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CPU縮缸不穩定事件,分析/說明和自保處理方式
intel CPU存在於intel 7製程的12-13-14代處理器主要原因是電壓過高和長時間高溫,讓intel CPU體質縮缸
運作發生不穩定的狀況,intel將通過更新bios解決問題
但是不會提供招回和換貨的服務,也就是過保就沒他們的事了
筆電的部份intel並不承認有問題,這狀況也不能算intel的錯
因為筆電的部份,主要是因為長期過熱,造成縮缸和不穩定
這些應該是筆電品牌的問題,維護服務沒有跟上才是問題
效能釋放不能輸,就將運作功耗策略拉的很高
但是灰塵會累積,散熱膏的部份不論是用液金/相變片
都是需要在老化或是出狀況時提供即時/便利和快速的服務
這樣才有辦法避免產品在使用者手中,長時間過熱引發問題
筆電的運作電腦不會像桌機的主機板廠商為了跑分不輸人
將自動超頻的電壓給到1.65v甚至1.7v以上的過高電壓
但是因為筆電體積的限制,散熱片出風口截面積小
散熱風扇現在幾乎都是超高葉片密度的設計
灰塵甚至沒有辦法通過風扇的頁片間隙,直接卡住
讓風扇直接大幅降低進氣的能力,就是大幅降低散熱的能力
過高的運作功耗設定參數,讓筆電因為灰塵長時間過熱
甚至還有筆電廠商為了跑分好看,將溫度牆保護給拉高
狀況就會更為嚴重,大幅降低的進器量,散熱變差
甚至基本使用就會高溫,讓散熱膏加速老化影響散熱
筆電的這些狀況,就是引起晶片縮缸不穩定的關鍵
筆電的品牌應該很容易知道和明白的,處理以不困難
那就是良好的維護保養服務,當然應該先定出標準
華碩的rog筆電在中國地區的服務標準是可以參考的
那就是燒機的運作功耗能力,達不到就是灰塵多散熱高出狀況
就是應該要處理清潔保養維護服務了,當然如果能夠做到不撞溫度牆
其實才是更好的一個判斷標準,例如cpu燒機135w不撞95度c溫度牆
且要維持10分鐘以上的時間,這樣的標準就能夠避免問題發生
有良好培訓的服務人員,這樣的服務應該是半小時內能完成的
現在很多高階筆電是使用液金,或是高階相變片7958/7950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安心,應該要當面處理和現場實測確認
因為專業的服務並不是見不得人的工作,也沒有多少機密可言
12到14代的intel的CPU產品,桌機和筆電是一樣的架構設計
桌機CPU的問題,在行動版本筆電上面也是可能發生的
但是狀況是不太一樣的,桌機還能把CPU換掉讓整台電腦恢復
筆電的CPU是焊死在主機板上面的,CPU損壞更換的代價會高很多
甚至超越整台筆電的殘存價值都有可能,壞掉的筆電回收價格都是100元
CPU的問題,要讓整台筆電所有的元件全都陪葬
因此避免長時間高溫過熱運作,對於12-14代筆電是更重要的
過高的運作功耗也能夠透過優化調整改善和解決
散熱的部份可以透過良好的清潔保養維護工作完全恢復
銅的導熱系數是403,但是氧化銅不到10而已,差距非常的大
所以散熱器的晶片接觸面的氧化層處理,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液金筆電建議還是使用液金,效果才會好
液金會導電,短路會燒掉,因此處理人員要有足夠的專業和經驗
在台灣目前處理液金的人力還是非常的短缺
因此短時間內為了確保品質和自保,最好是看的到處理過程
親眼見證+現場實測,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事後爭議
相變片的部份,包含中國那邊,處理的不好效果比散熱膏還差
當然也是現場處理確定是用相變片+現場測試確認
才有辦法確定施做處理的品質和效果,才能有保障
相變片如果被偷換成一般的散熱膏,散熱能力大多會變差
讓筆電更容易高溫過熱,長期高溫使用問題就會多
現場處理看的到,確定沒有被偷料
現場燒機確定效果讓散熱恢復正常,是必要的保障
在12-14代的效能筆電機種,效能釋放都很激進
很多新機就會有撞溫度牆的狀況,且功耗非常的高(直追桌機了)
所以你的觀念可能要調整修改一下會比較好
新機的實測效能,一般來說是這一台筆電的滿血效能
在灰塵累積和散熱膏老化出問題之後,效能會大幅降低
效能甚至會降到不到滿血效能的一半,效能的代價就是運作功耗
足夠良好的運作功耗,就是需要足夠良好的散熱
表面的規格就只是表面的規格,壞了回收只有100元也是一樣
就算你是i9+4090壞了拿去回收還是100元的回收獎勵金
筆電的CPU和GPU晶片如果是正常運作,沒有縮缸的話
基本上20年之內,是沒有老化變慢的問題
會變慢不是規格改變,i9永遠都會是i9不會變成i3
但是效能的運作能力,會因為散熱能力降低變差而變差
效能使用體驗,甚至會因為灰塵和散熱膏的影響
散熱能力變的很差讓i9的效能使用體驗,比i3還要差
你花大錢買的高階高效能筆電,不但沒有該有的效能
12-14代的產品,還可能因為長期高溫過熱,縮缸壞掉
12-14代intel的處理器問題,基本上就是這樣子的狀況
面對了解問題,且有良好的解決和處理方式
我是建議筆電品牌原廠應該要面對和提供良好的維護服務
讓客戶透過網路預約處理時間,工程師當面處理和說明
不要讓消費者在過保之後面對產品損壞的巨大經濟損失
頁:
[1]