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r Ron 是矽谷產品風雲人物,開發過 Google Map, Moto X 和 Moto 360 等經典產品。
Lior Ron 就是那種看起來萌萌的鄰家大叔。我們約在斯坦福大學路的一間咖啡館裏見面,盡管我們縮在一個小角落裏,但仍然有四個人把他認出來,過來跟他打招呼——其中有他的同事和朋友,最後一個是他懷孕的妻子。
雖然 Lior 看起來很萌,但他的經歷堪稱神奇。他最早出道於以色列軍事情報局,也就是傳奇的“阿曼”組織,他是該組織情報信息系統的技術負責人,經常要和以色列總理,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徹夜開會;後來在2005年來到矽谷,先是在雅虎搜索部門短暫工作一段時間,但很快出來創業;公司在半年後被谷歌收購,於是 Lior 加入了谷歌,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產品之旅,這期間成長為谷歌乃至整個矽谷最頂級的產品風雲人物。
在谷歌,Lior 負責過數個產品的開發。他是 Google Map 的產品負責人,在5年時間把這款產品從1000萬用戶發展到10億用戶。2011年,谷歌以12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摩托羅拉的移動部門,其後 Lior 加入摩托羅拉,往返於芝加哥和矽谷,將摩托羅拉的硬件優勢和安卓系統深度整合,是 Moto X 和其它主要產品的主要負責人。其後 Lior 又領導了摩托羅拉的智能手表團隊,並於2014年9月正式發布了 Moto 360 智能手表。 這款產品造型設計優美,軟件和硬件都屬上乘,一經推出便完爆市面上的其它智能可穿戴設備,正是這款產品讓很多人第一次對智能可穿戴設備產生了興趣。被譽為一款經典的裏程碑式的產品。
2014年10月,谷歌將摩托羅拉又賣給了聯想,Lior 於同期重新回歸谷歌。
在 Lior 的 twitter 頁面上寫的是“每次用一個產品改變世界:( Changing the world, one product at a time.) 從我們的談話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他對產品的熱情和清晰的產品設計理念;此外 Lior 對微信,大疆,小米和一加等來自中國的產品讚賞有加,表示有機會一定要跟中國的產品人深入交流。
Moto 360 的設計哲學
剛剛開始啟動這個項目,很多事情都不靠譜。沒有圓形的表面,也沒有高質量的顯示技術,有很多技術的限制。然而當時,我完全沒有去顧及這些。想得太多,會讓自己裹足不前。我們用了三年的嘗試和實踐才有了現在的版本。我覺得接受“完全沒有限制的思維方式”是很寶貴的。只要是對用戶有用的,我們就需要盡力達成。
實際上我很喜歡微信這個產品,可惜我周圍的朋友沒有什麽人使用。我曾經也有參與一些社交應用的開發,我的一位朋友是ICQ的創始人。我知道它曾經也在中國很紅。然而很多類似的軟件都可以做的還可以,同時它們可能停止繼續打破常規了。張小龍很成功的想象了一個社交應用如何可以引入那麽多的用戶使用場景:遊戲,小商戶,商業,支付,等等。困難的是在已經存在的模式下突破,很難不去介意已經存在的限制,而去大膽暢想未來,我認為張小龍在這件事情上做的很棒。
當今社會人們的社交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溝通時間越來越碎片化。 我們從書籍到博客到社交網站到Twitter,現在到了發表情溝通。令我感到時分振奮的是未來的溝通方式會變成什麽樣子。我們現在的溝通速度不是幾分中,幾秒,可以是立即發生的,這就會是最前沿的溝通方式的未來。
溝通的最核心內容就是“減小阻力”,讓事情變得更簡單。現在的溝通方式對我而言還是阻力重重的。比如我要和我的太太做個溝通,這類很親密的人,你們每天都要聯系好多次。也就是問一些“你好嗎?”之類的問題。為了發一條打出來只需要兩秒鐘的“你好嗎?”,我需要把手伸進口袋裏,解鎖,打開我的應用。這些動作會花掉我十秒鐘的時間, 也就是我為了這兩秒鐘的溝通浪費了十秒鐘。這很荒謬,我為什麽要這麽做?當我們消除了這些“阻力”我們就能更多更輕松的交流了。這一定會發生的。
現在的情況,有關可穿戴設備會影響人類的溝通有兩種論點。研究顯示我們每天的頻繁溝通有百分之六十的的情況下都是很簡短的。第一種論點是可穿戴設備在頻繁的日常溝通中會給我省很多的時間,諸如以上的簡短溝通,可穿戴設備可以更快速的搞定,使我們更加關註身邊的人。另一種論點是,它會讓人們更加分心,更加多的使用它溝通。比如,我可以去用只有表情的應用溝通,發一個表情,我的溝通就完成了。阻力少了,我也許就會更多的發信息。我認為發信息這件事和可穿戴設備是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可穿戴設備是沒有鍵盤的,然而如何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發信息呢,這就變成了很有趣的一件事。
我是個體育迷,所以我會用手表看體育比賽結果。我也喜歡用它來查看我的運動情況,比如每天走了幾步,我運動後一些運動類的應用也會告訴我我的運動數據。還有一些很好看的手表屏幕,我也喜歡用。中國團隊開發的 Ticwear 我也很喜歡。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我認為未來可穿戴設備的方向,是要把產品做的很美很時尚。作為產品經理,我自己和我的團隊在Moto 360的設計初期就立志做一塊手表,而不是一塊智能手表,我們要創造一件看起來很時尚的產品。我帶著我們的手表的時候,別人看到了會問我“咦?這塊手表挺漂亮啊。”他們不會問我“你這塊智能手表哎,它能做什麽嗎?”這就是我的目標。人們購買這類產品的初衷很多時候是因為這些產品告訴周圍的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會根據喜好買不同的衣服,鞋子。你選擇在身上穿什麽,就是在和周圍的傳達一個信息。一個關於一個你是一個怎樣的人的信息。我們都會與我們穿戴的產品做交流。這應該是我面對可穿戴設備的未來感到最激動的一件事情。現在顯示技術已經成熟,過去根本不可能有現在的效果。圓形表盤顯示已經很常見。當技術已經成熟了,我們就可以把產品做的越來越好看。
而且,現在還有很多的時尚品牌加入了可穿戴設備的設計,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和設計。有他們的加入有兩個好處。第一,他們有做漂亮產品的傳統,目標是生產一個時尚產品而不是一個科技產品。第二,他們的加入,會帶來品牌效應。有時候人們買東西就是會看品牌。比如我手上的這塊 Mote 360,打上科技公司的Logo和打上Cartier的Logo,人們的購買欲就會完全不同。我當然也很欣賞我們自己,以及三星等公司之前做的產品,只是,當你不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極客。
你進入了一家店,你想要買一支表,大多數人不會想要買一個消費電子類品牌的手表。你也許想要買一只GUCCI或者MICHEAL KORS的手表。品牌的效應還是很大的。我想這會是下一代可穿戴產品的方向,科技與時尚的融合。我覺得蘋果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公司,因為它即有科技產品的特征,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蘋果在把消費者往這個方向引,當你進去蘋果商店購物的時候,他們的門店不像是一個賣消費電子產品的,而更像一個時尚品牌店。另外很令我驕傲的一件事情是 Moto 360 手表在Bloomingdale 商場也有售了(美國最大的百貨商場之一),我想它是摩托羅拉歷史上第一個在 Bloomingdale 有售的產品,我也相信它是 Bloomingdale 有售的第一個智能手表。
未來有兩個趨勢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看時尚與科技是如何融合的,第二點是看溝通方式和可穿戴設備是如何互相影響的。現在還是冰山一角的階段,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谷歌和摩托羅拉的不同
三年前我們買了摩托羅拉,Larry (谷歌 CEO) 拜托我加入摩托羅拉。我在那裏很開心,同事都很棒。在摩托給了我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完全不同的經驗,讓我學會到了硬件產品制造領域的很多東西,也給了我一個放下一切阻力和限制,創造一個硬件產品的機會。這個過程是很艱辛的,一點一點嘗試出來。在手機的方面,我們也努力在做個性化的產品。因為還是回到我的那個論點。人們穿戴什麽,使用什麽,都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方式。摩托羅拉生產了第一個使用木材/竹子做背板的手機。在手機上融合這類材料是很覆雜的。首先要找到不會開裂的材料,然後加工使它不會劃壞,腐壞,還要夠薄,最後還得找一片可持續發展的林地。這都花了我們不少時間和精力。
展示一下 Moto 360 開發歷程中的一些樣機。
一開始,沒有圓形顯示屏,屏幕也很小,並且手表很厚。後來我們又做了嘗試,增大顯示屏幕的面積,然而還沒有做到圓形顯示屏,它看起來還是像一只智能手表。後來才改進成現在的模樣。
我在創造硬件產品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快樂的事情,後來摩托被賣給聯想後,我就在幾個月前回到了谷歌。現在很多有趣的事情在矽谷發生,原來所有的事情都與軟件相關,然而現在,大家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甚至有人生產汽車。三四年前,Tesla 做的這類事情是超出想象的。
這兩家公司起步時的基因就完全不同。我認為文化的產生來自於基本需求。你創建一種公司文化去完成那個公司的使命。谷歌是軟件起家的,文化是較放松的,節奏很快,要各種試錯,很多創新是自下而上的。然而摩托羅拉靠硬件起家,很多的執行是自上而下的,那是因為在摩托羅拉,犯錯的成本很高,在硬件生產中,弄錯了一點點,成本就很大。而在谷歌所在軟件行業,錯了也許就去改一行代碼就解決問題了,或者下周再出個新版。在谷歌,一個產品經理會提前半年做產品計劃,而在摩托羅拉,需要提前一年半到兩年做計劃。我需要想象兩年以後市場的情況。並預測我要生產多少產品。然而這兩個公司也有像的地方。第一,這兩個公司共有的是一種工程師文化。第二,這兩家公司都很關註消費者。消費者第一的觀念也是兩個公司都有的文化。當我從做軟件到硬件這跳躍的確很大。然而共性卻是多為消費者考慮。因為不論是軟件,還是硬件。令消費者滿意才是終極目標。這兩個公司的文化有不同,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在摩托羅拉的工作很愉快,也學了很多。然而LARRY叫我回來。很難拒絕。我是一個熱愛產品的人,我希望為很多消費者做產品。谷歌是一個達成這件事情的很好平台。首先,谷歌是個有遠見的公司,它可以想到五年十年以後的事情,第二它也有這樣的資源和人去完成這件事。我希望可以用我自己的能力,在谷歌這個好的平台上去為消費者做更好的產品。
智能硬件浪潮和中國
我想你們都了解,現在在中國發生了多少這類的創新,很多優秀的硬件企業在深圳出現。我認為現在出現了很多消費類的創新方向。比如 DJI 就做的很好。我們談到“物聯網”。的確是這樣啊,現在把物品連接到互聯網的成本這麽小。
Lily很讚。每天的生活小事相關的物品都已經連接到了互聯網,比如你的牙刷。高露潔出了一款產品,你刷牙後,你通過看你的手機應用,就可以看到你哪裏沒有刷到,再補刷就好了。即使你不看手機,裏面還有電動馬達把你引導到你沒刷到的地方。另一個例子是垃圾桶,我記得巴塞羅那已經做到了把垃圾桶連接到雲端,政府就可以知道垃圾桶裏都丟了哪些垃圾,這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率的做資源回收工作,他們還會知道哪些垃圾桶快滿了,他們就可以去收垃圾了。這很令我振奮。
我很欣喜的是在中國看到了很多實驗性的嘗試。有四個要素令中國變的特別有意思。第一,中國很多人在做各類嘗試與科技創新,這很棒。第二,他們不怕失敗,願意接受挑戰。 第三,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低,在中國做產品原型的成本很低,這是個機會。第四,中國的市場很大。所以綜合以上四個方面,中國是一個很棒的科技創新的土壤。隨著這一輪的科技創新,我們逐漸看到消費電子類的大公司從中國產生,並且也在世界範圍內知名。因為他們滿足了一些消費者自己也沒有想到過的需求。我覺得DJI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這樣得例子。如果你問我們周圍這些人你知道什麽中國消費產品品牌,他們應該會說聯想,DJI,小米,一加。我喜歡這些產品的原因是為它們沒有抄襲,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在創新。
我覺得所有的產品都有靈感的源頭嘛。雖然小米的交互和設計有和蘋果借鑒的地方,它也依然很有自己的特點。我喜歡小米建立自己生態鏈的方式。他們很快的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生態鏈。他們不是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蘋果的方式是一切東西都自己做,谷歌的方式是與合作方保持一種比較松散的關系。而小米的模式是以上兩種的融合,將其他的獨立公司包容在他們的生態鏈中。
當我想到了物聯網,未來你會有很多不同的終端需要交互,你的手機,電視,汽車等都會互聯。這在中國會很快發生。中國公司的商業模式還是很有特色的。
用產品改變世界
我認為我們的存在最終都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世界。我希望用一個接一個的產品來改變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好的時代,產品和技術可以真正的有意義的改變世界。我很幸運,參與到了谷歌地圖的發布。一開始我們只有兩個國家的地圖,美國和英國。一千萬用戶。當我離開谷歌地圖時,有110個國家的地圖和10億用戶。地圖是很多服務的基礎,如果沒有地圖,就沒有Uber,沒有城市規劃和地產網站服務。沒地圖什麽都做不了。我非常驕傲我參與了這個產品的開發和發布。幾個工程師就有很大的能量。他們充滿激情,然後去完成這件事情。
谷歌地圖API也是我發布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人黑客襲擊了谷歌地圖然後發布了API。谷歌當時並沒有發布API的計劃,然而當他們發現了這件事情,他們覺得“為什麽不呢?”這證明了谷歌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產品經理是一個很特別的角色,中國很多人喜歡做產品是好事,但實際上並沒有想象的這麽簡單。
不過我對未來更加憧憬。我們生活在一個很讚的時代,有太多事情可以被完成了。
資料來源;GEEKP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