地面積,僅僅只有 212 x 155 mm,大約是一張 A5 的紙張大小,整體高度為 481 mm,整體容量約接近 16 升而已


▲電源、線材、水冷、風扇等等相關零件已經預先安裝,搭配上珍珠棉進行防護,只需要自己準備好主機板、處理器、顯示卡這三樣主要配件就可以快速安裝,超級方便有效率!


▲頂部為 120 mm 的冷排位,據說是訂製的一體式水冷,並宣稱能夠有效配合最新的 I9/R9 處理器,後續我們將重點測試!


▲將機殼橫躺下來,看到這裡你應該就很清楚,這是一個很標準的 A4 背對背結構,只不過是把它直立起來,在顯卡安裝位這一區,最大安裝空間為長 336 x 高 180 x 厚 62 mm,在顯卡相容性給了很大的空間,但在厚度部分與恰為 62 mm 的顯卡安裝之後,很可能會因為風扇與外殼面板貼合得太近產生吵雜的風切聲,所以還能夠進行額外的拓寬!


▲拓寬後能夠增加約 17 mm 的厚度,來到了 79 mm,接近四槽的厚度,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風切聲了!由於拓寬後整體寬度的改變,所以才在附件盒中配備了相應拓寬後的頂蓋~


▲對於這次我要安裝的白色 ROG 3080 完全夠用,不過長度只有 337 mm,對於某些顯卡來說還是不夠塞,怎麼辦呢?

NCORE 100 MAX 不僅僅能夠拓寬,還能夠伸長!透過調整 PCIe 檔板與延長線的固定位置後,還能夠多出 20 mm 的長度來到 357 mm,但老實說這個方式有點尷尬,我並不是很喜歡 …

不僅僅只是調整上的步驟較為繁複,對於影像輸出接口來說距離桌面又更加接近了,如果沒有更換成特規的九十度轉折線材或是額外將腳座墊高,在連接方面要自己額外選擇適配方案!

可別小看這 20 mm,對於 itx 機殼如此寸土寸金的情況下,從 337 mm 延長到 357 mm 後,原本裝不下 350 mm 的 TUF 或是 342 mm 的 AERO 都變得輕鬆許多,不過面於一些頂級旗艦的 ROG 或是 MASTER 這種特大號顯卡就沒有辦法了!不過妄想要在小機殼裡面裝下大磚頭是否搞錯了什麼呢~

整體的操作步驟與流程展示,這邊僅看我粗淺的文字說明相信並不容易理解,酷碼為此也很貼心的製作了相關的影片!相當於一本實體操作的說明書,讓大家更容易上手~



▲為了減少 CPU + GPU 的高雙重高負載之下冷排的散熱壓力,在頂部的側邊預裝了一個 12 公分風扇來協助顯卡排風,對於散熱能力起到很不錯的效果~


▲在電源上預裝的是 12VHPWR 接口直出線材,並且在連接處已經預先彎折好 90 度方便安裝,但卻用的是較為傳統生硬的粗線而非統一的壓紋線材,附件盒內給的 PCIe 6+2 Pin 則是統一的壓紋線材,對於有強迫症的我來說,還是更傾向用於非 12VHPWR 接口的顯卡來裝~


▲在線材的走線方面都已經預先處理好,都是用鐵絲捆綁,少部分的特定區域才是用束帶,彷彿是在告訴你,用鐵絲綁的地方你想拆就拆,如果不影響安裝就可以不用拆~


▲電源與之前的 NR200P Max 相同,都是 V850,但接口上給了一個新的 12VHPWR,我猜應該是 ATX 3.0 的版本~


▲為了以防萬一,我還是想拆開來確認一下型號,順便看一下電源開關是不是開著的!不然萬一裝好機之後才發現按了開機鍵沒反應,那多尷尬呀~


▲可惜從型號上並無法直接判斷出是否為 ATX 3.0 版本,不過 V850 確實有市售 ATX 3.0 的版本,所以這顆 V850 SFX 應該真的是 ATX 3.0 版本電源,市售價格約五千,但是與市售版本的扁線不同,這給的是壓紋線版本,所以我估計應該多值個 10%!


▲水冷管這一側的骨架還兼具了遮線檔板的作用,本身採用相當特別的撥桿卡扣來進行固定,操作方便且安全穩固!又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小巧思~


▲我就很好奇,這款訂製的 120 水冷居然號稱能夠壓 I9/R9,到底是厲害在哪裡?


▲冷排實際測量厚度約為 38.5 mm,我猜應該就是特別在這裡吧!但是這麼厚的冷排,風扇吹得透嗎?難道風扇也是特別猛的一匹黑馬?


▲冷排風扇型號為 SILENCIO FP 120,搜尋了一下只有找到 1400 RPM 的規格,而搭載著 120 水冷的這個風扇則是最高轉速能達 2400 RPM!在扇葉與外型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厚度也依然維持標準的 25 mm,看來是想增加轉速來大力出奇蹟呢~


▲由於 NR200P Max 的訂製 280 水冷是特別加長了水冷管線來適配機殼,所以我在想是不是 NCORE 100 Max 也有增長了水冷管,稍微量測了一下大約是 35 公分左右,經過查詢是有些 120 水冷的管線長度更長的!所以這部份未來想要找他牌做更換應該沒問題~


▲在電源旁邊的輔助排氣扇,型號為 SickleFlow 120,這個風扇老熟了,NR200 系列的風扇就是它,最高轉速達 1800 RPM,之前測試過的印象還不錯,並不算吵,性能也不是特別差,但就令我好奇的一點是,都已經 2024 年了,推出的新機殼預裝還是堅持採用這些舊款風扇,比較新款的 Mobius 系列不是更安靜嗎~


▲標準的 25mm 風扇,大概量測了一下,距離電源還有約 13 mm 左右的空間,即便是想要裝上 T30 也仍然還留有一些進風空間,想要自行更換風扇也是沒什麼問題~


▲顯示卡 PCIe 4.0 延長線與常見的不同,將排線拆分成細絲,讓整體十分柔軟更容易整線,長度約 240 mm,但其安裝固定結構似乎為特製,想要額外採購作替換恐怕有點困難!


▲在機殼的底部能夠安裝一個 2.5” 硬碟,算是將空間利用率湊滿的好地方啦,但我覺得還是免了吧!在空間緊湊的 itx 機殼中,多插上 SATA 供電與傳輸線還是相對麻煩的~


▲在 IO 接口部分整合了 F_PANEL,USB 3.0 的部分採用扁線設計,一樣是沿用自家老傳統搭配上紫色模塊相當可愛,Type-C 接口或許是因為 20G 速度的關係沒有採用扁線,相當生硬的線材在整線上增加了一點難度!


▲前面囉囉嗦嗦的總算來到了裝機時刻,就讓我這個 R9-5900x 搭配 B550-I 來會會妳這個 120 厚排水冷!


▲整體安裝過程還算是相當輕鬆愜意,主機板裝上,線材接一接,水冷扣上就好了!在不以外觀走線特別要求的情況下,從組裝到點亮,完成全部組裝應該不需要超過半小時!


▲對於有高峰值功耗的 RTX 3080,搭配上建議 850W,而且還是 ATX 3.0 電源,簡直不要太剛好!而且採用三個 8 Pin 來分攤電流,完全不用擔心 12VHPWR 的憾事發生~


▲整機安裝完成後,線材長度上其實還有蠻多冗於,像是風扇線材與主機板 24 Pin,但因為線材較細且柔軟,整理起來沒什麼問題,不過為了因應各種 itx 主機板的特殊配置,所以在 IO 線材上的長度較長,尤其是 2A1C 的部分比較考驗整線技巧!


▲在實際安裝後才能明白,這個可拆式的骨架兼遮線檔板的重要性了!我願稱它為龍骨呀!在線材揪成一團亂的時候,龍骨卡上去,順著他將線材整理好,兩邊撥桿一扣,也不用特別理線,就都卡好了~


▲老實說還是建議裝機配件盡量選擇無光的比較好一些,或者是將燈光調整成比較單一的白色或是其他,不然總感覺好像有點破壞這咖機殼的美感~


▲整體的設計分佈還是更傾向於放置在右手邊,如果放在左邊的話想要插底部 IO 就有些麻煩一點點,在開機後電源鍵與水冷的酷碼 Logo 會亮起白燈,水泵上的白燈亮度取決於水泵轉速!如果發現白燈熄滅要特別注意一下喔!


▲雖然將機殼直立後,顯卡是呈現一個倒裝狀態,但因為 IO 檔板是朝下的緣故,並不存在吊裝時溫度特別高的那種逆不逆熱管!在溫度上是不需要擔心的~ 由於在影像輸出接口在底部,在裝好的時候建議先插上,接口距離底部大概有六公分左右,在一般標準情況下,普通直插的接口並不影響,如果你選擇了增加顯卡安裝長度,空間就只剩下四公分而已,直插是沒辦法的!


▲依照國際慣例,簡單列出本次測試平台與設定參數:

測試環境:室溫 24 度,濕度 60% 左右
主機板:ROG STRIX B550-I GAMING
顯示卡:ROG Strix GeForce RTX 3080 V2 White OC Edition
電源供應器:CoolerMaster V SFX Gold 850 ATX 3.0
散熱膏:CoolerMaster Matergel Maker
處理器:AMD Ryzen 9 - 5900x

使用 Fan Control 來調整風扇轉速,AIDA64 單烤 FPU,燒機測試共 20 分鐘,擷取後半部 10~20 分鐘 HWiNFO64 的監測數據


▲首先是未開機時的環境底噪,約 33 分貝左右,測試噪音的分貝儀距離機殼約 30 公分左右


▲開機後的待機狀態,將上方水冷扇與側邊的排風扇調整至最低轉速,分別為 650 RPM 與 900 RPM,此時噪音約為 41 分貝!雖然不算吵,但真的可以很明顯感受到聲音來源是電源的風扇,轉速策略真的是蠻激進的!


▲將水冷扇與排風扇皆調整至滿速狀態後,測得噪音約為 45.5 分貝,以 itx 用戶的標準來說,算是相對安靜的~


▲在噪音測試這個部分發現了一個小小缺點,其實剛剛在拆冷排風扇時就有注意到!SILENCIO FP 120 風扇上並沒有減震墊片,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問題而導致整個機殼有共振的現象,但在機殼底下墊了一塊泡棉後有所改善


▲將原廠內附的兩個風扇都調降到轉速 70% 時,共振也隨之消失了,此時噪音約為 42 分貝左右而已~


▲顯卡的燒機測試下,與一般開放式狀態下的溫度並沒有明差異,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上半部是冷排與排風扇皆為滿速狀態下進行,此時顯卡風扇的轉速約 71%,下半部則是將冷排與排風扇調整至最低轉速,顯卡風扇轉速略升至 74%,並且溫度也都還要更高一些!不僅僅如此,CPU 受到顯卡的廢熱影響,默默地從 50 幾度上升到了 70 度左右!


▲老實說這個 120 厚排水冷的壓制能力比我想像中的要好上不少!在我這顆 5900X 設定 1.25v / 4.5 GHz 下,單烤 FPU 時平均功耗來到了 180w,算是勉強能夠壓制得住!


▲透過剛剛的測試下,我很清楚在雙烤狀態下,冷排肯定是頂不住的!誰用 itx 動不動就讓顯卡與 CPU 雙雙滿載呢,所以就直接來到全世界最好玩的遊戲,三弟馬克的 Time Spy Extreme 的 20 輪穩定性測試環節,將冷排、排風、顯卡的風扇都調整至固定 70% 轉速,在第一輪測試剛開始時,測得噪音為 43.4 分貝


▲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的壓力測試中,顯卡溫度大約 75 度,CPU 溫度約 62 度左右,算是相當涼快~


▲但到了第二十輪的時候,噪音聽感明顯發生變化!此時測得約 48 分貝,與剛剛一開始的時候差了五分貝左右,在較高的負載下,SFX 電源又會再進一步提升轉速!


▲突發奇想的我,嘗試把直立的 NCORE 100 Max 給他撲倒!在單烤 FPU 下的溫度比起直立時還要略好了那麼 2~3 度,不過在這個狀態下有明顯感受到水流聲,並不推薦這麼做~


▲NCORE 100 Max 的 CPU 散熱器的限制高度為 48 mm,找了許多下壓式散熱器,最能符合這個高度的我想只有這款利民的 AXP90-X47 了!高度剛好比限制高度略低了 1mm,我猜工程師應該是有設計過的,如果少了這 1mm 的話,風切聲應該會特別明顯!


▲花了一點時間將原本訂製的 120 厚排水冷拆下,更換成了 AXP90-X47,過程還算順利,沒遇到太多阻礙,就是要換扣具背板時需要再拆一次顯卡而已~


▲從側面來看,47mm 的高度的下壓式散熱器已經算是非常緊貼了!


▲少了水冷管,在安裝龍骨時感到特別輕鬆,也多出了許多空間可以整線~


▲但比較大的問題是,原本上方冷排的空間,它的鎖孔比較小,想要透過一般常見的自攻螺絲去固定風扇是沒辦法的!


▲後來嘗試使用風扇固定鉚釘,算是順利地安裝上去了!我猜想減震膠釘應該也可以,再不行的話就使用最最萬能的束帶也可以~


▲安裝好後的第一件事當然是來測試噪音啦~ 比起原本的水冷方案,多了一個風扇,噪音也隨之增加了兩分貝,全速狀態下來到了 47.5 分貝,還算可以接受


▲再進行一次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壓力測試中,維持相同的 70% 風扇轉速,此時溫度與水冷方案基本相差無幾~


▲最後我把機殼的相關詳細參數列在這邊給大家參考~



「總結」


先從規格上聊起,在擴展模式中,顯卡的長度與厚度是可以分開調整的,能夠單獨只加長或加厚,其中加厚的方式是我比較推薦的!僅需需要幾個步驟就能夠完成~

預設的標準模式中,顯卡支援的 337mm 基本足夠滿足目前市面上七成以上顯卡長度需求,再加長模式下增加到 357mm 則能夠滿足更多,但很可惜的是還是有一些顯卡長度更長!

在加長模式下,不僅操作步驟較為繁瑣,底部的影像輸出接口也距離桌面更近,一般的直出線材無法相容,需額外另購有 90 度轉角的線材,這個副作用比較大一些,或是另外將腳墊撐高,這部分就大家自行多做評估~

整體直立造型瘦高狹長,占地面積小是特色之一,在電源上置且傾向一側的情況下,整機完成之後會讓我覺得在左右重量上有些不平衡,如果顯卡不夠重,容易顯得頭重腳輕!

仔細打量了一翻,主機板只能適用標準的 itx,對於像是 C8i 這種特殊的 mini-DTX 並無法相容;電源線材接口距離主機板約還有兩公分的空間,如果想要更換成 SFX-L 的話,應該很擁擠甚至無法安裝,並不推薦!

水冷風扇的鎖點處並無減震膠墊,或許這是滿速狀態下產生機殼共振的原因之一,此處細節處理不足有點小可惜,量測了水冷排與風扇的安裝框架約為 70mm 厚,或許能勉強替換個 T30,但找個標準的 25mm 風扇來替換較為保險!

主機板背後的 M.2 SSD 位置距離顯示卡背板還有約一公分的空間,想要裝個不那麼厚的散熱片也是沒問題的~

因為相關配套措施都已經預先準備好,只需要自己裝入 itx 主機板、處理器、SSD 以及顯示卡,即可輕鬆完成,整個裝機花費時間基本上半小時內就能夠完成,對於 SFF 的裝機體驗來說主打一個舒服!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電源配到 850w 是有些太過高標了,自己想組裝的配置並不需要用到這麼高瓦數的電源,但依我的使用體驗來說,多留些冗於是件好事,畢竟擁有十年的超長保固,能夠保障日後想更換高階顯卡不用擔心~

除了考量到安全負載外,由於 SFX 電源體積小、內部零件緊湊、風扇尺寸也不大,對於噪音較敏感的用戶來說,選擇更高瓦數的電源也能帶來較好的靜音體驗!

不過未來酷碼的 SFX 電源如果能夠加入 30% 的低負載下,風扇有智慧停轉功能的話,對於日常使用下的體驗會再更加舒適很多~

若是選個 AMD 的 X3D 系列處理器,在發熱不高的情況下不只 120 水冷夠壓,日後自行替換成下吹式散熱器也是足矣,整體設計給了顯示卡很大的安裝與散熱空間,作為一台遊戲機非常適合!如果你是初入 ITX 的 DIY 新手,這款賽博煙囪也許是你的好選擇~

大家最在意的價格部分,售價 $12,500 聽著有點嚇人,但實際上內部整合了訂製的水冷、電源與 PCIe 4.0 延長線,把這些價格都算進去的話,其實以機殼本體的質感與設計來說,售價真的算很便宜了,對於外觀造型、做工質感、用料品質、內部架構,詩人給予高度評價!



以上就是我對
【「立式高塔 itx 主機,賽博煙囪!」 Cooler Master Ncore 100 Max】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7 11:56 , Processed in 0.088929 second(s), 35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