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Core Ultra 200S 衝首發預購 ROG MAXIMUS Z890 EXTREME 頂級主機板開箱體驗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94cb2b16f7af80ae896aeb0ea28f8500.jpg【前言】
強者我朋友!首發就直接衝原價屋預購活動,很開心趁著這個機會,陪伴他一起開箱做體驗,昨天晚上才剛解禁,今天早上就立刻收到貨,不得不佩服原價屋這個效率~
這次首發朋友買了最最貴的 Intel Core 新命名 Ultra 285K,這個名字很陌生嗎?沒關係,大家可以把它當作是 I9-15900K,搭配的主機板就是本次開箱的主角:「ROG MAXIMUS Z890 EXTREME」,這還不夠!再加購龍神三代普拉斯:「ROG RYUJIN III 360 ARGB EXTREME」,隨附贈品就是 Intel 後背包以及 ROG 護眼檯燈,扣除一些折價後的總價格為 $63,370
也沒很貴嘛!兩個月不吃不喝就可以了
礙於時間關係,就簡單地拍幾張照片,然後發這篇文,跟大家分享一下,給想要換上新的 Intel 平台的人,給一些參考意見!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e3923bfa7cbc4f2e44ab36821bb057f3.jpg
▲整個箱子真的超級大箱,不過原價屋裡面的防護包材都有用好用滿,甚至這是雙箱設計,這點必須給讚!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2ee8ec263dbea92f872dcddc7b7510e7.jpg
▲關於護眼檯燈好不好用、背包好不好背、水冷散熱厲不厲害,在本篇文章都不會出現,不要問我,問就是買!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37d3fc00451bb5ce1698d5d134853253.jpg
▲這次的 Intel Core Ultra CPU 的外盒包裝挺不一樣的,主體顏色採暗黑設計,自家藍色則是作為點綴,做了磁吸式的設計!但在我心目中 Intel I9-9900K 的包裝設計至今仍然是最佳 MVP!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39cdc22211c0c68a0bb762f77791dec7.jpg
▲從包裝背後就能看到 CPU 本體了,這個命名真的讓人很不習慣!當然啦裡面就只是 CPU 而已,並沒有原裝散熱器!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42315a8f5f66efb1bdbc1e0613407d5a.jpg
▲這一代的架構上改進非常多,想看更多詳細就參考其他大佬的說明影片,這邊簡單說個結論,牙膏倒吸,建議手上有 12th ~ 14th 的沒必要換!
相比起上一代,還是一樣採用大核加小核的混合架構,但是取消了超線程設計;由於架構設計的變化,在核心發熱的位置上比起上一代來說,還要更加偏向右上角的區域,這部分散熱器設計與扣具又不知道要犧牲多少個工程師的肝來好好研究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ebd0de98410a3645325a047b8d2fdb85.jpg
▲處理器那邊就別看了,還是回來看香香的主機板!ROG Z890 中最高階的主機板 EXTREME!現在這年頭,沒加上 AI 二字都不敢說自己先進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8c970b265d42e95c579656eb2a6ae858.jpg
▲這次的腳位換到了 LGA 1851,與之前的不相容,目前還沒有太多散熱器的扣具有支援到,所以還是勸大家先不要衝首發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366082804435ca51bad07fc43b0fbc1c.jpg
▲打開包裝,一貫的開箱體驗,上面甚至印了一些使用說明~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e09b872c644d79b9dded4da9b56fc374.jpg
▲華碩自家的頂級主機板沒有再額外包一層靜電袋,直接就能看到本板!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959d295c9eacb631cfcbafac7b5ba793.jpg
▲這個主機板真的超級重啊啊啊,堆料堆得滿滿噹噹,想要一隻手拿起來真的很吃力!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bb2b436d120fa8ee321e3d86c8559c20.jpg
▲簡簡單單過個水,帶大家來看看設計細節!主機板的大小為 E-ATX,要特別注意一下安裝的機殼是不是真的可以裝得下,右側的空間有沒有辦法穿線!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bf6bec48a053dcb26f43b9c8267a8643.jpg
▲首先就是 IO 護罩這裡,可以說是重點中的重點,搭載了一塊五吋的長方形 LCD 螢幕!而且是可以左右移動的,不用擔心裝進機殼之後,被後方的風扇擋住了風采~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29f59ae2d712affb7916b6e89a48822e.jpg
▲採用 24+1+2+2 相供電方案,什麼意思不重要,很夠用就是了!只能適配 LGA 1851 腳位扣具,無法額外相容 LGA 1700 腳位,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a4842fe70f063814842e126e259b1037.jpg
▲8+8 Pin 的供電接口的外層有金屬護套,旁邊還有一個特別高級的 WB_Sensor 接口,給開放式水冷硬核玩家使用!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99663a8e9513e1cea458c6818447e69d.jpg
▲記憶體插槽上方有超頻玩家專用的針腳,我很菜我看不懂,但感覺很厲害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28167354bfb08434f627dbf842690b07.jpg
▲四槽的記憶體右方有多一條 DIMM.2 插槽,可以額外擴充兩個SSD,右上角有 Q-CODE 指示燈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cd78fa740b5ed9604ebea0652c4a0c50.jpg
▲多數的針腳再右側都改成了側出的方式連接,加上自身是 E-ATX 大板,對於這部分真的要確實注意安裝的機殼,很有可能相容性會出問題!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9f849f3f003b7fcca717065842e51c01.jpg
▲提供了雙 Type-C,10G/20G 各一,其中 20G 的還有 PD 快充功能,最高提供到 60W,能用得上的就只有那幾咖了,你懂得~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0fa126e3388c91aa4a645592b3b48173.jpg
▲不僅僅雙C,還有雙 USB3.0,也就是 5G,這也是很少機殼能夠支援到的擴充性!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30bca9daf168b69b745fdddb92a8c226.jpg
▲底下有一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開關與按鈕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c18fc6dab519e9d0eaca1269f802c49c.jpg
▲再頂級的主機板,USB 2.0 接口也只是給兩個而已,有多個外設裝置需要用到的話,少不了外接 HUB 或是用 EDGE 電源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5841ad3fd271a20e025391fead938917.jpg
▲這次的 M.2 槽散熱有蠻大的更新,為了應付 Gen 5 SSD 的發熱量,用上了 VC 均溫板,是不是想把 SSD 給凍感冒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1f6d480908b538075bdc49c8670774ea.jpg
▲拆裝方式也比以往輕鬆不少,完全不需要螺絲,有手就行~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ba2ee71ce936943d2afd88d2ffcf9952.jpg
▲主機板本體就只有提供四槽 M.2 SSD,他們都是 PCIe 5.0 x4,第三與第四和最下面的 PCIe x16 共用,想要更多就得靠 DIMM.2 來擴充,後面再提到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f2c2f8b5fc1bdf7d671865fcf888e727.jpg
▲後方 IO 接口相信是大家最關心的地方了!BIOS 與 CLEAR CMOS 按鈕基基本本、一個 HDMI 2.1、兩個支援 120Gbps 影像輸出的 Thunderbolt 5、兩個網路接口 2.5G/10G、一個 20G 的 Type-C、其他都 10G 的 5A1C、快速插拔的 Wi-Fi 7、不算太豐富的音頻接口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5826c8d5e22847fbdab326d2b3fbad2a.jpg
▲背面是一大片的強化背板,我嚴重懷疑整張主機板重量在這裡佔了一半!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8e01fb33cc64bd71ba8f49cbb92280df.jpg
▲簡單看一下側面,除了 Type-C 口之外都是側插,這麼做有個好處就是,USB 3.0 的塑膠外殼終於不再那麼容易被拔出來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51f5f010318bb94a44e23c0b856a28e0.jpg
▲從側面看上去真的很厚實呀!後方 IO 滿滿的擴充性,狠甩隔壁 X870E 好幾條街了!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d96fe8ce4eccaf7bda40c2951db72a38.jpg
▲再來看看大家不那麼在意的配件~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0067f1324838101f3d96033d660b21c8.jpg
▲反正大家不在意,我就簡單帶過了哈!有 ARGB 分接線、熱敏電阻線材、風扇分接線、SATA 線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11497a6c123c669541d4e8143dcb1d3f.jpg
▲其中我注意到最特別的是,SATA 線材是編織線材,這質感不錯,可惜現在大家都在用 M.2 SSD 這個根本用不到 QQ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91e254278ae9595a7fa583af48c66f56.jpg
▲必不可少的說明書與信仰貼紙,大家如果不知道貼哪裡可以貼安全帽、機車上、汽車油箱蓋上,甚至是電風扇中間,都有滿滿的信仰效果~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299b9335b99d4996fc877cea5bff04c8.jpg
▲有幫記憶體散熱的風扇支架,很特別的是有給了這個 ROG 開瓶器,買了這張主機板哪有錢再買酒來慶祝啊不要鬧了好不!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77d17ab4591ce315b493dc9ca8389adc.jpg
▲快拆式 Wi-Fi 7 磁吸天線
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410/mobile01-73835a8b0c150a051c5ce717714eaabe.jpg
▲最後右上這塊很重要,剛剛有提到的 DIMM.2 擴充,正反兩面可以加裝各一個 Gen 4,一個信仰的螺絲起子,一張 ROG VIP 卡,一個隨身碟,我猜裡面是裝驅動吧~
「總結」
我必須說,這次的架構改進在理論性能上看似有增長,但反映到實際表現上真的是若有似無!講一句不客氣的,這次還是重操舊業倒吸牙膏!真正吸引人購買的原因是在於主機板的擴充性而不是 CPU 本身的表現!所以本次首發開箱我也沒打算去針對性能表現作測試了,看其他那些媒體還比我要更加專業,把重點放在頂級主機板上的設計~
這次 Intel 的命名實在是令大家異常困惑,什麼245K、265K、285K,我沒K,恐龍扛郎扛郎康!亂七八糟的,以後大家也都不能叫 I3 I5 I7 I9,得改叫成 U3 U5 U7 U9,像這次首發買的 U9-285K 就完全看不懂是什麼東西!
對於遊戲表現不是很出色,但會買到 U9 的遊戲玩家誰不是 RTX 4090 + 4K 高刷螢幕,用什麼處理器其實都不是很重要了,壓力都在顯卡上,這時候能耗比的部分 Intel 總算不再像是以前的大火爐了,看來今年的冬天會特別冷!
得益於內顯的編解碼性能,即便極限性能不如隔壁 AMD,但憑藉著功能更廣泛且主機板擴充性更強的原因,在專業的剪輯影片方面的體驗是遠強於 AMD 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導出影片的時候能夠調度內顯與獨顯一起進行混合加速,與此同時 CPU 占用也不高,能夠利用時間去做其他的事,但內顯得編解碼器調度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一些時間來慢慢修復,只能說未來可期!會買的人除了主機板之外可能就是這個剪輯功能了~
如果未來各位發現 AMD 平台的價格,再也不那麼親民的話,我相信 Intel 得扛一大部分的責任!從縮肛完之後的甩鍋給板廠以及售後的不負責任,再到新一代特立獨行的命名似乎想掩蓋些什麼,細細品嘗後原來是一坨答辯!俗話說的好,沒有不適合的產品,只有不合適的價格,你不買我不買,明天看看降幾百~
趁這個機會來奉勸一下大家,如果有預購的,我建議退貨!近期有想要換新電腦的計畫,我建議加入紅色軍團,遇事不決插三弟!如果真的非得要 Intel 我建議真的再等等,目前看起來這個發布時機看起來是「急了!」有好多問題都沒有解決,配套措施都還在想,現在加入只是付費當測試員而已,如果你真的不聽勸,那好!我建議買 U7-265K
性價比高一些 主機板的部分,Z890 芯片組比起 Z790 來說改變不算太多,簡單來說只是把其中 8 條 PCIe 3.0 的通道升級成了 4 條 PCIe 4.0,其他的其實都一樣,CPU 在內的 PCIe 通到總數還是 48 條沒變
這一代的顯示卡快拆設計有很明顯的變化,但又好像沒變化,之前華碩先推出的快拆功能去申請了專利,讓其他板廠為了繞過專利而研發緩慢,最近才陸續有跟上,但華碩又再搶先一步,什麼實體按鈕也都不要了,直接拔就可以!我都覺得這是不是故意的,感覺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 ...
總感覺 Intel 知道自己遊戲性能打不贏隔壁,索性就把性能保持在上一代的旗艦水平,把重點放在擴充性上,相信還是有一些人願意犧牲一點遊戲性能去換取更廣泛的功能性,只能說這次 Intel 是靠著 Thunderbolt 在拯救銷量,大家如果真的想換的話就挑自己喜歡的主機板吧,處理器選哪個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以上就是我對
【趕緊退貨的 Ultra 200S ft.ROG MAXIMUS Z890 EXTREME】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