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機看仔細、用料夠水準
接著我們拆開外殼,看看內部的設計與用料,一探OCZ Vector SSD效能稱王的秘密~
整體構造相當簡單,玩家可以看到OCZ還有安排配置一塊散熱貼片在主控晶片部分,細節部分算是水準以上。
拆開上蓋之後,可以看到OCZ Vector SSD賴以成名的Indilinx Barefoot 3 主控晶片就放置在正中間的位置,周圍被OCZ自家NAND flash MLC顆粒包圍,此外右邊還有一組Micron的記憶體顆粒,做為系統緩衝記憶之用。
PCB板正反兩面;因為我們測試的型號是256GB,所以OCZ配置了一面八顆NAND flash MLC快閃記憶體顆粒,兩面共16顆,以及兩顆記憶體顆粒。
玩家要特別注意到,OCZ自行研發的Indilinx Barefoot 3主控晶片,內建有一顆ARM架構的Cortex運算核心以及OCZ Aragon協同處理器,可以更有效率地幫助系統在管理記憶體介面以及運作順暢,另外Barefoot 3可以相容Intel、Micron陣營的ONFI 規格快閃記憶體以及Toshiba、Samsung陣營的Toggle 規格快閃記憶體;而Barefoot 3還可提供八通道的傳輸頻寬,以及256bit的加密技術,功能與規格均有新意。
Vector SSD系列仍舊是採用25nm製程的快閃記憶體顆粒,而不是目前較為常見的1Xnm製程,當初原廠剛發表之際在這方面的說法是因為考慮到耐用度,所以不敢冒進使用新製程的1Xnm快閃記憶體顆粒,不過時至今日,這種說法隨著製程技術持續進步以及廠商的韌體調教,已經大幅改善了原本玩家略有疑慮之處,所以新製程較不耐用的說法顯得有些不置可否,畢竟OCZ現在也是大量引進了1Xnm的快閃記憶體顆粒,若是執著在這點上就顯得有些自打嘴巴了~。
也許有玩家看到了OCZ 自家顆粒就有點怯步,畢竟身為OCZ自家目前最高等級的旗艦產品,不論效能與價位皆然,所以這邊似乎是會讓人有些疑慮。
不過老實說,其實OCZ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來源也是來自大廠,除了工廠的品管程序之外,OCZ又有設立了大小不一的篩選標準,相信品質是更有保障。而以此為例,此顆快閃記憶體的序號為M2502128TO48SX22,表示著此顆粒是來自Micorn,並為25nm製程的MLC顆粒,容量128Gb(16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