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註冊
作者: lin.sinchen
查看: 58929
回復: 0

精華與得獎推薦: 圖檔下載

文章分享:

+ MORE精選文章:

相關帖子

+ MORE活動推薦:

GEX PRO 850W玩家開箱體驗分享活動

卓越性能,超值選擇 GEX PRO 系列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實現高達 ...

體驗極速WiFi 7!MSI Roamii BE Lite Mesh

第一名 guanrung1110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93988-1- ...

極致效能 為遊戲而生 990 PRO SSD 玩家體驗

[*]極致效能固態硬碟 [*]PCIe 4.0 速度大幅提升 [*]優化的電源效率 ...

Micron Crucial PRO D5 6400超頻版 玩家開

解銷更快的遊戲速度! 利用低延遲遊戲記憶體的強大功能 利用 Cruci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處理器區 Processors]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1920X 測試報告 / 極致多核 旗艦平台 [XF]

[複製鏈接]| 回復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AMD-threadripper.jpg


Ryzen 一役決戰多核、重返榮耀不僅打的漂亮,更撼動 Intel 桌上型處理器的規劃。Ryzen Threadripper 鎖定頂尖用戶與旗艦玩家,提供更多的 16C、12C、8C 核心與多線程,並有著 4 通道 DDR4 記憶體與 64 條 PCIe 通道,滿足內容創作者、極致遊戲、直播主與多卡渲染…等使用情境,所需的極致核心、平台擴充之需求。此篇章,將提及 Ryzen Threadripper 的異曲同工之妙,並使用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與 i9-7900X 一同測試比較。


Ryzen Threadripper 的異曲同工之妙

AMD Ryzen 處理器,皆採用全新設計的 x86 「Zen」架構核心,並在處理器設計上,有著全新設計的 Front-End 引擎,有著更好的指令處理能力;處理器的執行內核,則有著 4 組 ALU、2 組 AGU 的整數運算單元與 4 組 FP 浮點數運算單元,以及獨立 Scheduler 進行調度;為了提升處理器吞吐量,Zen 每個核心都有著獨立 L1 快取與更大的 L2 快取,並採用「CCX」模組設計,四個 Zen 核心共享 L3 快取,這 CCX 模組設計也讓 AMD 能更輕鬆的改變處理器核心配置。


↑ Zen 核心架構方塊圖。


因此 Threadripper 處理器內採用 4 組 CCX 組成,並透過 Infinity Fabric 連接。而 Infinity Fabric 可用於交換資料,像是 4 組 CCX 核心間相互傳遞資料、系統記憶體與其它控制器(I/O、PCIe)。技術文件中提到,雖 Threadripper 採用 4 組 CCX 組成,但其架構上屬於 2 Chips 晶片(Die 0 + Die 1),每組晶片控制一組雙通道記憶體,因此總共有著 4 通道 8 DIMM 記憶體可使用。


↑ Threadripper 4 組 CCS 架構圖。


關於晶片內的延遲,AMD 提到記憶體操作有著 78ns Near memory、133ns Far memory 延遲,而 Die to Die 之間的傳輸功耗則相當低 2pJ/bit,傳輸頻寬則是 102.22GB/s;且針對 Threadripper 的記憶體配置,AMD 在 Ryzen Master 當中提供了 Distributed Mode 與 Local Mode 兩種記憶體運作模式,讓使用者可依據應用程式不同,來調整記憶體的運作模式,這功能會在下幾個段落中加入測試說明。


↑ 4 組 CCX 內透過 Infinity Fabric 連接,用於交換資料與溝通,每組 Die 各擁有 2 組記憶體通道。


而 Zen 架構採用「SMT」同步多執行緒,可讓單一處理器核心同時執行 2 個線程,讓玩家獲得 16C32T 的多核心多線程性能;除了設計的改變,AMD 更有「SenseMI」智慧感測技術,可更精準的進行電源管理「Pure Power」,以及衡量 CPU 溫度、內部資源狀況,自動提升時脈的「Precision Boost」,兩者連動讓處理器獲得更多的效能,而在 Precision Boost 推至最高時脈時,倘若 CPU 溫度還在允許範圍內,則會啟動處理器「XFR」,讓核心獲得更高的時脈;此外,亦有著預測、預取的「Neural Net Prediction」與「Smart Prefetch」等優異技術。


Ryzen Threadripper 極致 16C、12C、8C 處理器

Ryzen Threadripper 共有三款處理器:1950X 16C32T、1920X 12C24T 與 1900X 8C16T,不僅核心數的提升,更有著比 Ryzen 7 還高的 Turbo 時脈設定,AMD 提到 Threadripper 的 Die 是萬中挑一,有著比 Ryzen 7 1800X 還要好的超頻性能;而此三款 Threadripper 處理器都具備 XFR 功能,可達到 4.2GHz+ 之時脈,且 Threadripper 都有著 64 條 PCIe 通道,有著極致的平台擴充能力,處理器 TDP 為 180W,並使用新的 TR4 腳位,而美金定價為 $999、$799 與 $549。


↑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規格。


本次雖測試兩款高階的 1950X 與 1920X 處理器,但除此之外讓筆者倍感興趣的還有 1800X 對決 1900X,這兩顆有著相同的核心數目,但是 1900X 屬於 2 Socket 的 TR4 腳位產品,這對比之下更能比出 Threadripper 的優異是否價值這 100 鎂的價差。


X399 架構圖 / 4ch DDR4, 64 PCIe Gen 3

乘載 Ryzen Threadripper 的 AMD X399 晶片組,其提供的 I/O 規格與 X370 相似,但是 TR Soc(Threadripper)處理器,則提供了 64 條 PCIe Gen3 通道,這允許主機板廠商,可依據產品的不同來善用這些通道,例如 2 組 x16 GPU、2 組 x8 GPU 與 3 組 x4 NVMe,或者 3 組 x16 GPU 與 4 組 x4 NVMe 等,這些通道的組合相當多可選擇,端看主機板廠的設計。


↑ Threadripper 除了有更多的核心、4 通道記憶體之外,更有著 64 Lanes PCIe 通道。


從規格來看,X399 晶片組有著更多的 USB 3.0 與 USB 2.0 連接埠,而其中更有著 2 Lanes PCIe Gen3,可讓主機板廠用作額外的 4x SATA 或 2x SATAe 來使用;而 8 Lanes 的 GPP PCIe Gen2,則可用做網路、WAN、藍牙或其他控制器之通道。


↑ TR Soc、X399、Ryzen SoC、X370 規格比較。


透過 X399 架構圖,即可快速了解 TR Soc 與 X399 的通道使用狀況,處理器有著 4 通道 8 DIMM 記憶體,並可配置 3 組 PCIe x4 SSD、2 組 PCIe x16 GPU、2 組 PCIe x8 GPU,以及 SoC 本身提供的 USB 3.0 與音效輸出功能;CPU 與晶片組連接,則是使用 PCIe Gen3 x4 通道,晶片組則連接板載的 I/O 與額外的擴充介面。


↑ X399 架構圖。


信仰開箱 魔眼魅力 極致銷魂

此次 Ryzen Threadripper 的包裝相當經典,AMD 提供給媒體的測試組合,將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與 1920X 裝進訂製的氣密箱當中,除了本次測試的處理器之外,另有一顆處理器直接印上 Ryzen Threadripper 字樣,並標住了 102/250,也就是說這套媒體測試版僅 250 組。

而且箱子上方有個金屬彈片,只要短路後就會點亮箱子中的燈條,並讓處理器外盒發光,點亮 Ryzen Threadripper 的魔眼,呼應著 Ryzen 主視覺「禪圓 enso」的設計,而各位玩家,可以再購入 Ryzen Threadripper 之後,透過手機或手電筒的燈光,擺放於箱子後方,即可點亮這令人著魔的 Threadripper 魔眼。


↑ 箱內暗藏玄機,只要導通彈片,即可點亮魔眼。


↑ 魔眼呼應著禪圓 enso,此包裝設計相當漂亮。


↑ 玩家,亦可透過手電筒來自行點亮魔眼。


處理器的包裝,則是使用環保材質的包材包覆,在盒子外層包覆著包裝條,這側有貼上處理器的型號、序號等資訊,開箱要從「RIP HERE」這邊撕開,即可打開包裝;而包裝後方有個旋鈕 Unlock The Power,先將紙條 RIP HERE 撕開後,即可打開包材,並取出裡面的便當盒,而便當盒則是透過旋轉取出裡面的處理器;打開包材後,即可取出像是便當盒的內盒,別忘記下方有著文件、工具與水冷轉接架,以及用來鎖處理器的內六角 1.5Nm 扭力板手。


↑ 外盒包裝條上,有著產品的型號、序號等資訊。


↑ 處理器內所有的配件,左起水冷轉接架、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包含 Carrier Frame SP3、扭力板手、說明文件。


Ryzen Threadripper 為 2 個 Die 透過 Infinity Fabric 連接,因此本身處理器面積就相當大(2 Socket),使得安裝上若一個不注意,可能手滑摔落處理器,導致主機板的 TR4 腳位針腳受損。因此,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都包含著橘色 Carrier Frame SP3,讓玩家在安裝處理器時,可用卡片的方式滑入腳座上的插槽,在蓋上處理器並上鎖,讓安裝更容易也更安全。


↑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以及橘色的安裝框架。


↑ 處理器背面的 4094 個接點。


處理器表面則印上 AMD Ryzen Threadripper 字樣,以及處理器的確切型號,讓玩家在辨認處理器身份更容易。而處理器背面則佈滿 4094 個接點,相當誇張的處理器面積。且處理器的基板厚度也相當厚,基版厚度 0.2mm、含蓋整體厚度 0.7mm。


↑ 處理器厚度比較。


處理器安裝步驟與 TR4 腳位散熱器相容

由於 Threadripper 處理器採用 2 Socket 設計,並有著 4094 個接點,使得一般散熱器無法完整覆蓋處理器表面,且 AMD 的 TR4 腳位亦不支援過往的散熱器,因此隨著處理器提供的「轉接架」則相當重要,可讓部分 AIO 水冷可相容於 TR4 腳位,但在未來會有專門設計給 TR4 的空 / 水冷散熱器出現。

而在處理器的安裝上亦相當特別,主機板上的扣具共有三層,需先透過內六角的扭力板手,鬆開扣具的第一層,而第二層則可直接將處理器插入框架當中,第三層則是腳座上的金屬接點;依照順序打開扣具後,裝進處理器後即可蓋上處理器與外金屬框,而上鎖時記得使用扭力板手鎖緊即可。


↑ 安裝處理器,建議使用附贈的扭力板手。


↑ 安裝與拆開扣具則建議依照 Close 1>2>3、Open 3>2>1 這順序來鬆開固定螺絲,打開第一層金屬外殼後,就會看到第二層的透明卡槽。


↑ 第三層則是金屬接點,這層也蓋著保護殼。


↑ 移除保護殼就會看到金屬接點。


↑ 左邊透明的是主機板預先安裝的卡片比較。


↑ 將 Ryzen Threadripper 插上卡槽後,就可依序蓋上處理器並上鎖。


↑ 處理器安裝完畢。


↑ 水冷則是透過轉接架相容於 TR4 腳位。


Ryzen Master Threadripper 設定 Profiles / Game Mode / Creator Mode

新版 Ryzen Master 超頻程式當中,擁有著 Profile 超頻設定,玩家可針對核心速度、停用核心、電壓、記憶體時脈與附加功能進行設定並儲存至 Profile 當中,此外在這些 Profile 當中 AMD 提供了兩個:Creator Mode 與 Game Mode 模式,並有著不同的附加控制「Memory Access Mode」與「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控制。

這兩個模式,分別在附加控制中有不同的設定,Creator Mode 設定 Memory Access Mode 為「Distributed Mode」模式,而 Game Mode 的 Memory Access Mode 設定為 Local Mode,此外 Game Mode 當中還會開啟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模式。

簡單來說,記憶體 Distributed Mode(預設)採用 Uniform Memory Access(UMA)配置,允許分散式記憶體使用,也就是可善用所有的記憶體通道,可提升整體記憶體頻寬,但相對記憶體延遲較高;而記憶體 Local Mode 採用 Non-Uniform Memory Access(NUMA)配置,則會優先處理鄰近核心的記憶體資料交換要求,使得記憶體頻寬較窄,但是整體延遲可大幅降低。


↑ Ryzen Master 設定中,在底部有不同的設定檔,用戶可直接點選 Creator Mode 或 Game Mode 模式套用,即會自動切換 Memory Access Mode 與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設定;上圖為 Creator Mode 設定。


↑ Game Mode 設定記憶體為 Local Mode,並啟用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實際測試,在相同四通道 DDR4-3200MHz 記憶體設定下,Creator Mode 記憶體讀取 91 GB/s、寫入 89 GB/s、複製 81 GB/s 延遲 68.6 ns 的高頻寬表現;而在 Game Mode 下記憶體讀取 45 GB/s、寫入 45 GB/s、複製 40 GB/s、延遲 68.9 ns,從這結果來看似乎與 AMD 測試結果不同。

Game Mode 的設定下使得頻寬砍半,但延遲卻與 Creator Mode 相似,這可能在某先環節上出了些問題,這部分還要稍待主機板廠與 AMD 測試後才知道那邊有蟲(Bug)出沒。


↑ Creator Mode 記憶體測試,整體頻寬上看 90 GB/s。


↑ Game Mode 似乎設定上出現問題,整體頻寬砍半但記憶體延遲也無提升。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則會自動停用核心,讓 1950X 當作 8C16T NUMA 處理器,而 1920X 則是 6C12T NUMA 處理器,讓其遊戲性能可與 Ryzen 7 1800X 與 Ryzen 5 1600X 相似;這設定可讓少部分遊戲,在偵測超過 20 核心的平台時,遊戲會遇到意外無法運行的問題(DiRT Rally、Far Cry Primal)。

而 AMD 提到關於 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開關與否,在所有 60 款 PC Game 測試下,平均有著 4% 性能提升,而這 60 款遊戲中的 Top 25% 有著平均 12% 性能提升,但 Bottom 25% 則有平均 -5% 性能損失。

AMD 的結論是這麼說:「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並不能提升所有遊戲的性能,但可讓舊遊戲或未針對多核心優化的遊戲,獲得更好的遊戲性能。」;但筆者會這麼說,別讓 Threadripper 同時只處理一件事,讓他的核心忙一點吧!


性能測試 /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與 i9-7900X

緊接著就來到重頭戲「性能測試」,此次採用 ASUS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以及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4 記憶體,作業系統則安裝在 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500GB 上;CPU 採主機板預設自動超頻設定,而 RAM 則載入 D.O.C.P. 3200 設定,作業系統則是最新 Windows 10 Pro,並將遊戲 DVR 關閉,並將電源計畫改為 Ryzen Balanced 電源計畫;測試用的顯示卡則是 NVIDIA GTX 1080 Ti FE。


↑ 測試平台。


CPU-Z 1.80.0 版本,即可檢視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Threadripper,為 14nm 製程的 16 核心 32 線程處理器;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ZENITH EXTREME,X399 晶片組;記憶體為四通道 3200MHz;CPU-Z Bench測試分數,1950X 單線程 453.7 分、多線程 8745.8 分、1920X 單線程 424.9 分、多線程 6866.5 分、i9-7900X 單線程 488 分、多線程 5078 分。


↑ CPU-Z Threadripper 1950X。


↑ CPU-Z Threadripper 1920X。


↑ CPU-Z i7-7900X。


↑ CPU-Z Bench,分數越高越好。


CPUmark 99 可用來測試 CPU 的運算性能並給予評分,此測試較偏好高時脈、單核心運算能力強的處理器。因此 i9-7900X 相對獲得 726 高分,而 1950X 則獲得 614 分、1920X 則是 572 分。


↑ CPUmark 99,分數越高越好。


wPrime 則用來衡量處理器多線程運算能力,透過計算平方根的方式來測量處理器性能,也就是說運算時間越短越好;首先以 4 線程測試為基準,在計算 4T 32M 時,i9 僅 8.8 秒就完成,而 1950X 與 1920X 則花費 10 秒計算,而在 4T 1024M 時還是 i9 最快 271 秒,而 1950X 與 1920X 則花費 310 秒計算;接著分別設定各處理器的最大線程進行測試,從結果來看 i9 在這項測試中有著相當好的性能。


↑ wPrime,分數越低越好。


CINBENCH R15 測試,可針對 CPU 單核與多核心進行評分。單核心表現上,還是 i9 的表現較佳 186 cb,而 1950X 與 1920X 則獲得 155 cb 相似的分數;但在多核心運算下,1950X 獲得最高 2964 cb、1920X 2414 cb、i9-7900X 2198 cb,這還是核心多的較強。


↑ CINBENCH R15,分數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從測試結果來看,1950X 有著最快的處理速度 72 秒,而 1920X 則需時 90 秒,比較的 i9-7900X 則與 1920X 分數接近 91 秒。


↑ Corona Benchmark,分數越低越好。


V-Ray Benchmark 可分別測試電腦的 CPU 與 GPU,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這測試結果與 Corona Benchmark 相似,1950X 有著最快的處理速度 46 秒,而 1920X 則是 56 秒,比起 i9-7900X 的 59 秒表現還快了些。


↑ V-Ray Benchmark,分數越低越好。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則使用 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4 記憶體來測試,整體表現來看記憶體還是 Intel 平台較強,但 L3 快取表現則是 Threadripper 表現較優。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性能越高越好。


WinRAR 壓縮軟體測試則相對有趣,根據速度排序是 i9-7900X > 1920X > 1950X,這部分 1950X 與 1920X 反覆測試幾遍有著這速度差異;而 7-Zip 則相對容易理解,核心越多就越快,1950X > 1920X => i9-7900X。


↑ WinRAR,分數越高越好。


↑ 7-Zip,分數越高越好。


影音轉檔方面,則是相當吃重多核心性能,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1950X 在 X264 或 X265 編碼上都有著相當高的 60fps / 37.9 fps 表現;而 1920X 在 X264 編碼有著 57.3 fps 性能,贏過 i9-7900X 的 51 fps,但在 X265 兩者獲得相同 34 fps 的性能表現。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分數越高越好。


PCMark 10 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最後 Gaming 測試則是分別計算電腦物理運算與繪圖分數。

從 Overall 總分來看,i9-7900X 獲得 7961 分比過 1950X / 7565 分與 1920X / 7441 分;至於細部分數,1950X 與 1920X 在 Gaming 表現上贏過 i9-7900X,但其餘分數都是 i9-7900X 奪冠;根據過往測試經驗,PCMark 的測試基準,還是較偏好高時脈、單核性能強的平台。


↑ PCMark 10,分數越高越好。


3DMark 繪圖效能測試方面,則分為總分與物理運算 CPU 得分。單論物理分數 1950X 有著最高的分數,而 1920X 則與 i9-7900X 分數接近;整體評分來看,在 1080p 與 1440p 表現上,1950X 贏過 i9-7900X,但 1920X 則墊底,不過當測試來到 2160p 時,三者則獲得相同的總分。


↑ 3DMark,分數越高越好。


VRMark 測試,三者在高需求的 Blue Room 測試中得分相同 3000 多分,但在 Orange Room 測試當中,則有明顯的高低分數差異,排序則是 一樣是 i9-7900X > 1920X > 1950X。


↑ VRMark,分數越高越好。


Unigine Benchmrk 則是採用自家的遊戲引擎開發的測試工具,新的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 測試中,三款獲得相同的平均 39 fps 表現;而其餘兩款 Heaven 與 Valley 測試中,則是 i9-7900X > 1920X > 1950X。


↑ Unigine Benchmrk,分數越高越好。


針對測試平台對高效能 I/O 裝置的傳輸率表現,測試的是身為系統碟的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循序讀取表現上看似 AMD 平台較優,寫入表現三者相當,但 4K 隨機存取表現上則是 Intel 較有優勢;而換成安裝至主機板 PCIe x16 的 SSD 750 測試時,三者在循序讀寫上有著相同的性能,但同樣 4K 隨機存取上還是 Intel 有著優勢。


↑ SSD 960 PRO CrystalDiskMark,分數越高越好。


↑ SSD 750 CrystalDiskMark,分數越高越好。


遊戲測試 /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與 i9-7900X

若單論遊戲性能,無疑還是 i 皇的 i7-7700K 無人可及,這也意味著普遍遊戲,都還是吃重高時脈、性能強的前幾個核心。而根據筆者測試的結果,並與 AMD 提供的分數比較,可發現在單獨測試遊戲性能上,i9-7900X 優勢還是較大,像是《俠盜獵車手 V》這款遊戲,i9-7900X 有著平均 50 fps 的表現,比起 1920X / 49fps、1950X / 39 fps 還高。

但也有款遊戲三者性能相似《火線獵殺:野境》三者平均都在 36 fps,而《戰地風雲 1》的表現亦同三者都落在 60 fps 的性能表現。


↑ 4K 2160p 遊戲測試。


海量任務測試「遊戲直播」

如此高階的平台,若只在同時間運行一項「遊戲」工作是否太過奢侈了?因此 AMD 提出,Threadripper 可讓用戶在同時間運行更多的工作,例如一邊遊戲一邊 Rendering 繪圖?或者一邊遊戲並同時錄製遊戲影像?

首先遊戲選擇《戰地風雲 1》,並設定為 1920x1080 解析度、畫面品質:最高;而 OBS 錄影設定為 1920x1080@60fps,使用 CPU x264 編碼、CPU 使用率:medium、位元率:60000;而遊戲影片則儲存至 SSD 750 當中;錄製遊戲第一章最後一關,開著坦克車殺進村莊當中。

影片總共有 4 支摘要如下:Threadripper 1950X 運行遊戲 fps 落在 90-110 之間,而 CPU 使用率則落在 58-73% 之間;Threadripper 1920X 運行遊戲 fps 落在 80-120 fps 之間,遊戲幀數變化較大,而 CPU 使用率則落在 80-100 % 之間;而此次比較的 i7-7900X 遊戲 56-79 fps、CPU 使用率 100%,遊戲影片看得出稍微停頓的不順暢感;而多加入的 Ryzen 7 1800X 測試,雖遊戲還是維持在 80-100 fps 之間,不過 CPU 使用率雖沒維持在 100%,但從影片來看其錄製的相當不順暢,可見 1800X 在錄製 1080p@30fps 影像較為適合。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t。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


↑ Intel Core i9-790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t。


↑ AMD Ryzen 7 1800X Battlefield 1 Record OBS Test。


從這測試,也說明了 Ryzen Threadripper,能夠負荷同時遊戲與高畫質錄製需求,測試的 OBS 設定 1080p@60fps、CPU medium、位元率 60000 是相當極端的錄製設定,但相對的可獲得更好的影像細膩度,而若是直播需求,大約都設定在 1080p@30fps、CPU faster、位元率 3000,畢竟還要考量網路上行頻寬,以及各位處理器的核心數。


溫度功耗 /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920X 與 i9-7900X

Ryzen Threadripper 有著同樣的 Tcontrol (Tctl) 偏移 +27℃ 設定,因此部分軟體偵測到的 CPU 溫度較高,而 AMD 建議是使用 HWiNFO64 v5.55 的 Tdie 來監測 CPU 溫度,此溫度表現與 Ryzen Master 顯示的溫度相似。

電腦待機下,1950X 與 1920X 溫度相同 35℃,而 i7-7900X 則在低一些 32℃;接著透過 Prime95 對 CPU 進行壓力測試,運行時間為 30 分鐘,測試期間 i7-7900X 最高溫測得 79℃,而 1920X 則是 67℃、1950X / 63℃,這溫度表現理當是 1950X 會高於 1920X,但反覆測試幾次後,還是 1920X 壓力測試下溫度高於 1950X。

最後,透過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測試,同樣 i7-7900X / 68℃ > 1920X / 53℃ > 1950X / 52℃。


↑ 溫度測試。


整平台(電腦)耗電方面,除了 CPU、MB、RAM 之外,亦包含了顯示卡、SSD 750,以及 AIO 水冷、風扇等裝置;在待機時 i7-7900X 僅 99W,但 1950X 與 1920X 都在 130W;同樣 Prime95 對 CPU 壓力測試下,i7-7900X 測得最高耗電為 324W,而 1950X 與 1920X 則在 307W 左右;但是當使用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測試時,則 1950X 與 1920X 耗電來到 470W、459W。


↑ 整平台功耗。


超頻測試 定 4GHz 超頻性能更佳

手上這兩顆 1950X 與 1920X 處理器,在手動將頻率調整為 4.0GHz 時,Cinebench R15 多核心運算測試,1950X 來到 3376 cb、1920X 則是 2614 cb,比起預設 Auto 超頻下提升了 1 倍之多;只不過當時脈往上調至 4.1GHz 時,雖可正常開機但運行測試則會造成系統無反應的問題,由於當下系統以無法操作,因此並無法判斷是否撞倒 CPU 溫度牆所致。

而在 AMD 技術大會上,透過液態氮進行超頻,可達到全核心 5.1 GHz,Cinebench R15 多核心測試 4122 cb,提供給各位參考;可見筆者超頻技術還有待加強。


↑ 1950X@4GHz,Cinebench R15 多核心 3,376 cb。


↑ 1920X@4GHz,Cinebench R15 多核心 2614 cb。


總結

Ryzen Threadripper 系列處理器,承襲著 Ryzen 一貫的特色「更多的核心、便宜的價格與超頻特性」。從上述測試來看,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與同價位的 Core i9-7900X 相比(定價 999 美金),在諸多測試上都有著領先,甚至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就有與 i9-7900X 平起平坐的能力,同樣的價格更多的核心與性能。

HEDT 旗艦平台除核心多性能強悍之外,更有著 4 通道 8 DIMM 記憶體,最大支援到 128GB 記憶體容量;並有著 64 條 PCIe 3.0 通道,可用來安裝 4 組顯示卡 SLI 或 CrossFireX、3 組 M.2 NVMe SSD 的擴充能力,能夠滿足遊戲玩家、3D 渲染、4K 影音剪輯用戶所需的性能與擴充性。

對於一般只追求遊戲性能的玩家,Ryzen Threadripper 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但若各位專業玩家,還需要同機遊戲直播或錄製高畫質遊戲影像,那 Ryzen Threadripper 則是最佳的選擇,從上述提供的遊戲影像錄製來看,Ryzen Threadripper 比起 Ryzen 7 更能勝任 1080p@60fps, 60000 kbps 的錄製需求。

而在 Ryzen Threadripper 的 X399 平台選擇上,各家主機板廠商,亦都推出手款高階的 X399 主機板,有著不同的 PCIe 與 I/O 配置,滿足各式用戶的 I/O、擴充需求;而初期需注意的是,Ryzen Threadripper 採用 TR4 腳位,意味著目前多半 AIO 水冷或空冷散熱器,僅不過是「支持」TR4 腳位,並非 TR4 專屬散熱器,能覆蓋完整 CPU 面積,當然就目前一般 4GHz 測試沒什麼大問題,但若要追求性能極致,各位玩家可在日後再購入 TR4 專用散熱器。

從 Ryzen 7、5、3 測試到 Threadripper 還是這句:「價格對了,就對了。」,產品的性能、擴充都可與 Intel 較勁,美金定價策略也相當有競爭力,至於台灣的價格若定的比對手還貴,這反而是玩家較難接受的地方,就讓我們期待台灣的 Ryzen Threadripper 能夠有誠意十足的價格囉。

來源: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1920X 測試報告 / 極致多核 旗艦平台 [XF]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無圖浏覽|網站地圖|XFastest  

GMT+8, 2024-11-27 14:21 , Processed in 0.110518 second(s), 56 queries .

專業網站主機規劃 威利 100HUB.COM

© 2001-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