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就從 2014 跨到 2015 了,所謂新年新氣象
作為今年第一場 Focus Group 玩家聚會,也首次採用了兩天行程的特別安排
除了有開箱分享過的 STRIX 系列顯卡與遊戲周邊產品外
先前在 CES 亮相的新款 Transformer Book 、Zenbook 以及新一代的 Zenfone 2 就是本次把玩的重點項目嘍
活動上也從概念出發,說明產品誕生的由來以及製作上的眉眉角角 (台)
做為一個比較機車的使用者與軟體開發者的角度來說
蠻能感受到華碩在產品上所投注的用心程度以及嘗試錯誤並快速修正方向的效率
anyway, 還是來看看本次登場的新品吧
![]()
照慣例還是蠻早就到關渡報到,門口還有之前 ZenFone 2 的活動看板
不過第一天倒是沒看到 ZenFone 2 的蹤影
![]()
位於中間的是 15.6 吋的 ZenBook Pro UX501,算是本次的性能主打
![]()
背蓋方面同樣採用同心圓的設計
![]()
顯示部分採用 IPS 面板,支援 3840 x 2160 的 4K 解析度顯示
也是本次唯一一台搭載 Core i7 的型號 (i7-4720HQ)
onboard 8G 記憶體並保留一組 SO-DIMM 插槽 (已安裝 8g)
儲存裝置上也提供 512 GB SSD,並給予 PCIe x4 通道解放完全性能
不過底部規格貼紙並沒有提及確切的顯示晶片
![]()
左側部分提供 mini DP、HDMI 以及一組 USB 3.0 插槽
![]()
右側提供 3.5mm 耳機/麥克風插槽、SD 讀卡機以及兩組 USB 3.0 插槽
![]()
另外一款 Zenbook UX305 則是往反方向操作,如螢幕上的力、美、型
外觀上做到簡單扎實又兼具質感,輕薄短小,這也是這次活動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台機器
![]()
背蓋部分同樣採用同心圓配置,不過跟上一代的 UX302 不同,取消了 logo 發光
我個人是覺得或許 ASUS 應該為 Zenbook 系列設計一個 logo 來放
![]()
規格上採用 Intel 新的 Core M 處理器,更低的發熱量使得機器可以不使用風扇來進行散熱
搭載 13.3" IPS 面板,螢幕為少見的霧面設計 (感動!!)
雖然不向大哥 Zenbook Pro UX501 的 4K 顯示那麼暴力,不過解析度也來到了 3200 x 1800
同時內建 8G 記憶體以及 256G SSD
![]()
左側提供兩組 USB 3.0 插槽與 SD 讀卡機
![]()
右側提供 3.5mm 耳機插槽、micro HDMI 以及一組 USB 3.0
![]()
旁邊同時展示了 UX305 的外框結構如何兼具輕薄與散熱效果
![]()
而在 Transformer Book 部分
除了最新的 T300 Chi 之外,同時也讓小兄弟 T100 改款推出了 T100 Chi
![]()
首先看到 T300 Chi
![]()
T300 Chi 跟 UX305 一樣搭載新的 Intel Core M 處理器
鑽切邊框搭配深色外框,少了份圓滑,多了份質感
12.5" 螢幕採用 IPS 面板,原生解析度 2560 x 1440
內建 8G 記憶體與 128G SSD
![]()
背蓋部分就沒有像 Zenbook 那樣導入同心圓要素
另一方面,由於改為磁吸式設計
原先 Transformer Book 系列後方突出的卡榫設計就比較不那麼突兀,不仔細看的話跟一般筆電沒啥差異
![]()
能夠這樣改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鍵盤底座改用藍芽連線
可以看到鍵盤左上角除了電源燈號外也有藍芽的開關
![]()
也因為如此,底座跟平板本身使用的是獨立的電池
充電孔也就平板跟底座各有一組,底座採用的是通用的 microUSB 介面
![]()
電源鍵位於上蓋邊緣
![]()
平板左側提供音量鍵以及 Windows 按鈕
![]()
右側提供 3.5mm 耳機/麥克風插槽、micro HDMI 以及一組 micro USB 3.0 type-B
雖然連接上需要使用一條轉接線,不過這樣也就不用擔心以往從底座卸除後裝置斷線的問題
喇叭開孔則是放在左右兩側
![]()
而 T100 Chi 也採用了同樣的設計
不過 CPU 部分依舊使用 Atom Z3775 四核心,搭配 10.1" IPS 面板 (1920 x 1080)
記憶體與容量則維持現有的 2G / 64G 配置
![]()
左側提供 3.5mm 耳機/麥克風插槽,供電方面維持 T100 原有的 microUSB 端子
![]()
音量及 Windows 按鍵同樣位於左側,跟 T300 Chi 不同的地方在於 T100 額外多了一顆 500 萬畫素的後鏡頭
![]()
右側則配上 microSD 讀卡機、micro HDMI 以及一組 micro USB 3.0 type-B
![]()
在 Android 平板方面則是針對 Fonepad 7 LTE 進行改版升級
![]()
新版 Fonepad 7 LTE 型號為 FE375CL,除了 CPU 升級為 Atom Z3530 4 核心之外
記憶體也增加至 2GB,並預載 Android 5.0 作業系統
![]()
而在周邊部分,除了其他已經開賣的 STRIX Pro、STRIX Claw、STRIX Glide 以及 STRIX Tactic pro 之外
擁有實體 7.1 聲道的 STRIX 7.1 也將颯爽登場
![]()
活動一開始先由 Intel 介紹新一代處理器的一些改變
相較於上一代的 Haswell 架構產品
第五代的 Broadwell 產品除了製程由 22nm 提升至 14nm
搭配第二代的 3D 電晶體技術,可在小於上一代晶圓面積的情況下放入更多的電晶體
同時在續航力方面也有進一步的提升
![]()
隨著越來越多 ultrabook 僅搭載內建顯示以及 4K 時代的演進
Intel 在第五代產品將會搭載 HD Graphic 5500、6000 以及高階的 Iris Graphic 6100 顯示晶片
除了既有的 WiDi、VP8, VP9, HEVC 硬解、4K UltraHD 顯示支援能力之外
支援 DirectX 12 也為將在年底推出的 Windows 10 做好準備
![]()
而針對二合一產品的 Core M 系列在進一步將 TDP 降至 4.5W,也造就了無風扇的可能性
![]()
Core M 作為既有 Y 子母後綴的低功耗產品延伸,目前有 5Y71、5Y10a 以及 5Y10 三款處理器
三者均採 2c4t 配置,內建 Intel HD Graphic 5300 顯示晶片
![]()
在前面提到的 4K UltraHD 顯示其實在上一代產品就有初步支援,不過僅限於 30Hz 的畫面更新率
而新一代的 Core M 就具備了比較完整的 4K @ 60 Hz 輸出能力
![]()
接著就輪到本次的 Transformer Book T300 Chi 登場
![]()
除了搭載前面所提到的 Core M 處理器之外,為了讓機身更輕薄
整體在零組件的配置上都經過巧妙設計與安排
搭配新的磁吸式卡榫與藍芽鍵盤底座,讓整體厚度縮減至 12.5 mm
同時也是目前最薄的 12.5" 筆記型電腦
![]()
螢幕採用 IPS 面板擁有 178 度可視角不在話下
搭配表面硬度 9N 的康寧玻璃也可有效避免一些意外刮傷螢幕
![]()
既然是無風扇設計,對於有經驗的使用者來說想必會擔心散熱方面對於性能的影響
在新的 T300 Chi,華碩導入了所謂的 ThermoMaster 多段變頻技術
考慮整體機身的散熱能力後,在熱導管失效前以一個比較陡峭的曲線調整處理器時脈
讓使用者可以有較長時間是執行在高時脈的工作環境,取得較好的性能與效率表現
![]()
相較於其他對手超薄產品在輸入體驗上的妥協,T300 Chi 採用同樣的全尺寸鍵盤設計
![]()
同時在這樣的厚度下確保足夠的按鍵間距與作動行程 (1.5 mm),讓手指在敲打時有較舒適的回饋感
對於coding 或是工作用途書要大量輸入的使用者來說相當重要
![]()
而另外一款搭載 Core M 處理器的 Zenbook UX305,同樣是目前輕薄的 13" 筆記型電腦
厚度僅 12.3 mm
![]()
而在輕薄取向的 ultrabook 部分,主要會被拿來比較的大概就屬 Apple 所推出的 Macbook Air
從圖片上可以看到不管是厚度或重量方面,UX305 都略勝一籌
![]()
在輸入體驗部分依舊維持先前的良好設計
當螢幕上蓋掀起時,鍵盤會呈現一個傾斜的角度,提供一個比較好的輸入體驗
![]()
而在顯示部分,UX305 採用了一個比較罕見的 3K 解析度 (3200 x 1800),像素密度來到 276 PPI
在我印象中另外一台用這解析度的好像是新款要價 8 萬的 Razer Blade,不過他可是 14"
![]()
透過內部的 0.5mm 熱導管配置,在一般使用上可以維持輸入區塊不至於過熱
無風扇設計一方面也意味著無須擔心使用久了之後,灰塵造成散熱效率下降
風扇狂轉吵人不償命的情況
![]()
而定位高階的 Zenbook Pro UX501 作為本次的性能代表
依舊採用性能更好的 Core i7 四核心處理器搭配 512 GB SSD
為了應付 4K 解析度的娛樂需求,選擇採用 Nvidia 的獨立顯示晶片
![]()
螢幕部分依舊選用 IPS 面板確保顏色上的效果表現
![]()
而在儲存裝置部分
使用小型化的 M.2 介面搭配 PCIe x4 通道,完整解放目前新款 SSD 的讀寫性能
![]()
透過 IceCool 技術,雙風扇結合熱導管的模組設計,能夠降低全速負載下對於輸入區塊的發熱影響
![]()
作為一款旗艦產品,搭載 Thunderbolt 基本是再自然不過
同時具備 USB Charge+ 功能可為手機快速提供電力
![]()
在喇叭開孔設計部分
導入先前在 N 系列上所看到的漣漪式波紋設計
搭配全背光鍵盤設計,無論是白天或是晚上都有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
![]()
在介紹完筆電後,由 STRIX GTX 960 接棒
![]()
由於先前已經有寫過開箱所以對於數據並不陌生,從核心到記憶體時脈都比公版要來的更高一些
![]()
即便如此,透過搭載的新款 DirectCU II 散熱器,在負載情況下的溫度依舊比競爭對手來的更低溫
![]()
而在華碩自家的 GPU Tweak 軟體內,提供了所謂 OC Mode 的進階超頻設定檔
![]()
同時與 XSplit 合作,讓實況玩家可以從畫面上直接監視硬體設備狀態,同時提供一年免費的 XSplit Premium 授權
![]()
另外則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
先前在寫其他張 STRIX 顯卡的時候也有提過,Nvidia 在前陣子,正式將風扇停轉加入官方內建功能
不過華碩的 0dB 風扇停轉運作機制跟 Nvidia 的作法並不相同
以 Nvidia 的做法來說,無論顯卡目前的溫度如何,一旦觸發 TDP 設定門檻,就會啟動風扇
而華碩的 STRIX 系列除了可自訂觸發點跟轉速曲線外
能讓風扇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情
![]()
而在介紹的最後也為接下來的新卡埋了一個伏筆
至於會是大容量版本的 GTX 960,還是謠傳的 GTX 960 Ti,就讓大家慢慢期待吧
![]()
而在 day 1 最後的時間留給了新的 STRIX 系列遊戲周邊、STRIX PRO、CLAW 與 TACTIC PRO
![]()
STRIX PRO 採用 60mm 單體,內建 ENC 環境降噪功能
除了電腦之外,也支援一般的智慧型手機以及家用遊戲主機
先前在測試的時候其實對於他的聽感有著相當不錯的印象,至少在遊戲內的方向感跟定位表現相當不錯
![]()
考量到其他場合用途以及不是每個玩家都會使用麥克風
基本的可拆式麥克風也是必備的設計
活動中也有人提到說為何不作成類似 Siberia v2 那種伸縮蛇管或是旋轉的隱藏設計
基本上是因為機構問題,雖然我個人對於那種設計的耐用度也是比較沒有信心的,有興趣的可以自己 google 看看
不過有一點我還是要提出來,既然都做成可拆式了,附個防塵蓋吧 XD
![]()
至於 CLAW 電競滑鼠則是我沒有接觸過的,畢竟我自己就有三隻 DeathAdder、兩隻 ROG Gladius
要用壞應該有難度,而且我自己會換微動開關跟編碼器 XD
![]()
開宗明義就提到 Claw 專為 FPS 遊戲所設計,外型使用右手人體工學設計
搭載 PMW3310 光學感應器,靈敏度最高可支援至 5000 DPI
按鍵部分選用較輕盈的日製 Omron D2F-01F 微動開關
![]()
在感應器部分,相較於一些廠商會透過插值達成更小的靈敏度區間調整以及更高的靈敏度帳面數字
但對於玩家來說,1:1 的等比輸出與無加速度輔助、角度修正算是相當重要的
這點對於打 FPS 遊戲的人更能感同身受
![]()
在微動方面選用相當熱門的更換選擇 --- D2F-01F
不過這部分我就覺得見仁見智
畢竟每個人喜歡的手感不盡相同 (我個人也喜歡 D2F-01F,但工作用的那顆目前實裝 D2F-F)
不過光是勇於捨棄大陸製微動就值得拍手
![]()
針對 on-the-fly 動態靈敏度調整,除了透過滑鼠頂部的按鈕切換外
在左側拇指區塊額外加上一顆按鈕實現狙擊模式的 DPI 急降功能
![]()
巨集與設定檔部分可透過軟體設定後寫入滑鼠內建的 64kb 記憶體。
![]()
最後則是 TACTIC PRO 電競鍵盤
![]()
TACTIC PRO 採用 Cherry MX 機械軸,同時支援 USB 介面下的任意鍵同時輸出 (NKRO)
除了標準按鍵外提供 21 顆可程式化巨集鍵,並提供即時巨集錄製功能
在巨集與設定檔部分,同樣可直接寫入到鍵盤記憶體內,隨時帶著走
![]()
在軸種方面,將會有 Cherry MX 黑軸、青軸、茶軸、紅軸可選
不過目前在天價屋的估價頁面上只有看到紅軸跟青軸
![]()
而在 USB NKRO 部分,預留一顆切換按鈕讓玩家在標準 HID 6 key 跟 NKRO 之間切換
![]()
而視覺上的全域背光功能當然也是少不了的
![]()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說好的 Zenfone 2 終於要現身了
![]()
不過在此之前要先看看新的 ZenPower,外觀上似乎有種既視感
在顏色方面將會有金色、黑色、粉紅色、藍色、銀色可以選擇
在目前行動電源人手一顆的情況下,便宜且安全好用會是比較重要的考慮要素
至少我不會想帶炸彈在街上溜搭就是
![]()
除了行動電源本體外,同場加映矽膠保護套
畢竟金屬外殼跟手機螢幕攪和在一起可不是在開玩笑的,設想週到是一定要的
![]()
正面配有一組 microUSB (充) 與 USB (放) 插槽,並在左側加上 LED 電量指示燈
電源鍵與面板也導入了華碩的同心圓設計,金屬邊緣的處理還算不錯,不會有小米後期稍嫌刮手的問題
![]()
容量部分為 9600 mAh,實際額定容量為 6510 mAh,最大輸出為 5V 2.4A,最大輸入為 5V 2A
![]()
最後的最後,就是 Zenfone 2 嘍
![]()
在定位上,Zenfone 2 基本上定位較偏向主流款
上面有在 CES 發布的 Zenfone Zoom,平價款有最近推出的 ZenFone C
![]()
由於新的 Zenfone 2 在螢幕尺寸上提升至 5.5",為了兼具手感與操作性
選擇了類似 LG G2, G3 的作法,將音量鍵移動至背面,同時在按鈕上加入華碩的同心圓要素
![]()
背蓋部分則維持原本的塑膠材質,並透過塗裝以及髮絲紋塑造出金屬感
兼具塑膠殼的溫潤觸感以及金屬外殼的質感
![]()
顏色上將會有灰、紅、白、黑、金
![]()
你以為就這樣嗎,同時還有特殊紋路塗裝版本
![]()
漸層混色也沒問題
![]()
雖然新的 ZenFone 2 的螢幕加大
不過實際與手邊的 Zenfone 5 對照起來,兩者的體積差異並不大
主要在於薄邊框設計,僅 3.9mm 的邊框設計可有效利用空間避免手機過寬
![]()
而在相機部分,採用 13 MP F2.0 後鏡頭搭配 BSI CMOS 感應器
同時導入了雙色溫閃光燈
前鏡頭採用 OmniVision Purecel 5MP 鏡頭,擁有 85 度的廣角,F2.0 光圈,同時支援低光源模式
![]()
在 HDR 模式下的優勢相當明顯
![]()
針對專業玩家,PixelMasterCamera 也允許手動調整快門速度、感光度、曝光補償、白平衡等等
![]()
而對於有多卡的使用需求,ZenFone 2 終於正式支援所謂的雙卡雙通功能
即便目前正在通話中,另外一張 SIM 卡依舊可以接的到電話
![]()
詳細的規格部分
![]()
除了在硬體規格上的提升外,新版的 ZenUI 也增加了不少功能
![]()
針對日常生活的多媒體編輯與分享
增加了 MiniMovie、PhotoCollage x PhotoEffects 以及 ZenCircle
![]()
其中 PhotoCollage 可以利用一些內建的模板製作圖片集
![]()
PhotoEffects 則如其名,主要是一些特殊的照片效果
像是小星球、蟲洞、循環、抽色等
![]()
![]()
現場也展示了 Little Planet 的效果
![]()
還在 beta 中的 ZenCircle 有點像是 Instagram 那樣的照片分享社群 app
![]()
如標題上所寫的,Your Phone Your Style
在系統視覺上,這次的 ZenUI 也加入了許多操作與顯示調整要素
![]()
主題的支援一定是少不了的
![]()
同時也會開放使用者更換字體的功能
![]()
在 app icon 上將會直接呈現更多的訊息,如溫度、百分比以及狀態等等
![]()
而針對個人隱私部分,基於 Android 原本的多使用者架構
ZenUI 提供了所謂的 Private Contacts and Messaging 功能,當手機借別人用的時候不用擔心會看到自己的訊息
![]()
使用上也相當簡單,只需透過不同的解鎖方式切換至 SnapView
![]()
當使用者在操作 SnapView 時,如果原先的用戶收到通知內容
在 SnapView 的訪客系統也會收到通知,但是內容會是假的
使用者可根據不同的 app 訊息定義相對應的通知內容
![]()
雖然說 ZenUI 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老人模式,不過針對目前平板的另一市場,也就是小朋友
新增了所謂的 Kids Mode
除了有專屬 launcher 介面外,基本的上鎖與遊戲時間限制功能也都一應俱全
![]()
而目前旗艦手機常見的手勢操作機能在 ZenFone 2 上也是少不了
不過與 ColorOS 或 CM11S 等作業系統相同
基本上都是先定義了特定的手勢與功能,使用者可以自由更換該手勢所對應的功能
但無法新增屬於自己的 pattern
![]()
比較微妙的則是在自動音量調整部分
ZenFone 2 會偵測目前的走動狀態自動調整音量,不過實際功能如何可能要花多點時間測才知道
![]()
實際把玩看看
相機跟閃光燈都配置在後方正中央的位置,可以看到背蓋的仿髮絲紋設計
![]()
底部的 Zenfone 字樣與喇叭開孔
![]()
電源鍵跟 3.5mm 插槽位於上方
![]()
系統部分已為 Android 5.0,不過還不是正式出貨版本的韌體
![]()
跟同為 5.5" 的 OnePlus One 對照一下,基本上大小差不多
![]()
不過厚度上就略輸 (雖然圖片上看起來一樣厚,但我的 OnePlus One 是有裝保護殼的)
![]()
同樣支援 microSD 卡擴充,不過插卡位置全部集中到下方
![]()
![]()
新的 CoverView 操作方式
![]()
作為今年第一場 Focus Group,連續兩天活動下來的資訊量還算不少
不過心情上算是相當愉悅的,除了新品的介紹外,意見上的交流也算是 Focus Group 一個很有趣的要素
尤其是 ZenFone 2 的部分,似乎在活動上有把開發各部分的 RD 跟 PM 都找來
在 Q&A 部分,我在意的 Launcher 與 Dev SDK 部分也有不錯的發展方向跟回應
也希望在接下來正式推出後可以有相當好的成績 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