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蚵仔嫂變年輕 攏是外配啦!
更新日期:2010/09/06 09:45 記者黃煌權/嘉義縣報導
走入嘉義東石等鄉,婦女街頭鋟蚵(讀音同鉛,鋟蚵,台語,挖蚵肉)的場景依舊,只是這些「青蚵仔嫂」,多數是台語不夠「輪轉」的外配;老人凋零,年輕人不願留在偏鄉吃苦;鋟蚵這個傳統行業,在嘉義沿海鄉鎮已經起了微妙的質變。
以養蚵、鋟蚵為主要產業的嘉義縣東石鄉,數月前舉辦一場鋟蚵比賽,結果新住民包辦第一、三、四、五名。她們年輕、打扮時髦,還有人穿高跟鞋參賽,但俐落的身手,令一輩子鋟蚵的當地婦女都自嘆不如。
解讀這個現象,可從東石人口結構觀察。東石現有近七百名新住民,平均每十一戶就有一名外配,其中三百多人以鋟蚵為業。換言之,這些新住民已成為貼補家計主要來源。
七十三歲的老蚵工黃水來有感而發說,「青蚵仔嫂」這首歌未來恐怕要改成「新青蚵仔嫂」了;沿海鋟蚵業早晚是這群「新青蚵仔嫂」的天下。
東石鄉外籍配偶關懷據點召集人吳淑芳說,多數嫁到東石的新住民,沒有特殊專長,加上語言不通,鋟蚵是最快、最便利的就業方式,一天賺約四、五百元,又可以照顧子女,這也是新住民鋟蚵人口快速成長的主因。
蚵工蔡長展說,這群「新青蚵仔嫂」年齡多在廿五至卅五歲之間,鋟蚵速度驚人,「像我老婆,十多年前嫁來台灣時,一小時只能鋟一至二台斤的蚵,現在鋟到六至七台斤,比我快二倍」。
東石鄉新住民一年比一年多,「新青蚵仔嫂」也一年比一年多,十年前新住民鋟蚵人數僅數十人,現在至少三百人;反觀本地蚵工幾乎都是中老年人,人數逐年減少。
黃姓牡蠣大盤商說,不久前她雇用的在地鋟蚵工有六人往生,遞補的都是年輕新住民,「再過廿年,台灣的鋟蚵工可能都會變成新住民!」但鋟了四十多年蚵仔的陳敏祝說:「沒關係啦,嫁來台灣就是台灣人,都是自家人嘛,有什麼好計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