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 完全看懂2013年DIY電腦組裝趨勢,每一分錢都在刀口上,XFastest獨家分析給你聽
XFastest 專題文章2013年最夯電腦零組件採購建議,您選好心目中的電腦零組件了嗎?
告別了許多人覺得有點動盪不安的2012年,我們迎來了一個具有改變意義的2013年,對於PC DIY硬體來說,這個年份也開始會有些劇烈的改變,將會影響一些傳統的DIY硬體生態市場,也當然影響到所有靠DIY生存的店家、組裝工作室等等,所以我們就要從這些產業的風向為您精準的分析,讓您掌握2013年PC DIY組裝的趨勢。這些變動,其實可以從剛剛結束的CES 2013,這個美國消費電子展的變化之中看得出來。首先是參展的廠商之中,有些大廠採取直接放棄參展的態度,倒不是這些大廠已經不行了,而是它們認為CES的DIY硬體潮流衰退的速度之快,若是依照以往的模式展出,可能不會帶來太多的銷售或者行銷效應。再來就是DIY展示的產品沒有太多新玩意,大多是在舊產品上加一些小創意。這代表DIY產品的發展已經快要到一個瓶頸階段,而且主流大廠這次在CES中展出並且發表的未來技術,都以移動平台裝置為主,筆電、平板等等。
但以上這些遠在一萬公里外的展覽內容可能還是讓你沒有太大感覺,其實最主要的產業變化原因,我想就是因為需求與預算的轉移,現代人在移動裝置投資的金額已經是一台PC的兩到三倍之多,這會造成在PC DIY消費的意願降低,讓全球PC DIY市場在2012 Q4到今年現在,出現了6%的倒退成長,反觀筆電與移動平台裝置已經齊頭甚至瓜分掉這些市場需求,成為DIY硬體衰退的主要原因。即使如此,我們電腦硬體的需求還是很可怕的,你知道PXHOME網路購物一個月可以出掉多少DIY主機嗎?這些只是在台灣而已,台灣有兩千多萬人,去頭去尾扣掉小孩跟老人好了,剩下大約有工作能力且有消費能力的其實不到1/2,這些人天天買電腦嗎?當然不太可能,但代表換機的速度已經不像以前一台電腦可以用個7年或者更久,可能7個月左右你就會換掉一些部分電腦零組件只因為新的遊戲發表或者正好特價促銷呢。
p移動平台裝置還是難以完全取代桌上型電腦
即使我手上有兩台不同陣營的平板電腦、三台不同世代的筆記型電腦、五台不同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它們可以讓我隨時上網收信、瀏覽網頁、找資料或者玩遊戲打發小小的等待時間之類的,它們的確是出門在外很好的幫手,可是我認為桌上型電腦並不會因為這些裝置的出現就被抹煞掉,這是需求面的因素,例如說:文件與簡報的編輯、電腦遊戲的需求、高階繪圖、影像編輯的需求,光是單單講螢幕的色彩與特效輸出效果,就絕對不是你手上10吋大小的平版可以取代的事情。所以平板跟手機再怎麼方便,也是無法完全取代桌上型電腦,所以DIY市場的確會萎縮,但不會消失。
p桌上型電腦技術的瓶頸
身為DIY硬體產品的編輯,每天吸收這些大廠最新的資訊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所以這些大廠的動作更是成為指標性的風向球,像是這次微軟發布Windows 8,很多人使用過後包含我,也都認為這個作業系統基本上式設計給移動平台裝置使用的,它會帶領的換機潮,不會是桌機,反而是筆電或者是平板。它以觸控為主要的設計主軸,加上Windows Office與一些軟體的方便性,會制約很多靠Windows吃飯的人們,我們認為觸控型的筆記型電腦將會是下一波的潮流,像是華碩發表的雙螢幕觸控筆電之類的產品。至於平板的效應則有待觀察,畢竟採用IOS系統的蘋果IPAD與Android系統的平板已經在市場上推出相當的時間,消費者會不會把這個使用習慣轉移到Windows的平板上面,就是一個問號了。作業系統既然有這種趨勢,那麼桌上型電腦有關的硬體新產品呢?這點從INTEL這次發布的新技術來看,幾乎都是針對它們要推廣的Ultrabook上面,例如用來取代mSATA的NGFF存儲架構,就是基於PCI-Express高速匯流排的傳輸速度所開發的,很明顯的Ultrabook之後會是INTEL推廣的重點。至於桌上型的處理器與晶片組,則沒有太多意外,DDR4與Haswell平台應該就是下一世代的主流,但實際上看來是對於DIY市場的不利多,其一是因為最重要的中央處理器的插槽又要有變化而且不向下相容,我們從Sandy Bridge與Ivy Bridge看到教訓是換機潮力道衰減,因為很多用戶可能還停留在LGA1156的主機板,現在要換一個處理器,主機板也要跟著砍掉重練,而且價格不斐,導致很多用戶評估再三。所以真正要歸類電腦硬體新寵兒,應該還是固態硬碟(SSD)了。
電腦組裝並不難,甚至已經可以說有SOP流程了。
p桌上型電腦性能的瓶頸
以我來說,公司的桌上型電腦負責文書的部分,我還是以早就在市場退役的P55平台,搭配四核心的處理器執行Windows 7已經相當足夠,配一張好一點的顯示卡甚至閒時跑些遊戲什麼的都不是問題,所以即使不是當今最紅的Z77或者X79,或者是要單純跑分的應用,其實處理器與記憶體的效能對我來說,P55與Z77並沒有太大差別,因此真正電腦的瓶頸在哪裡呢?答案就是磁碟I/O的效能了。以我桌上型平台的例子而言,我個人在搭配SSD之前,使用一般的傳統硬碟,真的對於開機速度與執行應用程式的反應感到遲鈍而失望,直到去年搭配了SSD作為主要系統碟之後,整台電腦就像換一個人似的順暢,這一點可從最基本的Windows評分看起,因此2013年組裝電腦的重點,應該就是要不要把SSD當作是主要零組件來提升整體電腦效能了。
INTEL原生的SATA 6Gb/s,讓SSD更是狠狠的把傳統硬碟甩在腦後。
p傳統硬碟 v.s 固態硬碟的優劣
如果你跟我一樣每天都蒐集資訊新知,也是個DIY老手的話,這邊其實就可以跳過不看了。但是你我畢竟只是購買電腦消費者的少數頂尖人士,有很多人,並不太熟悉電腦硬體的變化,只能從門市傳單或者官方規格得知一二,名詞也許聽過,卻完全不知道優缺點在哪哩,所以這篇專題不但從產業分析角度切入,還要實際上以預算跟實測來告訴你,是否把錢花在刀口上了?這段我們先把預算放在後面,先從單純硬體的優缺點做分析。
傳統硬碟已經發展到技術的瓶頸,目前只能在容量上有技術的突破,效能方面甚至還無法超過SATA II的頻寬上限。
傳統硬碟,一個已經誕生超過60年的電腦重要零件,基本上連我七十歲的老爸都知道,而它的優缺點大致上如下:
優:單價較為低廉,容量龐大,技術成熟度夠,流通性高,資料遺失時有機會被物理救援
缺:讀寫速度受馬達等硬體零件限制、怕碰撞、因為物理零件摩擦產生噪音與熱能
固態硬碟以其完全沒有會產生摩擦的物理零件為主,全部用快閃記憶體組成,效能是傳統硬碟的數倍之多,但容量上限還是其最大的缺點。
固態硬碟:一個新生代的存儲裝置,從誕生到現在只有短短的10年左右,真正普及的時間還未到來,別說老人家沒聽過,連很多年輕人也不清楚。
優:讀寫速度快不受物理零件限制、不易發熱、零噪音、防震係數超高
缺:單價高昂,容量不大,技術尚在發展中,資料遺失時目前沒有機會救回
所以很簡單的快速比較,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你的缺點就是我的優點,可是因為固態硬碟製造的入門門檻比較低,使得很多公司都投入了,傳統硬碟生產設備成本高昂,所以到目前為主就是兩家獨大且一路併吞其他小廠的狀況,因此選傳統硬碟其實很簡單,可選的品牌不多,剩下的就是容量跟價格取勝,也成為DIY硬體中比較不用費心挑選的產品,但讀寫速度上都遠遠落後於固態硬碟。
p實測,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的安裝作業系統速度比較
固態硬碟由於搜尋的方式與傳統硬碟碟盤位置的方式完全不同,因此特別在搜尋速度以及傳輸速度上占了很大的優勢。在這邊我們盡量少用一般的評測軟體來做測試,畢竟那些軟體出來的數據只能說是被量化的效能規格,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快,用秒數來計算會比看一堆數字更有感覺,而且也更貼近實際使用的狀態,我們接著用同一套系統來幫您比較一下兩者在各種日常裝機以及使用上的速度差異實測。首先是DIY電腦硬體裝好之後必須要做的事情 – 安裝系統
安裝順序與計時方法:
1. SSD與HDD都採用USB安裝,版本統一為Windows 7 64bit
2. 在進入配置磁碟容量的下一步開始後才進行碼表計時
3. 直到第一次重新啟動提示計時完畢
HDD的安裝時間:約17分鐘
SSD的安裝時間:約4分鐘
SSD與HDD的差異真的滿大的,一個4分鐘裝完,一個17分鐘裝完,光是時間差異就達到4倍左右,SSD的確有效的節省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p實測,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的測試軟體速度比較
測試軟體大多是採用了持續讀寫的效能為主要測試重點,自從SSD產品普及之後,很多測試軟體也加入了隨機4K小檔案寫入,這個對於SSD來說真的是絕對的優勢,但也很合理,畢竟持續一直傳輸檔案的機會不是很多,大部分的時候執行程式都須要隨機吞吐的磁碟I/O能力,這也代表SSD很適合當作系統碟,而傳統硬碟則可以變成資料儲存專用的碟,接著我們用Crystaldiskmark這套免費的軟體做一下基本的測速比較。
HDD效能成績:
在連續讀寫的效能,傳統硬碟才有機會發揮,現在的硬碟基本上都可以達到160~170MB/s的水準,可是4K隨機讀寫就真的是罩門了,平均1MB/s。
HDD在Windows 7內建的體驗分數內,果不其然是這套系統最慢的元凶,所有的分數都是7.X以上,只有HDD在5.9分。
SSD效能成績:
SSD不管是連續讀寫或者是4K小檔案寫入的效能都非常驚人,甚至是80倍的成長。
換上SSD當系統之後,Windows 7的內建體驗分數馬上變成主硬碟是最高的7.9分,這時候反而是處理器的7.5分殿後了。
p實測,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的開機速度比較
開機速度則是SSD另外一個強項,現在的PC絕大部分還是在使用Windows架構的作業系統,即使現在已經出到了第八代作業系統,不過其背景寫入與程式越裝越lag的問題還是無解,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到開機速度,這時候HDD會越開越慢,甚至有些PC的冷啟動開機時間都可以拖到2分鐘以上,對於現在甚麼都講求效率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大打擊啊,難怪有些人會說,明明換了新的CPU、新的主機板、新的顯示卡,但是並沒有覺得系統有變很快的感覺,這其實全部都是卡在HDD的磁碟I/O呀,以下我們採用Bootracer這套免費的開機記錄程式,它可以計算出系統開機到桌面Ready完成的時間,分別各取三次成績做為參考,在測試之前,Windows 7的各種升級patch以及各式驅動都已經安裝完成,避免影響開機速度測試。
HDD開機時間:
1. 第一次重開機
這邊有好幾個數值,我們只取Time to Desktop的數值為參考,第一次顯示的是55.531秒開機到桌面完成。
2. 第二次重開機
第二次重開機後,很明顯的硬碟的快取緩衝記憶體也有幫到些忙,所以時間縮短到了40.172秒開機到桌面完成。
3. 第三次重開機
不過這個快取記憶體並不是每次都能幫忙,因為容量以及其他限制,硬碟的快取命中率並非100%,而且與硬碟當下的轉速、讀寫頭讀取的正確率都有關係,所以硬碟啟動的時間差會比較大,第三次重開機時是花費47秒開機到桌面完成。
SSD開機時間:
1. 第一次重開機
第一次的開機就獲得了滿不得了的成績,共花費12.836秒進入到桌面。
2. 第二次開機
第二次的開機則是花費了12.805秒進入到桌面。
3. 第三次開機
第三次的開機花費了12.665秒進入到桌面,三次的平均開機時間都非常非常的接近,而這個開機速度也平均是HDD的3-4倍之快。
p實測,遊戲讀取速度比較
強悍的讀取效能,令的SSD在開啟程式與讀取遊戲中的地圖檔案皆有硬碟無法匹敵的優勢,這邊就以圖檔頗大的魔獸世界為範例(怕上線又要解釋個半天,所以開的是小號分身),來測試一下從按下開始遊戲後的讀取地圖到進入遊戲中到底要花費多少時間?
要開始前說明一下,魔獸世界安裝完畢之後,可以整個目錄夾拷貝到隨身硬碟內,在直接拷貝到另外一台電腦上,並不需要實際的安裝,而且安裝幾乎都是吃網路速度,而非是硬碟速度,所以安裝的時間就不含在測試的範圍內了。
HDD讀取時間計算:
因為是小號,並沒有放到人多的主城去,所以地圖檔案並不是很複雜的那種,讀取時間並不會花費太多,但還是可以比較的出來。這個地圖是不死族的主城附近,提里司法林地的郊外,可以看到傳統硬碟從按下進入遊戲開始計時到進入主畫面花費了11秒左右。
SSD讀取時間計算:
同樣的遊戲拷貝過去,使用同樣的帳號,在SSD當主系統之後,遊戲啟動速度就差很多,一樣用按下進入遊戲開始計時到進入主畫面,只花費了5秒左右,雖然硬碟看似也只要11秒差別不大,一但進入到高等帳號的副本地圖,讀取時間就是天與地的差異了,而且傳統硬碟雖然花費只有短短的11秒,但SSD更快,只要5秒就可以進入,若是PVP戰場,你甚至還有機會偷取一些時間走位呢。
測試結果總表:
一張一張圖片看可能沒什麼感覺,這邊也製作了一張簡單的比較總表,除了Windows體驗分數以外,其他成績都是越低越好,代表節省的時間更多,以上測試的秒數因為人工按壓計測碼表所以會有些許誤差值,僅供各位參考比較,若您手上也有一組SSD+HDD,您也可以照著測試,相信SSD帶來的系統執行快感,用過就會知道了。
p結論:2013年DIY電腦存儲裝置最好的配置方式
在看完了優缺點分析以及實測之後,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兩個產品簡直就是相輔相成嘛,那麼最好的方式不就是1+1=2嗎?也就是把固態硬碟當作主系統,傳統硬碟當作資料碟。對,事實上不管怎麼樣的混合式硬碟或者只把SSD當快取用,都不如這樣的配置法來的最為有效果,畢竟混合式硬碟只是把快取加大,但卻又沒有辦法大到能放下一個系統。而單純使用INTEL IRST把SSD當作快取使用,又無法兼顧寫入時的加速,因為這種快取方式只針對讀取作加速而已。但這樣理想中的配置是需要預算跟金錢的支援,畢竟買一台電腦還沒算到處理器光是一顆入門級固態硬碟+1TB傳統硬碟就可能需要撥個5千元預算來購買了,那麼假設你的購機預算不是很高,基本上其它的硬體很難組的起來,所以本篇專題是用20000元左右的預算幫你切割最適配又能在預算內達到最好效能的DIY電腦建議組法,希望能幫助所有的DIY玩家們以及拿到年終打算自己來組裝最適合的新電腦的玩家們哦。
中階電腦硬體
CPU配置: INTEL 四核心處理器,以價位來說I5是非常推薦的產品,本篇文章中使用的是I5-3470,具備四個實體核心,運算時脈是3.2GHz。
主機板配置:以INTEL Z77或者H77為主,本篇文章中使用的是華碩P8H77-M PRO,mATX主機板,具備內顯輸出功能,只要搭配的CPU具備內顯,若不玩遊戲的話則可以省去顯示卡的採購費用。
顯示卡配置:中階的顯示卡大約是AMD 7000系列中的中階,或者是NVIDIA的GTX 650以下,本篇文章中使用的是華碩HD 7770,用來執行一般的遊戲已經相當足夠。
記憶體配置:現在正好是記憶體漲價的時間點,所以若不是特別的需求,一般配置8GB雙通道也夠用了,本篇文章中使用的是DDR3-1600MHz 8GB雙通道。
電源配置:通常有些機殼會特價搭配便宜的電源供應器,一般沒有獨立顯示卡就還好,若有配置獨立顯示卡的話,我們建議還是找大廠牌的電源比較穩定,本篇文章使用的是全漢FSP 皇鈦極 450W白金牌,這邊也可以選擇銅牌或者銀牌的電源,輸出最好是450W以上,到600W之間最為合適。
硬碟配置:本篇以兩種不同的配法,通常若是沒有SSD的話,以一顆1TB的硬碟以足,但是根據前面的介紹以及實測的結果,要讓主機有突飛猛進的實際感受,最好的配置法是一顆120GB的SSD當作主系統加上一顆1TB的資料硬碟,本篇採用OCZ Vertex 3 120GB當作主系統,Seagate 1TB當作資料碟。
以上的配置不包含螢幕機殼等介紹,CPU+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SSD+硬碟大約價格在20000元左右,就可以打造一台相當不錯的電腦主機了。
當然若預算還可以在往上,那麼主機板等等零組件都可以看高檔貨了,例如說:
CPU可以選用INTEL 3770K,主機板可以推薦華碩ROG玩家共和國的頂級產品,顯示卡可以選擇NVIDIA GTX 660 或者 660 Ti,SSD則可以用兩顆組成RAID 0,效率更高,這種頂級電腦配備,大約需要五萬左右的預算。
而各位可以依照本篇文章中介紹的產品晶片組、功能性等等找尋自己比較喜愛的廠商所生產的零組件,效能上面並不會差太多,價錢也會有些微的差異,但整體來看不會差太多。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