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內部一覽
本體內部一覽
↑內部俯瞰圖,在整體佈局方面緊湊扎實。並且使用許多子板的方式布局元件,讓空間能夠更有效的應用
↑風扇的部分使用Power Logic PLA13525S12M Hydro Dynamic Bearing液態軸承扇
↑PCB與本體外殼有用上透明塑膠片隔離。
↑PCB背面的部分做工還算蠻扎實的,重點地方都有上飽滿的錫。下方有幾顆元件有使用散熱膏直接接觸底部協助散熱,這些元件會在後面進行說明
↑在AC輸入端的部分放有兩顆Cy電容。較為可惜之處是連接後方開關部分僅採用單刀雙切的方式布局,而且沒有加上熱縮套管。
不過這對於一般使用其實沒有什麼影響就是
↑交流輸入端上方有一顆power integrations的CAPZero系列的零損失X電容自動放電IC。
相較於傳統一般的設計,會在X電容上並聯放電電阻,進而導致EFF上的降低。
↑AC輸入端PCB的部分,設有兩級EMI FILTER,包含兩個共模電感、兩枚長方形的Cx電容、兩枚藍色的Cy電容。以及MOV(壓敏電阻)和採直立設計放置的保險絲
↑兩枚橋式整流器採用日系大廠Shindengen(新電元)的LL25XB60,每一枚的規格為600V 25A。用料可以說是十分不手軟。
兩枚整流橋以並聯方式設計。固定在黑色的大型散熱片上,協助散熱。
旁邊的部分為NTC熱敏電阻(綠色)和藍色的諧振薄膜電容
↑一旁還有松川的888hn-1ch-f-c Relay繼電器。可以降緩開機過電瞬間inrush current的衝擊,大部分的普通電源均沒有這一項元件的設置。而全漢這項產品卻用上了
↑BULK Cap的規格使用兩枚日本化工(Nippon Chemi-Con) KMQ系列 420V 470uf/105度的電解電容並聯,
一旁的boost電感在線圈用料上也十分足夠,並且以黃色的膠紙和其他元件隔離。避免發生意外
↑在一旁的子板上有發現兩枚DIP-8 封裝的IC ,分別是仙童半導體的KA393A以及on-semi的lm358n運算放大器
子板另一邊則是Infineon的2PCS02 APFC控制IC
↑APFC MOSFET採用三枚意法半導體的STF24NM60N。APFC開關二極體為科瑞的C3D08060A。
上述四顆元件都被固定在黑色的散熱片上,並且有塗上散熱膏協助散熱
↑LLC諧振電路區以子卡的方式做布局,可以看到上方有兩枚藍色的諧振薄膜電容(LL),一個小型電感(C),以及諧振電路變壓器。組成LLC諧振架構
↑在另一側的子板上下方有一枚虹冠電子的CM6901控制IC產生LLC的驅動訊號。這顆IC可以用來操作LLC和SRC。在許多使用這方面架構的電源上很常見到
↑靠近子板的PCB上有兩枚SILICON的Si8233BD隔離驅動晶片,這枚IC可以用來代替傳統的驅動變壓器
↑主變壓器採兩枚並聯的設計。由於是DC-DC架構,所以會先將電力生成+12V之後,再藉由後端元件轉換成3.3V和5V的電壓
↑DC-DC子板上有一枚茂達電子的APW7159用於5V和3.3V的DC-DC輸出。
而5V和3.3V的部分各使用三枚Infineon的BSC0901NS MOSFET。
對於在意DC-DC架構的電源在二次側的MOSFET Duty-Cycle扣太緊導致提早夭折的玩家來說,由於全漢這顆電源用上了英飛凌的高檔的料件,
所以這方面是不用太在意的。
當然仿間一些低價位又做DC-DC架構的產品,就不可不注意了!
↑12V的同步整流MOSFET就是一開始提到,設計在PCB背部的那八枚元件,廠牌型號為英飛凌的014N04LS,是一款大電流且低內阻的MOSFET。
↑一旁的小型變壓器則是提供+5VSB輸出,PWM IC另外使用一顆PI的TinySwitch-III TNY279PN。
而MOSFET的部分則是藏在PCB背面的那一枚D-PAK封裝的元件,型號為IR的AUIRFR1018E。
↑在二次側採用C-L-C型濾波電路。在電容方面固態和大部分的電解電容均為Nippon Chemi-Con製品,大多數為KZE系列,有幾顆則是KY系列的長壽命品。
少部分則為Rubycon的YXG系列。
↑旁邊的子板上有一枚點晶的PS223H,提供OVP、UVP、OCP、OTP等方面的保護機制
↑一旁的小型子卡則是產生-12V的電路
↑而在兩張子卡背面都有打上一些SMD封裝的Bypassing Cap,能夠進一步過濾交流雜訊,對於輸出表現是有幫助的
↑而模組化接口的部分,在模組化PCB板上也上了許多的電容,能夠更進一步的降低ripple noise。可以說是對輸出品質十分重視的一顆PSU
↑當然在模組化PCB板上的背面,焊錫處理的也很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