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在2014年8月30日提前更新的旗下另一系列處理器,之前在個人運算平台上最高階的處理器產品為採用LGA2011腳位的Core i7-4960X、Core i7-4930K及Core i7-4820K,這幾款採用LGA2011腳位Core i7 CPU及所搭配X79晶片組,在市面上推出已有1~2年左右不等的時間,也獲得相當多的好評價,也曾經是最高階的個人PC平台,當然在新世代的產品推出之後,頂級平台王座要交棒給最新的Haswell-E系列之CPU,並且搭配最新的X99晶片組,實際增加的運算核心數是主要突破特點,Core i7-5960X是首款桌上型處理器採用8C16T的運算核心,另外在X99平台支援之最低階的處理器Core i7-5820K也升級為6C12T的處理器產品(上一世代同樣定位的產品Core i7-4820K可是只有4C8T),已能與主流的Z97平台產品做明顯區隔。建議售價部分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價格分別為$999、583及389,採用LGA2011-3接腳,TDP均為140W,支援HyperThreading、內建4通道DDR4記憶體控制器及新的連接介面,可以確認是目前Intel 桌上型CPU產品的運算效能及頂尖之作。
Haswell-E系列之CPU
![]()
共有3個型號,未來1年將是高階處理器主打的型號。
Haswell-E處理器特點
![]()
採用22nm製程,插槽類型為LGA 2011-3型,支援4通道DDR4 2133MHz記憶體,TDP為140W,其中Core i7-5960X為8核心16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0GHz,Turbo Boost 3.5GHz,L3快取為20MB,擁有40條PCI-E 3.0通道,支援2x16+2x8或者5x8配置,Core i7-5930K售價583美元,為6核心12線程設計,預設時脈為3.5GHz,Turbo Boost3.7GHz,擁有15MB L3快取,其餘和Core i7-5960X一致。Core i7-5820K,也是6核心12線程、15MB L3快取,預設時脈為3.3,Turbo Boost3.6GHz,PCI-E 3.0通道減少到28條,僅支援x16+x8+x4配置方式,不過就一般人而言,這樣的通道搭配方式應不致產生多大的使用瓶頸,單核獨立顯示卡王或是高階的硬碟陣列卡PCI-E 3.0 8X的頻寬應該是綽綽有餘,就算用到雙卡繪圖(SLI或是CF),16X+8X應該還是能充分發揮運算效能,剩下的4X剛好可以搭配Ultra M.2傳輸通道使用,應用上算是恰好可以滿足使用者實際使用的需求。
X99平台系統架構
![]()
X99晶片組所搭配的PCH南橋晶片提供了原生的10組SATA 6Gbps連接埠,USB3.0提供6組。
Intel Core i7-5820K
盒裝
![]()
白盒裝,正式版會有彩盒包裝,當然也跟之前同等級產品一樣沒有附上散熱器,使用者必須自己添購。
基本規格
![]()
Intel Core i7 5820K基本運算時脈為3.3GHz,Turbo Boost可至3.6GHz,具有15MB的快取,採用LGA2011-3腳位,與X79晶片組的LGA2011腳位是不相容,TDP為140W。
內部保護
![]()
CPU正面
![]()
除研發代號及編碼外與舊款LGA2011腳位CPU無明顯差異。
CPU背面
![]()
雖然一樣有著2011腳位與但是使用上代LGA2011腳位主機板是不相容LGA2011-3的腳位設計,舊X79平台不能裝這顆CPU,當然新的X99平台也不支援舊的CPU。
測試平台
![]()
![]()
主機板外盒
ASRock X99 WS外盒正面
![]()
![]()
以超合金電感搭配黑色底為封面產品的設計外包裝,與以往系列主機板A-Style路線有所不同,是ASRock新系列主機板特有設計。
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
ASRock X99 WS使用Intel X99晶片組,並採用LGA2011-3腳位,可支援Intel新一代Haswell-E處理器,記憶體使用DDR4規格,支援8組記憶體模組,最高達128GB容量,如果使用Xeon處理器也支援ECC的記憶體模組,2組Intel Gb級網路(I217LM + I210AT),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WINDOS8.1也已經READY,支援AMD CrossFireX 和 NVIDIA SLI技術、HDD Saver、APP Shop、天籟美聲二代、Ultra M.2及DTS Connect音效技術。
ASRock X99 WS
![]()
產品基本介紹
![]()
提供多國語言。
外盒背面圖示產品支援相關技術
![]()
![]()
![]()
ASRock X99 WS使用Intel X99晶片組,並採用LGA2011-3腳位,可支援Intel新一代Haswell-E處理器,記憶體使用DDR4規格,支援8組記憶體模組,最高達128GB容量,如果使用Xeon處理器也支援ECC的記憶體模組,2組Intel Gb級網路(I217LM + I210AT),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這次一樣導入優質合金電感、雙層堆疊 MOSFET、次世代 MOS、Nichicon 12K 白金電容、亮黑PCB、HDD Saver、APP Shop、天籟美聲二代、Ultra M.2、Purity Sound 115dB 天籟美聲二代技術、大面積的鋁製散熱片等,讓使用者快速透過簡圖了解主機板的特色。
開盒及主機板配件
![]()
![]()
完整實用的配件,配件有驅動光碟、SATA 6G排線4組、SLI橋接器、IO檔板、HDD Saver技術SATA POWER線及說明書等。
主機板內部保護
![]()
![]()
主機板與配件分層包裝,主機板也使用泡棉材質做保護,避免運送途中碰撞損傷。
主機板
主機板正面
![]()
![]()
![]()
這張定位在高階X99主機板,主機板電容採用主打超合金用料設計(優質合金電感、雙層堆疊 MOSFET、次世代 MOS、Nichicon 12K 白金電容),音效電容則是採用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專業音效電容,主機板設計是以優質用料的定位給予使用者,X99晶片與MOS區分別以大面積鋁質熱導管散熱片加強散熱,使MOS負載時溫度降低,提高系統穩定度。供電設計採用12相數位供電設計,CPU端使用8Pin輸入,並提供6組風扇電源端子(2組PWM,4組小3PIN)主機板上提供10組SATA3(10組均為原生SATA3)及1組Ultra M.2,此外整體配色採用黑藍配色相當具有高階產品質感。
X99 WS主機板上散熱片
![]()
質感相當不錯,也藉由熱導管及加大散熱片的面積,強化主機板上熱源的控制能力。
主機板背面
![]()
主機板CPU底板使用金屬製防彎背板,X99晶片組及MOS散熱器散熱器也採用螺絲鎖固,超薄板身設計則可完全符合伺服器1U機殼的高度需求, 主機板背面安裝的都是超短螺釘, 處理器背面擋板高度小於3mm。
PCB隔離
![]()
音效強化設計,採用PCB板與主機板其他部分做區隔,可強化音質。
主機板IO區
![]()
如圖,有1組PS2鍵盤、2組Intel Gb級網路(I217LM + I210AT)、1組ESATA、4組USB3.0、4組USB2.0、Clear COMS、1組光纖輸出及音效輸出端子。
CPU附近用料
![]()
![]()
屬於12相數位供電設計的電源供應配置,除了音效電容外全板採用亮金色固態電容,MOS區也都加上熱導管散熱片加強散熱,CPU側 12V採用8PIN輸入及1組PWM(1組CPU用)+1組風扇端子。主機板記憶體則是支援8DIMM的DDR4記憶體模組,最高達128GB容量,如果使用Xeon處理器也支援ECC的記憶體模組,電源採24PIN輸入,另外也有2組前置19Pin USB3.0連接端子(內部共有2組USB3.0),USB可擴充至14組,除了提供電源啟動、重置開關、清除CMOS開關外另外也設有雙BIOS及DEBUG燈。
主機板介面卡區
![]()
![]()
提供5組PCI-E 16X,第1、4組PCI-E 16X組成SLI或CrossFireX平台為16X+16X),第2、3、6組PCI-E 16X(實際為8X),安裝4-Way SLI/CrossFireX , 每張顯示卡均能擁有PCIe Gen3 x4 x8/x8/x8/x8 的高速頻寬,第5組為PCI-E 4X,這樣配置對使用者來說對PCI-E介面卡越來越多的情形下,可說是因應市場需求。PCI-E x16插槽採用海豚尾式的卡榫,安裝固定顯示卡時相當穩固,移除顯示卡也相當簡便。
內接裝置區
![]()
提供10組SATA 6G(10組均為X99原生提供)。
HDD Saver連接埠及前置USB3.0連接埠
![]()
p[/page] 主機板用料
X99 PCH晶片
![]()
LGA2011-3腳座
![]()
電源管理晶片
![]()
![]()
![]()
![]()
板上使用3顆intersil 6379製品搭配伺服器用料設計的電源供應及管理組合,是CPU 12相數位電源及DDR4記憶體供電的核心。
2組Gb級網路晶片
![]()
網路晶片採用2組Intel 1 Gbps級網路晶片I217LM + I210AT控制晶片,支援家庭雲技術,也支援Intel 雙網卡支援匯整 (Teaming)。
PCI-E頻寬切換晶片
![]()
採用asmedia製品的 ASM1480晶片組合,讓每張顯示卡都能享有PCIe Gen3 x4 x8/x8/x8/x8高速頻寬。
UltraM.2傳輸介面
![]()
新一世代小型儲存裝置主推的高速傳輸介面,X99 WS支援2230、2242、2260、2280及22110長度的裝置。
音效晶片及DAC晶片
![]()
![]()
音效晶片採用Realtek ALC1150晶片,提供Purity Sound 天籟美聲二代結合幾項硬體、軟體音頻方案和技術,滿足最挑剔的音頻發燒友的需求,音效電容則是採用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專業音效電容,其中Realtek ALC1150 音源晶片支援 7.1 聲道高保真 HD 音效,差分放大器支援 115dB 信噪比數模轉換器,TIR 5532 優質耳放支援高達 600ohm 阻抗耳機、無電容 Direct Drive 技術、EMI 防護蓋和 PCB 隔離板,並支援 DTS Connect技術。
環控晶片
![]()
環控晶片採用NUVOTON製品。
Core i7-5820K 預設值效能測試
安裝CPU
![]()
![]()
![]()
Core i7-5820K 功耗及溫度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 @ 3.6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全預設下平台待機功耗
![]()
整機約在56.6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45.28W左右。
全預設下執行OCCT測試時功耗
![]()
整機約在176.2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140.96W左右。
此時5820K 核心溫度
![]()
![]()
![]()
![]()
最高溫度約落在60.5℃左右,平均約在60℃不到。
全預設下執行LinX 0.65測試時功耗
![]()
整機約在202.9W,考量POWER的轉換效率,大約功耗大約在162.32W左右。
LinX 0.65溫度截圖
![]()
![]()
最高溫度約落在65℃左右,平均約在63℃左右,由此可以發現5820K的導熱介質導熱能力一樣是維持原有規範採用較好的設計,不見得要開蓋就能挑戰更高的效能及時脈極限。
預設CPU效能測試可以參考這篇。
Intel Core i7-5820K與歷代重點處理器效能大比拚
Intel Core屬於Pentium M架構的產品,源自於增強版本的Intel P6微架構,剛推出時主要針對筆記型電腦市場推出,是Intel的第一款32位元雙核行動低功耗處理器,第一款65nm製程的行動處理器,搭配的晶片產品代號為Yonah,並於2006年1月正式推出。Intel Core處理器接班人就是支援64位元Intel Core 2 CPU產品線,這個接班人可說是做得有聲有色,將P4時代的效能及功耗劣勢一次扳回,強化了CPU產品線的競爭實力,也算是開啟後續Core i系列處理的元老之一。Intel 新一代8系列晶片組中的首款產品名為“Z87”,係為搭配Intel新一代Haswell處理器,Intel Tick-Tock(新工藝/新架構交替發展策略)戰略可說是發展的相當成功,這次1150平台推出後確實再次將產品效能做一定程度的推升,也穩定的領先對手,Haswell屬於Tock變換架構展現新核心架構的世代,上次Ivy Bridge所搭配晶片組為Z77,Haswell則是搭配Z87,Haswell-R所搭配的Z97系列晶片組是INTEL新一代CPU(Haswell)1150腳位在2014年晶片組主流&效能主力產品,這次測試的Haswell-E處理器則是定位在最高階的產品路線,使用者應該也會好奇,Intel CPU產品改朝換代的步調那麼快,難道CPU的效能真的比起舊產品都沒有強力吸引使用者升級慾望的躍升程度,擁有舊產品的使用者是否就無需考量升級手上的平台,以下就選定幾種平台做效能測試,由出現的時間點依序為LGA775(LGA771)、LGA1366、LGA1156、LGA1155(Sandy Bridge)、LGA2011、LGA1155(Ivy Bridge)、LGA1150及最近推出的LGA2011-3,再選定其中較為知名或是規格較為完整處理器產品,並將處理器頻率設定在3.6G(關閉Turbo Boost)來測試,固定在3.6G對目前平台都算是超頻(小或大的程度區別),來測試各平台核心對應到現在測試程式的效能及差異。
選定的CPU
LGA771:Intel Xeon L5420
LGA1366:Intel Xeon L5520
LGA1156:Intel Core i7 870
LGA1155:Intel Core i7 2700K
LGA2011:Intel Core i7 3930K
LGA1155:Intel Core i7 3770K
LGA1150:Intel Core i7 4770K
LGA2011-3:Intel Core i7-5820K
此次參戰產品規格對照
![]()
Core i7-5820K 3.6GHz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3.6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666 14-14-14-36
MB:ASRock X99 WS
VGA:XFX HD7950 3G
HD:Intel SSD 520 12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效能對照表
![]()
對照去年這篇文章架構及製程的演進 時代的眼淚 誰領風騷 Intel Core核心效能大比拚所設定的平台,並將處理器頻率設定在3.6G(關閉Turbo Boost)來測試,固定在3.6G對目前平台都算是超頻(小或大的程度區別),來測試各平台核心對應到現在測試程式的效能及差異。可以發現Core i7-5820K在單核效能上與核心技術相近的Core i7 4770K基本上都是屬於領先地位,如果加上多工運算之後,Core i7-5820K更是領先自家的優秀的前輩,另外在功耗部分,也算是小有進步,讓電腦能源效率更高。另外可以發現,雖然Core i7-5820K比起Core i7-4820K價格是小漲,不過Core i7-5820K可是增加2C4T的運算能力,價格小調漲不算過分,如果與Core i7-4930K對比的話,Intel可說是將原有6C12T產品價格大幅調降,當然功能比起自家相同定位的Core i7-5930K稍有限制(PCI-E通道數較少),再將價格因素往前看,可以發現在這些原屬高階處理器產品中,Core i7-5820K定價確實不算貴,算是物有所值,這點也是個人對於X99平台組合中比較推薦Core i7-5820K的原因,搭配X99主機板大約在30K多一些就能組成高效能的運算平台,另外也有人會想問,Core i7-4790K/4770K也是能超頻,效能也不錯,這點確實,不過如果對於需要多功能力的使用者來說,例如CINBENCH R15測試中,Core i7-4790K超到4.8GHz也還追不上Core i7-5820K的效能表現。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
MaxxPI&MaxxPIM2M
![]()
AIDA記憶體頻寬
![]()
HWiNFO
![]()
WinRAR基準測試
![]()
CINBENCH R10 X64
![]()
CINBENCH R11.5 X64
![]()
CINBENCH R15 X64
![]()
PCMARK 8
![]()
PCMARK 7
![]()
3DMARK
![]()
3DMARK 03
![]()
3DMARK 06
![]()
3DMARK VANTAGE
![]()
3DMARK 11
![]()
DirectComputeBenchmark
![]()
Core i7-5820K DDR4 3000超頻效能及穩定度測試
測試設定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 4GHz BCLK 125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XMP2.0 3000 15-16-16-39
MB:ASRock X99 WS
VGA:AMD R9 290X 4G
HD:Intel SSD 520 12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8.1 X64
AIDA記憶體頻寬
![]()
可以發現複製頻寬突破60,000MB/s大關,其餘讀/寫頻寬也大約在55,000MB/s左右,充分表現出DDR4記憶體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突破性的效能表現,對於需要多工運算及資料處理環境,可說是加分不少;加上目前僅僅是DDR4記憶體模組開疆闢土的草創時期,DDR4運作時脈仍未能大幅向上突破,未來導入更先進的製程後,能可發揮其高運作時脈及4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的綜合效益,所以選擇高時脈高效能的DDR4記憶體模組越顯重要,此也顯示Kingston HyperX記憶體模組的優良品質及血統。
LinX 0.65測試
![]()
測試時CPU溫度相當的熱情,可以發現溫度直衝101℃,看來要長期重度使用的話祭出水冷對付它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通過5回合LinX 0.65測試
![]()
通過LinX的拷打,表示Core i7-5820K CPU內部記憶體控制器及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記憶體的品質,搭配上這次測試的主機板綜合穩定度獲得一定的驗證,基本上長期使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Core i7-5820K 超頻效能測試
之前測試發現Core i7-5820K可以上到4.4GHz,也可以將DDR4時脈超頻至DDR4 3000使用,現在將他們搭配起來更將CPU的時脈往上調到4.5GHz,又會將效能推升至怎樣的階段呢?
測試設定
CPU:Intel Core i7 5820K ES @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3000 15-16-16-39
MB:ASRock X99 WS
VGA:XFX HD7950 3G
HD:Intel SSD 530 18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M 520W
COOLING:CPU OCZ Vendetta 2散熱器&GPU AC XTREME AC3 散熱器
作業系統:WIN7 X64 SP1
效能測試
CPU-Z的偵測、GPU-Z、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
MaxxPI&MaxxPIM2M
![]()
AIDA記憶體頻寬
![]()
HWiNFO
![]()
WinRAR基準測試
![]()
CINBENCH R10 X64
![]()
CINBENCH R11.5 X64
![]()
CINBENCH R15 X64
![]()
PCMARK 8
![]()
PCMARK 7
![]()
3DMARK
![]()
3DMARK 03
![]()
3DMARK 06
![]()
3DMARK VANTAGE
![]()
3DMARK 11
![]()
DirectComputeBenchmark
![]()
測試對照
![]()
當然此時Intel Core i7-5820K的效能表現更為優異,均取得領先之勢,有2點建議,第1就是散熱真的要加強,Intel Core i7-5820K加壓超頻之後熱量確實需要有效處理,不然多少會影響超頻使用時的穩定度,第2最高超頻頻率原則上會不如Intel Core i7-4790K,如果不適那麼需要多工運算,或是是較為注重單核效能的使用環境,建議可選擇Intel Core i7-4790K也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效能也非常優越,建構成本更是低廉許多。
2017年 Intel Core i7-5820K預設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400 15-15-15-36
MB:ASRock X99 WS
VGA:GALAX GeForce GTX 1070 EXOC 8GB
HD:Intel 600p 512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Y使用Cooler 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
Fritz Chess Benchmark、CPU-M Benchmark
![]()
CrystalMark2004R3
![]()
AIDA記憶體頻寬
![]()
CPU-Z效能測試
![]()
WinRAR效能測試
![]()
CINBENCH R10 X64
![]()
CINBENCH R11.5 X64
![]()
CINBENCH R15 X64
![]()
PCMARK 8
![]()
PCMARK 7
![]()
3DMARK
Time Spy
![]()
Fire Strike Ultra
![]()
Fire Strike Extreme
![]()
Fire Strike
![]()
Sky Diver
![]()
Cloud Gate
![]()
Ice Storm Extreme
![]()
Ice Storm
![]()
3DMARK 03
![]()
3DMARK 06
![]()
3DMARK VANTAGE
![]()
3DMARK 11
![]()
NovaBench
![]()
古墓奇兵:崛起
1920*1200 DX11
![]()
1920*1200 DX12
![]()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DX9 1920*1200 DX11 Maximum
![]()
DX11 1920*1200 DX11 Maximum
![]()
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1920*1080 DX11 Crazy
![]()
1920*1080 DX12 Crazy(GPU Focused)
![]()
1920*1080 DX12 Crazy(CPU Focused)
![]()
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1920*1200 DX11 Crazy
![]()
1920*1200 DX12 Crazy(GPU Focused)
![]()
1920*1200 DX12 Crazy(CPU Focused)
![]()
Batman: Arkham City
測試設定
![]()
![]()
畫質設定及硬體物理運算加速PhysX Off/Normal。
1920*1080 PhysX Off
![]()
1920*1080 PhysX On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
2017年 Intel Core i7-5820K超頻4.5GHz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5820K ES @ 4.5GHz
RAM: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 3000 16Gkit @ 2400 15-15-15-36
MB:ASRock X99 WS
VGA:GALAX GeForce GTX 1070 EXOC 8GB
HD:Intel 600p 512GB(NVMe)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Y使用Cooler 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GPU空冷
作業系統:WIN10 X64
效能測試
CPUmark、Super PI 1M、wPrime 32M&1024M效能測試
![]()
Fritz Chess Benchmark、CPU-M Benchmark
![]()
CrystalMark2004R3
![]()
AIDA記憶體頻寬
![]()
CPU-Z效能測試
![]()
WinRAR效能測試
![]()
CINBENCH R10 X64
![]()
CINBENCH R11.5 X64
![]()
CINBENCH R15 X64
![]()
PCMARK 8
![]()
PCMARK 7
![]()
3DMARK
Time Spy
![]()
Fire Strike Ultra
![]()
Fire Strike Extreme
![]()
Fire Strike
![]()
Sky Diver
![]()
Cloud Gate
![]()
Ice Storm Extreme
![]()
Ice Storm
![]()
3DMARK 03
![]()
3DMARK 06
![]()
3DMARK VANTAGE
![]()
3DMARK 11
![]()
NovaBench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
結語
小結:
這次Intel Core i7-5820K的預設效能部分可說是明顯提升,Haswell-E系列的3顆處理器正式上市後,是個人最想入手的產品,當然價格還是主要考慮因素,除去價格考量當然是直上Core i7-5960X,實際享受8C16T處理器的高階運算效能。在Haswell-E桌上型處理器能完整提供最強悍且全方位的運算能力的產品Core i7-5960X、Core i7-5930K及Core i7-5820K系列處理器,只是可惜價位一樣是屬於較為不平易近人的等級,需要12K以上的的代價才能帶回家,這次Haswell-E系列之CPU一樣均屬於不鎖倍頻的產品,喜愛挑戰效能極限、需要4通道DDR4記憶體傳輸效能及多達40個PCI-E 3.0傳輸通道的使用者來說,相對便宜的Intel Core i7-5820K對X99晶片組平台有推廣之效用,Core i7-5820K是一款CP值頗高的CPU產品(除了PCI-E通道數不若兩款處理器提供40條,i7-5820K僅有28條,Intel Core i7 5820K運算時脈為3.3GHz(Turbo Boost 3.6GHz),具有15MB的快取,採用LGA2011-3腳位,TDP為140W。雖然入手門檻價格跟上代產品有明顯差異,但是這次為增加實質核心,價格小幅增加無可厚非,建置6C12T運算平台門檻也隨之下降不少,個人認為對亟需高階多工硬體運算效能平台使用者而言,有預算限制者可選購Core i7-5820K,無預算上限者可選擇Core i7-5960X,在效能上應能帶給使用者顯著提升感,當然市售品上市之後的超頻能力也是取決於CPU本身的體質,希望大家屆時入手顆顆是大鵰!!超頻超翻天,以上測試提供給各位參考,讓對Intel Core i7 5820K系列CPU產品有興趣的玩家可以了解這世代產品的特色及效能表現,謝謝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