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yzen 一戰成名,同規格更多核心設計下,讓玩家可獲得更高的性價比,而對於喜愛小尺寸 ITX 主機板的玩家,華碩也準備一款「ROG STRIX X370-I GAMING」主機板,在 ITX 尺寸上乘載 Ryzen 多核性能,以及應有的顯示卡、M.2、SATA 等擴充能力,並有著 M.2 散熱片、Wi-Fi 等便利設計;讓小主機玩家,也可擁有多核心、高性能。
規格
尺寸:ATX(30.5cm x 24.4cm)
處理器:AMD Ryzen 處理器
處理器腳位:AM4
晶片組:X370
記憶體:2 x DIMM, MAX 32GB, DDR4 3600(OC)/2666 MHz
擴充插槽:1 x PCIe 3.0 x16
儲存埠:4 x SATA 6Gb/s、M.2_1 Socket 3(PCIe 3.0 x4 & SATA)、M.2_2 Socket 3(PCIe 2.0 x4)
網路: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w/ LANGuard、Wi-Fi 802.11ac 2x2 2.4G/5GHz MU-MIMO、藍牙 4.2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A
USB埠:2 x USB 3.1 Type-A、6 x USB 3.0(2 個需擴充)、2 x USB 2.0(需擴充)
ASUS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開箱
iTX 主機板雖尺寸小,但基本該有的性能、擴充性也絲毫不減,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讓玩家在小尺寸的主機中,可替 Ryzen 多核心處理器進行超頻,其採用的 AM4 腳位還有未來更新 Ryzen 第二代處理器的可能性。
ROG STRIX X370-I GAMING 提供雙通道 2 DIMM DDR4 記憶體插槽,最大支援到 32GB 記憶體,亦可超頻至 3600MHz 記憶體時脈;而主機板提供的唯一 PCIe x16 插槽,並有著裝甲強化支撐性,可用來擴充遊戲顯示卡。
主機板儲存功能,則提供 4 組 SATA 連接埠,以及 1 組使用 CPU 通道的 M.2 插槽,可支持 PCIe 3.0 x4 或 SATA 通道,這組記憶體位於正面散熱片下方,另一組 M.2 插槽位於背面,但使用 PCH 提供的通道走 PCIe 2.0 x4。
小主機內建 Wi-Fi 無線連線可謂相當便利,主機板加入 Wi-Fi 802.11ac 雙頻 2x2 MU-MIMO 無線網卡更支持藍牙 4.2 無線連接,有線方面則是 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與 LANGuard 保護;音效維持著 ROG SupremeFX S1220A 音效晶片,只可惜音效僅 3 組 3.5mm 音源輸出,雖可支持到 6 聲道輸出,但若能擁有數位光纖,則對小主機音質輸出更便利。
另外 USB 方面,考量到 ITX 本身 I/O 較少,於是將 2 組 USB 3.1 都採用 Type-A 介面,以及 4 組 USB 3.0 於主機板後方 I/O,此外還有 2 個 USB 3.0、USB 2.0 需要擴充;整體規格維持著 ROG STRIX I 系列該有的擴充能力,性能表現上已可穩定 Ryzen 4GHz 超頻。
↑ ROG STRIX 外包裝,色彩鮮豔有朝氣;主機板於前端、ROG Logo 亦有著燈光效果。
↑ 外包裝背面除規格外,則提及 AURA Sync、M.2 Audio 複合子卡、M.2 散熱片與 3.5mm 音源孔背光。
主機板外觀上,採用黑色電路板搭配金屬散熱片設計,並將需要連接的供電、風扇、SATA、RGB 等插座,沿著主機板上方、右側邊緣擺放;這張主機板亦可安裝 AMD 原廠扣具式風扇,亦可改裝其他 AM4 支援的散熱器。
主機板在右邊緣與 ROG Logo,都具備 AURA 燈光效果,並提供 4-pin RGB 針腳與 3-pin 數位燈條針腳,讓玩家可盡情改裝小主機的燈光效果。
↑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外觀。
↑ 主機板背面則有另一組 M.2 插槽。
主機板右側前方,則一字排開(左到右)USB 3.0 擴充、USB 2.0 擴充、SATA、前面板針腳與 ATX 24-pin 供電插座;另外有兩組 SATA 則直立於 RAM 插槽後方,主機板提供 2 DIMM 雙通道 DDR4 記憶體插槽。
↑ 主機板右側周圍插槽。
主機板正上方,則有 RGB 針腳、FAN 插座與 CPU 8-pin 供電等。
↑ 主機板上方。
↑ CPU 插槽與 VRM 散熱片。
主機板下方,則有著 M.2 Audio 複合式子卡,以及唯一的 PCIe x16 插槽,插槽本身亦有金屬裝甲,可提升插槽的強度成載顯示卡;鬆開 M.2 散熱片,即可找到 M.2 插槽並安裝 SSD,而散熱片上亦貼有導熱膠條。
↑ M.2 Audio 複合式子卡與 PCIe x16 插槽。
↑ 鬆開螺絲取下 M.2 散熱片時,需注意前方有針腳,組裝時也需注意。
↑ 再把子卡取下,即可看到內部的 PCH 晶片,並有著額外的散熱片。
主機板後 I/O,主要提供 4 組 USB 3.0,以及 2 組 USB 3.1 Type A(紅色),讓小板子玩家可保有高速 USB 3.1 介面,亦有著充足的 USB Type A 可使用,另外還有 RJ-45 與無線天線,音效則提供 3 個 3.5mm 音源輸出,可透過軟體調整連接的耳機或麥克風設備,只可惜並無提供數位光纖功能。
↑ 主機板後方 I/O。
ASUS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用料
緊接著便將散熱片給移除,來細看主機板上的 CPU、RAM、VRM 與板載晶片等用料。
↑ 主機板完整外觀。
↑ 於前端有著 AURA 晶片,控制 AURA Sync 燈光效果。
↑ CPU 數位供電 DIGI+ ASP1405 數位供電控制晶片。
↑ CPU 採 6 相數位供電,每相 0812ND HAL646 Mosfet 晶片,以及位於背面的 IR3535 Driver。
↑ iTE IT8665E 環控晶片。
↑ ROG TPU。
↑ AMD X370 晶片組。
↑ ARM 微控晶片 STM32F072C8T6。
↑ 位於背面的 M.2 插槽使用 PCH 提供的 PCIe 2.0 x4 通道。
↑ 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網路晶片。
↑ 位於背面的 IR3535 Driver。
↑ ROG SupremeFX S1220A 音效晶片。
ASUS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配件
配件方面,有著 ROG 貼紙、說明文件與驅動光碟,基本的 I/O 背板、SATA 線材、M.2 銅柱與螺絲,另外還有 RGB 燈條延長線;除此之外,還有 2x2 天線,以及前面板延長線,這設計讓玩家在狹小的 ITX 機殼安裝時,可透過延長線的方式,連接機殼前面板線材也變得更容易。
↑ 主機板提供的基本配件。
↑ 2x2 天線。
↑ 貼心的前面板延長線。
ROG UEFI BIOS 設定
ROG STRIX 採用與 ROG 相同的 UEFI BIOS 設計,但在一些功能上有些調整。於 UEFI 概要頁面,可獲得電腦的基本資訊,包含 BIOS 版本、CPU 等資訊;而在 Ai Tweaker 超頻頁面中,即可針對 CPU、RAM 進行超頻並微調電壓。
進階選單中,則包含 CPU、SATA、USB、內建裝置等設定功能;於內建裝置設定中,則可調整 RGB LED 燈光、LAN、WIFI 等功能是否開啟;啟動頁面則可調整開機順序。
↑ ROG UEFI BIOS 概要資訊頁面。
↑ Ai Tweaker 超頻設定。
↑ 超頻電壓調整。
↑ 進階設定項目。
↑ 內建裝置設定。
↑ 啟動設定。
ROG 超實用軟體加值
ROG STRIX 亦有著 ROG 旗下眾多軟體加值,像是 AI Suite:可用來管理主機板 TPU、EPU、Fan Xpert…等管理工具,並監控水冷、風扇等資訊;GameFirst IV:網路優化軟體,可自動依據應用類型來排序優先權,並利用 LAN + Wi-Fi 來保證遊戲連線品質;Sonic Studio 與 Sonic Radar 則是用來控制主機板音效,以及將遊戲音效對應至方為雷達上的超強硬用;除此之外,更提供 RAMCache、CloneDrive 等免費軟體,讓玩家可透過記憶體加速磁碟,或透過電腦來複製磁碟。
AURA Sync
新版 AURA Sync 不僅有著各式燈光效果,亦加入色彩圈、亮度、RGB、Hue 等顏色調整功能,讓玩家更能調出喜歡的顏色;另一方面,AURA Sync 亦可與 ROG Claymore 機械式鍵盤、ROG Spatha、Gladius II、Pugio 等電競滑鼠,以及 STRIX 顯示卡、RAM 記憶體等產品同步燈光,打造出最具個人特色的 DIY 電腦。
↑ AURA Sync 軟體可控制主機板燈光,更可同步各式各樣具備 AURA 燈效的裝置,達到統一燈光的效果。
↑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燈光效果。
AI Suite 3
AI Suite 軟體可控制主機板 TPU、EPU、DIGI+ 電源控制,以及風扇控制 Fan Xpert 4,讓玩家可以透過這套軟體來控制、微調電腦設定;並有著 5-Way 優化功能,可自動將電腦調節為性能模式提升效能。
↑ AI Suite 3 可控制主機板提升效能。
GameFirst IV
為了提升玩家進行遊戲時的網路順暢到,並有效利用雙網路資源,華碩採用自行開發的 GameFirst IV 網路優化軟體。GameFirst IV 基本上無須任何操作,預設採智慧模式運作,會依據應用優先權來調整封包,以達到順暢網路遊戲體驗,亦可自行覺得該應用要使用 Wi-Fi 還是 LAN 來進行連線。
↑ GameFirst IV 會依據內建的優先權,來優化網路封包,讓遊戲順暢運行降低延遲;並可結合雙網路,分配應用程式使用的網路通道。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新一代的 Sonic Studio III 軟體,除了可透過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之外,更強的是能夠依據不同應用,來指定音效輸出的路徑,例如:用電腦觀看電影時,可以直接透過 HDMI 輸出影音訊號給擴大機,而擴大機再分別將音訊出給音響、影像輸出給電視使用;而當在遊戲時,也可以自動將遊戲音訊,輸出給電競耳機,讓玩家無須手動切換,一切音效管理通通交給 Sonic Studio III 即可。
↑ Sonic Studio 基本設置,可開啟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
Sonic Studio III 會自動偵測應用程式,接著在高級設定當中,將 DEVICE ROUTING 給開啟之後,就能依據不同應用來選擇輸出的音訊裝置;且可以依據不同應用來設定音效與等化器,並可將設定儲存起來進行備份。
↑ 高級設置中,可依據應用程式來調整音效路由,讓不同應用輸出至不同的音效裝置。
↑ 錄音強化功能。
Sonic Radar III 則是分析遊戲音訊,並透過雷達顯示,將聲音的方位給「指示」出來,對於需要聽音辨位的遊戲,這功能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是相當強大,新版本的 Sonic Radar III 提供了雷達、3D 指針與信號顯示器,讓玩家可以看見聲音方位;Sonic Radar III 在《鬥陣特攻》遊戲當中也相當有效,不論敵友只要聲音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雷達上,而在軟體的編輯頁面當中,也能設定圖像的透明度與位置,喜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但又是聽力苦手的玩家,可以試著用這套軟體來試試。
↑ Sonic Radar III 遊戲測試影片。
↑ Sonic Radar III 效果預覽,玩家可先播放音樂,試試效果;編輯頁面中,則可調整雷達、3D 指針與信號的顏色、位置等屬性。
↑ 設定頁面中,會自動掃描啟動的遊戲,若支援的遊戲則會列在此清單中。
↑ 預設開啟 Sonic Radar III 與支援的遊戲後,啟動遊戲就會看到雷達指示,若各位想手動開關,則有熱鍵可以設定與使用。
↑ 設定中更提供音效引擎調整功能。
CloneDrive
可以讓玩家複製或對拷 HDD 和 SSD,若各位發現硬碟最近出現噪音、不穩定,或透過軟體檢查時發現問題時,就能透過 CloneDrive 對硬碟進行 1:1 複製;或當各位想將系統升級成更大容量的 SSD 時,完全不需要重新安裝系統,即可透過 CloneDrive 來進行複製,除複製之外也能將硬碟的資料,轉存成映象檔來保存。
↑ CloneDrive 使用時,只要選擇好來源磁碟,以及目的磁碟之後,就能開始對拷,操作相當簡便。
RAMCache II
此軟體,可以對電腦中的主要磁碟,進行記憶體快取,換句話說就是將一小部分的記憶體,當作磁碟的前級緩衝區,如此一來就能加速磁碟的讀/寫速度;而操作上,只需選擇預加速的硬碟,以及設定快取記憶體容量,容量多寡與各位系統記憶體有關,設定個 1GB 就已相當夠用。
↑ RAMCache II,指定硬碟後選擇容量即可,操作相當簡單。
↑ 掛上 RAMCache 後的性能。
ASUS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使用常見的幾套軟體來測試效能。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7 1800X,設定上將處理器超頻至 4GHz,以及設定 DDR4-3200 進行測試,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1800X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370-I GAMING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 8GB*2-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 FE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TruePower 7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CPU-Z 檢視 AMD Ryzen 7 1800X 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Summit Ridge,為 14nm 製程的 8 核心 16 線程處理器;主機板使用 ROG CROSSHAIR VI EXTREME、X370 晶片組;記憶體為 2 DIMM 雙通道 3200MHz;接著透過,CPU-Z Bench 進行測試,1800X 單線程 453.7 分、多線程 4961.1 分。
↑ CPU-Z 處理器資訊。
使用 CPUmark 99 測試,1800X 獲得了 609 分;接著再使用 wPrime 測試處理器的多線程運算能力,預設 4 Thread 進行測試 32M 花了 9.9 秒計算、1024M 則要 307.8 秒,接著將多線程改為 16 Thread 再測試一遍,32M 只需 4.3 秒計算、1024M 則要 96.3 秒就完成。
而 CINEBENCH R15 測試,單 CPU 獲得 163 cb,多核心運算 1769 cb,多核心運算能力比起單核強了 10.87x。
↑ CPUmark 99 測試。
↑ wPrime 測試。
↑ CINEBENCH R15 測試。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1800X 花費 124 秒完成渲染。
↑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可分別測試電腦的 CPU 與 GPU,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1800X 花費 75 秒完成渲染。
↑ V-Ray Benchmark。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雙通道記憶體,運行在 DDR4-3200 MHz 時脈,記憶體讀取 47,637 MB/s、寫入 47,530 MB/s、複製 42,482 MB/s、延遲 72.4ns。
↑ AIDA64 記憶體測試。
壓縮測試,先使用 WinRAR 進行測試速度為 12,689 KB/s,而 7Zip 測試則有著 44311 MIPS 的表現。
↑ Winrar 測試。
↑ 7Zip 測試。
CPU 影音轉檔方面,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測試,1800X 有著每秒 51.6 fps 的處理能力;而 X265 FHD Benchmark 則有 27.5 fps 的表現。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儲存測試,則針對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進行測試,以 SSD 960 PRO 作為系統碟,並使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3,440 MB/s、寫入 1,989 MB/s,4K 讀取 405.8 MB/s、4K 寫入 335.2 MB/s;而 Anvils 測試,4K QD16 隨機讀寫分別是 152K、320K IOPS。
↑ SSD 960 PRO CrystalDiskMark。
↑ SSD 960 PRO Anvils。
PCMark 10 測試,於 Extended 完整測試中獲得 7,333 分,其中 Essentials 基本電腦測試中獲得 8,042 分,整體電腦在程式啟動、視訊會議、網頁瀏覽等基本操作上相當順暢;而在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中,則獲得 7,843 分,於試算表、文書輸入等操作表現上也相當順暢;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獲得 8,538 分;而 Gaming 遊戲上則獲得 14,514 分。
↑ PCMark 10。
繪圖效能測試,搭配 NVIDIA GTX 1080 FE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1,061 分,而在不同解析度下的 Fire Strike Extreme 與 Ultra 測試中分數相當。
↑ 3DMark Fire Strike Physics 21,061分。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Physics 21,014分、66.71 fps。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Physics 21,072分、66.90 fps。
↑ 3DMark Time Spy CPU 8,678分、29.16 fps。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CPU 3,658 分。
而 UNIGINE 遊戲引擎的 Heaven 測試於 Extreme 設定下獲得平均 135.1 fps、Valley 平均 100.5 fps,而最新的 Superposition 1080p HIGH 測試則是平均 81.72 fps。
↑ UNIGINE Heaven。
↑ UNIGINE Valley。
↑ UNIGINE Superposition。
總結
ROG STRIX X370-I GAMING 小尺寸的 ITX 主機板,但保有玩家所需的擴充功能,不僅可替 Ryzen 7 1800X 穩定超頻 4GHz,亦讓小主機有著 8 核心 16 執行緒的多核處理能另;另一方面更可安裝顯示卡,打造最強悍的遊戲、直播機。
擴充方面,除了基本的雙通道記憶體之外,亦有著雙 M.2 插槽,且正面這組具備 M.2 散熱片,可確保 SSD 穩定工作,另一方面還有著 SATA 等連接埠;且後方 I/O,亦提供 2 組 USB 3.1 連接埠,且都提供 USB Type A 介面,再加上原本的 4 組 USB 3.0,讓主機板後方有著 6 組 USB 可使用,在算上機殼前面板提供的擴充,也足夠玩家在連接各式週邊設備。
若喜愛小尺寸主機板的玩家,ROG STRIX I 系列主機板,提供小主機該有的擴充功能,亦有著穩定超頻的性能表現,讓小主機也可有著多核心運算能力。
來源: ASUS ROG STRIX X370-I GAMING 主機板開箱測試 / 強悍 Ryzen ITX [X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